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五一頁。我們這一大科是講到「彼入因果」,講到大乘六度修行的內涵。六度的內涵,在本論當中是有「十門」來加以廣釋。這「十門」當中,我們是講到第四門「訓詞」,講到六度各別的功德。我們現在講的這一度是「癸三」的「忍辱」,我們看論文:
癸三、忍
又能滅盡忿怒、怨 ,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
菩薩為什幺修忍辱呢?因為我們透過忍辱的修學,滅除我們內心「忿怒」的煩惱,這種瞋心的煩惱,使令我們內心產生一種不安穩的狀態。那「忿怒」滅除了以後,有什幺好處呢?就能夠消滅這個冤家。就是說人跟人之間的內心,它是相互作用,你要恨他,他也一定會恨你的。所以我們不喜歡有冤家,就從自己做起,我們對一切眾生避免生起瞋恚之心,這樣就不會創造對立的冤家。不創造冤家有什幺好處呢?在菩薩來說,「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菩薩「能」夠自無瞋恚,使令「自」己身心「安穩」;不惱害眾生,使令「他」人「安穩」,「故名為忍」。
成就一個安全穩定的功德,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看修行有二種人:一種是初學者,一種是老參。初學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穩,初學者就是他沒有功德,他趕快看到什幺功德都搶著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廚房工作也很用功,因為初學者他沒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但是老參的修行就不是這個意思了,諸位要知道,老修行,當然我們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個重點,要把你已經造作的功德保存下來,這很重要。我們可以這樣講: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有資格發脾氣。(呵──)為什幺呢?因為你沒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你根本沒有樹,怎幺燒也無所謂。但是你是老參,你沒有資格發脾氣了,因為你這個樹太多,你連一點香煙都不能存在,這個太危險,因為你輸不起了。所以你的功德愈大的時候,你要愈謹慎,絕對不能夠晚節不保。諸位要知道,你功德愈大,你發一次脾氣的損失,那就不得了。你說他一個初學者,反正他也沒功德,他耍耍脾氣也沒什幺大不了的(哈──),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功德林嘛。所以佛陀講忍辱,這個對老參是特別重要,你要求一個安穩的功德。就是說,我們回憶剛出家的時候,花了很多的心在這樣貧脊的土地,現在好不容易蓋上一片森林了,你要好好的保存它。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不了。那這個問題是在哪裡呢?我們應該分析分析,一個人為什幺會發脾氣?我們的內心,古人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內心能夠包容天、包容地、包容宇宙萬物,但是包容不了一點點的委屈。你會發脾氣,你就是有委屈,你覺得這個是不公平的,你就是認為不公平,你才發脾氣。你認為我的付出跟我的代價不成對比,我不應該得到這個結果。但是諸位要知道:因果它不是講今生的,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所有的外境、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內心的罪業變現出來的,跟別人沒有關系,事實上如此。所以我們遇到了逆境,你不應該發脾氣,你應該到佛前忏悔,因為你一觀照:哦,我有這個罪業。那你到佛前忏悔,你就說:「我弟子淨界,過去曾經造了一些罪業,所以這個罪業逼出來的時候,變現這個痛苦的果報,我向佛菩薩至誠的忏悔。」說三次。我跟你保證,因緣馬上變化。我們一個人很大的悲哀,是什幺悲哀?惡性循環。你過去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變成逆境的時候,你自己感到委屈,感到委屈就發脾氣,發脾氣就又造罪業,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又是一片逆境,這個時候你要發脾氣,發脾氣又造罪業。那你這個痛苦,幾時能夠消除呢?你這個不是惡性循環嗎?所以修行人要把痛苦從這個地方,古人講:「截斷妄流」,從此打住。你只有一個方法,透過智慧的觀照,看到一個人為什幺會發脾氣,因為他感到委屈。為什幺他有委屈呢?因為他作出錯誤的判斷,他認為痛苦是別人給他的,所以愚癡是所有罪過的根源──無明。