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淺議佛教中的科學知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淺議佛教中的科學知識
  作者:黃夏年
  宗教與科學始終是當前從事科學與人文學科學研究者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宗教是科學的前身,科學是從宗教裡面發展而來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為科學,反之科學後退一步就成為宗教。也有人認為宗教與科學是互相對立的學說,在中世紀,宗教是扼殺科學的最大敵人,現代社會科學是破除迷信與宗教的最好的銳利武器,科學代表了先進的方向,宗教是落後勢力的典型。諸如此類討論,一直沒有結束。因此20世紀初,在中國大地曾經發生過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論戰,科學論者最終取得了勝利。雖然在現代社會科學知識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對宗教的批判並沒有取得相應的預期,究其原因來講,還在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沒有辦法厘清,同時也與人們的認識局限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不在於刻意研究與說明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而是想討論一下佛教與科學兩者在歷史上所呈現出的一些歷史事實,以此表明佛教與科學之間有著一定的緊密關系。
  一、佛教與科學知識撷偶
  佛教是已經有2500年歷史的東方宗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印度是佛教的創生地之一。佛教的創教者釋迦牟尼通過修行而取得了覺悟,最終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能夠獲得覺者的稱號,據經典記載是通過禅悟修行後而得到的。禅悟是古代東方世界流行的一種修行的方法,是古印度宗教哲學中的一種特定的宗教實踐。它具體指的是安住一心,靜心思考的宗教修行活動。修禅者在修習禅的活動中,能使身心得到平和的感受,還能體悟到特定的境界。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公元五世紀左右創立佛教後,就把傳統的印度禅法引入了佛教,以後佛教徒將禅視為重要的法門,也看作教徒必須修習的內容之一。我國古代將其音譯為“禅那”,意譯為“靜慮”、“思維修”等等不同的名詞。“禅”本不是佛教的發明,在古印度,早於佛教的宗教有婆羅門教,與佛教同時出現的宗教還有耆那教等,而這些宗教與佛教一樣,都重視禅的修習方法,可見“禅”是古印度宗教裡共同使用的法門,所以“禅”也被人們稱為“印度民族的特性”。佛教只是在建立後將禅援入,作為自己的一種修行方法。禅的源頭應該來自於印度的瑜伽行。“瑜伽”是梵語的音譯,意譯“聯系、結合、瞑想、活動、心的統一”等多種意思,在中國古代的漢譯佛典裡,有時也將其與禅等同。但在印度,還有一種專門推崇瑜伽的哲學派別瑜伽派,該派認為,修習瑜伽可以對感官和心的作用進行抑制,而且通過瑜伽的實踐,可以獲得超自然的能力,從而使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梵結合為一。瑜伽派的禅術特別發達,心理分析尤為詳細,甚至一呼一吸都有固定的路數。所以在現代西方裡,有時也把瑜伽譯為“超覺靜坐”,可見其特點一斑。
  以打坐為其特點的禅法是不是科學,現在可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在中國,與禅法相類似活動的是氣功,有人把氣功稱為偽科學。至於禅是不是偽科學,筆者不知,但是禅至少已經有過至少3000年的歷史,據西方學者考證,在五千年前古印度就已有與禅等同的瑜伽術了。甚至還有學者認為,當時曾有一位叫瓦希斯塔(vasista)的修行者到中國交流瑜伽術。如果按照古印度的傳說,則早在七千年之前,一位名稱沙德希瓦(sadshiva)的人發明了瑜伽術。現在禅作為一種實踐活動遍布在世界各地,就在當代中國,以傳播瑜伽術為名的瑜伽館在各個城市林立,且收費不菲,但是前往學習的人趨之如骛,像這種調身、調息、調心的“控制心思”、“統一感官”已經有幾千年歷史與傳統的實踐,既使不是科學的話,也有其一定合乎科學的內容吧。所以在現代西方學者的研究中將禅與瑜伽歸入心靈學或心理學中,並且寫出了大量的著作與研究報告。
