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永嘉集》提要
王雷泉
《禅宗永嘉集》,又稱《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玄覺永嘉集》、《永嘉集》,一卷。唐代永嘉玄覺撰,慶州刺史魏靖輯。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等。
玄覺(六六五—七一三),俗姓戴,字明道,溫州永嘉(今浙江永嘉縣)人。八歲出家,先學天台止觀,悟圓頓妙旨,後受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的激勵,與東陽玄策禅師游方詢道。往曹溪谒慧能印證,於問答間得慧能印可,遂改入禅門,留住一宿告別,世有稱其為“一宿覺”者。著作尚有玄覺在曹溪證道當晚所作《證道歌》一卷,闡述禅宗頓法;其傳法弟子所集《永嘉禅師法語》一卷。唐僖宗賜谥為無相大師,清雍正皇帝又敕封為洞明妙智禅師。生平事跡詳見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八本傳、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等。
本書為台禅融合的早期作品,以天台止觀雙遮之旨解釋禅宗之禅,提示禅觀之用意及漸次修行之歷程,中綴玄覺自己修悟的經驗。全書分成十篇(明傳燈以為魏靖所輯之《永嘉集》內容雜亂,迭有訛謬,與玄覺之本意相去甚遠,故將原有之十項目更改次序與內容為:歸敬三寶、發宏誓願、親近師友、衣食誡警、淨修三業、三乘階次、事理不二、簡示偏圓、正修止觀、觀心十門),初三門為序分,次五門為正宗分,後二門為流通分。十篇大意為:
慕道志儀第一。說立志修道者,須先生厭離三界之信仰,然後學習依止明師的儀則和初入法門修行的規矩。
戒驕奢意第二。說驕奢之念,妨害修行,應去除貴身賤法之行,樹為法忘軀之志,“寧有法死,不無法生”。
淨修三業第三。詳述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淨修身口意三業,即十善業道,此為正修止觀的基礎。
奢摩他頌第四。“奢摩他(samatha)”,即止,此指天台止觀法門中的體真止法。對根性較好者,可以在即心無心、即知離知的寂寂惺惺中,悟入真空妙性。對於初修心者,須依次第悟入的方便辨別五種心念:故起、串習、接續、別生、即靜。前四種是病,後一種是藥,以藥治病,病去藥亡,五念便一時停息,即名一念相應,此時真空靈知之性自然現前。並於一念相應之時,要有六種料簡以勘驗是否真實:識病、識藥、識對治、識過生、識是非、識正助。以此六種料簡,不使禅心落於偏邪,未悟謂悟,未證謂證。
毗婆捨那頌第五。“毗婆捨那(vipasyna)”,即觀,此與天台宗的假觀相類似。指從上門的真空性定上,進一層修於觀慧,以照緣生,使在智境中了達無縛無著,從而證得境空、智空的二種智慧,成就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的真空妙用。
優畢叉頌第六。“優畢叉(upeksa)”,即捨離偏執,“偏修於定,定久則沉;偏學於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沉動,使定慧均等,捨於二邊。”此門述即照即寂,非照非寂的中道正觀之法,以定慧均等,圓成無緣大慈為妙極,是永嘉禅法中的精髓所在。觀心之法分為十門:
(一)法爾門。指三谛一境、三智一心,而智境冥合的實相境界。
(二)觀體門。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為觀心之體。
(三)相應門。觀察心與空、身與空、依報與空、心與空不空、身與空不空、依報與空不空、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等九種相應不相應。
(四)警上慢門。若與以上三個層次、九種境界不符合,則說明修道者全未相應於不同的實證境界。
(五)誡疏怠門。重申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
(六)重出觀體門。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七)明是非門。以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的四句,來輾轉破斥滯於“是”與“非”的執心。
(八)簡诠旨門。若合於宗、明於旨,則言觀不存,不立文字,不著觀行。
(九)觸途成觀門。指方便立言與隨機起觀,不妨礙中道理性與真實妙觀。
(十)妙契玄源。理明旨會,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入不思議的如來藏心之妙源。
三乘漸次第七。述悟道者,以無作妙用,興無緣大慈,隨機起應,順物忘懷,方便施設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理行果,濟度上中下三種根性。
事理不二第八。融通事理,使修學者不執理廢事、迷名滯相。應知真谛不相背事理,事理的本體就是真谛;妙智不異於現前了知之心,即了知的本性元是妙智。
勸友人書第九。因左溪玄朗來信招玄覺居深山修道,遂覆信指出:未悟道不宜居山,應先參明師,待悟入後方可居山深造,因為“若未悟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所以修行者所重視的是道,並非居處的幽寂與否。“是以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也;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陰無我,無我誰住人間?若知陰入如空,空聚何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塵尚擾,身心自相矛盾,何關人山這喧寂耶!”
發願文第十。發願世世童真出家,弘揚佛法,願以三寶之力方便救濟一切眾生的苦厄,度脫一切煩惱,普使成就佛道。
由於永嘉禅法頓漸並行的實修風格,其後影響台、禅二宗極為深遠。明代中興天台宗的月亭大師及再傳弟子雁蕩山的正智禅師,就深受永嘉的禅法影響,盛倡台禅一致的學說,從而扭轉了台宗後世只重講教不重實修的流弊;同時使禅者從文字、口頭之禅的頹風中,走向了真參實學。
有關本書的注釋書有:宋僧行靖《永嘉集注》二卷、明僧傳燈《永嘉禅宗集注》二卷(收於《卍字續藏》第一一一冊)、高麗僧己和《永嘉集說誼》二卷等。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