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新世紀佛教發展刍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新世紀佛教發展刍議
  黃夏年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20余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矚目的。對當代中國的宗教而言,也在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享受了充分的實惠。如今不僅是各個宗教教氣上升,而且人氣正旺,形成了中國宗教歷史上的又一個美好的春天。
  一
  但是,在我們已經走進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無疑還要再次審視當前處境。因為現在世界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很多是根本性的變化。過去那種冷戰時期已經結束,代之而起的是一個面對全球的”全球化”的時代到來。正在迅猛發展的高科技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一台計算機將我們與世界各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裡,彼此之間正在開始變得非常熟悉。 “全球化”的問題也相應地帶來了“多元化”和“社會化”等等現代文明時代的特點,而宗教特別是佛教在這一時代應該怎樣面對,此一問題在古來未有,今天又無現成參考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重大課題。它牽涉了當今中國佛教界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怎樣利用高科技手段來為自己服務,讓未來的佛教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等等一系列現實的問題。用佛教的話說,此乃“己躬大事”,關系到未來的法脈法運相續之大事。所以現在我們非常有必要將此問題加以提出,希望能夠引起所有關心未來佛教發展的教內外人士思考,為將來的佛教可持續發展作出一個近乎正確的評估。
  佛教一直是以一個出世的面貌存在於世人的心目中。清淨的寺院和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品格,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頌,也因此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作為宗教來說, “世俗性”和“神聖性”是每一個宗教的重大標志,宗教之所以稱為“宗教”,就是由於它的”神聖性”所決定的。由於在中國的宗教中,神權一直臣服於王權,宗教受到朝廷的管制,決定了像佛道教這類無為的宗教淡化政治,重視予人解脫,對治人心的傳統特點。在這個前提下,傳統宗教的“神聖性”表現得非常明顯,那就是以出世的活動為主旨,遠離社會,遠離政治,突顯了它的神聖性的一面。在人們的心目中,清淨的寺院代表了神的莊嚴場所,出家人是神的代言人,人們願意到寺院禮佛,主動親近僧侶,就是因為在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這方面的神聖權威,如果缺少了這個神聖權威,與普通人一樣,那麼人們就不會再這樣做了。舉例來說,許多居士就認為,出家人之所以要受到尊敬,要禮敬三寶中的僧寶,就是因為出家人不結婚和不吃葷,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對一般常人來說這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他們做到了,所以他們不是俗人,超出了常人,僅就這一點,出家人就是應該非常值得尊敬的,這也是宗教神聖性的表現之一。
  當然宗教也不可能沒有“世俗性”,因為宗教也是社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所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俗信眾。如果一味神聖清高,則會脫離群眾,最終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無人來拜。所以古來的大德們一致在神聖性與世俗性中尋找最適合的切入點,盡量爭取在”度”上的把握。而這個“切入點”或“度”的原則就是方便法門,用現在的話說,在不違背佛教根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選擇,由此來應機對法,普度眾生。
  今天的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時代,勢必造成了一個競爭的時代。當前我們會不自覺地感受到,整個世界都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形勢,高科技自然更不用說了,各國之間在這方面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很明顯,誰搶占了高技術,就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在等著,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豐厚的利潤,促使人們會拿出200%甚至300%的熱情去做這件事情。就世界各國宗教而言,不管是傳統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每個宗教都在為了適應日新月異,變化劇烈的時代,使盡了手段,想盡了辦法。例如,面對各種宗教的競爭,各個大宗教的不同派別聯合起來,成立世界性的統一組織,試圖加強本宗教的團結,增強凝聚力。至今已有五十年歷史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就是一個典型。但是這些宗教派別由於受到各國政治或民族文化的影響,不容易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團結與統一。這個發展趨勢至少說明了,每個宗教都想保存自己的勢力,保持自己的特點,並在充滿巨變的情況下來圖謀生存的願望。此外,某些新興的宗教,甚至邪教,更是處在一個宣傳自己、擴大影響、拉攏信眾的情況。而且這些似看不起眼的小教小派,雖然並不能對傳統的宗教構成根本威脅,但是他們的能量也不能小看,有時也會有一個特別的發展時期。而當前的信徒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各種不同的宗教面前,他們的視野進一步擴大,既感到無所適從,又有了一個可以充分選擇的機會。信仰的轉化是必然存在的,所以,當前世界的宗教與世界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一樣,走進了一個競爭時代。