  如果說我們不能將禅作為科學來歸納話,那麼以下的一些知識應該與現代的科學知識有關系。生命學是現代科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學說,這個學說主要討論生命的形成,特別是有關人的生命是如何而來的,是生命學與醫學不能繞過的問題。佛教裡面有一部《佛說胞胎經》,由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奉制譯出,時間大概在3世紀。在這部經裡,佛陀系統地講述了“人遇母生受胞胎時”,如何從母胎中到最後出生,長大的過程。佛陀說“神入彼胎則便成藏,其成胎者,父母不淨精亦不離,父母不淨又假依倚,因緣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離父母。譬如,阿難!酪瓶,如器盛酪以乳著中,因緣盛酪,或為生蘇,假使獨爾不成為蘇,不從酪出蘇亦不離酪,因緣和合乃得為蘇。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成身,亦不離父母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這裡,佛陀講述的就是卵子受精的過程,雖然他把這種事情看作“不淨”事,但是卻正確地說明了人“入胎成藏”,“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的事實。在這部經裡,佛陀還以七日為一單位,詳細地描述了胎兒在胎內成長的過程,如“彼始七時受母胎裡,雲何自然而得成胎?始臥未成就時,其胎自然亦復如是。七日處彼停住而不增減,轉稍而熱,轉向堅固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為水種,其中暖者則為火種,關通其中則為風種。第二七日,有風名展轉,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脅或在右脅,而向其身聚為胞裡,猶如酪上肥,其精轉堅亦復如是,彼於七日轉化如熟,其中堅者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為水種,其熅燸者則為火種,間關其間則為風種。”胎兒在頭七日裡幾乎沒有變化(而不增減),第二個七日開始發生變化(身聚為胞裡,猶如酪上肥,),而所謂地、水、火、風是要說明胎兒在生長過程中的母體內部的環境與條件。又如,“第三七日,其胎之內於母腹中,有風名聲門,而起吹之,令其胎裡轉就凝堅。凝堅何類?如指著息瘡息肉壞,精變如是。住中七日轉化成熟……”“第四七日,其胎之內母藏起風,名曰飲食,起吹胎裡令其轉堅。其堅何類?譬如含血之類有子,名曰不注(晉曰觐),內骨無信其堅如是。”到了四七日時,受精的卵子已經變成了肉團,一個生命正式形成。“第八七日,其胎裡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退轉,吹其胎裡現二十應處,十足指處、十手指處。譬如天雨從空中墮,流澍觚枝使轉茂盛,時胚胎內於腹藏起二十脔,足十指處、手十指處。”“第九七日,其胞裡內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吹變九孔,兩眼、兩耳、兩鼻孔、口處及下兩孔。”這是指胎兒已經在母體裡面粗具刍形。“第十七日,其胞裡內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名曰痤短,吹其胎裡急病暴卒,而甚堅強。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風起名曰普門,整理其體,猶如堅強,具足音聲。”“第十一七日,胞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理壞,吹其胎裡整理其形安正諸散,令母馳走不安,煩躁擾動舉動柔遲,好笑憙語戲笑歌舞,風起淚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時憙申手腳。其胎轉向,成時諸散合立,有風名柱轉,趣頭頂散其頂上令其倒轉,譬如鍛師排囊吹從上轉之。如是,阿難!其柱轉風上至其項,於項上散轉復往反,其風在項上旋,開其咽口及身中臍,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轉令成就。”“第十三七日,其胞裡內於母腹藏,覺身體羸,又覺饑渴,母所食飲入兒體中,兒在胎中,母所食飲,兒因母大長養身。”這是指胎兒在母體裡已經進行胎動,並且有了飲食需求。“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裡於母腹藏,自然有華風名曰何所垂趣,吹轉兒身令應所在,下其兩手當來向生,從其緣果吹其兒身,腳上頭下向於生門。假使前世作諸惡行,臨當生時,腳便轉退反其手足,困於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惱患痛無量。”總之,胎兒經過三十七個“七日”共計259天,最後離開母體,來到了世間。這一胎兒成長過程,雖然有些解釋看來似乎有些不與現代知識所吻和且有臆測之處,但我們應該看到,在古代科學知識范圍內,這種見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了。
