別誤解了佛教
樓宇烈
佛教中所謂的因果報應,並不是讓人屈服於前世的安排,而是主張今生的命運要由自己掌握。說起命運,很多人都會有疑問,佛教宣揚的因果理論不就是告訴我們,前世種因、今世得果嗎?一切好像都是“業”和“報”,既然今生都是前世注定,那我們還需要努力嗎?這不正是一種宿命論嗎?
其實佛教是告訴我們要超越自我,要學會在今生造新的善因、結新的善果。這正是改變人命運的好方法。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就一定會有豐碩的回報。佛教中常講“自作自受”和“自性自度”,就是說因和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出現了惡果也必須由自己去解決,所以必須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來解決問題。這麼看來,佛教宣揚的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很多宗教的人文關懷都是通過神靈的方式來體現的,而佛教倡導的是自立,強調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毅力來超越生死、超越自我。
佛教認為,如果抱著苦不放,人生也必將非常痛苦。中國的禅宗把這方面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認為人要把握當下,這樣人才是充實的,用禅宗的話來說就會“日日是好日”,如果把握不住,那麼日日是煩惱。
如果我們對佛教沒有正確的認識,不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去求得解脫,而想依靠外在力量,這樣就會變成沒有文化。佛教提倡“求人不如求己,求神不如求己”,所以根本的問題是開發自己的智慧,磨煉自己的毅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科技越發達,宗教也會隨著發達。很多人認為,只要科技一發達,宗教就會消亡。其實科技越是發達,宗教也會跟著發達。一方面,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是有限的,必然會存在許多未知的領域,宗教便有其存在的土壤。另一方面,人們在這種越來越自我異化、越來越受到由自己創造的科學技術制約的時候,也就越是需要人文的關懷。宗教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的關懷。它可以使人們在這種高速度的、十分枯燥的生活中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
宗教也是一種文化,它不僅是一種歷史的文化,還是一種現實的、活生生的文化。同時人們也開始認識到宗教是一種社會道德體系,它有助於人們精神生活的建設,有利於人們心靈的健康成長。相信宗教也必會使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和諧,使人們的內心越來越淨化。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也是有機的組成部分。佛教一傳入中國,曾與中國的傳統禮儀和觀念發生很大沖突,一度使古人覺得佛教信徒是異類。但是,佛教從東晉以後就滲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與中國的儒學、道家融為一體了,但它並沒有喪失自我的特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又是你是你,我是我。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成為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我們呼吁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時,不僅僅要研究儒家思想,也需要了解佛教所起到的文化作用,這樣才能完整把握中華文明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