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諧與城市文明是發展的必然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志社副編審黃夏年在第八屆覺群文化周上發表了《宗教和諧與城市文明是發展的必然之路》的主題演講,演講摘要如下:
近年來,黨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這個要求得到了包括全世界與全中國人民的積極響應,經過幾年各國各界人的不斷努力,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正在成為愛好和平與追求幸福的人類訴求。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各種族與各宗教的積極響應,特別是種族與宗教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原素,如何建立與保持宗教和諧的局面,已經成為當前世界人民與中國人民所面對的共同話題。
城市文明代表了人類社會的高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作為國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謂不可或缺。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後,城市在人類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化的時代,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的占有率,已經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發達水平標志。歐美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現在城市化已經達到50%以上。中國現在城市化也達到30%左右,所以要進入現代化的國家,走城市化的道路是必不可少的。
與城市化發展相聯系的,除了計算城市的工業產值、GPT、交通發達程度、人口數量與生活水准等硬指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城市文明程度了。因為城市文明是一個城市的社會文化與道德倫理的標志,也是人口素質的外在表現。這是一種軟實力,表現了整個城市居民的綜合素質,更是衡量一個城市適宜居住與否的標准,所以當城市的工業化與經濟富裕程度達到了一定程度時,當地的文明提升無疑就成為參與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社會與[府競爭的重要元素了。現在我國各省都提出發展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大省,提升軟實力,參加競爭的口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於要打造城市文化,使之在中國的經濟與文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為宣傳城市而服務。
城市生活的主體是人口,沒有人口,就是一座空城。所以歷來城市的管理者都注重人口的吸收。古代的城市繁榮與否,除了市場與經濟發展之外,人口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人口成為各個國家和各各朝代的爭奪對象,為了取得人口與土地,有的政府甚至將整座城市毀滅,把所有的人口遷走。如古希臘一些城邦的毀滅,皆緣自於對城市人口的掠奪性破壞。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這種情況,如歷史上記載遼代攻城之後將所有的的人口掠走,帶到了住地作為勞動力奴役。到了現代社會,工業化的發展,已經從掠奪轉為自願,城市的繁榮與現代性,使工業社會自動將人口吸引到城市居住,並且逐漸出現了大城市與超大城市。這些城市由於人口激增,設施不堪重負,已經背上了嚴重的人口包袱,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負擔。但是由於城市的集中性與現代性,吸引人口仍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工業化與現代化時代,高素質的人才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因,哪個城市擁有高素質的人才,例如科技專業人才的擁有度,則表明了這個城市的文化程度的高低,文明程度越高,就更加固占有發展的先機,這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發展規律。總之,不城市作為未來人類生活的主要居住地這一發展趨勢,已經不能更改,怎樣提高人口的素質,繁榮城市文明也將成為城鎮管理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人類自有了精神生活之後,宗教就與之而伴生。宗教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活動。作為人類生活的中心——城鎮,宗教始終是這裡的人們主要精神活動之一。古代城鎮居民的精神生活,離不開宗教的作用,因為人們不斷會有各種精神問題,需要各種解決方法,宗教則在這方面發揮了特殊作用。
