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單培根居士:從眾生心佛心分析比較談成佛之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眾生心佛心分析比較談成佛之道
單培根
南佛學

  眾生心是怎樣?佛心是怎樣?一個要求修學成佛的人,應當首先知道。然而從來一般學佛的,卻沒有於此注意。現在是科學的時代,受科學化教育的人,有科學分析的思想,學體的入門,也自然要求從分析下手,了解眾生心是那些,佛心是那些。
  佛教中的法相學,於此有詳細的分析:分析眾生心有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陀那識。五十一心所又分六位。遍行五:觸、作意、受、想、思。別境五:欲、勝解、念、定、慧。善十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拾、不害。煩惱六:貪、嗔、癡、慢、疑、惡見。隨煩惱二十:忿、恨、覆、惱、嫉、悭、诳、謅、僑、害、無慚、無愧、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不定四:尋、伺、悔、眠。佛心有八識二十一心所。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陀那識。二十一心所是遍行五:觸、作意、受、想、思。別境五:欲、勝解、念、定、慧。善十一:信、慚、愧、無貪、無眩、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拾、不害。兩相對比之下,知道眾生所有的煩惱隨煩惱和不定三十種心所在佛心中沒有了。所謂成佛,可知就是除去三十種染污心所,使八識和二十一心所成為清淨的了。
  眾生的識,眼耳鼻舌身五識,隨境而起,無境則不起。五識之境各不同,眼從色為境,耳以聲為境,鼻以香為境,舌以味為境,身以觸為境。故由於遇境不同,或時起一,或時起二,或時起三,或時起四,亦可五識同時俱起。意識除熟睡無夢和昏迷時不起,總是起的。末那和阿陀那識常起,無有斷時。故眾生經常是三識俱起,或四識、五識、六識、七識,以至八識俱起。心識之起.不獨識起,必帶心所相應俱起,故識稱心王,心所是心所有法。心所不能自起,必跟隨心王而起,故心是一聚一聚而起的,非一個一個起。以心所隨心王起故。眾生之心,共有八聚。言八識,必有心王在其中。五十一心所並非都和每一識相應。最少是阿陀那識,相應的僅遍行心所五,其他都不相應。最多的是意識,五十一心所都可相應,然不能同時都相應。因為心所中,善心所和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互相對治,不能相應俱起。煩惱心所中也有自相矛盾,不能相應俱起,如貪和嗔、即是不能俱起的。隨煩惱心所中,忿等十為小隨煩惱,以其力強,一起則九不能起,故名小。無慚無愧二為中隨煩惱,以其和不善心都相應起,故名中。掉舉等八為大隨煩惱,以其和任何煩惱隨煩惱都相應俱起。故名大。以此多有不能相應故,意識相應俱起的心所,或此或彼,最多也不過二十幾個。五識相應的有三十四心所。因為五識沒有如意識之有分別,所以煩惱中的慢疑惡見,隨煩惱中的十小隨煩惱,不定心所四,都不和五識相應。其能同時俱起的,也不過二十二心所。末那識相應的心所有十八。主要是一個我見。因和無明相應的慧於末那識之所緣作了錯誤抉擇,生起我見。由是而有貪心所生起我愛,有慢心所生起我慢,隨之有八大隨煩惱,也必然有五遍行心所。
  心有三性:善性、不善性、無記性。對自己有利,又利益他的,是善性。對自己有害,又損害他的,是不善性。善與不善都無可記別的,是無記性。善心所是善性。煩惱隨煩惱心所,能作惡而不一定作惡。作惡時是不善性,不作惡時亦是染污性。其余心所,或是無記性,或通三性。八識是無記性。心識和善心所相應的一聚心心所,稱善性。和不善性相應的一聚心心所,稱不善性。和煩惱隨煩惱心所相應,不作惡行,這一聚心心所也是染污的,稱為有覆無記性。意識可和善心所相應,也可和煩惱心所相應,也可善煩惱心所都不相應,故有時是善性,有時是不善性.有時是無記性。五識也是這樣,有時和善心所相應是善性,有時和不善心所相應是不善性,有時是無記性。五褒之所以和善心所煩惱心所相應,是由於意識所引起.因為五識不同於意識之有分別力。末那識常和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四煩惱相應,是有覆無記性。阿陀那識只和遍行心所相應,故是無記的。這樣,意識五識之為善性不善性無記性,是變動轉易的。末那識阿陀那識,則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意識五識是染污時.眾生心是染污的。在意識五識是善性時,末那識仍舊是染污,眾生心仍是雜染的。自古以來.從未有過清淨的時候。
  五識有時不起。又五根殘缺不具之人,如盲聾者.無眼耳識。然三界之中,欲界眾生,享受五欲以為生活,而享受五欲,要用五識。人間天上,美妙五欲.色聲香味觸,皆需有五識以享受。五根不具是痛苦的。世間有認識到五欲之非樂,不追求五欲,厭離五欲,關閉五根,不起五識,攝心向內,入於靜定,以禅定為樂,禅定之樂,勝過五欲之樂。得禅定的,死後生於色界無色界,色界初禅,尚有眼耳身三識,已無鼻舌二識,因為不需要飲食以維持生命了。二禅以上,都無五識,唯意識末那識阿陀那識三聚。意識中的煩惱心所,因定力所伏,唯是有覆無記性,不復能起惡行。其末那識仍是和四煩惱相應.阿陀那識和遍行心所相應。 
  眾生的心識狀態,如上所述。成佛了,有何改變呢?八識還是八識,相應心所唯二十一。而且八識同樣都是二十一心所相應。