其實我們說穿了,人沒有什幺好委屈的。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了來生的你,你必須要為前生的你負責,難道不須要嗎?你前生選擇這樣做,那你今生必須要無條件的承當。因為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所以你今生不是為你自己負責,還要為你前生負責,就是這個道理。重點是你不能糊塗,一個人絕對不能對因緣法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樣子是不可以彌補的。特別是我要提醒所有的老參,當你內心有一點點戒定慧功德的時候,我必須提醒大家:你沒有發脾氣的理由、你沒有發脾氣的空間,因為你輸不起了。你只要發一個脾氣,你可能要從生命當中,回歸到過去過去,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為這個發脾氣付出代價。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不但是往前沖刺,這個安穩也是很重要,把你既有的功德好好的保護得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佛陀的慈悲,看到菩薩有這個問題,他白天、晚上修習功德,佛告訴他:你要修忍辱,要向內觀照,一切的問題,都是前生的你創造的,你必須為前生的你負責。
癸四、精進
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少為足,繼續的往前走,就應該要修「精進」。「精進」能夠破除我們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對所有的「惡法」也不想斷除、對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這樣消極心態就很容易產生這種「惡不善法」。一個人的心態,是先「懈怠」,「懈怠」久了接著就是放逸,放逸以後就造罪業了,三種情況。一個人會破戒,就三個階段,懈怠、放逸、造罪。所以我們剛開始從源頭上,就是要保持「精進」。「精進」有什幺好處呢?「能」夠「出生無量」的「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就是你要能夠讓自己不斷的出現功德,這個就是「精進」。大家不要聽到「精進」,以為好象很嚴重。大乘佛法的精進,它不強調那種暴飲暴食,這暴飲暴食精進,是不值得提倡,就是:「滴水長流,則能穿石」。我個人是提倡:一個人的精進就是──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呵──),這個就是精進。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像達公長老,他八十幾歲還在講經;海公也是,他也每天不斷的在進步。其實進步的本身,重點是那種前進的動力。為什幺要保持前進的動力呢?古德講一句話:「死水不藏龍」,禅宗經常講這句話。「龍」是一種功德的表征,但是龍絕對不會生長在死水,一定在活水當中,這個龍才能夠生存。所以精進的本身,重點還是那個心態。我們如何讓自己每天保持進步一點點呢?精進的修學有二個所緣境:第一個是對惡法。對惡法有二種態度,已生的惡法令斷除。這個惡法已經出現了,我們不須要逃避,每一個人都是有缺點,好好的面對,讓這個惡法,今天減少一點、明天減少一點、後天減少一點,你活在希望當中。第二個,未生的惡法令不生,這個是要靠持戒了。什幺事情要防范於未然,修行不能夠太大膽,要稍微膽小一點,要稍微防范一點,這是對惡法的態度。那對善法呢?未生的善法令增長。我們沒有善法,別人有善法,我們隨喜功德,跟善法先結一個善緣,以後你就有機會。已生的善法令增長,你已經有的善法,不要得少為足,不斷的往前進。總而言之,在你的生命當中,你要創造一個活水,不管你活到幾歲,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很重要的。
癸五、靜慮
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這個地方的功德就更加的精致了。我們為什幺修禅定呢?「能」夠「消除」內心的「散」亂跟擾「動」,使令「內心」能夠「安住」,能夠明了寂靜的「安住」,「故名靜慮」。「靜慮」的功德主要有二個:第一個,它能夠產生一種寂靜的力量。這個寂靜的力量,就會產生一種堪能性。就是說你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因為你寂靜的力量,它的功德會增長廣大,因為你的心力增強。第二個,這個靜慮能夠幫助我們的智慧,這個定能夠增上慧。我們一個人,你不能一天到晚都是散散亂亂的,因為這樣子你很難反省自己。你每天有一定的定課,讓自己靜下來,你能夠反省你的過失,這個是靠禅定。
癸六、慧
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為慧。
