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二十七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十七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說到「見性」這個問題,其實這個「性」,凡夫之性和聖人之性,性無二無別,問題在你如何用,用的動機,作用有是非、有善惡、有好壞,用的動機有差別,致使以後一連串的果報,就完全有差異了。所以性沒什麼兩樣,是用的問題有差別,感召果報就有差別。所以「性」在佛用叫做佛性,在眾生用叫做眾生性,在畜牲用就變成畜牲性,在鬼用變成鬼性,人來用叫做人性。性沒有差別全在你如何用而已,用的好壞,就注定以後果報的好壞。

十方三世諸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性都是佛用,用到清淨處,用到利益眾生去,用到對他人有利處去,所以最後福慧圓滿成佛。六道眾生就不一樣了,他不用便罷,一用就是妄想意識,用人天果報的心來用,就感召人天。用畜牲的心情來用,變畜牲性了。用鬼來用變成鬼性了,所以說「性」沒有差別,只是用的差別,感召果報就一連串不相同。因此感召六道眾生,有四聖六凡,開悟聖僧這麼說:

「眾生不異佛,佛不異眾生;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作佛。」

真干脆的話,眾生和佛並沒有什麼差異,佛和眾生也沒有什麼差別,問題出在眾生的心並未明心見性,因此,眾生就是作眾生沒有能力作佛。有一天,你聽如本法師講「見性成佛」的法門,你悟明心地已經悟性了,就是作佛的時候現前了。所以悟性能成佛,沒悟性永遠作眾生,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

以禅宗而言,你若見性以後,你就已經不是凡夫眾生了,所以禅宗說「開悟」,「開悟」是指「明心見性」而言。見性之人包含見心,見心的人未必見性。我常說一句話,荀子和孟子,孟子是儒家的一位偉大亞聖,至聖是指孔子而言。這位亞聖孟子,主張我們人的性是善的,這樣他沒有見性,明心而已。荀子主張,我們人的性與生俱來,性是惡的,主張性是惡,他也沒有見性,所以明心未必見性。「性」是超越善惡,但它是能善能惡,但他若主張性是善或惡者兩極化,完全沒有看到它的「本體」,只看到性的「用」而已。看到「用」的人未必看到「體」,看到「體」的人也看到「用」,就是「心性」的問題,「性」就是「體」,「心」就是「用」,「用」是由「體」所起的作用,離開體並無用,離開用並無體,體用是不二的,明心見性亦復如是。所以荀子主張我們的性是惡的,孟子主張我們的性「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主張性是善,這完全沒見性,他看到心的作用而已。所以他可以稱為世間的賢人、聖人,但是不足以堪稱為出世間的聖人,這是特別要向各位交待清楚的地方。

所以聖人有世間聖、出世間聖、有聖中聖。世間的聖人譬如孟子、孔子、亞裡斯多德、泰葛爾等這些偉大的世間聖人。還有一種出世間的聖人,譬如明心見性、出離三界、頓斷六道、證成無生法忍的聖者,如阿羅漢聲聞、緣覺、菩薩和佛,他們就是所稱的四聖。出世間的聖人包含了世間的聖人,世間的聖人未必包含出世間的聖人。第三種聖人叫做聖中聖,所有的聖人裡最圓滿、最究竟者就是佛,佛是聖中聖。所以聖人無量無邊歸類起來不外這三種,世間的聖人、出世間的聖人和聖中聖。

禅宗所講的開悟是指明心見性而言,明心見性堪稱一位祖師,或出世明僧或是出世的善知識。我們佛教常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什麼意思?三大阿僧祇劫是指非常漫長漫長的歲月,但總是有一個期間,如果說三大阿僧祇劫是無止境的,那麼大家都沒信心了。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他已經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之後才開始乘性起修,開始起步修行,開始數饅頭了,吃一個減一個,意指你縮短了自己成佛的距離,成佛有一個時間可算。必須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才知道如何修行,因此還未明心見性之人,不能說你開始算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我們修道過程中,要先明心見性,這非常非常重要,禅宗是以明心見性作為開悟的大前題。你若明心見性以後,當然你就乘性起修,你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都是清清如如,一絲不掛光明自在解脫,你六識出六門,自由出入無罣無礙,自性解脫都是「性」的作用,你若未明心見性,都用妄想意識在做事,用妄想意識做事當然性就污染,污染的話就帶來迷惑造業再沉淪下去,所以修道貴在先明心見性再說。

