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佛興居士:略論現代科學與傳統佛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略論現代科學與傳統佛學 

楊佛興

2002年9月26-28日,我應邀參加了國際心理協會聯合在廣州舉辦的“第二屆心理分析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瑞典、瑞士、日本等國家以及我國(包括台、港、澳)的12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

現值國際反恐時期,外國特別是美國很重視心理分析學,想通過心理分析來識別恐怖分子。他們認為心靈即是大腦功能,於是利用高科技核磁共振等儀器對被測試者的大腦進行分層次、分部位的掃描和探測,以期解開大腦的奧秘以及了解被測試者的心理反應情況;此外,他們還很重視對我國《易經》的研究,以便有疑即問、即卜。

在會議期間,我認真聽取了學者們所做的報告,並本著研討和交流的目的向與會學者提出了三個問題:(1)有學者指出“心靈是大腦的功能”,那麼對心靈的認識是否僅限於此?心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2)有學者提到了人格轉變的問題,那麼人格轉變的關鍵是什麼?(3)還有學者談及“人之初,性本善”,那麼對“人之初”應如何界定?第一、第三個問題,會議主席指定由我來解答;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不夠圓滿,由我補充解答。

一、心靈的含義與去染增慧

佛學和心理學都注重研究人的心靈,但方法不同:佛學的方法是“以行為主,以解為輔,注重在禅定中觀照心靈的究竟”;而心理學則注重唯憑意識對心靈做表面的理解。我認為:從事心理分析學研究,首須搞清心靈的含義,這樣心理學才有可能得到深入發展。

    現代佛學大德馮達庵著《〈心經〉廣義》雲:“心為有情作用要具……下焉者,惟知意識為主;中焉者,兼知阿賴耶識為主;上焉者,方知法界性為主。”

    意識指大腦。意識和阿賴耶識都是受到了污染的,均屬雜染心(受污染的程度不同,則人表現出來的智、愚的程度也不同:心受到污染輕的人就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聰明,受到污染重的人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遲鈍);法界性始為清淨心,法界性亦名自性、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永遠靈明自在、潛能無限、活用不息。

佛學和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清除雜染心中的污垢,將雜染心轉化為清淨心,通過淨化內心來發展靈慧性,恢復眾生本有的靈明自在的佛性。用佛學的語言,即是要“令淨賴耶識,轉成無漏業” ——轉無常為永常,轉愚蠢為靈明,轉肉身為法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靈慧性提高了,讀書自然領悟得快,搞科研也才容易搞出發明創造。

    目前的心理分析學對心靈的認識僅停留在大腦這一層面,只知意識而不知阿賴耶識,更不知意識與阿賴耶識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意識的源頭是阿賴耶識),因此難以使心理學研究獲得更為深入的進展。

禅宗這樣描述意識和阿賴耶識的關聯:“看取棚頭弄傀儡(比喻意識),抽牽全靠裡頭人(比喻阿賴耶識)。”現代最有名的數學家紐曼博士曾提出了一個震驚科學界的理論:“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 楊按:即阿賴耶識),它控制著肉體的大腦(楊按:即意識)。”可見:禅宗的理論同現代數學家紐曼博士的理論是一致的。可惜目前的心理分析學只重視“傀儡”而未顧及“裡頭人”,其所得理論之不完善可想而知。

佛學又說:人的神識(即阿賴耶識)以命根(即下丹田)為據點。中醫認為:“下丹田(‘關元’)是神明所在之處。”以上二說是吻合的。

二、人格轉變的關鍵在於“令淨賴耶識”

對於“人格轉變的關鍵”,有學者答是“勇氣”。我認為:勇氣只是必要條件(沒有勇氣,就沒有決心去轉變人格),但不是充分條件。

我認為:人格轉變的關鍵在於“令淨賴耶識”。《金剛經》雲:“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伏其心”,其含義正是:“令淨賴耶識”,破除粗執、細執、極細執,從而提高人格水平乃至明心見性等等。

佛學認為:人的內心是和外緣緊密關聯的。人的所作所為,“有作用力則必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形成的業種都儲藏在阿賴耶識之中,業種成熟時即發為現行。比如一個人脾氣暴躁,就是由於其阿賴耶識中儲存有瞋的種子;瞋的種子好象火藥一樣,一碰到火苗,馬上就會爆炸。如果有辦法將其阿賴耶識中瞋的種子清除掉,那麼這個人的脾氣就會發生自然而然的轉變。

