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福建莆田廣化寺的方丈學誠法師,來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接田光烈先生去莆田南山廣化寺福建佛學院講學。因先生年老體弱,需要我照顧生活起居,因此我陪同一起去。早晨七點起程,中午二點到廣化寺。午餐後,休息,下午學誠方丈帶我們在寺內外參觀殿堂及整個寺院莊嚴雄偉的建築。
次日(星期二),即十二月一日起,每晚六至七點,給學僧講一小時的開示。除學僧而外,方丈老師及常住全體成員都參加聽講。學僧作了記錄,我也作記錄。一共五夜,只講了尊師重道四個字。六日(星期日)上午七,我又將平時在課堂上聽聞先生講課的筆記,補充在“記錄”中,綴成此文。先生要我將此文置之座佑,勉我終身不忘尊師重道。不必示人。因今年十月十三日,先生去北京參加“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會和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從十月十四日上午開始,二十一日下午結束。在會議期間。聽趙樸初會長作關於《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的報告,和許多佛學院負責人的發言,都強調要整頓道風、學風,即尊師重道的問題。這個問題既然有現實意義,先生乃同意將此文公諸於世。
正 文
方丈、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今天有緣來學院與大家談佛學,商量“大事”。佛學博大精深,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我想為大家談一個老問題:即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是祖國文化中的一個優良傳統,各行各業都講究尊師重道。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師,都有他們的道。莊子所謂“盜亦有道”。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為什麼要尊師,就因師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這話適用於各行各業。但我們都是佛門弟子,我們所謂的師和道,有特定的意義,與其他行業的師和道不同。為什麼不同?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學共同探討的問題。
尊師是為了重視所傳的道,以道給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為我們解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讓我們踏上光明的大道。重要的是個“道”字,所以我們要談先道。
道的意義很寬,就能、所相對而言,有時指“所”,有時指“能”,有時合“能所”而言道。中國古書上對道字的解釋也有眾多相似的意義。
就“所”言道,相似於客觀規律。《前漢書·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於治之路也。”《廣韻》:“理也,眾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中有像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大宗師》雲:天道有情有信。”凡此皆就“所”而言道。
次就“能”而言。道。台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乘之國。又“引”也,《左傳》隱公五年,“諸君釋憾於宋,敝邑為道”。又“從” 也。《山海經》:“風道北來。”凡此皆就“能”邊而言道。佛經中言道,也是如此。
就“所”言道,道就是真理,玄奘法師認為真理就是真如。(參考拙著《玄奘哲學研究》八十一至八十五頁),真如之體微妙,所謂“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絕。”
非任何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真如,在人為法身,在法為法界,是諸佛親證的境內外界。有人認為“它超光速以上的境界,四維時空虛,三維空間實——三維是四維的衍化現象,佛教之祖釋迦牟尼領略的一真法界。”便是數學上四維時空以上的世界(《慧學叢書》)四八六頁)。這個世界為什麼說是“一真世界”呢?因為它是唯一的、真實不虛的客觀存在。宏觀世界是現成的,不假修為造作的,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就是描繪這種境界。此種境界可叫涅槃、寂滅,皆就“所”邊言也。