  以和眾生心比較,五識意識都沒有煩惱隨煩惱心所,也沒有不定心所。阿陀那識中。增加了欲勝解念定慧和善心所。末那識變化最大,煩惱心所沒有了,換上了善心所,也有了欲勝解念定等。八識全部成為善性了。   
  佛心是八識二十一心所,於此可見.學佛的人,不應當排除五識。非但不應排除,而且要用五識。如果五根不具,盲聾暗啞,反為八難之一,是學佛之障。尤其不應當廢棄意識,有一種定,名無想定,由於厭離想念,結果得定了,意識停止不起。修無想定的人自謂是涅槃。在佛看來,是極大錯誤,此無想定為佛所诃斥,不許弟子們修入,因為進入此定,不能修道了。修道是要用意識的,意識是不可廢棄的。然意識和善心所相應,也易和煩惱心所相應,作善是他,作惡的也是他。令眾生墮落三惡趣,是他為罪魁。令眾生得人天善果,乃至修道得菩提的,也是以他為主,離不了他。故於意識要善於運用。若亂用的話,世智辯聰,又是八難之一了。
  怎樣從眾生心轉變成為佛心呢?心的末那識阿陀那識是固定不變的。和五識轉變不定。尤其意識,活動力最強,要說自由,意識最自由了。我們要利用此意識的自由活動力,使意識和善心所相應,也和別境心所相應,這時煩惱心所不起,不是可和佛心同樣是二十一心所相應嗎?五識的或善或煩惱相應,是由意識引起的,故也可使和善心所等二十一心所相應。末那識和阿陀那識怎麼辦呢?而且因為末那總是染污,意識五識雖和善心所相應,也仍是雜染的。也因此可以看到.佛心眾生根本的不同,關系在於末那識。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根本原因在此。欲轉變眾生心成為佛心,非改變末那識不可。
  末那識是頑固不動的,他自己不會改變。欲改變末那識,只有借力於別識,用別識來推動他。用那個識呢?只有依仗意識了。治病要對病下藥,才能有效,不是亂吃藥可以使病愈的,亂用藥反而有害。怎樣對治末那的染污泥?末那的染污,唯是我見。其余我慢我愛等都是隨我見而來的。我見的自性是慧,由於慧和無明,生此我見。對治之道,必需是無我慧,無我慧要由慧和無癡產生。不單末那有我見,意識也有我見。意識的我見,其頑固性雖不如末那,其力量之強大,勝過末那。二個識的我見,合在一起,相互勾結,成為眾生之沉疴痼疾,使眾生永遠淪沒於三界之中,莫之能出。現在要借用意識之力,意識自己也是有我見的,自疾不能醫,何能治他人?好在意識不是頑固不化的,他平時雖一向聽使於末那,跟著末那我見走,如果他能多多聽聞佛的教法,久久熏習,運用智慧之力,如理思維,引起慚愧之心,作自我之反省,必然能幡然知非,要求徹底地痛改自己,在意識中產生強有力的無我慧,將意識中的我見鏟除,不和末那我見朋比為奸,末那的我見孤立了。意識的無我慧。反過來,給末那我見一個沖擊的力量,一種對治的能力。原來意識是聽命順從於末那我見的,現在意識有了無我慧,造反了,反抗末那我見,不但反抗,更欲摧毀末那我見。當然,這需要更強有力的無我慧,徹底的無我慧。否則的話,意識在自己的范圍內消滅我見,甚至意識自己也摧毀了。末那的常我見,還是被認為自己的主人翁保留著。唯有意識的無我慧充分增強,末那我見才不得不淡下去,終至於末那也和無我慧相應,而成為和無癡等二十一心所相應了。七識能熏既一味淨善,阿陀那識所熏也唯執持淨善種子,現行自然轉無記為淨善了。八識皆和定慧等二十一心所相應,永恆的相續下去,這就是佛心了。
  眾生成佛,稱為轉識成智。心是一聚一聚的,在眾生以八識為名,分為八聚。成佛之後。轉稱為四智相應心晶,一切以智慧為主導,故特以智相應標名。八識作用不同,其相應之智,也各有不同的突出作用。故名阿陀那識聚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末那聚為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意識聚為妙觀察智相應心晶,前五識聚為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以無我慧為主導,成為智相應心品。如果修禅定,以三摩地為主導,成為定相應心晶,可上生三摩咽多地色界無色界。在此二界中無嗔煩惱,其余煩惱,為奢摩他所攝伏,現行也只是有覆無記性。奢摩他力,能伏整個一聚心心所令不起現行。五識都停止了。也可能使意識伏而不起,這即是無想定,在無想定中,意識我見沒有了,只存在著末那識常恆不斷的大我,奢摩他對此是無能為力的。然而有人還寶貴這常恆大我哩]結果,生到無想天,奢摩他力盡了,仍舊墮落下來。有人問“滅盡定不是末那識也伏而不起嗎?答:是,然要知道滅盡定是阿那含以上的聖者方能修入此定。他們先已有無我慧,破我見,而後修此滅受想定,方能末那識也伏而不起。如果先時沒有破我見,不管他定力多麼高深,決不會實際放棄執我識的。
  分析眾生心佛心,加以比較觀察,可以明確眾生與佛的根本不同關鍵之處,在於有我無我。金剛經說得好,“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我願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們,實事求是的腳踏實地的將心識中煩惱隨煩惱心所消滅,尤其是末那識中無明我見要徹底消滅,不留一點禍根。充實擴大十一善心所到八識,永恆不斷的存在。使我們的八識,和佛心一樣,共二十一心所相應,這是要以無我慧為主導方能成的。有志者事竟成,彼亦人也,我亦人也。我何負於彼哉!
                              —— 一九九四年八月九日修改稿
 

 

上一篇:惟覺法師:好意與關心為何會造成困擾?
下一篇:惟覺法師:如何避免人性的猜疑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