城市發展的需要,聚集了各種不同信仰與不同種族的人口。經濟發展與物質生活的改善,以及科學技術進步、交通工具發達,使得人們為了種種目的和生活的需要而到處遷徙。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由多種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和宗教徒組成不同的群體。他們在同一宗教信仰的旗幟下,長期保持自己的獨立信仰,生活在不同的地區與各個社區,形成了當代社會的宗教所具有的跨國家、跨社區的大集中、小分散的情況。各種族人民在遷徙到其它地區生活時,也就將自己的傳統宗教信仰與本民族的文化帶入居住國,於是使所居住國的城市變成了多元文化與多元宗教的情形,例如我國唐代首都長安城就聚集了佛教、道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步入近代,一些強勢國家在侵略其它弱小國家時,也會把宗教信仰與本國的文化強加在殖民國的人民身上,例如西方國家對東方國家的侵略與殖民,基督教在東方國家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的背景有很重要的關系。特別是到了現代社會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引入,一些高科技國家的科學技術在被引進發展國家的同時,也把本國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一並輸入到其它國家,西方基督教文化與基督教信仰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在西方的生活方式與節日生活已經滲透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生活中,尤其在年輕人的生活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西方的聖誕節已經成為具有整個世界意義的節日了,每逢這個節日期間,許多城市非常喧鬧,人頭如織。總之,現代社會很少有哪一個城市只居住信仰一種宗教的居民,多元文化並存,多種宗教信仰相處,已經成為當代社會與城市文化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古老的傳統文明與現代都市文明在城市相互碰撞,由此也引來了一系列的宗教與種族的沖突。
美國學者亨廷頓曾經指出,宗教與種族引發的沖突是因為政治與經濟等原因,從深處著眼,則是文明之間的沖突。我們應當承認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因素始終是存在的。許多東方學者似乎不大同意這個觀點,但是也要承認其中文明是不可缺少的原素之一。既然現代城市文明已經變成了多種族與多宗教的社會,那麼如何去打造都市文明,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這已經成為各個政府與學者要做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工作了。而要做好城市文明的發展,宗教的和諧是最重要的一步,離開了宗教和諧就無法完成這個使命,種族的團結或平安相處也是空話,更無法讓城市文明走上有序與和平發展的道路。
宗教的和諧既然在城市文明的建設與進程中顯得如此重要,也就為我們如何去構建和諧城市找到了問題的源頭。宗教本來就是一種文化現象,要讓宗教為現代化的城市文明服務,看來問題的實質還在於宗教的本身。宗教是通過人來表現的,也就是說宗教徒是宗教的具體表現形式,其它的寺院、藝術、文學、哲學等等都是圍繞信徒的需要而設立和服務的,所以說到底,要解決宗教和諧問題,讓城市文明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關鍵還在於提高信徒的素質,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讓整個城市文明的水平得到根本的提高。此外,還有宗教制度的完善與改進,以及理論的創新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從宗教的本質來說,宗教就是要給人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信徒信仰宗教就是要想在宗教裡面找到自己心靈能夠安頓的地方,解決他的思想問題。作為歷史文化積澱的宗教,它的創立與發展,其理論的探討與制度的建立,皆是圍繞這一根本目的而服務的,也是經過了千百年來人們實踐的結果,也即是說是在人們接受之後它才成立的,否則就不能流存下來。以佛教為例,佛教的理論是解決人們對人生的看法,佛教要人去忍受今世的種種苦難,努力修行去獲得未來的解脫,來世再改變自己的人生。為了這一目的,佛教建造了寺院,成立了僧團,僧人出家,就是為了修行,眾生來世不再受苦受難而去承擔更多的苦行。正是由於這一突顯的目的,佛教創立後就廣泛流傳開來,特別是佛教傳入城市之後,受到了各個階層人士的注視,人們在切實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到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理論的真實性,於是接受了佛教的修行與解脫的主張,對出家人進行供養,施捨房宅作為寺院,使佛教在城市裡面香火熾然,影響進一步增大。
宗教本身也有局限性,宗教是一種信仰,它是要人起信,然後才能接受。既是信仰,就不能有任何懷疑,這是信仰宗教的前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宗教在某種角度是有排他性因素的,信仰某一宗教的人,會將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視為真理的歸極,從信仰出發去捍衛本宗教的權威與理念,使宗教又有了唯一性的因素。同時每個宗教都存在著擴張勢力,影響社會,爭取信眾的任務,如何擴大本宗教的信仰市場,提高本宗教的知名度,爭取更多的信徒,這是每一個宗教所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所以宗教的排它性與唯一性,使宗教必然會在激烈的市場爭奪中去努力拼博,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與群體往往會發生各種思想上的交鋒與行動上的沖突。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同宗教的沖突與不同民族或部族之間的械斗始終困擾著一些國家,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也使一些國家的民族或部族人民生活在流血紛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