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
黃夏年
本世紀初,中國學術論壇上刮起了一股佛學研究的風氣,在這股風氣中,佛學中的唯識學異軍突起,它不僅有起夫先導之功,而且引起了學界的相當注意,一批僧俗學者都投入到此中,紛紛撰文著疏,對推動當時的佛學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這股風氣之先的引路人,無疑是歐陽竟無先生,他所主辦的支那內學院招收了不少弟子,也吸引了不少學人前去學習,其中不乏當代的學術大家,並培養了一大批佛學新人,當代不少佛學家都出自該院,像呂澂、湯用彤等人,包括佛教界巨擘呔虛大師也在此受過薰陶,對他們至今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像王恩洋先生,如今我們對他的情況未必能知道的十分清楚,甚至有的青年佛教研究者還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其實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王先生作為支那內學院的一名學子,對中國的佛學界貢獻理應不該埋沒,尤其是他對當代中國的唯識學的建設著力尤巨,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鑒於此,本文即對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作一介紹,拋磚引玉,歡迎有識者補正。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師從梁漱冥先生研習印度哲學。1922年至南京支那內學院隨歐陽竟無先生學習佛學。1927年返回四川老家,在南充創辦了龜山書房,聚眾講學。1942年於四川內江聖水寺創辦東方文教研究院,發行“東方文教叢書”和《·文教叢刊》。1957年在北京中國佛學院教書。1961年因病返回成都,晚年逝世於斯。王恩洋先生的著作很多,治學主要涉及了儒、釋兩家,旁及道家,以及中外關系和文化比較等。關於他的佛教唯識學的著述目錄、字數、發表情況如下:
01·《唯識答疑》 據《五十自述》,1922年撰,刊於何處不詳。
02·《佛法之真義》 1.4萬字,20開,50頁,全一冊。《民铎》四卷一號,1922年1月。《文哲學報》第三期。1923年南京支那內學院鉛印本。1946年東方文教研究院鉛印本,名《佛法真義》。
03·《佛法與外道之差別及佛法之根據》 1.0萬字。《佛化新青年》第一卷第4號,1923年。1947年東方文教研究院出版的《佛法真義》後附人。
04·《<真如作疏所緣義>答辨》 0.07萬字。《內學》第一輯1924年。
05·《<掌珍論>二量真似義》 0.35萬字。《內學》第一輯。
06·《成立唯識義》 1.2萬字。《內學》第一輯1924年;收入《唯識通論》,作為第七章。1929年上海佛學書局版、1946年文教院版。《法相學社刊》第三期3、4、5號,載《覺訊月刊》第3卷第3、4、5期連載,1949年。1978年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3》。1984年收入台灣蘭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第51卷。
07·《(起信論唯識釋)置疑》 0.44萬字。《內學》第二輯1925年1月。收入《大乘起信論真偽辨》,台灣1956年。1978年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08·《唯識通論》 3.7萬字,16開,84頁,全一冊。《世界佛教居土林》第六、七、八期,1924年7月、10月、1925年2月。後為南京支那內學院雜刊之一。鉛印本,印數200冊。1929年上海佛學書局出版。1946年12月東方文教院再版。1978年代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6》,其提供出處為“內學年刊”,當誤。
09·《佛學通釋》(上) 6.5萬字,20開,77頁,全一冊。1931年7月南京支那內學院鉛印單行本,5.8萬字。1946年四川東方文教研究院鉛印本,內附《佛學解行論》0.6萬字。’ 10·《八識規矩頌釋論》 3.2萬字,32開,全一冊。1933年上海佛學書局。1933年上海協濟出版部。1934年上海佛教書局鉛印本。《龜山叢書》之十。1978年代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11·《二十唯識論疏》 3.4萬字,32開,96頁,全一冊。1929年、1933年、1938年上海佛學書局鉛印本。《龜山叢書》之三。《海潮音》19卷4號、5號、6號、7號、8號,1938年6月。1978年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9》。1992年上海學書局重印。90年代浙江三門多寶講寺重印本。
