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20世紀法國的佛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20世紀法國的佛教 英國人霍格森將尼泊爾的梵文文獻送給了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同時,又將一部份經典共171部贈給了法國學者尤金·鮑諾夫(EUGENEBURNOUF),以後又從北京給法國運去了北京版的西藏大藏經。鮑諾夫,1901年出生於巴黎,父親是一名語言學者。他從小就對東方東方語言有特殊的愛好,在學校期間,先後學習了梵文、巴利文、波斯語、古楔形字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29年他開始在師范學校講授文學和比較文學,1832年任法蘭西學院梵文教授。鮑諾夫就手這批經典後,於1844年出版了《印度佛教史導言》的這樣"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該書對佛陀和佛教的教義做了研究,又介紹了《般若經》、《楞伽經》、《華嚴經》、《金光明經》、《法華經》等大乘經典,為歐洲的梵語經典研究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被稱為"法國佛學研究之父"。他和英國克拉夫合著了《試論恆河東岸聖言或巴利語》文法著作,也非常有名。他還和挪威學者拉森一起發表了《巴利語論考》,回顧了當時歐洲的巴利文研究。鮑諾夫還對當時考古學者發現的印度阿育王的敕文做了研究,肯定了這些敕文與佛教的關系。1859年法國駐斯裡蘭卡領事格保洛特在任職期間收集了大量的巴利文佛典抄本,計劃以巴利文庫的形式刊行,但未能如願。本世紀初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從敦煌掠奪了大量佛教經卷後,法國成為歐洲佛教研究的又一中心。薛尼溫·萊維是法國著名的佛教學者和探險家。他一生曾經多次到亞洲的印度、中國、尼泊爾、朝鮮,以及俄羅斯、美國、巴勒斯坦等地區,特別是他三次到尼泊爾竊取了大量梵本經典,其中很多是大乘佛教的經典,因此他對唯識學的研究尤深,發現了《唯識三十頌》的梵文本,校勘《中邊論頌》,法譯《大乘莊嚴經論》,出版了《唯識二十頌》和《唯識三十頌》的注疏,以及安慧的《唯識論》疏。他對《莊嚴經論》的發現,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研究的裡程碑。他與日本學者高楠順次朗合作編集多卷本的辭書《法寶義林》,也對促進歐洲的佛學研究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在鮑諾夫等人的推動下,歐洲出現了一股東方學研究的熱潮,一大批學者都將注意力轉向了佛教,他們把巴利語三藏用羅馬字母注出,又將其譯成英法等語言,同時又對梵文文獻和敦煌文獻,以及於阗文、龜茲文、回鹘文、栗特文等文獻做了研究與翻譯,加以考證注疏,掀起了歐洲的"亞洲學史上的翻譯運動"。萊維等人的研究則給現代歐洲佛學研究奠定的基礎。以後巴黎法蘭西學院的雷諾、戴密微、費洛賽特等人對梵漢佛教研究作出了貢獻。戴密微是研究中國佛教的專家,於1924年出版了處女作《〈彌蘭陀王問經〉各種譯本的研究》,以後對中國的佛教一直研究不綴,發表了《〈大乘起信論〉真偽辨》、《真谛論佛教教宗之起源》、《佛教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滲透》、《中國佛教》等等,還對歐洲的佛學研究作了總結,寫作了《佛學研究的現狀》一文。又繼續完成萊維的《法寶義林》,晚年對禅宗臨濟宗有深入的研究,1972年譯注了《臨濟錄》,取名《中道》。他對藏傳佛教也有深入的研究,曾出版了《吐番僧诤記》一書,此書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已被譯成中文本。其弟子謝和耐對中國寺院經濟的研究是學術界的精品,已發表的《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已經被譯成中文。佛教信仰者卡貝爾曾精心校訂了全部巴利文大藏經。
1253年,法國傳教士魯布魯克前往蒙古,兩年後返回,向國王報告了藏傳佛教的情況。但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是一位女探險家亞歷山大.達維德.內埃爾,她寫作和翻譯了許多西藏的著作,出版了《西藏魔術與秘儀》(1958)、《西藏佛教口述秘密》。(1964)。考狄爾就整理出版了《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文大藏經目錄》(1909--1915)。法國巴黎大學成立了西藏教學中心,第一位藏學教授巴考在1925年撰寫了《米拉日巴傳記》,後來又譯出了《敦煌文書中之吐番史料》一書,晚年寫出了《西藏歷史導論》。石泰安是著名的世界藏學家,他的成果主要是藏傳佛教民俗研究方面的,重要的有《喇嘛教的追傩與靈魂的理論》(1957)和《喇嘛教中的面具》。瑪塞爾·拉露在3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先後發表了三卷本的《巴黎圖書館館藏敦煌藏文寫本目錄》、《論佛教的巫術》(1932)、《文殊師利根本儀軌和陀羅尼根本儀軌》(1936)、《高地亞洲宗教信仰中通向幽冥的道路》(1949)、《禁咒藏研究》(1955)等,1957年又著有《西藏的宗教》一書,1964年發表了《敦煌所藏十萬頌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的藏文寫本》,此書為她贏得了在學術界的榮譽。法國的重要佛學研究單位有:巴黎大學文學院、高等中國研究所、法蘭西學院、法國第七大學、現代東方語學院、法國遠東研究所、佛教與耆那教哲學中心、亞洲協會等。重要的學術刊物有:《亞洲研究》、《遠東研究所報告》、《印度支那研究所報告》、《法蘭西亞洲》等。
|
|
|
|
|
|
上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八卷
下一篇:剛曉法師:《攝大乘論》要義 總標綱要分第一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