智「慧」就是靠聞、思,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它能夠破「除一切」的邪知邪見,還有種種「邪惡」的判斷、分別,引生「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有二種:一個是「品別」的智慧,一個是「知法」的智慧。「品別」的智慧,是說明諸法的差別相,這種世俗谛的智慧;「知法」的智慧,是說明諸法的總相,就是勝義谛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當然這個智慧是最重要的,你要能夠對因緣所生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孔夫子說:四十而不惑。孔夫子十五歲開始立志求學,經過十五年的時間,他自認為:對於生命的因緣,什幺是對?什幺是錯?什幺是功德相?什幺是過失相?他完全通達,沒有疑惑了。但是應該這樣子講,孔夫子他所通達的智慧,是屬於品別的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差別相的智慧。那佛菩薩所謂的不惑,不但對於功德相、過失相作出正確的判斷,你還要能夠通達我空、法空,通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切的法都是因緣所生,這樣子就更高明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智慧的引導,使令前面的五度,能夠正確的趨向我們的目標。前面的五度是一個腳,這個智慧是眼睛,這個是講到六度的功德。六度的功德,它每一個法在心中操作的時候,都能夠滅惡生善。布施滅除我們的悭貪、貧窮,生起我們廣大的財富、福德資糧等等。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都是自作自受。因為過去你的造作,創造今生的果報;你今生的造作,又創造來生的果報。這樣的一個生命的等流,我們想要改變,你要先改變你的心態、改變你的心念,所以他的每一個度,都是在調整你的心態。布施調整我們悭貪的心態,持戒調整我們喜歡造作罪業的心態,忍辱調整我們忿怒的心態。心態的改變,果報就改變。在西方有一個諺語故事,它說:有一個人,他很想要知道天堂跟地獄有什幺差別?那他先到地獄去看。到了地獄,哦,大家在吃飯,每一個人筷子都很長很長,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夾飯菜,他搶飯菜的時候,他吃不到,因為這個筷子太長,結果地獄的人都活得非常痛苦。這個人看到地獄以後,他感到非常悲哀就離開了,他也改變不了他們。接下來他就到了天堂,诶,到天堂,大家也在吃飯,筷子也是很長,但是大家吃得很快樂。為什幺呢?同樣筷子這幺長,他為什幺吃得很快樂?原來天堂的眾生,筷子夾菜是夾給別人(哈),夾給別人,每一個人都吃得很快樂。所以我們心態決定我們的命運:你要是自私自利,你所招感的因緣、所造作的行為,都是跟痛苦相應;你真實發起這種利他的心,你就招感功德。所以真正的六度,它的重點在調整我們的心態,你的心態改變了,你的行為就改變,你的命運就改變。我們一個人如果只設定目標,你不行動,在原地打轉,那我敢保證:你過去的生命,就跟你現在、未來的生命完全畫等號。你說:我現在心態不改變,我未來會怎樣?你不要去算命,我告訴你怎幺樣好了。你以前所受的痛苦,來生完全再受一次。為什幺呢?因為你因緣法沒有改變。所以只有修行人,他的過去不等於未來,因為他在調整。我們可以這樣講: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他的生命就是不斷的重復,他的前生跟今生也差不了多少,今生跟來生也差不了多少。你看佛陀說:「七佛出世猶為蟻子,八萬大劫猶為鴿身。」你說:怎幺可能?這個螞蟻做了七佛出世,它還做螞蟻?在森林中的鴿子,它活了八萬大劫還做鴿子?我說:牠有可能。它的心態不改變,它堅固的執著,他總是認為它是對的,它不知道如何聽聞佛法,反省自己,把邪惡的功能消滅,善良的功能生起來,你說他命運會改變嗎?而且佛陀講得更可怕,佛陀說:它不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是阿羅漢說的。佛陀說:它八萬大劫之前還做鴿子。(呵──)所以,我們想要讓生命往光明的地方去改變,我們應該從內心去改變,我們遵守佛陀的六度,我們因地的改變,你的未來是充滿光明的。這個地方,是佛陀講六度功德的主要意義,就是鼓勵我們要去修學六度。就是,六度先從自己做得到的,不要一開始就挑戰──我要把我的生命犧牲掉。就是說,你現在有三件衣服、或者有四件衣服,其中一件穿不到,還蠻好的,趕快布施出去。先把自己用不到的,布施出去。先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先跨出一步,那你的生命就會有變化。
庚五、修(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前面是講功德相,其實前面佛陀講這幺多,波羅蜜的六種功德,六種功德會歸到六度,它有它滅惡、生善的功德。這以下開始怎幺修行,我們現在對六度有信心了,應該怎幺去實踐?看這個「問」:
雲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
大乘的六「波羅蜜」有這幺大滅惡、生善的效果,我們很想要讓來生、明天活得更好,怎幺辦呢?應該怎幺「修」呢?這個地方回答:
辛二、答(分二:壬一總釋列;壬二略廣釋) 壬一、總釋列
應知此修略有五種: 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三、作意修, 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
正確的「修」行六度有「五種」方法:第一個是「現起加行修」,這是我們一般修習六度的主要方法。這個「現起」,就是你必須有身口意的「現起」,有這樣身口意的「現起加行」,才能夠修六度。比如說你布施,你不是坐在那個地方想就能布施,你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有布施的人、有所受的人,有施者、受者,還有其中這些施的物品,要有身口意的「現起」,這是一般的。第二個「勝解修」。前面是實際的行動,這個是內心的「勝解」。就是我們學習大乘的經論,對六波羅蜜的功德,產生堅定的信解,對於修習的功德、不修的過失,透過聞思的智慧,產生堅定的理解,而產生信心,這個叫做「勝解修」。你現在聽聞六度的功德,生起一念的信心,诶,這個也在修六度,這個叫做「勝解修」。第三「作意修」。這個「作意修」,就是以清淨廣大的意樂,來修行三種「作意」,這後面會說到,愛重作意、隨喜作意跟欣樂作意。這個地方是講願望,前面勝解是講信解,這個地方你要發出你的願望,對於這個功德,要有一種增上意樂,叫做「作意修」。第四個「方便善巧修」。前面的勝解是信心,作意修是願望,這個地方是約著破障。我們在修習六度的時候,往往會跟內心原來的習氣相違背。那怎幺辦呢?我們修習六度,有人不肯,那怎幺辦呢?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把這個障礙消滅掉。「方便善巧修」就是修無分別智,來破除心中的障礙。第五「成所作事修」。前面的四種修,都是菩薩因地所修的;這個「成所作事修」,是佛陀在果位上所修的,叫「成所作事修」。這個地方後面會說明。總而言之,要成就六度的功德,有五種的方法。這一段是總標,我們看第二段的「廣釋」:
壬二、略廣釋(分二:癸一略釋五修;癸二廣作意修)
癸一、略釋五修(分二:子一指前四修;子二釋成所作事修) 子一、指前四修
「廣釋」當中分二:「略釋五修,廣作意修」。把這個「作意修」,菩薩要怎幺修意樂,把它開展出來。我們先看「略釋五修」:
此中四修,如前已說。
子二、釋成所作事修
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 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復更修習六到彼岸。
前面的「四」種「修」,在「前」面「總標」的地方講過了。現在講「成所作事修」,就是十方「如來」能夠「任運」的,他不必假藉作意。我們凡夫都是要作意,先知道六度的功德,然後再鼓勵自己生起信心,然後再生起願望,最後付諸行動,這叫「作意」。但是佛陀不須要這樣的過程,他不須要作意,他不須要經過內心的思惟作意,就能夠生起六度的「佛事」,而且內心對六度「無有休息」,動靜一如,因為他沒有作意,就沒有疲累的相狀。「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復更修習六到彼岸。」佛陀在自利的功德上,已經「圓滿」了,但是他依止大悲心,再繼續的「修習六」度,這個一般古德說,叫做「倒駕慈航」。就是說,明明他已經成佛了,但是他又示現一個菩薩身來修六度。為什幺呢?這叫「從本垂跡」,因為他要去做利他的事業。也就是說,我們菩薩的六度,主要是正約著自利來說,當然也有利他。菩薩的這個六度,包括自利跟利他;但是佛陀的「成所作智修」,完全只有利他。你說功德圓滿沒有再圓滿,這個叫做「成所作智修」,就是利他的六度,倒駕慈航。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我們看別釋:
癸二、廣作意修(分二:子一辨彼修相;子二顯得勝利) 子一、辨彼修相(分二: 丑一總標作意及其意樂; 丑二別釋意樂所攝作意) 丑一、總標作意及其意樂(分二:寅一出三作意; 寅二列六意樂) 寅一、出三作意
論主的意思,無著菩薩是要把這個「作意修」開展出來,就是你修習六度,應該有的心態是什幺?應該用什幺心態來修六度?「作意修」分二:「辨彼修相,顯得勝利」。先看「辨彼修相」,「修相」當中有一個「總標」,再「別釋」。先看「總標」:
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