  物理學是近代才出現的科學,最早出現的物理學是古典物理學,以物理學家牛頓為其代表,以他為首的一批近代科學家所創建的“物質不滅”、“作用與反作用力”、“能量守衡”三大定律曾是近代物理學的重大發現。近現代物理學,其中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學說”為主要代表。有人認為,古老的佛教思想與古典物理學定律是相悖的,因為古典物理學認為物質不滅和能量守衡是與佛教所說的“諸法無常”的物質運動觀相反,佛教主張整個世界萬物皆處於一種沒有常性的狀態。又從方法論上講,佛教是以拋棄經驗,開發自性,追求智慧,悟道解脫。而古典物理學以理性和經驗作為自己的學說基礎。所以他們屬於兩種截然不同,又各自相反的學說體系。
  近現代物理學強調變量,認為物質可以變為能量,於是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人認為佛教與現代物理學之間有了一些關聯,現代物理學有一部分理論是“超越了經驗”,“而必須憑自己的智慧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一點正與佛教講究智慧,依靠體驗,轉識成智有相通之處,所以在這些人看來,“近代物理學上的兩大理論,已給佛法帶來了時代性、科學性的說明,成了溝通佛法與科學的橋梁。科學的立場是客觀的,佛法的立場也是絕對排除主觀執著的。科學是理智的產物,旨在破壞人類在物理上的謬見;佛法也是智慧的澄澈,旨在破除人類心理上的迷執。他們的共同的目標是追求真理,真理成了兩者的交匯點。”
  近現代物理學上的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同運動著的物質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脫離物質運動的空間和時間,也沒有不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物質。這就是說,空間也只是一種直覺的形式,就像其它客觀物體一樣,都只是其本身各種性質的總和,又因為這些性質只存於人的意念之中,所以就整個原子與星球合成的客觀宇宙而言,除了把它當成一個意識的結構,亦即用人類的感覺形成慣用的符號來表示一個大結構之外,它們在性質上實際毫無存在可言。佛教說佛法是以有情為中心的,一切法都是從有精神活動者開始,而佛法對心識的闡明發揮得極為精密,在認識過程中,所有復雜的心理作用,都由心與心所統攝而完成的,一切認識作用都是依據緣境而發識的,當根和境和合時,心即反應生起驚動,產生了別的認識,因此這種認識沒有先後,難分內外。空間是因時間剎那作用而感受,它反應出來一種知覺概念,離開了根識的作用,空間本身就不存在了。這樣,經由時間的相對性的短暫駐留,替代物體的高速度運行,佛法已從精神領域證實了相對論在物理學上所預測的時間觀。1000多年前的佛家經典《楞伽經》中所說的“於一毫端,現十方剎,坐微塵裡轉大*輪”也證實了這一點。
  量子學說是說物質的光中存在著一種由特殊物質組成的一個個具有能量的微粒,這些微粒運動速度極快,而且它們呈不連續性,不易被人們的肉眼所察覺。光量子都是由一群群體組成,很難找到單個的粒子,因此對它們的認識,我們只能找到一個或然率的近似值,用數學函數來表示,指出它們的這一物質系統的物理性而已,我們無法測定粒子的絕對真實物性,這就是物理學量子理論中的“測不准原理”。佛教認為,光量子的這種運動特點,正如佛教所說的一切諸法沒有自性,沒有不變性,沒有常性,不真實性的情況,反映了萬法自性皆空的,本然空寂的佛教學說之特點。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一切事物,無非是一種幻化的假象而已,其本質是仍是空性。正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量子力學的“測不准原理”還印證了2500多年前佛教所說的“諸法無常”的物質運動觀,說明了佛教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正確性。“事實上,量子力學說已經開始把西方尖端的物理學的科學領導走向東方的玄學,尤其是佛學的領域了”。
  在佛經裡面隨處可以見到以日常的知識舉例來說明佛法的道理,這在佛經裡面叫做譬喻。而這種“譬喻”,往往又貫穿了科學的智慧。如《毗耶娑問經翻譯之記》裡面,佛陀談到了布施的重要性,佛陀說隨處供養,“譬如葦草叢密稠穊於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只要進行了供養,這種福報是不會消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現前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譬如樹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又如蜜蜂采取花味,而不損花”。《大集經》卷第五十講清淨平等,舉例曰“譬如清淨虛空,十五日夜極圓滿月,普放冷光,令熱惱眾生身心涼樂。如是菩薩摩诃薩,住第一義忍清淨平等以身口威儀,休息眾生諸煩惱熱,譬如清淨虛空十五日夜極圓滿月,眾星圍繞,臨四天下,光明照耀。”《佛說轉女身經》女修行者答尊者捨利弗,“譬如空中等霪甘雨。於上中下種子苗稼,藥草樹木皆令生長。”上面的這些譬喻,通常都是來自於一些生活的常識,例如火來水淹,擠壓果汗,樹種發芽,蜜蜂采花、十五滿月,甘霖催生等等之自然界生長的規律,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或經常碰到的東西,但是用在了深奧的佛法理論上,又無不閃爍了科學智慧的光芒。