佛門常說「不破初關不入關。」意思是說,你想要閉關,在閉關當中,若沒有明心見性會帶來很大的後遺症,弊病一大堆。閉關是好事,向你恭喜,向你祝福,但是你一定要先明心見性。有一位法師初出家,聽說閉關很莊嚴很殊勝,因此,還沒明心見性,道理也不明白,就進去閉關,閉關後如何?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在關房裡面煩惱一攪動起來,發脾氣快要發狂似的,煩惱叢生心猿意馬沒有能力降服他的心,在關房裡大鬧特鬧無法降服他的妄想。沒有定力、沒有禅定,煩惱一生就發脾氣耍性子。後來告訴居士:「陳居士,陳居士,拜托一下,放我出來,我在裡面快受不了了。」在家居士比較正信,告訴他說:「師父啊!你已經刊登報紙了,很多人知道你閉關,你若出關房,有人會講話,要忍耐,再三年就過了。」他說:「別說三年了,三個月就受不了了,拜托讓我出來我請你吃一餐飯好不好?」想要巴結他請他吃飯。所以閉關如果閉到這步田地,真是痛苦啊!與其痛苦就且慢閉關,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啊!在此情形下,用煩惱心來閉關,用妄想意識來閉關,用苦惱心來閉關,用意氣用事來閉關,用閉關來沽名釣譽討一些名聲,以這種心情來閉關,居士勸他以後就比較忍耐些。

後來有人知道他在閉關,邀了兩三輛游覽車要來看他,看這位法師在閉關。法師告訴居士:「陳居士,快一點,幫我包一五00粒水餃,中午請這些居士,一個人十個水餃,水餃可以吃飽,那麼一輛游覽車五十人,三輛一五0人,剛好一五00粒水餃。」要動員義工來做,包一五00粒水餃和這些菩薩結緣。結果動員下去,弄得鬧烘烘的,閉關處所應該要安寧,我覺得很奇怪,閉關閉到要包一五00粒水餃,如此他也在閉關?古來大德閉關都是謙虛的,閉關不讓他人知道,讓人知道是不得已的,閉下去有沒有開悟,他會煩惱,閉得沒開悟沒證果,那是很不好意思很羞愧的事啊!靜靜的進去,若開悟證果,他也不會炫耀,也不會想出風頭,不會。所以現在的人閉關沽名釣譽,就是沒有那個實力,但要沾一點名聲,說:「我有閉過關」沾一點名譽就是了。所以這種閉關和原始的禅宗那些高僧大德,當初閉關的本質和動機,截然一八0度不相同的世界、不相同的境界,我們應該覺得不好意思,不可動不動就要閉關,好象閉關是很好的名聲。我們台灣寶島也有很多人在閉關,但有幾人閉關明心見性有大成就?算得出來,太有限了。何況你對教理又不認識,對三藏教典也不明白,當初閉關真正的用意是「不破初關不入關」一定要有先決條件,要明心見性,是開悟之人。什麼是「開悟」?就是破了見思惑或是見到他的如來藏性的人,見到他的佛性的人,開悟的人反而越謙虛,大智若愚啊!稻穗越飽滿就越下垂,越虛穗就抬得高高的,所以見性的人閉關非常的客氣,怕驚動別人,安靜的進去,甚至閉完關還沒人知道,他就是那麼謙虛呀!所以台灣寶島目前沽名釣譽者,閉關還登報普告天下的人來參訪他,沾一點名聲,這種閉關完全是脫節了,變質了。我並不認為閉關就是他自己有成就,不以為這樣就是好名聲,你若不知用功而進去閉關,往往都是不大發雷霆、不會煩躁就萬幸了。

以前也有一位出家眾在中部閉關,他在家時是活動力很強的人,出家沒有定力,才三年就說要閉關,結果在裡面發狂了,大發雷霆了,苦惱無邊,拜托居士把鎖剪斷,放他出來,不然他就要撞頭而死。閉關閉得那麼痛苦,閉關本來是好事,你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可以降服他的心,可以很安然自在解脫,在裡面參他的本性,悟深入一點。居士看那個人快要死掉的樣子,就開門把他抬出來,後來到南部兩、三處才完成他閉關的成就。要閉關實不簡單!所以出家以後希望閉關者,我們對他稱許贊歎,但是要能降服你的心,不然心猿意馬在關房,會令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論明心見性附帶講這個問題。在禅宗而言,它先決的條件,要先明心見性才能去閉關。