就“能”邊言道,則有“對治”與“導引”等義。應病與藥謂之對治。佛法重在對治,歐陽先生有雲:“去妄在抉根株,在傾勢力,必染種上中下轉弱,方淨種下中上轉強,故其功夫在對治,瑜伽之教如是也……是故貪觀不淨,嗔觀慈悲,癡觀緣起,慢則析根,疑則數息,所謂初步五停心也。進則三十七菩提分至涅槃城,三三昧入涅槃門,此平通行之對治。四無量柔心,進而十度十地,而菩提得涅槃果,此大乘無上之對治也”。(《覆歐陽浚明書》)。是以就“能”邊言,道的最高境界即無上菩提是也。
道之極致,就“所”邊言為涅架:就“能”邊言為菩提。“菩提涅架之謂佛”,佛即道,道即佛,學佛即學道,學道即學佛,二而一也。 ’
從六書的觀點來分析,道字從“首”,從“走”。《說集文》道:首、頭也。《易說卦》“乾為首”。《廣韻》:“道,始也”。《集說》:“首者,標表之義,蓋顯其內心之哀痛於外也。”《書、泰誓》:“予告汝群言之首。”首,要領也。首即頭腦。頭腦之中為“一”。《說文》:“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易系辭下傳》:“天下之動貞乎一。”意思是說最初分天地,成萬物的道就建立在這個“一”上。這個“一”就是“要領”。“一”字之下是“自”。“自的客體即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真理,充滿宇宙的客觀因果規律,非意言境,法爾如是,故曰自然。變化窮,其所證而常者,一理而已,順理則占,故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自”的主體即心識之“自證分”。自證分為有漏法中至善之法,久久緣習,忽生無漏,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謂徑路絕而風雲通也。“此即隨順依處依之立引發因,能引發無漏法也。諸修道人皆恃此心,而於宗門唯一取用”(《內學雜著》二十一頁)。“一”之上為兩點“八”,這兩點就是標表,標表很重要。有人比喻它是電視機上接收宇宙信息的天線,道字的左邊為“走”(讀音躇),是象形字,上為行,下為止,乍行乍止之意。止為定,行為慧,定慧雙修,止觀運行。這樣便可以通過標表即天線,將彌漫於宇宙中之十方三世諸佛的各種功德(按:言各種者,因為佛的言教,只是表達方式之一。而表達非止言教。《楞咖阿跋多羅寶經》卷二、佛告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欺;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是故言說非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這一段話,就是後來禅宗各種公案,棒喝,話頭,默照,種種傳心方式的源泉。)接收到“乎”中,由種子而生現行,此之謂道,謂之主客一體天人合一。
蓋佛法廣大,無量無邊。如無線電波彌漫太空,欲收聽電台廣播需憑藉收音機,調准頻率即可收聽。諸佛開垢識淨識中之無漏功能,充滿宇宙,諸佛所說(說非但語言,見上)之無漏道。如電台頻率。眾生修持之無漏行,即調准頻率。調准頻率即心與佛合,而與佛感應道交。總之,所謂道者,即接收法界中信息(正法),置於腦中(心識中),以定慧雙修。止觀並運等地前行慧而引(慧)入地。則見道也。
又復應知:一真法界充斥宇宙之無漏功能,為自內聖智所緣,是為佛境。故曰:菩提涅槃之渭佛。調准頻率,即以方便為究竟,菩薩行二義。境為道之果,行為道之因,一入一切,則一法成佛,一切入一切,測法法成佛,因果之間,包含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道,約之不外戒定慧三學而已。三學從佛口生,從法化生,道即佛,佛即道。重佛必須重佛之道,重道即所以重佛。
這裡還應該談談,印度大乘佛學主要有二宗:一為般若,一為瑜加,文殊宗般若,彌勒宗瑜伽,般若談二谛,瑜伽談三性,宗雖不同,其道則一。歐陽先生有雲:“二谛遮執。三性全染,宗不同也。歸結於真有。結果於涅架,彼雲第一義谛,此雲圓成實性,道無異也”(《辨二谛三性》)。所以學中觀(般若)的說瑜咖不是了義,學瑜伽的說中觀不是了義,“入主出奴”,都是不對。
以上我用“信息”二字,這是現代科學的術語,佛典中沒有此種名相。信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指事物的客觀運動狀態;一類指事物運動的表述。前者屬於直接信息;後者屬經過加工的間接信息。無論是直接信息或間接信息,它們都是一個社會的概念,是社會共享的人類一切知識、智慧以及客觀現象提練出來的各種消息、報道的總和。它具有擴充性、壓縮性、替代性、擴散性等特點。人們充分利用信息的這個特點,可以促進社會、經濟、思想理論向前發展。現代新興氣功科學(或人體科學)認為人類智慧的開發,或特異功能的出現,和信息有極大的關系,氣功大師陳林峰說:如跳舞打拳,以前學三天也未必會。現在只要你告訴他一個舞蹈的名稱,就能完整地跳出舞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宇宙間一切存在過的東西皆留下永恆的信息,這些信息以某種形式存在於浩瀚無邊的空間,可以說宇宙空間是儲存各種信息的大倉庫。當練功練到一定程度腑細胞活力達到一定的能量(二九八萬兆北茲),(《中國慧蓮功》)一零二頁,一九九三年三月長春出版社出版),腦波波長減少到一定單位時,就能自動處理來自宇宙的各種信息,這種處理,實際上是腦波與宇宙信息波長發生共振。當腦波與某一舞蹈或拳術的信息波同步後,腦神經便指揮人四肢作出相應的舞姿或拳姿動作。陳林峰大師現在可以處理宇宙中各種舞姿或拳資信息,慧蓮功使他的腦波已達到足夠處理舞姿或拳姿的能量,頻率或波長……慧蓮功使他獲得某種特異功能。如能為千裡之外的病人查病,能測千裡之外發生的事情,能查找地下礦藏,能尋若干年前產生事件的源由,能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叫人隨之舞動,能用一種奇特的動作叫人身體陳病根除,能用數碼或聲音叫人身體