  出家人以奉行戒律而生活。同樣在佛家的戒律裡面也有不少我們現在一直都在強調的科學保健的知識。例如《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說出家之人的衛生保健是:“授食之人不閒軌則,而放盤上應更總受,亦不應自取持與淨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無人可得不受無犯。凡看病人要須識知,可不方與病人食。言噉咽者,謂在咽喉。又灌鼻時,先淨洗手,從他受取,然後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故,除水及齒木者。水若渾濁,鑒面不見,亦令他授。然諸濁水應用蒱萄及蘡[薁-ㄇ+囗]子,或以麨團內濁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飲用。若醎水鹻鹵水堪為鹽用,此皆須受。若池河內有棄飯粒,取水濾用無犯。若水中有油酪膩津上覆,應撓動濾用。若行路中見有辘轳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時及非時,濾用無犯。後為難開,不應常用。……盛酥油瓶火燒去膩,牛糞淨洗,時及非時,鹹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淨。……諸盛水瓨應用磚木為蓋,勿令蟲入。若淨水瓶,傍口上穴,應用竹木蓋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應用葉飲。無人取葉,用黃落葉。此若無者,就連枝葉,或此亦無,蹲踞一處,以瓶注口,隨意飲之。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於晨旦嚼用之時,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淨。四樂欲飲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嚼用之時,先以澡豆土屑淨洗手已。次洗齒木,然後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棄。若乏水處,於沙土中揩已而棄。此由苾刍於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棄。……有三種事應在屏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無者,應臨水窦嚼頭寸許,令使柔軟,然後徐徐揩齒龂牙,悉使周遍。次用刮舌箄屈而淨刮,勿令極利,致使損傷。應用竹木鍮石銅鐵。除諸寶物,余皆聽作。若無箄者,應擘齒木為兩片已,更互相揩。……若卒無齒木,應用豆屑,或干牛糞淨洗口唇,然後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將淨水,洗漱口內,食津不應辄咽。”這裡規定了出家人要講衛生,如看望病人,不能與病人一起吃飯,避免傳染。飯前要洗手。喝水用的盛水器要干淨,喝水要喝干淨的水。刷牙時要先將齒木洗干淨。這些規定十分繁瑣,但是說明佛教是非常注意保持個人衛生清潔的,這些理念也是現代社會一直強調與宣傳的知識。
  在中國佛教裡面,還有一些工器制作等科學技術知識記載。如《法華指掌疏》卷一之上說地震,“大地震動發大音聲……《佛泥洹經》雲有三因緣則地動,一為地倚水上,水倚於風,風倚於空。大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今年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剛過去,我們至今還記憶猶新。佛教經典裡面早就記載了這方面的情況,指出了地震發生時的情況,其原因與水土的改變有重要的關系。該經又談雕造佛像雲:“金銀屬乎镕鑄,余寶亦兼雕琢。鍮石黃銅似金,銅亦金類,故銅字從金從同。色舉二種,故雲赤白銅也。白镴鉛錫,青金之屬。最精者曰白镴,蜀生者曰鉛,桂楊生者曰錫。流行本多用蠟字,訛也。今正以镴字。俗以錫镴合稱者即此。鐵有二種,一镕鑄,二煉錘。今以作像,應屬镕鑄。木及與泥者,木以為骨,泥以肉,增胎也。膠漆布三,和合成質,嚴飾莊修,繪畫為文,脫紗也。”鑄造合金是古代科學技術的最重要的成果。佛教裡面已經采用了這種技術,所鑄造的佛像至今仍然保存下來眾多。佛教界人士能夠辨別因摻雜了錫、鉛等金屬之後形成的黃銅與紫銅(赤白銅)等不同的銅合金。同時對鑄鐵和鍛鐵技術也分別很清楚,木胎貯漆技術的制作亦廣泛應用到佛像的制作上面。