  二
  專家研究成果表明,當前宗教處在一個“普世化”的時代,這主要是針對各個宗教所處的時代外部環境而言的。所謂的“普世”,就是在世界上廣泛傳教,盡力普及自己的宗教,其結果是造成了各種宗教力量內外之間的重新整合,重新分配信仰地盤,重新分配信眾的情況。換言之,各種宗教再次發起一輪新的信仰競爭活動,傳統宗教如此,新興宗教也是如此,大家都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當中。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整個世界萬物都是無常的,皆處於一個生住異滅的變化狀態之中。所以“普世化”的特點也是符合佛教教義理論的。
  世界多元化時代帶給宗教的影響,主要是針對各個宗教內部情況而言的。各種傳統宗教內的派系整合,信眾之間的重新分配與爭奪,以及不斷地出現新興的宗教與教派,宗教各系統內部的凝聚力或影響有進一步下降的情況。由於信徒對傳統信仰的淡化,信徒對某種宗教或現實不滿意,信徒對某些思想理論的推崇,都可能會讓信徒流失的情況發生。這在東西方國家的信徒中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東方人拋棄了傳統的宗教信仰,去改宗西方的宗教;反之,西方人不願意信仰傳統的宗教,轉而信仰東方的宗教。總之,多元化的時代對傳統宗教的沖擊是很大的。
  但是不管是“普世化”或”多元化”,真正從當前世界宗教的發展趨勢來看,宗教“普世化”的情況的確正在進一步擴大。每個宗教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試圖盡量向社會靠攏,盡量爭取更多的信眾,盡量擴大自己的地盤,盡量產生更大的影響,同時也想盡量抵御外來的其他宗教向自己的傳統地盤滲透。於是就出現了西方學者所說的“文明沖突”越來越激烈的現象,雖然對這個問題世界各國學者,尤其是東西方學者有著截然對立的不同看法。因宗教和民族問題而產生的“文明沖突”的情況的確是存在的,只不過它們更多的是通過政治或經濟等世俗的領域表現出來的,其根源應該受到宗教的影響必是無疑的。例如,當前世界發生的巴以;中突,印度的教派;中突等等,就與宗教的原因有著某種重要的聯系。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對此予以根本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話來進一步化解,通過溝通理解盡可能實現公平競爭,最後達到天下大同。
  問題是我們要怎樣來實現這一點,因為對話亦好,溝通亦好,大家必須處在一個公平的話語環境下才可以實施。然而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的發達程度不一樣,它又往往影響了宗教與文化的交流,由此又會出現了不平等的霸權語境情形下的對話,例如當代世界由於西方國家經濟發達,人文科學包括宗教的研究都是處在西方語境的影響下而進行操作,學術對話無疑受到了西方治學方法的影響,像佛教中的一些理論,如對唯識、般若的理解,西方學者往往將其分割成宇宙觀、認識論等等各種范疇。這種分類法,雖然有助於更好地從深度和廣度來認識佛教,但是它卻破壞了佛教原有,並且一直強調的整體地認識觀,肢解了佛教的原意。所以,當代世界上不管是經濟還是宗教,絕對平等的對話是沒有的。為此,人們往往只能采取一種辦法,這就是求“同”存“異”,即在大家共同認可的框架下,盡可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或支撐點,制訂出一個盡可能讓大家接受的規則。例如當前世界宗教界以倫理來作為對話的基礎,因為揚善棄惡這一倫理思想是各個宗教都要強調的,從這點出發,或許可找到一個契入的對話路徑。
  總之,當前世界宗教發生的事件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即我們對宗教要采取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要認識到它的長期性、群眾性,也要看到它的復雜性和國際性。佛教不能離開事物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受到了內外緣的牽制。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時代,各個宗教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坐享其成,固守著自己的傳統地盤,接受固有的傳統信徒。宗教內外未來的競爭的勢態已不可避免,重新調整或組合的現象勢必發生,我們應該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積極參與,在動態的變化中調整自己,發揮傳統優勢,更好地去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走出一條新路。
  三