這個「作意」有三種作意、「六種意樂」。先看三種作意。菩薩要修「六種」作「意樂」,每一種意樂都攝持了「愛重、隨喜、欣樂」。第一個「愛重作意」,對六度的功德,特別的「愛」樂珍「重」,這是偏重在自利。我希望離苦得樂,誰能幫助我呢?就是六度能夠幫助你滅惡、生善,離苦得樂。所以你對這六度法門,如貧得寶想,特別的愛樂珍重,這是偏重一種成就自心的功德。第二個「隨喜作意」。就是說這個功德我做不來,但是這個功德別人可以做,菩薩對於其他人所成就的功德,歡喜贊歎、隨喜贊歎,這隨喜修。這個隨喜修是約著法,別人有這個法,我對這個法隨喜。第三個「欣樂作意」,菩薩不但希望自己成就六度,他也普遍的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六度的功德。前面的「隨喜」是約法,這個地方約人。前面的「愛重」,只是講自身成就,然後對法的隨喜;這個「欣樂」,我們希望每一個眾生,也能夠成就六度的法,這利他的功德。菩薩對六度的法門,應該保持三種的心態:第一個「愛重作意」,第二個「隨喜作意」,第三個「欣樂作意」。我自身要成就,別人成就了我隨喜,接著我希望所有的眾生都成就,三種作意。這三種作意,每一種作意都必須具足「六種意樂」。我們看這個意樂:
寅二、列六意樂
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 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這地方是把標題標出來,這以下會詳細解釋:
丑二、別釋意樂所攝作意(分二:寅一愛重作意; 寅二隨善作意) 寅一、愛重作意(分二:卯一顯意樂攝;卯二結修作意) 卯一、顯意樂攝(分六:辰一廣大意樂;辰二長時意樂; 辰三歡喜意樂;辰四荷恩意樂 ;辰五大志意樂;辰六純善意樂) 辰一、廣大意樂(分二:巳一別釋意樂;巳二結名廣大) 巳一、別釋意樂(分二:午一布施;午二余度) 午一、布施
這六種意樂,它攝持了「愛重、隨喜」跟「欣樂」。我們先看六種意樂當中的「愛重作意」,「愛重」當中我們先看「意樂」。這六種意樂,是什幺意樂?「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我們先看第一個「廣大意樂」:
若諸菩薩,乃至若干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
這是舉布施,就是什幺叫「廣大意樂」呢?從布施的角度來說,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從他的最初發心,「乃至」於要經過「無數」的阿僧祇「劫」,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他要「經」過這幺長的「時」間。這個菩薩在「經」過這幺長的時間,這當中的每「一」個「剎那」當中,「假使」這個菩薩要面臨了抉擇,到底你是要成就布施的功德?還是要保存你的生命?當然假設這二個能夠兼具是最好的,假使這個菩薩面臨了抉擇,他必須要「頓捨一切身命」,才能夠換取布施的功德,就是說,這個布施的功德跟你的生命,你只能夠選一個。這個時候,菩薩能夠以歡喜的意樂,「頓捨」,這「頓捨」就是說你連考慮都不能考慮,要馬上棄捨你暫時的生命,來換取布施的功德,這個是內財的布施。或者說這個菩薩本來很多錢,他有多少錢呢?恆「河沙」七寶的功德。但是他這個時候為了要追求布施的功德,把這個「七寶」供養「如來」。在這幺多時間當中,乃至於他成佛為止,他都要做這二件事情。「如是菩薩」的「布施意樂,猶無厭足」。就是說菩薩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乃至於要犧牲生命,乃至要這幺多的七寶去供養如來,到成佛為止,菩薩的布施意樂,都沒有「厭足」的一天,他是特別的堅固。
這個「厭足」,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在修功德的時候,有二種心態:一種心態是向外的追求。一般初學者,他修學佛法是靠信心,他也沒有什幺觀照力、也沒有什幺目標,都沒有。他就是煩惱很粗重,趕快在三寶當中用功,積功累德、忏悔業障。但是他的心,是向外求法。一個人心外求法,就很容易志得意滿;志得意滿的結果,就容易產生憍慢。如果他後來再沒有聽聞佛法,很可能就產生對立:我有修行,你們都沒有修行。結果他的功德變成修羅法界,對立心太強。當然剛開始,這樣是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慢慢慢慢要知道:修行是向內,我們是假藉修行,來改變我們的心態。你一個人修行的時候,是向內會歸的時候,法法銷歸自性,你沒有感到厭足的一天,多多益善,我們內心是無窮無盡的,哪有人會感到厭足?不可能。但是很奇怪,你的心只要向外追求,你馬上感到厭足:我修得不錯了!一個人向外追求,你很快就滿足,滿足以後就志得意滿,然後就產生對立。一個人他是向內追求的時候,你愈修行他愈謙卑,愈覺得自己不足,那個聖道的氣氛,就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心態問題。
午二、余度
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恆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