  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在《徐霞客游記》卷八下記錄了雲南雞足山大覺寺僧人制造人工噴泉的情況,曰:“又北半裡入大覺寺,叩遍周老師。余前與之期以新旦往祝,而獅林遲下。又空手而前,殊覺怏怏。師留餐於東軒。軒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錫管,水自管倒騰空中,其高將三丈。玉口一縷,自下上噴,隨風飛灑,散作空花。前觀之甚奇,即疑雖管植沼中,必與沼水無涉。況既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必別有一水。其髙與此,並彼之下從此墜,故此之上從此止。其伏機當在沼底,非沼之所能為也。至此問之,果軒左有崖髙三丈余,水從崖墜,以錫管承之。承處髙三丈,故倒射而出。亦如之管從地中伏行數十丈,始向沼心口起。其管氣一絲不旁洩,故激發如此耳。”徐霞客受遍周之請,在大覺寺東軒吃飯,看到了軒內亭子裡的池水通過一個石盤的小口,朝天噴出,三丈之高,“隨風飛灑,散作空花”,尉為壯觀。他感到奇怪,斷定裡面必有玄機,向遍周打聽。遍周告訴他是利用了水池旁邊三丈高崖的水勢落差壓力,在崖底鋪設了錫管,利用真空虹吸的原理,將水從崖底吸出,在自然壓力下“倒射而出”,最終形成了噴泉灑灌的情況。現在,我們在全國各地的景觀中,對噴泉已經習以為常,而這些噴泉很多是依靠水泵將水擠壓,形成壓力後形成的。在明代,科學技術還不能達到這一點,而大覺寺僧人卻利用科學的原理,建造了人造景觀,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同時大覺寺僧人在崖內鋪設錫管數十丈,表明了當時的冶金鑄造工藝已經非常先進,這也是大覺寺對我國科學技術做出的卓越貢獻。
  二、現代科學知識與佛教
  以上筆者隨意列出了佛教經典中與科學知識有關的極少數例子。佛教歷史悠久,佛經數量浩瀚,佛法廣大深奧,類似於上面所舉的例子可說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如果我們好好地去整理與開發,說不定還會有很多新的認識與發現出現。有人覺得“佛經中確實談到了一些法術,但僅是教會人們尋求大自在、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是教會人們如何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佛經中之所以不過多的談及法術和科學技術就在於要避免誤導人們刻意的去追求法術和科學技術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當今的人類就恰巧在這一問題上誤入歧途,並且在這個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學是提倡和重視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導的是要在正信正見中尋求大自在、大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提倡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這也正是佛學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優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當今的人類正是在這一點上與佛學的精髓背道而馳,反而認為:宗教提倡嚴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應當加以批判和拋棄的,千百年來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觀念的爭論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展開的。”這種看法當然沒有錯誤,但是卻忽視了佛教裡面的歷史內涵,佛教之所以能夠長期以來流傳世間,就是因為他以廣納百川的胸懷,包容了一切。佛教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發展科學,但是他並不否認科學,所以他願意更多地利用科學,於是將一些有科學內容的知識放在佛經裡面,用以啟發人們的智慧。佛教不是“關於生存技能方面的東西佛經中確實講的比較少”,而是講得很多,只是其用來作為例子或譬喻而出現的,難免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智行法師說:“佛法本身,以現代眼光來看,是最有科學精神,而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何況其中除了哲學思想以外,有關理論科學、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只是這一寶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認識,大量開發而已。”我以為這一點講得很好,點出了佛經裡面的科學知識的豐富性實質與特點。
