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阿含的政治觀(楊惠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含的政治觀
 
楊惠南  主講
趙孟隆  整理
 
    張慈田:各位朋友,大家午安!歡迎大家來參加這個演講會。我們知道阿含裡面有很豐富的修行的智慧,但是各種的人生智慧也有不少,這些智慧都是值得我們開發出來,今天要講的是有關阿含的政治思想的智慧,我們的道場很榮幸的請到了楊惠南教授來做講說,請大家鼓掌歡迎。
 
    楊惠南: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午安!
 
真榮幸有這個機會來到《新雨社》講這個題目《阿含的政治觀》,我對阿含沒什麼研究,只寫過一篇內容以阿含為主的政治觀。阿含的政治觀,其實不止阿含經,還有其它的經,到底佛教的政治觀,或是佛祖釋迦佛對政治有什麼看法,還是說他根本對政治沒興趣,還是說他反對他的信徒來參與政治的活動,到底他對政治的態度是什麼,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須要更多的人共同來研究,我今天只提供一個簡單的講說給大家做參考。
 
    佛祖的一生,我們從佛傳裡面可以看到佛祖年少的時候,有的說十九歲有的說二十九歲,他就出家了,離開了他的國家,放棄了他的王位——他原來是王子——就出家,所以很多人說釋迦佛應該是對政治不關心,反對他的信徒去參與政治才對,不過另外有一些例子和這個正好相反、矛盾,比如說他在很多經裡頭講了很多有關政治的問題,他曾說一個國王、大臣要如何治理國家,在阿含經也好,還是以後的大乘經也好都有講過,所以由這點我們可以看出。但是到底釋迦佛的政治態度是怎麼樣,只有深入的研究才有辦法歸納他的態度,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增一阿含經裡頭有一品,曾說過四句偈,這四句偈很有名,它說:「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為家忘一人」是說:我們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我們得為家庭忘了我們自己,全心全力的在為我們的家庭努力;「為村忘一家」,是一個村落比我們一家遠大還要重要,若是為了我們的整個村落,我們就要忘了一家,來為我們所住的村落來努力;第三句是「為國忘一村」,是為了國家,我們忘了自己所住的鄉村,因為這個國家比我們所住的故鄉遠大,所以為了國家,我們就忘了一村;「為身忘世間」,為了我們的身體要解脫,所以我們要忘世間,最後雖然我們成立了我們的家庭,成立了我們的鄉村或者說是我們的國家,但是我們最後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解脫,所以為身忘世間。由這第二個例我們也知道,釋迦佛他對政治,或是說對眾人的事情,對國家還是說對我們的鄉村、家庭的事情也是很關心的。
 
    第三個例是更有名的例子,就是釋迦佛他到要入滅前約兩、三年,他的祖國受到它旁邊的國家的侵略,為了阻止入侵的敵人,他自己一人坐在大路旁一棵大樹下來靜坐示威,因為他是佛教的領導者,所以各國的國王都很尊重他,當他以一個佛教領導者之尊來到路旁一棵大樹的底下來靜坐示威,那個國王就來問他為何來此靜坐,他說:「因為你要來侵略攻打我的祖國,我為了救我的祖國釋迦族,所以我在此靜坐,希望你能回心轉意,將你的軍隊調回去。」結果那國王聽他的話,將軍隊調回。再過不久,這個國王再度出兵要攻打他的祖國,這釋迦佛也第二次坐在路旁靜坐示威,那國王也不敢直接去攻打他的國家,也就調軍隊回去。但到第三回,釋迦佛因種種原因沒有去路旁靜坐示威,所以這個國王就領兵攻打他的祖國,他的祖國因而這樣的滅亡了。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釋迦佛對政治的問題、政治的參與,不是一般的佛教徒或是一般的人對佛教的印象,說佛教應該是在深山叢林清修,或躲在都市公寓裡頭或是別墅裡頭清修才對,不應該參與這些政治的活動,好比說最近約五二○游行,都不應該去參加才對,所以找想一般的佛教徒,或是一般的非佛教徒都是這樣想,但是我們由以上阿含經研學的三個例來看,釋迦佛對政治的看法、態度恐怕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希望以短短的時間來為大家報告有關阿含經釋迦佛對政治的看法、理念。
 
