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周貴華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應與研究(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應與研究(三)

3、對“批判佛教”的置疑與批評

    龔隽認為,“本覺”思想,正如“批判佛教”所說的那樣,確有基礎主義的意味。但他指出,“批判佛教”在對禅宗予以教理分析時,經常陷於武斷,如松本史郎選擇“無位真人”這一句涵義不明的話來作為臨濟宗旨,並予以隨意斷解,實在頗嫌比附。龔隽認為,“批判佛教”批判中國禅呵毀知識、語言及有老莊化等傾向,並無特別的學理上的新意,其不同於一般學術的立場在於,他們以此作為判釋“禅宗非佛教”的主要依據。但龔隽認為,中國禅者對於言教的方便意指,並不一概地加以拒斥,他們將言教視為第二義而許為方便法門。龔隽指出,在“批判佛教”的視域中,似乎直觀和理性、言說和靜默總是無法相融。這類過於簡單的二元論觀念,可能會把復雜的思想系統處理得過於簡單和武斷。他強調,過於誇張佛慧中知識主義的面向,否定其超驗的性質,無疑會帶來許多難以解釋的困難。

龔隽還對“批判佛教”的佛教批判的方法論有置疑。他認為,“批判佛教”在佛教學術史的疏理與重新诠釋中,關心的不是學術史的本身,而是學術史所引發的倫理和價值意義,這引發了他們的批判在方法論上的不自恰。本來,照“批判佛教”的邏輯演繹,他們對學術“客觀性”這一本質主義立場的批判,理應貫徹反本質主義的學術原則。但“批判佛教”在批判本質主義的同時,卻無意中不加批判地把理性視為絕對的基礎,並試圖以此建構具有普世性的、本質主義意味的佛教判准。因此,龔隽認為,“批判佛教”援於證成其判准的方法也與其所期許的反本質主義理念存在深刻的緊張。他贊成Gregory的說法,“批判佛教”的還原主義恰恰是一種更精細的如來藏思維模式,即另一種形式的本質主義。龔隽指出,人們有理由擔心,“批判佛教”在方法和理念上的無從自洽不僅無法真正實現他們所期許的理想,而且有可能犧牲學術的原則,把批判一種學說變為一種主義的宣傳。

呂凱文批評“批判佛教”把歷史與社會種種問題發生的原因完全歸咎於“基體說”或場所佛教的“一元論形上學”思維的做法。他質問到:是不是松本史郎所認為的基體論者,或者強調所有現象建立在唯一的終極實體的意識型態必然會導致種族歧視或社會歧視呢?是不是袴谷憲昭所言的場所佛教必然會導致反動的社會實踐與思維呢?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的必然性?釋恆清也有類似的置疑。她認為,像任何國家一樣,日本社會確實存在著階級差別、性別歧視、不正義、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等現象,但其成因恐怕比批判佛教所說的要復雜得多。就“和”的思想而言,它受到儒家融合思想影響恐怕不會比佛家少。而且她認為,“批判佛教”無法辯證“場所佛教”造成社會迫害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違背了它自己極為肯定的緣起思想而陷入了自家所批判的獨斷主義。

呂凱文還批評到,“批判佛教”把西方哲學的實體概念,特別是亞裡斯多德的實體概念,片面地套上中國佛教的“體”、“心體”、“性體”,據此斷定禅宗、華嚴、天台等所謂的中國傳統佛教是基體論者或場所佛教,卻不反省在中國語言與文字的形成過程中,這些語詞是否符合從希臘時代開始所形成的實體概念,這種做法在方法論上應當受到置疑。