  佛教屬於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500余年的歷史,佛教一直不斷地在人類社會上發出光芒。究其原因,除了佛教與時俱進的品格之外,我以為也與它的貼近生活,貼近人世有重要的關系。佛教的歷史,是一部從不拒絕科學,並且充分利用科學成果的歷史;佛教的大藏經是一部充滿時代特點,記錄時代科技成果的叢書。佛教講“五明”,其中“工巧明”就是人間的各種生活知識與學問,包括工藝、技術、算歷之學集成。“醫方明”指醫學、藥學、咒法之學,包括生命科學。所以,佛教貼近生活,就要不斷地利用已經出現的各種人類經驗與知識,其中包括具有時代特征的科學知識。例如天文學的知識曾經在佛經裡被保存下來,《占察經》是佛教(也有說是印度教)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作,僧人一行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科學家與天文學家。貼近人世就要始終為人所用,滿足人類需求的各種願望,其中也包括與人類社會相關的各種科技成果的運用。古代的印刷術的創立,為佛教的大藏經刊印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使佛教文化成果得以傳到了今天。進入現代社會,現代科技所出現的最尖端的電子產品與信息技術都被佛教拿來所用,佛教網絡成為佛教弘化的一個重要的方式;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已被佛教寺院借鑒,作為寺院管理的一個最新的方向,深圳弘法寺由於采用了現代管理思想,使傳統寺院管理向現代化管理邁進了一大步。毫無疑問,未來的佛教,將還會利用更多的科學技術成果,與時代同步發展。
  一百年來,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新思想、新觀念充斥著人們的頭腦,新技術、新成果充分被人們利用。傳統的宗教在現代社會的東風吹拂下,也在一步步地往前發展,但是它的步子明顯地要落後於時代與科學的發展。由於新觀念和新思想的進一步普及,科學主義成為時代思潮,佛教面對新的時代思潮也在奮力追趕,試圖融入正在突飛而起的現代社會。受新思想與新觀念的影響,一大批世界各地的學者與思想家都在試圖將傳統佛教的理論與現代科學新技術與新觀念融通,他們努力在傳統的經典中尋找現代的因子,試圖將傳統的思想與觀念來比附現代的新思想與新觀念,亦即“將佛法中對宇宙真理的描述列編成冊,以科學印證之。讓科學證明佛法,則信仰科學的人自然也相信了佛法的真實不虛。”以實現梁啟超所說的“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和孫中山的“佛學為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許多人刻意去找到佛教裡面的科學因子,特別是唯識思想與華嚴學被許多人看好,認為這是佛教契入當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進路。“唯識宗學,不但與唯物科學關通甚切(案:中華隋唐間因研究竺乾外道小乘之學者頗盛,故此大乘唯識宗學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學衰微,唯識宗學亦因之湮沒。相乘者但禅宗及淨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學大發達之時,顯明唯識宗學,抑亟須以唯識宗學救唯物科學之窮耳。”又如佛教徒認為,佛教與近現代物理學的相互印證發明,說明隨著西方近現代物理學兩大理論的發展,以科學來解釋佛法的路徑,也就跟著一天天地開拓;量子論與相對論的誕生,正好為佛法帶來了科學性、時代性的注腳;佛法中許多極為重要而原來又極不易為人接受的觀念,在近現代物理學知識的普及下,既驗證了它的正確性,又為更多的人所知道和接受。也有人認為佛教超越於科學,如太虛認為,科學以經驗為基礎,長處是確實可靠,不足之處在於欠缺普遍性。哲學憑借思辨,優點是覆蓋面寬,但缺點是缺乏可靠性。唯有佛學集科學、哲學之優點集於一身,“佛學與通常科學、哲學不同:科學家以五官感覺為工具,根據其所得之經驗而歸納之,其所得結論為種種之學問,此學問恆確而不遍,屬部分的。至哲學家,則以一種假設為根據而論宇宙事物,其結論為普遍的,然恆患不確。蓋確而遍,惟佛學為能;而又有超常之覺者,所謂‘無上正遍覺’,彼於事事物物萬有之相,皆能體妙入微,人得此覺即為無上正遍覺者,即‘佛陀’也。然則佛學非科學之確定一物一事而不移,亦非其他哲學之超人生而恆不切實際也。”還有人認為“佛法就是佛法。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學。”諸如此種,當今愈演愈烈。