佛法不言信息,而言種子,種子有多名。言其有巨大勢力,熾然能生,故名功能。從其由現行熏令生長,故名熏習,亦名習氣,亦名氣分。就其隨逐有情,眠伏藏識而刁;離捨,故名隨眠。其體染污,使眾生身心不得輕安,故名粗重。《成唯識論》(卷二)以六義顯種子這體性。此姑不贅。歐陽先生更於六義之上,談種子有數義宜明,極為重要:(一)種子為力(所謂能量)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種子亦遍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種宙森然,種子無盡宇宙亦無盡。(三)種子無長短大小之分(非邏輯性的),現行起時相由見帶,故識心分別一生?即攝全宇宙,無小不攝大,亦無一處不攝法界也。(四)種子來源,凡分三說:本有、始起、以及本始,道理實際,即須自證,若在言诠則以簡過存真而止。故本始之談,折衷二說,未為矛盾。”((歐陽競先生講,呂澄筆記《唯識講記筆記卷二》)。種子含藏於本識之中,遇緣顯現。種子有染有淨,眾生本識中之種為染,諸佛無垢識中之種為淨。(染淨皆就用言)學佛的目的,就在轉染成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佛是道的體現,歸依佛,即歸依道,尊師重道即尊重佛。學佛的目的,在轉染成淨,與佛無異即與道無異學佛即學道,學道即學佛。
道如何學?一為內因,二為外緣,人因是親因緣,外緣是增上善知識。《瑜伽師地論》講種性有二:一為本性住種姓,二為習所成種姓。前者即內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本識中所含的,可以學道成佛的功能(種子)即本有種;後者即外緣是增上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多聞熏習,乃產生本識中的新熏種。增上善知識包括師友的教導,經典的鑽研,戒律的修持等等。
“德不孤,必有鄰”,各種外緣中,從師特別重要,是以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楊枝淨水·談尊師重道長弘、師襄、老聃。今年(一九九二年),一月青海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後,各地佛學院紛紛成立,為佛教徒從師,大開方便之門。,但:是,從師就必得尊師。古人說:“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國理”。所以尊師重道的問題,不但和佛教的盛衰有關,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亦有關系。
以上我們談了重道,下面再簡單談談尊師。
佛經中處處談到學佛必須尊師。《觀無量壽經》雲:“欲生彼國,當修三業。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土正因”。《法華文名》雲:“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禀之德,資(弟子)則捨父從師,敬師如父。”先德從師,備嘗艱苦,禅宗二祖慧可,原名神光,武牢姬氏子。少通世典長習墳索,出家後,善大小乘,定中見神人指示南詢,得參初祖於少林,勤懇血至,莫聞誨勵,冬夜侍立,積雪過膝,繼而斷臂求法。玄奘大師為探五分秘要,九死余生,至印度向戒賢論師求法。歷代祖師大德為尋師求道,不惜犧牲一切,見於僧傳者,在在皆是。
道因人弘,體道者為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凡為師者,應是真善知識(學修並重)。親近真善知識乃是學道的主要外緣,對真善知識,我們應該五體投地的尊重。《華嚴》有雲:“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皆應隨順,弗見過失。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於善知識起慈母想,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已,歡喜踴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