12·《緣生通釋》 1.9萬字。《海潮音》十二卷一、六、七號,1932年。1978年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3》,但名為《緣生集釋》。
13·《攝大乘論疏》 16.2萬字,32開,375頁,全一冊。1933年上海佛學書局鉛印本。《龜山叢書》之四。1990年福建莆田廣化寺鉛印本。
14·《法相學》 5萬字,20開,50頁,全一冊。1935年重慶華巖寺木刻本。《佛學半月刊》第11卷,第10、11、12、13、14號,1942年。1947年四川東方文教研究院鉛印本。後附《答梅光羲居士論緣起書》,0.15萬字。
15·《瑜伽力種性品疏》 3.5萬字,32開,69頁,木刻本二冊。鉛印本一冊。1935年重慶華巖寺木刻本。1945年東方文教研究院鉛印本,名為《瑜伽師地論菩薩分力性種品疏》。
16·《法相唯識學概論序》 0.2萬字。《海潮音》第16卷第2號。1935年2月,第317~319頁。
17·《雜集論疏》 4.5萬,開本不詳。全一冊。1936年重慶華巖寺木刻本。東方文教研究院鉛印本。系《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疏》之一部分。
18·《攝大乘論疏略述》 6.7萬字,32開,全一冊。1936年成都日新印刷工業社代印。1995年成都中國文化研究所再版,印數3000冊。文前記有“王恩洋先生講·隆蓮法師記錄”。與《人中論講記》(法尊法師講,隆蓮法師記錄》合編一冊。
19·《攝大乘論提要》 0.1萬字。《佛學半月刊》第8卷13、14號,1939年。
20·《法相學緒論》 字數不詳。《理想與文化》3—4號1943年1月。 ·
21·《實有真空中道了義論》 2.5萬字,32開,34頁,全一冊。東方文教研究院1943年初版鉛印,1945年再版。
22·《廣四緣論》 1.5萬字,32開,17頁,全一冊。東方文教研究院鉛印本。
23·《因明入正理論釋》 7.3萬字,20開,61頁,全一冊。1947年東方文教研究院鉛印本。內附《雜集論論軌抉擇疏》3.1萬字。90年代浙江三門多寶講寺影印本,但沒附《雜集論論軌抉擇疏》。
24·《雜集論論軌抉擇疏》 3.1萬字。附人《因明人正理論釋》內。
25·《評新唯識論者之思想》 3.2萬字,開本不詳,頁數不詳,全一冊。附呂激、太虛《破新唯識論》二篇文章。1946年東方文教研究際鉛印本。僅印出少數供內部使用。1946年《文教叢刊》第一卷第一期。
26·《法相學敘論節錄》 0.25萬字。《法相學社刊》第一卷第8號,1949年8月。 ·
27·《因明通論》 字數不詳。《弘化月刊))1955年第3、4、5、6、7、8、9、10期。1956年第1期,總第176期。
28·《瑜伽宗綜述講義》 6萬字,16開,119頁,全一冊。1957.年佛學院講稿。1959年12月8日寫完,油印本。
29·《(相宗絡索)內容提要》 0.7萬字。收入《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10月。再收入《船山全書》第13卷,岳麓書社,1996年。
30·《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疏》44萬字,大32開,796頁,全一冊。40年代有分冊一本(未出齊)。50年代上海佛學書局出版線裝本三冊。1992年上海佛學書局版全一冊。
3l·《印度瑜伽宗的諸論師》 0.7萬字。《中華文化論壇))1997年第4期。
32·《瑜伽宗的興起因緣》 0.6萬字。《人海燈))1998年第一期。
33·《五位與百法之關系》 0.60萬字,《五台山研究))1998年第三期。
34·《瑜伽宗玄奘弟子傳略》 0.7萬字,《佛學研究》1998年刊。
二
以上系筆者所知的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匯總,總計有34本(篇)著作。王先生一生撰寫文章和著作共200余本(篇)①而唯識學的著作占其全部著作總數的六分之一。這個數量雖然在王先生一生的著作中並不算多,但是僅就佛學界唯識學的著作來看,就顯得比較重要了。這是因為,一是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占有其本人的全部佛學著的80%,可以說代表了王先生的佛學的特點。二是這些唯識學著作在當代佛學的唯識學的成果中也是比較突出的,而且有著自己的風格。