  各界人士的這種熱情與對佛教的執著的態度是令人感動的,強調“一切宗教絕未有以科學方法出發者,有之則唯佛法”的思想,願望是好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佛教是在長期歷史實踐中發展出來的宗教,離開了歷史去談佛教的科學精神是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佛教是宗教,它的特點是在以於解救人心為宗旨,而不是要發展科學為目的,指導思想決定了佛教只能利用科學技術的成果為自己所用,通過獲得的科學技術成果來證明佛教的理論教義思想,以此說明佛教的有效性與有用性。雖然經過歷代佛教徒不懈地努力,在汲取大量科技成果的基礎上,所創造的佛教教義思想,反過來對社會與人們的創造力起到了反作用的力量,使人們在創新科技時得到了更多的啟發,但是這不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只是佛教對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做出的貢獻,我們知道這一點,就不必刻意去比較或強調佛法與科學技術的高低,而應該肯定佛教對歷史與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看到佛教裡所包含的科學技術內容,再將它們挖掘與總結出來,豐富與光大傳統文化。如此才能做到佛學“不特對於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上一層精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上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上一層保證。”
  三、由“神七”和“問題奶粉”而想到的宗教與科學關系
  最近我國剛剛完成“神七”載人飛行,太空行走的高科技行動。“國家增榮譽,國人增自信”,進一步激發了國人的民族心、愛國情。載人航天是人類最偉大的壯舉之一,對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所引發的科技熱浪潮,增強了人們了探求未來世界的信心。而這片領域自古都是屬於宗教家的權威解釋。當科技還無力對地球之外的太空世界作出正確的解釋,人們走不出地球的時候,神秘而奧妙無窮的太空無疑就是神的領域。各種宗教都為這片曾經是未知領域的世界,劃定了地盤,安排了各種各樣的神祗主宰,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神話。今天,“神七”正在解開了人們對宇宙世界的疑問,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使長期流傳在人們中間的一些美好的理想成為現實,上天攬月,下海捉鱉已不再神往,隨著“神七”事業的深入,我們對未來世界的認知將會更多,宗教在這方面的權威也會相應地減少。這當然已是不爭的事實。
  “神七”的成功證明了科學技術改變現實世界的真理,科學已經成為當代世界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每一項重大的科技成果都會改變整個世界,每一項發明創造都讓人類獲得了飛躍。然而宗教也始終是時代的產物,它隨著社會的運轉和科學的發展,必然會作出相應的適應能力,早在20世紀開始,現代宗教就已經不再拒絕和排斥科學,宗教不僅承認科學所取得的各項成果,而且還熱心使用因科技的發現所帶來的高科技產品,宗教人士所同樣地在孜孜不倦地學習科學知識,既使擁有純正信仰的宗教徒也會全然相信科學家對天外太空探索的科學成果,並為之感到振奮和贊歎!如果我們至今還在認為宗教與科學處在對立的情況,這不能說是一種認識的誤區,我們走進宗教界裡,就會發現科學知識同樣對宗教人士也是非常需要,而且信仰宗教的人有中有很多本身就是世界有名的科學家。
  “神七”代表了當前科學技術最尖端的成果,並且推動了我國當前高揚科學主義的主旋律,尊重知識,提倡科學、學習科學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在這個大好形勢下,科學知識的進步雖然提升了人們的文化,培養了現代人的素養,但是對一些人的心靈的關心,還不能完全做到。媒體在不斷地披露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一些人中泛濫,特別是在一些掌握了一定權力的一些干部身上出現,結果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原河北國稅局長李真,就非常迷信所謂的風水“大師”的指點,凡有大事,都向風水大師詢問,甚至在檢查機關要收審之前,還向大師詢問前程,愚之可極。河北省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叢福奎迷信“女大師”殷鳳珍能夠“預測前程”,並與其鬼混在一起。