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呂澄居士:楞伽如來藏章講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伽如來藏章講義

今日講《楞伽·如來藏章》。如來藏義(藏謂胎藏,佛由是而生也),可謂《楞伽》一經之心要,全經展轉返復,不外發揮此義。非獨《楞伽經》然也,全體佛法無不如是(全體佛學均建立在心性本淨一義上,如來藏即大乘經所以談心性本淨者也),故學佛者先須知此。如來藏者心也,是心何心耶?即眾生平常之心,非於此外有一特殊心也(切莫心外覓心)。於此應注意者,真正佛說最平淡無奇,故說此心即如來藏,識得此心即可成佛。偽說乃謂此心之外另有真心。如《楞嚴經》開首,佛告阿難,不知真心乃受輪迥之苦。  《起信》發端,另立如來藏心。皆故意作態,說成虛無飄渺,此其所以為偽也。若將此心說在自己平常心上,乃是真正佛說。

如來藏既不離平常心,何以眾生皆不覺知?又眾生雲何不得此心之用而一切成佛耶?於此須知平常心有淺深之殊。本經以海水喻心,即謂其淵深難測也。  (本經頌雲〔卷一首〕: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波,騰躍而轉生。初喻、後法、其意易知。此雲藏識即阿賴耶,即如來藏,《楞伽》《密嚴》均視如來藏與阿頗耶為一也。)吾人現前所能自知之心相,只是心之表面,猶海上波濤,但是轉識而已,如來藏心相如在海水深處,須澄靜到底方能領會,常人心思浮動隨波逐流,烏能自知哉?(此謂意識內證也,穎耶見分微細不可知,亦無自覺)然此深心平時雖不見,卻非無有。即憑此心得以成佛,離此別無入處。但此心相未明,亦不得入,故一切眾生現不成佛也。

謂由此心得以成佛者,須善識此心相。如何識此心相?須先明白佛說此心之本意。若不得其善巧說意,反為大病。今舉《楞伽,如來藏》一章經文,即申明佛說用意,由此而明心相也。此無他,不誤認《如來藏》同於外道所說神我而已(神即我,有時譯神,有時譯我,有時連稱神我)。印土外道亦講涅槃、解脫,其說謂色軀雖化,神我猶存,此神我不解脫,總不得涅槃。今言成佛解脫以《如來藏》為據,何異乎外道之神我乎?以是因緣經文先設疑問雲: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一),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聚生身中(二)如大價寶垢衣所纏(三)。

此三點乃諸經中說《如來藏》之形態,且以明其相恆常不變者也。自性清淨者,謂此心明潔不可染污,即不為一切影像分別所移易,與一切影像分別不相應,此乃不變之相。轉三十二相(佛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者,謂眾生由此可以成佛,言其具足佛相,非但色相,凡一切佛德無不可謂本具;但皆從可以成就之因相言之。如大價寶垢衣所纏者,謂性雖淨而輿染污相俱,未經揭露,是不染而染之意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  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功德、種種相),周徧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如來藏義說不善巧即同外道神我,且與偽說相似,偽說外道無以異也,所以非

辨不可。次佛答言:

佛告大意: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此一語斷定,真正佛說平易近人,何得說同外道不可捉摸之我耶?佛說無一不是說此事,平常以余事說之,並不起疑也。余說者何?大意,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凡佛說所以成佛之據,如空乃至自性涅槃,無一不是說如來藏,而聞者並不疑其同神我也。然則今又何必另說如來藏耶?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謊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意,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句謂法句(標題),如清談之“目”,以二一字為形容,佛法亦然,以簡單名字攝持大義故名曰句。如來雖恆以空等諸句說如來藏,而聚生有不能入者,不得已而說如來藏也。此則攝引畏無我句之愚夫,使入離妄想無所有境界故。眾生我執極難棄捨,阿羅漠從滅定起猶雲我何所在,可見愚夫懼無我落空之甚。為治彼症,用如來藏法門說離妄想(無分別)、無所有(梵本原雲無影像)境界。可知說如來藏正所以破我,尤其對治法我,何得視同外道之神我耶·於此,又設喻以明之。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