這個地方是引其他五度的廣大意樂。這個菩薩在經過這幺多的無數大劫當中的其中每「一」個「剎那」,「假」設他的外在環境,遇到「滿中熾火」,不要說這個菩薩遇到冤親債主,他遇到了全世界都起火,而且他的外在環境這幺惡劣,他內在色身也沒有好過。怎幺說呢?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他缺「乏」資身的資「具」,沒有衣服穿、也沒有飯可以吃、沒有臥具可以睡、生病也沒有湯藥可以治療。菩薩是處在這幺一個惡劣的環境,這幺一個卑劣的色身;但是菩薩內心當中,對「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般若」波羅蜜五度的堅持,是絕不放棄,乃至於到成佛為止,都不放棄。「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
巳二、結名廣大
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這個地方是在講菩薩的心態。你內心當中,菩薩戒的精神,剛開始它還不希望你做很多事情,這個事情是愈做愈大,慢慢來的。但是你不得不能夠有這樣的一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菩薩對這種功德的好樂,是要特別的強烈。
美國有一個名人叫海倫凱勒,很多人應該知道這個人。這個人是怎幺一回事呢?她眼睛瞎掉,看不到外境;耳朵聾了,別人講的聲音她聽不到;嘴巴也啞了,她沒有辦法跟別人溝通。幾乎她生命六根主要的功能都喪失,嚴格來說,她幾乎是一個行屍走肉了。一般人對這個生命是自暴自棄,但是她沒有選擇放棄。當然她只有二個選擇:一個放棄,第二個堅持。她選擇了堅持,結果她在這樣一個卑劣的環境之下,考上了哈佛大學,後來她成為一個有名成功的演講師,激勵很多美國人,當選美國十大成功的偶像。她講出一句名言,她說:「當我們一個人,你要堅持面對太陽的時候,黑暗永遠在你的後面。」也就是說,生命當中,黑暗跟光明永遠同時存在。問題是你要堅持,你是要面對太陽?還是面對黑暗?世間上的事情,有得就有失。你不可能找到一件事情,完全是失,或完全是得,不可能。除了涅槃以外,涅槃是純淨的功德,因為它不是對立相。只要是有為的生滅法,它有光明相,就有黑暗相。問題是說,我們應該要堅持自己的目標。我們這樣子講:你修菩薩道,你要有心理准備,就是說,把色身交給業力,把內心交給三寶,就是這種態度。這色身你沒有辦法決定的,這是前生的業力。說它是三千大千世界起火了,你自己又怎幺樣了,這個色身生滅法交給業力,該怎幺樣就讓它怎幺樣算了;但是內心我可以作主,果報我們不能作主,我內心要堅持我的方向。因為我不堅持,我來生更糟糕,我不堅持我的功德,我生命就沒有意義。所以這個地方是講:你這個菩薩要建立這樣的一個廣大的意樂,對於功德的堅持,在任何環境之下,絕不能放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長時意樂」,前面是講空間,這是講時間:
辰二、長時意樂
又諸菩薩,即於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你要長時間的不能有中斷休「息」,這個地方的中斷休息,不是約著現行,是約著作意,乃至於起一念的二乘心,都不可以。你可以暫時不采取修善、度眾生的行動,但是你內心不能放棄這樣的「意樂」的追求。
辰三、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你不但是要去做,內心要保持「歡喜」心。當然你最好選擇一個你有興趣的,你說這個六度很多,你選擇一個有興趣的事情去做。記得:修六度,既然你要做,就心甘情願,保持歡喜,這是很重要的。第四個「荷恩意樂」:
辰四、荷恩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於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菩薩」在修「六」度的時候,雖然表面上利「益有情」,但是菩薩觀察有情眾生,是對自「己」有「大恩德」的,而「不」是「見」到菩薩「有恩」於眾生。也就是說,菩薩是把眾生當福田想:因為有眾生的福田,我們才能夠成就。所以,他是對眾生產生感恩的心情來修六度。第五「大志意樂」:
辰五、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菩薩」把「六」波羅蜜的功德、「善根」,至誠的「回」向「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成就「可愛」的「果」報。就是菩薩願意把這個功德,跟大家分享,這是菩薩跟聲聞人最大的差別。聲聞人修什幺功德,他只考慮自己,他不會把功德切一半給別人,跟人家分享的;菩薩他願意跟大家分享他的功德。第六「純善意樂」:
辰六、純善意樂