  20世紀上半葉,太虛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旨在通過進一步解決人生的問題,為後出的佛教發展找出一條道路。之後趙樸初會長又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這個思想在當代一直被學界和教界提倡,而且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發展的共識和指導思想。 ”人間佛教”的最初提出是針對”鬼的宗教”和”死人的宗教”,旨在提醒人們要更加重視社會層面,面對現實,關注人生,實現“人成佛成”這一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除了有為佛教界正名之外,另外也存在著與社會相適應,調適佛教界自身的想法。但是歷史又過了幾十年,佛教界也在實現“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道路上跨進了一大步,佛教界的政治地位與參與意識比過去增強。從當前面臨的競爭社會的意義上來講, ”人間佛教”應該包含了進一步“世俗化”的思想,因為它的社會背景與宗教形勢畢竟與過去並不完全相同。按“與時俱進”和“與時俱新”的觀點看,我們完全有理由對”人間佛教”的思想做一些更新的诠釋,尤其是根據商品經濟社會特點,進一步發揮“用出世間的思想來做世間的事情”,除了保持傳統的清淨無為特點以外,更好地切入社會,參與競爭,多做貢獻。
  目前,我國大陸的佛教在社會主義商品市場經濟下有著自己的某些特有的轉變,其最主要的特點是經濟功能得到增強。由於各級政府對經濟增長的需求,寺院自身具有的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特點,使它已經成為國家旅游經濟的一個支撐點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換言之,佛教的旅游功能得到了強化,經濟創收或效益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寺院經濟得到了充實,發展較快。這是一件好事,是佛教界對國家經濟直接作出的最重大的貢獻,已經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肯定,當然也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的情況。一方面寺院經濟的發達,為佛教界進一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佛教界利用這些收入將寺院修繕一新,同時繼承和發揮過去的慈善救濟的優良傳統,赈災救貧,以及從事一些文化的建設活動,這些做法現在已經在佛教界裡蔚然成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另一方面,寺院經濟的發達,也容易滋生貪圖享受,不思進取的思想,一切朝錢看,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淡化。傳統的慈悲救世的社會關懷思想受到了沖擊,世俗主義有進一步發展的傾向,佛教的修持和養性的神聖性修持活動受到了影響。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佛教界的文化提升了,但是修行還做得不夠,學與修的關系一直成為當前佛教,特別是佛教教育的一個難題。學與修的關系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通過佛教徒修行才能增長正信,所以佛教的出家人必須要有修行,這也是培養與體現宗教神聖性的一個重要步驟。
  現在我國大陸佛教發展的主流是好的。佛教界充滿了朝氣與活力,佛教界的新生力量已經培養出來,佛教的寺院、佛教的文化欣欣向榮,中國佛教在世界的影響也正在進一步增大,可以說大陸佛教是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運轉,中國佛教充滿了美好的未來。佛教界重視發展寺院經濟是對的,因為沒有經濟基礎,就談不上養活自己;沒有一個較好的經濟基礎,佛教界就不能辦一些大事。經濟基礎對入世的人來說重要,對出世的人來說同樣重要,任何人都離不開經濟基礎。世俗之人可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出家人雖不強調“愛財”,但通過正當手段取得一些經濟收入,是無可非議的,這也是符合佛教界的利益和國家政策的,而且這些收入雖然取之於民,最後還是用之於民,回報社會,對此我們應該給予充分肯定。 “世俗性”與“神聖性”兩者之間並不是一對矛盾的關系,相反應該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入世的世俗性工作做好了,對出世的神聖性和莊嚴性也有裨補的作用。例如寺廟得到了修整,信眾來到這裡參加宗教活動有一個舒心的場所,對佛教的親近感會進一步增加,增長了正信。佛教的寺院經濟對佛教在現代社會參與競爭也有羞至關重要的意義,競爭並不是壞事,關鍵是采取什麼手段來競爭。依靠自己的努力,發揮本宗教的優良傳統,以正確的行為,影響廣大信眾,正大光明地參與競爭,這是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國佛教界在歷史上一直有著不斷地走與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的優良傳統。2000年的中國佛教歷史,就是一部佛教始終與社會相適應的歷史,正是有了這一優良傳統,佛教才能在中國一直頑強生存,繁衍不息。所以佛教界當前存在的問題,並不可怕,它無非是佛教在當前新形勢下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適應的情況而已。只要我們不斷地進行調整,牢牢抓住發展的方向,就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
  我們佛教界的人士,非常願意將由於改革開放而帶來的大好”佛氣”稱之為黃金時代I因為人們只有在經歷了嚴寒的冬天之後,才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幾十年前佛教的蕭條,寺院的冷落,僧侶的難堪,那種度日如年的憂郁的日子,將不再回返,中國的佛教正處於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煥發勃勃的生機時代。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I 。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上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九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