有個女學生羅小端,原來脾氣非常暴躁——經常和家人、同學、同事吵架。她發過脾氣之後,也覺得自己不對,感到很孤獨,但想改卻始終改不掉。後來她跟我學坐禅,幾個月以後,性格就完全轉變了——脾氣由暴躁轉變為溫柔和順。其原理何在?那就是:通過坐禅,令淨賴耶識,將瞋的種子清除了;就好象清除了火藥,縱然遇到火苗,也照樣不會爆炸。

可見,改造一個人,“令淨賴耶識”才是最妙、最有效的辦法。

但應強調一點:馮達庵在其所著《佛教源流》中雲“佛教之行,須遇法流樞紐住世,乃有實際;……(否則學者任如何用功,)只得皮相,無證果可言”,因此,坐禅時,必須要靠通宗祖師的加持護念,才能速收法效。

三、性之善惡與阿賴耶識

如何界定“人之初”?究竟是人剛出生時為“人之初”,還是上帝創造出人時為“人之初”,抑或是猿猴進化成人時為“人之初”?

    至於人之初時人性之善惡,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二人的意見相左,究竟誰是誰非呢?我認為:二人各說對了一半。

佛教認為: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死而未了的,是按照“因果報應,隨業輪回”的規律發展的;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人死的時候,一切財產都帶不走,只有阿賴耶識帶著人生前的業種最後離開遺體,然後又帶著這些業種最先去投胎。如果阿賴耶識中儲存的善種、淨種多,人就聰明、善良、富有……,也就是“性本善”;如果阿賴耶識中儲存的惡種、染種多,人就愚蠢、凶惡、貧困……,也就是“性本惡”。性善與性惡,應以阿賴耶識所儲存的業種來區分。

    再談第二種——“上帝造人”。對於上帝造人,我們東方人大都不信,因為它經不起科學的檢驗。

至於第三種——進化論,如果說猿變成人時是“性本善”……這個問題,按照佛教的觀點:猿猴如果能持五戒,它再生時就有可能進化為人;反之,如果人不守五戒,他再生時也會退化為猿猴乃至墮入三惡道。是進化還是退化,取決於是真如熏無明(其結果就是進化)還是無明熏真如(其結果就是退化)。比如:如果學生思想純潔、專心向學,其學業成績等就上進;反之,如果他受黃色電視、書刊或人情污染,其學業成績等就下降。

總之,佛教認為:人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取決於他內心的業種(或者叫基因)。

究實而論: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由佛性起用的時候,初來由於執著和沒有經驗而受到污染,淪為眾生,其實起初的本性是善的——究竟的說法是“六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四、心理學的應用 

    現代心理學的應用范圍很狹窄——都是為了治療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事實上,心理學的應用范圍應當非常廣泛。“天下之大莫過於人心”。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會有心理問題:大至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等,小到我們每個人平時的待人接物,都與人心密切關聯。或治或亂、或盛或衰皆由人心引起。了解人心、凝聚人心、發動人心、轉化人心,事關重大。

本來,中國的心理學早已有之,而且遠比西方人高明,應用范圍也遍及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我國周朝的姜公、漢朝的張良、明朝的劉伯溫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開國功臣,他們對人心理的分析都很到家。他們有共同的特點:“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運籌帷幄中,決勝千裡外。”前兩句是說他們修持心靈的方法,後兩句是說他們修持得來的心靈應用於政治、軍事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能將修持來的智慧妙用於政治、軍事方面)。中國有兩句話:“知己知彼,將心比心”,“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都是心理學的靈活應用。茲以張良為例來說明他的修持方法:

張良大智大勇,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卻又功成身退,因他看透了當時朝廷人物的心態。張良出仕之前,曾拜黃石公為師。黃石公教他:“大莫大於修德,吉莫吉於知足。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棄短揚長,潔身自愛,勤奮修練;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沉治浮,勁氣內斂。審時度勢而行,不可盲動;動則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堅定,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張良謹記於心,自強不息;機緣成熟之時,明智而行,終成大事。