周貴華主要從“批判佛教”批判佛教的內在理路進行刨析與批評,其針對的對象是“批判佛教”佛教教理批判方面的代表模式“基體說”。“基體說”以常一自在之基體(我)為一切事物之本體,以及一切事物生起的唯一發生因,是“梵我論”性質。松本史郎斷言,如來藏與唯識思想即是“基體說”類型,違背空性與緣起,因而不是佛教。但周貴華認為松本史郎的觀點是武斷的,是把相似性視為一致性的一種誤讀。他從三個角度對“基體說”進行分析批評。第一,從整體思想特質看,依據“基體說”斷言如來藏與唯識學是本體論與發生論合一的“‘發生論’的‘一元論’”不成立。他認為,如來藏思想(包括唯識學中的無為依唯識思想)雖然以真如法界(如來藏)為一切事物之根本所依,並為一切事物生起之根本因,但真如並非常一自在之實體(基體),而且它也不是一切事物生起之發生因(直接因、親因)。而(有為依)唯識思想雖然以阿賴耶識為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依,以及發生因,但阿賴耶識是前滅後生、相似相續的有為生滅之物,並非常一自在之實體(基體)。因此,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不是“基體說”。第二,“基體說”的三大原則本體論原則、發生論原則、差別論原則在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中不能成立。首先,如來藏與唯識思想中的法界真如(如來藏)是在空性上安立的,非基體,而阿賴耶識作為無常法,亦非基體,二者也不是一切事物的一元性發生因,所以本體論原則、發生論原則不能成立。而且由於建立佛性如來藏思想的目的,恰恰是為了在差別法中說明平等性,差別性原則也不成立。第三,如來藏與唯識思想中的核心概念——dha^tu類概念——法界、真如、自性清淨心、佛性、如來藏等(屬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識、種子等(屬唯識學),皆非“基體說”的核心概念“基體”之義。他依據眾多的梵漢佛學經典,從dha^tu類概念非一切現象法所依存之一元性本體之義、dha^tu類概念不是自在之“我(a^tman)”義、dha^tu類概念不是一元性發生因之義三方面論證dha^tu類概念不是基體義,由此斷言,如來藏與唯識思想絕非“基體說”。但他也不否認如來藏思想的“梵化”色彩。

 

參考文獻

1、(日)松本史郎著,肖平、楊金萍譯:《緣起與空》,香港經要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

2、賀照田主編:《學術思想評論》第七輯——《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日)伊籐隆壽著,肖平、楊金萍譯:《中國佛教之批判的研究》,香港經要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

4、(美)傑米·霍巴德、保羅·史萬森主編,龔隽、馮煥珍、周貴華、劉景聯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林鎮國:《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載《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形上學、苦難與解脫——“批判佛教”論爭的反思》,載《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空性與現代化》,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6、呂凱文:《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dhatu-vada”為中心之省察》(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指導教授:林鎮國),1995;《略論“批判佛教”運動在日本的發展》,《法光雜志》vol.101,1998.2。

7、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二期,1997年12月。

8、釋恆清:《“批判佛教”駁議》,《哲學論評》第二十四期,2001年。

9、龔隽:《嚴於染淨真俗之界:歐陽竟無思想三論》,《佛學研究》總第8期,1999年;《禅是佛教嗎?——“批判佛教”關於禅的觀念檢討》,《中國學術》2001年第一期;《譯者序》,載《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楊維中:《從近代中國對傳統佛教的反思與日本的“批判佛教”看佛教研究的現代意義》,《普門學報》(2001年讀後感),2002年1月。

11、周貴華:《印度佛教如來藏學之結構特征》,《法音》,2004年10期;《如來藏與唯識思想中之dha^tu類概念》,發表於中日第一次佛學會議,2004年11月;《“基體說”與佛教如來藏、唯識思想》,載《新世紀的哲學與中國——中國哲學大會(2004)文集》(中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從“批判佛教”的“基體說”角度看佛教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佛學研究》總第14期,2005年;《無為依唯識學在印度的發展》,《法音》,2005年12月。

 

 

上一篇:淨因法師:一代高僧——正果法師
下一篇:淨因法師:尊重生命 慈悲不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