有學者指出,“恩洋先生治學,則一生忠於唯識,始終未超越唯識范圍,故其唯識學之造詣,於歐陽大師之下為第一人。”Q)所以他是當代中國佛學界中一位專治唯識學的學者,這句話可說是點睛之筆,恰如其分地評價了王先生的佛學研究特點和其在佛學界中的地位。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從年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本世紀40年代之前發表,這時正是他在支那內學院學習,以後又回到四川創辦龜山書院的時期,佛學一直是他研究的主業。40年代後,他創辦了東方文教研究院(後改名東方文教院),研究方向轉向了諸子,以研究儒、道為主,並以儒學為主業。50年代以後,他因受中國佛學院之聘,撰寫了《瑜伽宗綜述》講義,在佛學院主講唯識學。這本書至今只有少量的油印本,還沒有公開出版,直到近幾年,書中的一些章節才在《佛學研究》等刊物上陸續刊出,為學者們所知。從內容上看,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可以分為:一、介紹性著作,如《唯識通論》、《佛學通釋》、《瑜伽宗綜述》等;二、研究著作,如《佛法之真義》、《佛法與外道之差別及佛法之根據》、《(真知作疏所緣義>答辯》、《<起信論唯識釋)置疑》等;三、疏論著作,如《瑜伽力種性晶疏》、《八識規矩頌釋論》、《二十唯識論疏》、《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疏》等。應該指出的是,王先生的佛學著作,99%都與唯識學有密切的關系,就是在他撰寫的介紹佛教知識的概論性著作裡,唯識學的內容也占有相當的篇幅,甚而可以認為他是在唯識學的框架下建構的“佛教概論”。例如他撰寫《實有真空中道了義淪》,是因為抗戰期間,藏傳佛教中觀學說傳人內地,風靡一時,以唯識為不了義,“內地不少唯識學者也不自信,從而附益其說。”王先生為了改變這種看法,乃用唯識觀點撰述此書,作出正面答復。此書“可以說絕無僅有,這對漢藏佛教教理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①。王先生所作的一些疏釋,也有自己的特點;在這些著作中,他不僅只是引經據典,並在其中給予講解,有很多內容應是他的發揮。他之所以選擇的這些唯識著作也是有目的的,如他注疏的《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疏》應該說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據他自己講,此書是唯識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而法相之義備,故談唯識必宗《成唯識論》;談法相必祖《雜集論》,一本十支,此為觀止,《成唯識論》專立唯識,極高明而進精微也;《雜集論》平述法相,致廣大而道中庸也。……。”②以前雖有窺基法師的注本,但仍有缺陷,故他發心要在窺基述記的基礎上再作進一步的疏釋,而且自認為此書是自己一生中用力最勤,比較滿意的一本著作⑧。此外,他在《五十自述》中曾經提到要作一本300余卷的《瑜伽師地論疏》,當時已經作了6卷④,可惜這項工作沒有堅持下來,先前的6卷也沒有出版。現在我們至今不知道此書的概貌,如果這項工作能堅持下來,並且出版,可能是一本最全面的《瑜伽師地論》的注疏了,那他對唯識學的貢獻也就更大了。
本世紀初的唯識學雖然曾經有過一段風光之後,但到了50年代以後就不再顯赫了。縱觀唯識學的發展史,從印印度世親大師創立有宗後,玄奘大師將其傳人中國建立了法相宗,近現代的歐陽竟無、王恩洋等人對唯識學的復興和研討,唯識學在中國走過的道路可謂崎岖坎坷。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紀交替之際,玄奘大師是中國人的脊梁,受到了我們的深切懷念。今天我們在這裡紀念玄奘大師的業績,緬懷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促進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更倍感到玄奘大師所傳的佛教唯識學重要,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地認真地研究地研究和發掘。王恩洋先生繼承了玄奘大師的偉業,為我們作出了一個表率,他的唯識學研究體現了時代性,不應埋沒,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
(作者單位:中鹵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