福建政和縣原縣委書記丁仰寧,在上任前的一天,到廟裡抽了一個“上上簽”,說他是“百萬富翁”。自認為他的發財是“命中注定”,他收受賄賂、大肆賣官非法攫取100多萬元。湖南省雙峰縣法院黨組決定,由單位報支600元經費請“法師”到法院大樓“驅鬼祛邪”,“法師”從辦公室到法庭,從食堂車庫到領導住宅,一間不漏地“作法”;山西交口縣主要領導在縣委大院裡埋“鎮邪物”、“升官符”,數十名黨政干部於夜深人靜之時,跪在擺放在縣委大院的香案前,虔誠地埋下了“鎮邪物”和“升官符”。山東省泰安市原市委書記胡建學迷信“大師”說他有當副總理的命,只是命裡還缺一座“橋”。胡建學下令本將已按計劃施工的國道改線,莫名其妙地穿越一座水庫,最後在水庫上修起一座大橋,以完成“功德”,企盼步步高升,早日登上副總理的“寶座”。福建省政和縣,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名義,耗資上百萬元“鎮妖、避邪”,建造了一座“風水塔”。在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國家級貧困地區——重慶黔江石家區滲壩鄉,一座刻寫“官爵至五品”等碑文的“豪墳”占地400多平方米。該墓自1998年1月開始修建,歷時近3年。僅砌“活墓”圍牆,就讓16名石匠耗費了兩年時間,這是為活人——重慶市煙草公司副總經理、副廳級干部馮文超修的!特別是最近剛出現的問題奶粉事件,讓全人民震驚,許多生命,特別是嬰兒的身體受到了摧殘,讓我們更多地生發出無奈與聯想,所以有手機短信說中國人在吃的過程中完成了化學掃盲。
  面對這些各種封建迷信與唯利是圖、缺少道德的違法犯罪活動,很多人都把其原因歸結為宗教,也有的人認為是科學主義泛濫的結果。也就是說,宗教與科學同時都背上了這個罪名。對這個問題應該怎樣看,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宗教與科學早在20世紀就已經開始分離,兩者各自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他們交叉是始終存在的現象,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彼此互不干涉,現在宗教已經基本上不再去干涉科學的領域,當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把上帝的交給上帝,把凱撒的交給凱撒”,道出了當代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現狀,科學與宗教之間正在朝著減少沖突的方向發展,科學正在糾正了宗教在歷史上曾有過一些不足的地方,宗教尊重科學取得的一切成果,特別是在實證的領域,宗教正在不斷地進行自我的修正,但是科學並不能代替宗教,因為宗教代表的是一種歷史傳承,它有著內在的文化繼承,有著獨自的體系,有著自己的特殊領域,而且人類不斷地對它有著深層的訴求,尤其是在思想的領域,有一部分人們還不斷地需要宗教的關懷,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宗教生存的條件和土壤,這是宗教能夠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問題奶粉事件的發生,是人們漠視道德,忽視教育人心向善的結果,金錢成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的,科學技術成果轉換為生產力時發生了偏差,成為不法商人用來牟取利益的不正當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矯正人心,鼓勵向善,正確利用科學技術成果,在法治社會更突顯出重要意義。宗教與科學之間不是相互沖突的,反而應該相互相包容與共同發展。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宗教與科學的目的都是在於改變這個世界。以佛教為例,用佛教的教化手段讓人明知因果,行善卻惡,獲得善報,提升道德水平,廣行慈悲利生的偉業,走好人生的道路。用科學技術成果,真正造福人類,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美好世界和平安頓,人類社會和諧早日到來。總之,佛教與科學的啟示,告訴我們兩者之間不是相對的,而是相待的,如果我們正確處理好這種關系,就能促使社會更加安定,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全。

 

 

上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八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九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