器具雖種種不同,實際乃陶家於一泥聚種種作之也。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陶師如佛,泥聚則如離妄想無所有之境界,即平常所謂法無我(此意據大乘而言也),佛以十力智慧,隨聚生根機,於此法無我或說為無我,或說為如來藏,其實無別也。  (此喻著重在說字,猶《密嚴經》以金師作指環喻佛說如來藏即賴耶也,章疏家不解此意,遂訛傳為如來藏自身一變而為賴耶矣,起信偽書同此誤解。)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外道畏無我故,今說如來藏相常恆不變,以代彼之不實我見,誘入法無我境,趣證無上菩提。不但外道也,凡夫小乘無不由此入道。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意,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結明說意,而如來藏相亦顯,佛依離妄想無所有境說如來藏,正所以破除外道我見。今既於其名義懷疑,即應加以分別而申明之,曰:無我如來藏。雖加分別,仍此一事,此可見佛說善巧不可拘執也。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外道所執,非但神我而已,猶有“人”乃至“自在”“作者”在,無一非心量妄想。心量即是唯心之異譯,量謂唯也,妄想即是分別。謂外道所說“人”等皆是唯心分別施設,唯心之心即如來藏。如佛所說乃為實相,如外道說則揣摩想像而已。釋經文竟。更於三點,加以闡明。

一、如來藏就境界而言。本經雲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是也。心有能知,有所境,所境在內(內境)而不在外。克實即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由此境相立名也。常人於此忽略,而以如來藏為玄妙莫測,又說向能邊心相去,乃有本來覺悟等訛傳之說。不知如來藏必從境相言,而後說空乃至自性涅槃等名,方能安得上也。  (能知等何嘗無“空”等義,亦必於其轉為境界時其義乃現。大乘五法之立所知境界為真如(空性等),未可亂也,五法乃般若、瑜伽所共,亦不可不知。)

二、如來藏就染位而言。心相續不斷,故有位次可言,《楞伽》《深密》二經說心,以海水暴流為喻,皆謂其相續也。以位言,有染、有染淨、有淨,如來藏相則在染與染淨位說之也。是佛因位,故謂之藏;不然,直名之如來可矣。經中說具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為垢衣所纏,染位之意,豈不分明。  (以其談染位,故無能知之智慧在,而必從境相本具以言如來藏也。)

三、如來藏就性寂而言。如來藏說境界,說染位、自必說道性寂,性寂者即經雲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也(此本作一句讀,故可以二字括之)。若非境界離一切分別之相,有何寂之足雲(無相即無所惑亂而自顯真,故雲寂也,寂非不動之謂)?若非染位(由方來顯果,而知此時因相之存),又何性之可言?(有果,乃知自陸本然,以成其因性,非已然之謂。)故說性寂者,乃由果推因之談,以能成佛,推其本來清淨也。  (此如孔言性近習遠,凡習善者皆能作聖,推知人性之善相近也。)此種境界,有知乃見,無知亦存,以其不待知而成(有佛無佛法性法住也),故以寂字形容。寂者原來與一切分別無涉也(原來不相干者,畢竟不相干)。原來如是,故亦謂之如。以是,如來藏者豈異心哉,即現在吾侪所有具此淨相之心而已。知此,方得本心,方是學佛初步。最後附圖明之:

此圖,表示吾侪當下之心。此心無一刻離執,能邊起執,所邊即是染相。雖表面是染,而深處淨相仍存(即由內證所得離言相,原與分別無涉者。此非賴耶見分所得,不知如佛境故。謂此為淨者,以其相同於清淨法界也,清淨法界即心相圓淨諸佛所證者也)。依此能趨無上覺,亦即於此安立如來藏名,而後眾生與佛乃有徑路可通,此點極要。由是,用功之道應使淨相日現,以引生正智日明(正智即能知淨相者,染位但有其種,本有無漏,指此而言)。此非可由揣摩正智下手,更不可誤解原來具有此智而漫談返本。淨相之現無別方便,多聞(聞言教)熏習而已。  (大乘小乘、《般若》《瑜伽》,凡真正佛說,無一非聞熏下手。般若功夫始終不離善友,始終聞法無怖,始終較量功德,二分文末且以常啼法上二品結之,其意可見,非是瑜伽乃說聞熏也。正智決非憑空可以自發,《法華》明佛之知見,必有待於開示悟入,非自發也。)凡佛聖所說,無非闡明淨相,藉此聞熏逐事實踐思維顯發(思即反求,所以求者,謂聞聖說,面所求者,  《般若》雲求一切智智也),長養其智,  (《瑜伽》說正智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亦即此義。取喻於迩,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也,及其至時,無先後,而因果次第不可亂。展轉增勝,所謂淨相日現,正智日明也。淨相既現,能即無執,無執即是般若,般若圓滿乃是菩提(般若與菩提以因果判,亦不可亂)。故以淨相為樞紐,最後證等正覺而法界顯現,則心之徹底發露也。學佛得入處,唯此而已,豈有不傳之秘哉?佛以是說如來藏,今即以是解佛說。 

(一九四三年四月講)

 

 

上一篇:濟群法師:《菩提道次第》的實修理路
下一篇:濟群法師: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