    阿含經內記載釋迦佛出世的瑞相,有個算命的仙人自動到淨飯王那裡說:「你這出世的王子,長大以後會走兩條路,第一條出家去修行,若是出家去修行,他會做法王,也就是說真理之王,第二條路,若他繼承你的王位,他將成為國王,不是普通的國王而是轉輪聖王,也就是說很好很好的國王。」這件事情在佛傳中記載甚多,到底是真是假那並不重要。阿含經中還有論到佛法王與轉輪聖王之間的關系,其中有兩本最重要的,它們的經名是:《轉輪王經》及《轉輪聖王修行經》。《轉輪王經》是在《中阿含經》第十五卷《轉輪聖王修行經》是在《長阿含經》第十卷,其它還有許多討論到轉輪聖王與佛法王之間的關系,不過以這兩部最為重要,由這兩部經裡頭所說的,我們可以看出,釋迦佛與轉輪聖王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政治上的領導者與真理佛法的領導者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系。我們可以從這兩部經裡頭所講的內容來了解,有關這部份等一下再來談。    我剛才說過的釋迦佛他出世時一個仙人說他不是成法王成佛就是成轉輪聖王,這個例告訴我們,釋迦佛祖與政治的領導者之間有很密切的關系,另外一件是未來佛也就是彌勒佛,根據《中阿含經》第十三卷《說本經》說到釋迦佛告訴未來佛彌勒:「你有緣未來成佛,名叫彌勒佛。」在這個例我們可以看出就是彌勒佛是未來佛,就是因為釋迦佛的入滅,所以彌勒佛的出生是繼承了釋迦佛,讓我們對佛還有個希望,不是說他已經過世,已經般涅槃了,我們世間就沒佛,就沒希望了,因為還有未來佛彌勒佛在未來出世,一般學者都說彌勒佛不一定是事實,而是代表釋迦佛涅槃後佛教徒對佛的懷念,才有彌勒佛這個末來佛的理想,這個神話出來,到底是神話還是實在的,我想這不重要,我的意思是說佛與轉輪聖王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矛盾、不相似的地方。另外一部經描寫釋迦佛在修行的中間,他心裡的矛盾、沖突,有時想回去還俗繼承他父親的王位,有時意志很堅定,想要繼續修行成佛,的小有很多的沖突、矛盾。世間的人王到底是世間不是真理之國,所以世間的人王與佛、法王是不能比的,但他們中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好比說佛祖聽說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是有三十二相,還有其它相同的地方。由以上所舉的幾個例我們可以看出,釋迦佛在阿含經裡頭,他所表達政治的看法,政治的理念很復雜,不那麼簡單,有時候贊成,有時候不贊成,有時候說人王與法王之間有相似的地方,有時候又說法王比人王還高,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阿含經裡頭佛祖的政治觀有很豐富的內容,以下我希望舉兩三句阿含經中的句子與大家討論。
 
