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提要
王雷泉
《大乘止觀法門》,略稱《大乘止觀》,二卷。陳代慧思著。在北宋之前,長期韬晦海外,宋真宗鹹平三年(一○○○)日僧寂照攜來此書,交與遵式(九六四——一○三二),於二十年後,方由遵式刻板印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等。
慧思(五一五——一七七),俗姓李,天台宗東土二祖,世稱南岳尊者,武賨(今河南上蔡縣境)人。於十五歲出家修道,在二十歲時,因讀《勝妙定經》而有所感,遂常經行於林野,遍訪禅德,值嵩山皈依慧文禅師而禀受一心三觀的禅法,徹證法華三昧。自此,禅教並學、止觀雙修,於是聲名遠聞,學徒日盛。也因此招來是非乃至陷害,一再受北方惡論師毒害,不斷南下避禍,在光州大蘇山前後達十四年(五五四——五六八年)。陳廢帝光大元年(五六七年),慧思正式付法於智顗。次年,獨自去南岳衡山隱居。慧思的思想可以南岳為界,前期屬於龍樹系統的般若中觀學派,後期轉入馬鳴的緣起論。早期學風側重於禅學,強調由定發慧,尤重法華三昧,稱其為圓頓一乘法門,根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撰《法華安樂行義》,將法華三昧分為“無相行”和“有相行”兩門。前期著作尚有《立誓願文》、《諸法無诤三昧法門》、《釋玄論》、《隨自意》、《次第禅要》、《三智觀門》等。生平事跡見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
《大乘止觀法門》,於書名下題為“南岳思大禅師曲授心要”,系慧思晚年在南岳期間所著的禅法著作。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在真妄和合的本識之基礎上,闡述真如即具染淨二性,然後以三性及三無性思想之展開,達到“除妄成真”與“全真起妄”的目的。本書主要引述《楞伽經》、《華嚴經》、《大乘起信論》,與前期學宗龍樹系統相比,實為一大轉變。對於慧思在南岳的活動,智顗一系天台宗著作中,幾乎沒有記載,這說明智顗繼承的主要是慧思的前期思想。近世也有些學者根據道宣的《續高僧傳》、《大唐內典錄》、智升的《開元釋教錄》等不予著錄等原因,而懷疑此書系他人偽作。
全書分略標大綱、廣作分別、歷事指點三大科目,中心內容在廣作分別一科,分作“五番建立”,以說明大乘止觀法門。卷首有作者自注:“行者若欲修之,當於下止觀體狀文中學。若有所疑不決,然後遍讀,當有斷疑之處也。”所謂五番建立,即:止觀依止、止觀境界、止觀體狀、止觀斷得、止觀作用。
一、止觀依止(卷一至卷三):以“一心”為修習止觀法門之依止。此“一心”為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本,有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法性等別名。佛教修習的目的在於顯現如來藏,從“藏體平等”、“藏體無異無相”、“染淨平等”的“如”,說明空如來藏;從“平等緣起”、“體備染淨二用”、“能生染淨”的“來”,說明不空如來藏。在對不空如來藏的闡述中,指出:“如來之藏,從本以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眾生等染事,故以此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復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為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特別又將佛性分解為“如如佛”及“智慧佛”,用以說明“迷道起妄”及“返妄歸真”之“覺”與“不覺”的道理。
二、止觀境界(卷三):以真實性、依他性、分別性等三自性的觀法,作為修習大乘止觀的所觀境。真實性,指出障真如及佛之淨德;依他性,指在障真如與染和合而成的阿黎耶識;分別性,指六、七二識的妄想分別。此三自性,與唯識論僅局於凡夫的三自性說不同,各各通於清淨及染污兩個方面,由此構成從凡至聖的十法界。
三、止觀體狀(卷三至卷四):說明修習大乘止觀法門的步驟。分染濁三性和清淨三性兩門,分別詳述由觀入止、從止起觀的過程。由觀入止,即由三自性入三無性:轉分別性為無相性,轉依他性為無生性,轉真實性為無性性;此止行成就,能安住於涅槃常寂之境。由止入觀,於三昧定中,能依菩薩大悲大願,而於六道之中變化施設,利益眾生。此觀行成就,能處於生死,而現性染之用。
四、止觀斷得(卷四):依三自性次第的止觀修習,獲得各各層次中斷惑證真的實益。認為斷惑即是得益,即是證真。故本書詳於斷惑的分析,而略於得益的說明。
五、止觀作用(卷四):說明修習止觀二門所產生的作用。止行成就,能體證清淨心,理融定相法性,與一切眾生圓同一身。觀行成就,從體起用,使一切染淨之大能即時而起,圓融無礙地實踐菩薩度生的悲願。
最後,在“歷事指點”中,將日常的生活、禮佛、飲食乃至大小便利,全部納入止觀修習的軌道,勸令奉行。
本書為系統闡述大乘止觀法門的綜合性著作,尤以如來藏性具染淨兩種性質的“性染”說,對於天台宗的“性具”、“性惡”思想之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以一心統攝世出世一切諸法及修習法門,對於後世禅宗的無相、無住、無念思想的形成,以及於擔柴運水中修習佛道等作略,亦是重要的思想來源。
有關《大乘止觀法門》的注疏和研究書有:宋代了然《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五卷,明代智旭《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四卷,近代谛閒《大乘止觀法門述記》二十卷,及當代聖嚴的《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方興的《大乘止觀法門校釋》等。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