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怎樣學古文(陳世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怎樣學古文
陳世忠整理
摘自:閩南佛學

  復旦大學嚴北溟教授在《青燈有味憶兒時》中說:七年的私塾生涯,我主要依靠的是自學,習讀各種經史詩文,當時熱衷所致力自勺,是貪多務得,二是爛熟於心。所謂貪多務得,便是拿到書就硬著頭皮死啃,從佶屈敖牙的《尚書》、《周易》,到絢麗多彩的唐宋詩詞,無不終日奉讀。……當然貪多務得倘不能熟記於心,還是貪多不得,而爛熟於心往往靠反復背誦。務求其解。今常有人反對私塾式的死記硬背,把它歸之為一種“笨拙的教學方法”。事實上,啟發式固然重要,但死記硬背在童年學習中也不能缺少。通過死記硬背,儲存大腦中的知識信息一時可能無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解力的加強,便會在各種知識聯系綜合中發揮作用。中國素有“博聞強記”的傳統。而西方也有“你記住多少,就知道多少”諺語;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充分利用少年時代較強的機械記憶力確實很重要。   
  王煥教授談治學體會:
  七、八歲我從外祖父讀《論語》、《孟子》要求背誦,當時我對書中的意義並不理解,但詞句是背熟了的,這是我養成背書習慣的開始,對我後來治學很有影響。
  王煥镳教授又諄諄告誡學生說:做學問必須有崇高抱負,並為之孜孜奮斗一生,我們讀書不能漫無目的,或者只是為消遣,為了炫耀,而應該是為了事業,做學問不能急於求成,切忌好名圖利,知識要慢慢地積累。
  蔡尚思教授談“我苦學的一些經歷”:八至十五歲入私塾,是死背經書時期……就是死背儒家經書,光背誦不了解其義,到了懂得它的內容之後,覺得背書的好處。
  馮友蘭教授談“我的讀書經驗”:時間是最公正的評選家,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現在稱“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過時間的考驗流傳下來的,應該精讀。
  孔德懋《孔府內宅轶事》:開學那天書房裡書桌上供著孔子牌位,我們先給牌位磕頭,再給教師磕頭,然後開始一年的讀書生活。讀書時,教師極少講解,只是一味要我們背誦,順序背誦還不算,還要倒著一句一句地背,書裡的意思,我們全然不懂的。記得我上學的第一課,教師叫我們背《經詩》,“關關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著背完又倒著背:“逑好子君,女淑窕窈,洲之河在,鸠睢關關”都背下來,教師微笑著向我點頭,卻一點也不講解,……我們小小年紀,一天到晚死讀書。
  缪台铖教授《治學瑣言》雲:熟讀深思是我行之有效的一點經驗,重要的書必須熟讀背誦,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朱熹也說:“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先須熟讀,使其言若皆出於吾之口,繼以深思,使其意若皆出於吾之心。”又說:“讀書先是成誦方精讀。”這些都是古人治學經驗之談。我後來讀高小時,國文教師講授古文,要求每周背誦一篇,若遇重要文章,反復朗如同唱歌,背書不是苦事,而且是一種樂趣,通過背誦,原先不甚理解的也漸能理且更能深入體會作者的用心,得其精意微旨。
  清代學者黃侃之父是有名的經學家,(除了教子熟背《四書》《五經》外,)還教《史記》、《漢書》都必須從頭背到尾背誦,黃佩所以學有根基,主要得自早年的庭訓。
  按語:以上幾位教授也是研究佛經學者,在大學裡任佛學研究生導師之職,當我們翻開中國佛教史,歷代有文化素養的大德高僧大都是童少年時熟讀經史,嗣後因緣成熟,由儒入佛,無論是台賢性相、淨土諸宗的祖師,大都是博覽經史,學有根基的儒者。據《佛祖統紀》記載,唐中宗景龍初治天下時,欲出家為僧者,必先經考試或背誦諸經或解說諸經,試(四書、五經)取其合格者,然後發給證書,曰度牒。《南洋佛教》194期撰文:一般人心目中認為對小沙彌所施行的教材,大抵不外乎有關佛學文章或淺顯而易解的佛經而已,而夷考其實,古代小沙彌們往往先讀儒書,再讀佛典。

 

上一篇:惟覺法師:吃素與放生
下一篇:惟覺法師:如何看待及創造命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