尊敬善知識(師),不但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祖國故有文化的優良傳統。祖國最早的文化主流是儒家。儒家重視禮教,“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別也;師君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這就是舊社會每家神翕上供“天地君親師位”的根據。供養的神位有五,而師是其中之一。祖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皇帝至高無上稱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上》)。舉國上下,一切都是“天子”的民。但是老師卻是例外,所謂“君所不臣於其臣者,當其為師則弗臣也。”皇帝不但不能把老師當臣,而且還要拜老師。古有“釋奠”之禮(即祭先聖先師的典禮),“天子北面拜”。皇帝如此,一般人對老師更應該尊敬,所謂“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禮記·檀弓上》)。言侍養老師,如侍父母,不可侵犯老師,不能隱瞞私事,隨宜奉養,不拘形式。奉養老師至死,還要守三年的心喪。“心喪”者,所謂“身無衰麻之服,而必有哀戚之情也。”司馬遷曾經說孔子死後“葬魯城北泅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史記·孔子世家》)。孟子說“昔者孑L子殁,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器,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先秦以後,歷代儒者莫不尊師。最典型的有“程門立雪”的故事。宋儒程頤(伊川)的兩位弟子楊時與游酢,有一次同去見老師,“時值大雪,頤偶然瞑目而坐,二人遂侍立不去。侍頤覺,時、酢始辭別,門外已雪深一尺”(《宋史》卷四二入《楊時傳》)。
弟子尊敬老師,老師亦笃愛弟子。例如孔子:他的弟子顏淵死了,他恸器流涕地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歐陽竟無大師“於同人親若家人父子,常以豪傑相期許,謂非超群絕倫人不能甘此澹泊生涯,銷聲窮巷,鏟跡蕭齋,治出世間學也。記不慧嘗以事離研究部他適經月,師以信片書奇“日日望人歸,望人人不至”二語以速其歸。既又戲取牙牌神數占之,得“麟仡好頭角,光大爾門庭”語。大喜,以朱筆書之,並附注雲:“忏華必來,我好喜”揭諸不慧寢室門側。舉此一例,可見師於同人其親切為何如。然師神韻嚴肅,容止方稜,以叔世道不尊由師不嚴也。復常勉同入以尊師重道。同人偶,有失當,亦啟責隨之,聲色俱厲,不稍寬假也”(《歐陽竟無大師紀念刊》黃忏華:《記金陵刻經處研究部——內學院之先河》)。
道不尊由師不嚴,師嚴而後道尊。這裡涉及到作師的問題。先師歐陽先生“訓支那內學院舉四句:“曰師、曰悲、曰教、曰戒。”“師訓”居首,在師體中指出“師以知見為體,不以得果或但儀式為體。”“故《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多聞熏習,如理作意,能悟入者,決定勝解資糧菩薩。若師得果不能淹貫而唯顯通,求法弟子,從何得聞,聞既然無得,憑何作意,竟且誤作,安能勝解(此言師不以得果為體)。若唯儀式,色見聲求,尚行邪道,衣冠優孟,寧容相應(此言師不以儀式為體)。……故唯知見是天人師。”《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曠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又雲:“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以具足。”“蓋三智曰知,五眼曰見,所謂“知見波羅蜜”者,即般若波羅蜜。皆慧之事也。”
先生於《師道》又雲:“師體曰慧,所謂知見。師道曰悲,所謂為人之學……是故學亦是為人之學。教亦是為人之教,師亦是為人之師。……胎卵濕化色想有無及與俱非,我皆令入無余涅架而滅度之,無或人我眾生壽者,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發心以前舉足下足當願眾生,發心以後展轉善根回向眾生。必使眾生無悭無貪,必使眾生慈悲喜捨,必使眾生佛之知見,必使眾生放大光明。眾生廣大至何境界,修證淺深至何位次,眾生盡佛已乃是佛,眾生是棄是為自棄。是故種姓初殖止是眾生,極果終圓止是眾生。三世諸佛為師之道有如此者。道之不明也,自私自利以為學,(如《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中所談到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結黨營私,追名逐利等等——引者注)而其所以為師者解惑授業而已,有道之能傳。……蓋自私自利之學興,而師道亡矣(《內學院院訓釋·釋師》)。從這段話裡:我們知道,為人師者,必須有徹骨的悲心,廣博純正的知見,其道乃尊。所以尊師重道的問題,不單是弟子的事,也是老師的事。謝謝大家!(轉載於“南洋佛佛”第三OO一三O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