我們剛才提到轉輪聖王的經有兩部,現在我開始來介紹這兩部經所寫的內容。這兩部經都說同一個人,所以應該是一部,來源應該是相同的,就是說有個國王叫做堅固念,有的是翻作堅念,就是他的心念真正的堅固,真正堅強的一個國王,堅固念王他是個轉輪聖王,因為他成就了七種寶貝,七種寶貝第一種叫做金輪,我們平常稱轉輪聖王就是從這第一寶來的,也就是因為他是真正好的人間的國王,所以對人民真正的愛惜,對國家的政治整理的很好,所以人民對他真正的擁護,因為這樣,所以叫做轉輪聖王,他感動了天上的天神做了一個金輪,跟我們常見的*輪相似,佛祖有*輪,轉輪聖王有金輪,這也是對比一種相似的地方。他有個金輪,在宮殿的頂上在那裡轉,這代表什麼?依據學者研究的成果,我們可以歸納出來,就是說輪代表的是真理,也就是我們經中研講的法,因為輪在地上轉時,無堅不摧。因為這國王實施了真理,所以無堅不摧。所有提到轉輪聖王的經典,一定會提到轉輪聖王是依法治化,法就是佛法的法,治就是治理國家,化就是教化。依法治化我們現在看起來好像是rule by law,就是用法律來治理,所謂的法治。如果我們把「法」當作法律來看,那就成了以法律來約束人民,但是在佛經裡頭所講的「法」不是法律的法,是佛法的法,就是真理,以法治化,也就是以真理來感化,來治理他的國家,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用法律,好比說那個郝伯村一強調說要法治法治,不聽話就抓,三點半不睡覺就抓,可是抓不完啊!抓一抓,五分鐘熱度,用法律來取締、來束縛沒錯,但是應該還有輔助的方法,那樣雙管齊下一起做才有效,也就是說應該以真理,以道德來感化,人民才會真正的服從,要不然只以法律來拘束人,我想那是暫時的,不能永久。所以所有提到轉輪聖王的經典,都說轉輪聖王有個重要的特色,就是依法治化,以真理來治化他的國家,所以牠的人民都很服從真理。
 
另外所有描寫轉輪聖王的經典都提到國王不用兵杖,就是說不是用他的軍隊、士兵去降伏他的人民,不是用軍人,不是用警察來壓迫人民。還說國家內孤獨的老人、殘障的人,或是低收入戶貧困的人,國家應該給他們東西救濟他們,這就是說一個真正合理的國家,政府應該是對老百姓中較貧窮或是生病的、殘障的人應加以救濟,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是所有的先進的國家都做得很好。我們若要做普渡眾生,我想不是任何一個人好比說證嚴法師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只有政府才有辦法普渡眾生。所以既然要普渡眾生,我們就要不但像花蓮慈濟功德會那樣做,我們要有更多的法師、居士或佛教團體來發動溫和的也好,劇烈的也好的運動或活動,來要求政府來普渡眾生。政治的領導者是很重要,他可以把我們帶到水深火熱,也可以把我們帶到光明的境界,所以我們當百姓的就要覺悟,我們有義務也有權力去要求、去督促政府走這轉輪聖王這條路,也就是我們以上所說的以法治民,不用兵杖,還是說各種的社會福利等等,我們都應該要求,用各種溫和或是說較劇烈的方法去要求政府做到。
 
    經內還描寫了當時的環境,它說那時的人壽命最長的有人萬歲,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人壽命很長,當然會生病,是凡夫就會生病,但是只有九種病,就是畏寒、畏暑、會餓、會渴以及大小便,還有男女的欲望、想吃東西,最後一種是老,最後會老死。那時候的大地呢?真正的平,沒有坑坑坎坎,且有很美好的生活環境,在這轉輪聖王的統治之下,那時候的世界、環境會變成如此。這七寶中的輪寶最重要,也就是說正法無堅不摧,是正法的實踐,是真理的實踐,第二寶是白象,第三寶是绀馬,是一種青馬,這兩種都是代表那時候交通非常發達,第四寶神珠即牟尼珠,一種寶珠,聽說這神珠是叫如意珠,也就是你想得到什麼,這神珠就變什麼給你,這代表那時候的經濟真正約合理、真正的發達,再來是玉女及居士這兩種寶,是有關國王家內的事,玉女是說他有個賢內助,能幫助他放心的去整理國家;居士是代表國王那時身旁有很多幫助他的大臣、士兵。
 