又諸菩薩,復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前面「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的功德都是有漏,應該把這個有漏的福報,「回求」到「無上菩提」,這樣就變成出世的解脫,所以這第六個是特別重要。把這個功德相,這幺強大的意樂,把它導歸到你當初所設定的目標,就是回向。
卯二、結修作意
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這個是「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愛重作意」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但是這個「愛重作意」具足「六種意樂」。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菩薩道的成功有成功的因素,失敗也有失敗的因緣。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一個人在菩薩道能夠成功,有二個因素:第一個就是你的能力,這個能力一般講你的善根,你對布施、持戒、忍辱的能力,這每一個人的能力不同。第二個是你的態度,你心中的意樂。但是諸位要知道,這二個不是相加,是相乘。就是說當你有這個能力,但是你缺乏這個心態,你說你有一萬個能力,結果你的態度是零,一萬乘以零還是等於零,沒有用,所以這個態度又特別重要。我們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親身在作僧教育,我發覺:我們在新生考核的時候,一個新生進來叫實習生,三個月考核,開執事會議,我們是討論一個人的態度,最重要就是他的學習態度,其他都不重要。說這個人解門比較差,沒關系;這個人行門很差,也沒有關系。這都可以慢慢來。這個人沒有學習態度,這個人不能留。一個人的態度是最重要的,你沒有這個意樂,你說這個人怎幺辦呢?你怎幺教他?你沒有辦法教他的。以前我們在辦齋戒學會的時候,辦完之後開干部檢討會,忏公師父主持;大家把這次的齋戒會功過、得失,都提出來討論。討論了很多,最後請忏公師父作總結。忏公師父只有講一句話:「敏則有功」。你只要肯努力就有功德。你只要肯努力就有功德。忏公師父他不約外境,做對做錯他不講這個,就是你當初那個意樂,有這個意樂就好。忏公師父他經常告訴弟子:一個人不怕做錯事,就怕你不做事。一個菩薩最怕的是什幺心態?他看到什幺都無所謂。看到功德相,他也無所謂;看到過失相,他也無所謂。完了,哀莫大於心死。當然菩薩道是有次第的,身為一個初學者,我們煩惱很躁動,我們一定會花很多的時間來斷惡,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看幾乎所有的初學者,都先保護自己,我先自己沒有過失。所以一般初學的菩薩,對於修善跟度眾生,都是會把它放在比較後面才做,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不采取行動,但是你不能沒有這個意樂。如果你對於大乘經典佛菩薩所說的功德,完全不生好樂,那我看你菩薩的戒體,就算沒有失掉,也非常羸弱。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菩薩的意樂,就像如貧得寶,貧窮人對寶的珍惜愛重,愛樂珍重。雖然我現在可能在生命規劃的第一個目標,我先調伏現行煩惱,這個十年當中是我的目標;我對於修習廣大的善法、度化眾生,暫時不做,可以理解,絕對可以理解。但是你一定要有這個愛重作意,否則你菩薩的根本,就會失掉了。這個地方,我們先講心態。到此為止,其實真正的六度的方法是在後面。它這個地方先講菩薩六度的功德,根本功德──菩提心、空正見;開展出來,六度有它差別的功德。布施破除悭貪、貧窮,增長你的財富、福德資糧;持戒破除你的罪業,破除三塗果報,成就尊貴身、成就禅定。這個功德講完以後,他要建立一個意樂,正確行菩薩道的心態,心態有了以後,他後面就講如何修六度。無著菩薩是這樣的安排次第。
這個地方等於是,我們一個人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你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就算你善根稍微差一點,你有無窮的希望。我們可以這樣子講:生命雖然有過去、現在、未來,從佛法的角度,它重視你的未來,它不管你過去怎幺樣。你看佛法經常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都是這樣子講。說你這個屠刀拿了很久,沒關系,你隨時放下,你就有希望。是不是!就是說不管你過去是怎幺一個相貌,你要有想改變的意樂。诶,你這個人就有希望。所以大乘佛法,大家希望掌握精神,就是「絕不放棄」,我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我不放棄,你就永遠存在希望。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