   

五、傳統佛學與現代科學(科學越發達,越能顯明傳統佛學是真理)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與視覺感應及視網膜成像原理

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未必為實。現代科學已證實:眼睛只能對電磁波中一個很窄的波段作感應,而且它所看到的東西在經視網膜成像後也被離散化了,因此我們最忠實的眼睛所看到的就只是一個不完全的而且摻雜了我們主觀意志的外在世界。

但是大家所見的一切都真真實實地擺在眼前而且所見相同,這又怎麼解釋呢?這就是佛學所說的“同分妄見”:對同一事物,觀察者如果業力大致相同,則所見也相同;否則則有差異。如《維摩經》中說,捨利弗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化土——地球是髒亂不堪的,而螺髻梵王則見釋迦牟尼佛的化土有如梵天一樣莊嚴殊勝;又如,人間所見的下雨,諸天所見是散花,餓鬼所見是下血;同一物體,人眼所見同牛眼、蠅眼所見……各不相同,這一點從光學成像的道理來分析也沒有錯。

然而應特別注意:人像、物像雖是虛妄不實的,但幻影亦有其規律,不得人為任意破壞;否則淪為惡取空,陷入魔道。*輪功不懂裝懂,竟有所謂“自焚成道”——魔媽當眾殺死親生女兒,還說是毀滅其肉身、超度其靈魂:這是邪見,忽視性理,忽視因果規律,死後非但不能成道,也不能解放靈魂,反而要受可怕的報應和無窮之苦。這是魔類害人害己、自作自受的邪惡妄行。

(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科學

    現代科學的研究對象多為物質,以大家從小受到的教育,可能難以接受《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論;事實上,兩千多年來,科學家也很難接受這一理論。

然而,越是頭腦發達、好學深思、勇於求實的人,往往越容易走進佛教隊伍、接受佛教的觀點。

    下面對比某些深奧的佛學、科學理論,請讀者細密參究:

《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理學中的“質量”,佛學名之為“色”;佛學中的“空”亦名“真如”,具有六大性能。)

馮達庵著《〈心經〉廣義》雲: “真如境界乃如如實際,一法不立。”

愛因斯坦的場論說:“場乃具有能量強度之空間,其中並無一物。”

以上二說的密意近似。

又:佛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 “質量和能量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示”是近似的。

    現代科學界不但已經從微觀世界的實驗中證明了物質形成於空、變化壞滅、反復不已,而且在宏觀世界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同樣的結論:“天文學家霍金斯雲:‘星點旋系從強度高能的虛無之中形成。’”例如:天文編號M87之無線電波星雲旋系,從非物質之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之光炬,其中為高速高能電子,從非物質亦即從虛空中射出物質。

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理論,現代科學無論是從微觀世界還是從宏觀世界都已證明了它是真理。

佛學還認為:時、空非實。

兩千多年來,科學家對此大都持否定態度;但愛因斯坦就認為: “時間、空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與佛學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三)《大乘起信論》“眾生心之波動”、“末那留滯於清淨法體”的世界緣起理論與量子力學的“波、粒二向性”理論

馮達庵著《佛教真面目》雲:“世界本虛妄不實,然秩序如此嚴整,必有真實緣起之道。《起信論》推源於眾生心之波動;然眾生心之波動如何會形成物質,不可不定中觀察。結果知是末那留滯於清淨法體也。(楊按:此即粒子性的源頭。)”

世界之緣起是一個很大很難的問題,上述理論諒大家難以接受,然而它卻與量子力學的波動性理論和粒子性理論相符。所謂“粒子性”,即是“末那(執持識)留滯於清淨法體”也,此與上文“從非物質亦即從虛空中射出物質”的理論相同。

現代著名物理學家菲列茨說:“紐曼精微的量子力學理論顯示:物質上的實物只不過是人類意念所造成的而已。”(楊按:此話的表達不夠嚴謹,但與“末那留滯於清淨法體”的密意相通。)

我認為:上述分析有助於啟發我們思考佛學是否真理。(演講於上海交通大學)
 

 

上一篇:法藏法師:淨土深義 第一講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的真實之教
下一篇:法藏法師:淨土深義 第二講 淨土法門的特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