除了以上所說的,更加重要的是這兩部經裡頭還提到,未來那時候出了一個佛叫彌勒佛,有關彌勒佛的傳說很多,大概是那時候出世後,到了大約二十歲左右出家,早上出家到晚上就成佛,那時候整個環境很好,所以很快修行成就,比方說我們修禅定,熱的要命,又百蚊蟲叮咬,那就很辛苦了,環境好,入定的機會大,所以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心境,這是大家都得承認的,所以早上出家,晚上夜半就成佛了,成佛之後就在龍華樹下說了三次的法會,然後渡了無數的眾生,這是大概有關這兩部經所說的,轉輪聖王政治的觀念、政治的理想。
 
    釋迦佛那時候整個印度的政治環境,大約的講有十六個較大的國家,其中最大的是摩羯陀國及拘薩羅國,這十六個大國中沒有釋迦佛的祖國,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有兩種的王,一種叫做大王(Maharaja),另外一種王叫做raja,沒有maha(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所以一種是大王,一種是小王,釋迦佛的父親是小王,所以不是十六強國中的一個,他的祖國還沒強到和十六國並列,一般相信釋迦佛的祖國是受了摩羯陀國的統治,這是大概的情形,所以我想那時候是戰亂的時代,和中國的戰國時代差不多,也就是說整個印度國家互相戰爭,所以找想那時釋迦佛他的父親是個小王,我想他們所統治的國家大概就台北市這麼大而已,其實他叫做工,也只是個台北市長而已,所以我想那時候種種政治的現象都會刺激釋迦佛走上出家的路,也就是他看出當時印度整個政治的現象,他覺得沒有希望,很悲觀,所以他才會走上出家之路,這是第一點。十六國中有大國也有小國,小國當然比釋迦佛的祖國還大,因為那還是大王,有較強的有較弱的,其中有個較弱的叫跋祇國,有一部經是《長阿含經》第二卷《游行經》裡頭,另外是《中阿含經》三十五卷《雨勢經》提起到這十六國中一個比較小的國家叫跋祇國,釋迦佛會教跋祇國國王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他說你若能照我所說的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去做,你的國家就會很強,國勢就不會衰退,哪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呢?
 
   第一個:數相集會,講議正事。就是說國家的國王及其所領導的大臣,得常常開會、商討國家大事,不能說國王是領導者就獨裁、專制不聽他人的話,這不行,得常常召集大臣開會參詳國家的事情。第二點: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你當君、當國王,和你的臣子之間要合作,得和順,得互相尊敬。第三點: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就是說整個國家連國法都得守法,也得知道什麼是忌諱,什麼是千萬不能去碰的,而不違禮度是說一些制度不能去違背。第四個是:孝事父母、順敬師長。有關這點,有很多不同的講法,我們剛才說有兩部經,另外,一部不是這麼寫的,有一些日本的學者就提出了意見,他們認為第四點應該是,當一個國王或是政治的領導者,應該去尊重那些雖然退休但是有很多治理國家經驗的大老,那些前輩、先輩,不要說我自己做我自己的,這是第四點。第五點:恭於宗廟,致敬鬼神。這是說得尊敬一般的宗教。現在反過來,是以政治的力量去控制,希望宗教來配合你,好比說社會那麼亂,才希望內政部長出面召集什麼宗教的座談會,希望宗教來幫助,這正顛倒了,所以平常就要恭敬宗廟,對宗教平常就得恭敬才對。第六點:閨門真正、潔淨無穢。這是說家內的事,我想家內得真正的和好才對。第七點:宗事沙門、敬持戒者。就是對那些宗教的領導者或是有道德的人,得恭敬、尊敬、聽他們的話,這是第七點。釋迦佛為跋祇國國王談了這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他告訴跋祇王如果你能照我講的這七點去做,你的國家絕對會很強,絕對不會衰弱,結果跋禍國真的聽從釋迦佛所講的這七點,結果真的很強,雖然是小的國家,但很強,強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摩羯陀國的國王派一位大臣叫做禹捨,即我們剛才說到有一部《雨勢經》的大臣禹捨到跋祇國要他們要投降,禹捨回去告訴他的國王,摩羯陀國阿阇世王,說跋祇國的國王不聽我的勸告,他說因為他們遵守了釋迦佛所教的七個方法,所以他們不怕,雖然我們的國家很強,但是他們不怕,那國王一聽很不高興,就出兵攻打,結果出兵好幾次都輸。好比說我們台灣雖小,大陸那麼大,但是只要我們自己的國家真的強,國力強就不怕大陸來侵略我們,逼我們所有住在台灣的百姓,不管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來的,都應該有這個覺悟才對。
 
