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王恩洋先生與唯識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王恩洋先生與唯識學
  20世紀初,中國學術論壇上刮起了一股佛學研究的風氣,在這股風氣中,佛學中的唯識學異軍突起,它不僅有起夫先導之功,而且引起了學界的相當注意,一批僧俗學者都投入到此中,紛紛撰文著疏,對推動當時的佛學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這股風氣之先的引路人,無疑是歐陽竟無先生,他所主辦的支那內學院招收了不少弟子,也吸引了不少學人前去學習,其中不乏當代的學術大家,並培養了一大批佛學新人,當代不少佛學家都出自該院,像呂潋、湯用彤等人,包括佛教界巨擘太虛大師也在此受過薰陶。但是像王恩洋先生,至今我們對他的情況未必能十分清楚,甚至有的青年佛教研究者還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其實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王恩洋先生作為支那內學院的一名學子,對中國佛學界的貢獻理應不該埋沒,尤其是他對當代中國唯識學的建設著力尤巨,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王恩洋(1897—1964),字化中,四川南充人。1919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師從梁漱溟先生研習印度哲學。1922年至南京支那內學院隨歐陽竟無先生學習佛學。1927年返回四川老家,在南充創辦龜山書房,聚眾講學。1942年於四川內江聖水寺創辦東方文教研究院,發行“東方文教叢書”和《文教叢刊》。1957年在北京中國佛學院教書。1961年因病返回成都,晚年逝世於斯。王恩洋先生的著作很多,一生撰寫文章和著作共200余(篇)本e,治學主要涉及了儒、釋兩家,旁及道家,以及中外關系和文化比較等內容。
  王恩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占其全部著作總數的六分之一,總計有35(篇)本。這個數量雖然在王先生一生的著作中並不算多,但是僅就佛學界唯識學的著作來看,就顯的比較重要。這是因為,一是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占有其本人的全部佛學著作的80%,可以說代表了王先生的佛學特點。二是這些唯識學著作在當代佛學唯識學的成果中也是比較突出的,而且有著自己的風格。
  有學者指出,“恩洋先生治學,則一生忠於唯識,始終未超越唯識范圍,故其唯識學之造詣,於歐陽大師之下為第一人。”②所以他是當代中國佛學界中一位專治唯識學的學者,這句話可說是點睛之筆,恰如其分地評價了王先生的佛學研究特點和其在佛學界中的地位。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從年代上看,主要集中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發表,這時正是他在支那內學院學習,以後又回到四川創辦龜山書院的時期,佛學一直是他研究的主業。40年代後,他創辦了東方文教研究院(後改名東方文教院),研究方向轉向了諸子,以研究儒、道為主,並以儒學為主業。50年代以後,因受中國佛學院之聘,他撰寫了《瑜伽宗綜述》講義,在佛學院主講唯識學。
  從內容上看,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可以分為:一、介紹性著作,如《唯識通論》、《佛學通釋》、《瑜伽宗綜述》等;二、研究著作,如《佛法之真義》、《佛法與外道之差別及佛法之根據》、《{真如作疏所緣義)答辯》、《{起信論唯識釋)置疑》等;三、疏論著作,如《瑜伽力種性品疏》、《八識規矩頌釋論》、《二十唯識論疏》、《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疏》等。他是在唯識學的框架下建構“佛教概論”。例如他撰寫《實有真空中道了義論》,是因為抗戰期間,藏傳佛教中觀學說傳人內地,風靡一時,以唯識為不了義,“內地不少唯識學者也不自信,從而附益其說。”王恩洋先生為了改變這種看法,乃用唯識觀點撰述此書,作出正面答復。此書“可以說絕無僅有,這對漢藏佛教教理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王恩洋先生所作的一些疏釋也有自己的特點,在這些著作中,他不僅只是引經據典,並在其中給予講解,有很多內容應是他的發揮。他之所以選擇的這些唯識著作也是有目的的,如他注疏的《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疏》,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據他自己講,此書是唯識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而法相之義備,故談唯識必宗《成唯識論》;談法相必祖《雜集論》,一本十支,此為觀止,《成唯識論》專立唯識,極高明而進精微也;《雜集論》平述法相,致廣大而道中庸也。……。”以前雖有窺基法師的注本,但仍有缺陷,故他發心要在窺基述記的基礎上再作進一步的疏釋,而且自認為此書是自己一生中用力最勤,比較滿意的一本著作。此外,他在《五十自述》中曾經提到要作一本300余卷的《瑜伽師地論疏》,當時已經作了6卷,可惜這項工作沒有堅持下來,先前的6卷也沒有出版。現在我們已不知道此書的概貌,如果這項工作能堅持下來,並且出版,可能是一本最全面的《瑜伽師地論》的注疏了,那麼他對唯識學的貢獻也就更大了。
  本書收集了王恩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以發表的年代先後順序為例,盡可能反映出王恩洋先生唯識學研究的歷程,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歷史線索,使後人從中受到教益,為當代唯識學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20世紀初的唯識學雖然曾經有過一段風光,但到了50年代以後就不再顯赫了。縱觀唯識學發展史,從印度世親大 師創立有宗後,玄奘大師將其傳人中國建立了法相宗,近現代歐陽竟無、王恩洋等人對唯識學的復興和研討,唯識學在中國走過的道路可謂崎岖坎坷。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的脊梁,受到了我們的深切懷念,緬懷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促進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更倍感到玄奘大師所傳的佛教唯識學重要,王恩洋先生繼承了玄奘大師的偉業,為我們作出了一個表率,他的唯識學研究體現了時代性,不應埋沒,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浙江寧波寶慶寺的資助,朗宇法師對本書的出版著力頗多。王恩洋先生的親屬王賜川、王賜庸等為本書的編輯提供了最大的幫助,宗教文化出版社陳紅星社長、戴晨京副總編對本書的編輯作了很多的工作,使得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在此向幫助過本書出版的所有人表示誠摯的謝意。
  黃夏年
  2003年5月15日

 

 

上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六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七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