    另外有一部經是《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二卷第七經說到十個方法,它說若是一個國王實行了這十法,「不得久存,多諸盜賊」,就是說你若有這十件事情,你這國家不得久存,未來一定會衰弱,甚至會滅亡,國內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好比說強盜,或其它什麼內亂罪、叛亂罪的發生,第一點,這個國王,慢貪還有易生瞋恚,悭貪就是真正貪心,對人民真正的吝啬,就是人民有什麼要求都不答應,好比說我這縣需要什麼建設,希望中央政府來補助來支持,結果你都不答應,這就是中央政府吝啬、錢抓得緊緊的不肯放開。瞋恚是這政治領導者愛發脾氣,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貪著財物」,翻成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政府的官員
 
貪污,貪著財物。第三點,枉諸人民,橫取系閉。也就是說冤枉人民,將之抓起來、關起來,就像獨台案差不多。第四點,非法相佐,不案正行。就是說國王所作所行都沒有按照法律去做,好比說明明憲法規定這樣而沒有去實施,這就是違背了第四點。第五點,貪著他色,這是私人的道德不好。第六點,好喜嗜酒。第七點,好喜歌舞戲樂。第八點,恆抱長患,就是身體不好,常生病,當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比較不適當。第九點,不信忠孝之臣,翅羽渺、少,無有強佐,就是說對你身旁的臣子、大臣,領導者不信任忠孝的臣子或可輔佐你的那些人都不強,他們的能力不強,或是說他們都是小人,都愛拍馬屁。這一共十點,若是一個國家的國王或是一個政府犯了這十點時,國家就不得久存,國家就不長久、不強,這是以上我所看過由阿含經歸納出的幾部經或幾點來向大家報告。
 
   從這些經典來看,釋迦佛雖然他自己是出家,他自己是放棄王位,所以讓人感覺到可能他對政治不關心,可是由以上所講的幾部經,我們可以看出,恐怕釋迦佛對政治或是說對世間的種種事情,不是一般人所想的,也不是我們所聽到的傳說那樣的說法,說他不關心世間的人事,恐怕反過來,應該是真正關心世間的人事,雖然他是放棄了王位,沒錯,放棄了王位可能很多的原因,好比說若是我,我也放棄,為什麼呢?第一、因為並不是人人都能當國王的,並不是人人都能當好政治的領導者。第二、可能他有更高的理想,就是說做一個國主,雖然是很好沒錯,可以救很多人,比證嚴法師救很多的人,但這些救濟大多是偏重在物質方面的救濟,不是精神的,不是心靈的救濟,所以你要達到更高深的救濟,恐怕得要有人犧牲,得要有人出面,我想釋迦佛就是想到這些,他想的比較久長比較深,所以他才會放棄他的王位,再加上他那時候政治的種種情形,他沒辦法做,他參詳了當時的情形,他最多只當值小王,沒辦法做個大王,所以他沒辦法施展他政治的理想,既然如此,所以他放棄了他的王位出家,來做另外一件他可以做的更好的,也就是心靈的、真理的法王,他出家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如此才對,這當然是我主觀的一些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參詳,請大家指教,謝謝!
 
 

上一篇:其它:阿含學與阿含道[問答篇](楊郁文主答)
下一篇:聖嚴法師:神會禅師的悟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