修道,我們千萬要回光返照,不要心外求法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要。世間人之所以無法明心,無法見性,最多只做一個世間的聖人,無法出世間解脫,原因就在他沒有見性,如果你有見性,今天你就不用做如本啦!姓陳、姓蔡、姓高、姓黃,陳、林、李、蔡、史,喲!都姓一些有的沒的姓。投胎轉世,投到陳家就姓陳,投到黃家就姓黃,千家姓有的沒的一大堆,你就不用投胎轉世輪回六道了,你之所以這樣就是你沒有明心見性。所以開悟聖僧要講話了:

「爾要與佛祖不別,但莫外求;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爾屋內法身佛。」

這說得很清楚,你要和佛祖沒什麼兩樣,同時一模一樣的話,你的心不要向外追求一切法。我們教內有許多人向外求佛求法,甚至求感應,看佛祖會不會來摸他的頭,會不會來幫他消災解厄,看有沒有蓮花發光。都是心外求佛求法,如此那怕是多生累劫,你都沒有辦法見性成佛。所以才說「爾一念心上清淨光」這一念清淨是指究竟清淨而言,見性之人,當下你屋內,屋內就是四大而言,譬如在屋內,在屋內有一位法身佛,你老人家不知有沒有看到?所以你我大家不要心外求佛,不要心外求法,你要認同,你要深信你的心就是法身佛。雖然現在還未成佛,但是你若修行成就的時候,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要相信這個事實,佛祖不會耽誤我們不會騙我們。他告訴你,想要和佛祖沒什麼差別,你不可心外求法,當下你一念心的清淨,這清淨之心,就是你的法身佛,說得很清楚啰!

我常說一句話:「禅宗也沒什麼秘訣,他只是叫我們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一位修道人最先的大前題,它的重點在「回光返照」。聽到回光返照,世間人會這麼想:這個人快要死了,最後又爬起來講兩句話,或是突然臉色好起來,過不了兩天又倒下去死了,這樣叫做「回光返照」。其實不是這樣,將我們佛教的名詞拿去用,而用錯地方很糟糕。「回光返照」是很莊嚴、很解脫,是開悟證果的一句名詞,「回光」是什麼?譬如這玻璃,太陽照射在玻璃,玻璃反射回去,折射就對了,光線照下來它又回回去,此代表我們的心是向外要把它回轉,折射回來,心不要再看外面了,要看你的本性,看你的起心動念,看你的是非,看你的善惡,看你的自性。「回光返照」,「照」就是巡視、了解、明白它叫做回光返照。如此莊嚴的話竟然拿去形容一個人快要死了,突然他起來講兩句話再倒下去,稱為回光返照,實在是很冤枉的事。所以禅宗貴在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要回光返照道理在此。

諸位要了解,同樣要悟到一心不亂,明心見性,禅宗和淨土宗都有辦法讓你明心見性,只是行門在入手處有一些差別。禅宗是「無門入門」,淨土宗是「有門入門」,這要解釋清楚很重要。我們來講禅宗就好,禅宗叫做無門入門,它的法門就是這樣。有人問無門要如何入門?照理說要有洞才鑽的進去啊!無門入門是要怎麼入呢?我以前還未出家時,在佛寺看那個門聯,我去寺院最喜歡看門聯,那些門聯都是高手、高僧、能人的偈頌或詩,那是禅宗的道場。門聯右手邊寫「通而無路」左手邊寫「塞而有門」,我一看之下覺得,這怎麼說得通呢?那時我們沒有根機,禅宗的道理並無深入,剛初學佛而已,剛剛皈依就開始跑佛寺了,對這些充滿好奇。「通而無路」通就是有路可走啊!有路可入了,為什麼反說「通而無路」呢?而且「塞而有門」塞就塞住了,那裡有門、有路可進去呢?說這種顛倒的話,我一頭霧水。直到研究佛法以後出家以來,全日都研究教典最後才悟進去。「通而無路」簡單說「通」什麼?凡夫眾生都通往五欲六塵之門,通往五欲六塵之門,當然沒有涅槃之路,就此悟進去。路走的很滑順,滑順的是五欲六塵之路,而涅槃、解脫、無生法忍之路,我們不曾走過很生疏摸不到門路,有道理嗎?誰敢說沒道理,百分之百有道理。

所以五欲六塵之路凡夫走得很滑順,眼睛閉起也能夠拿五欲六塵任何一項,不用爸爸媽媽教,他就會談情說愛了,五欲六塵之境凡夫混得非常熟悉,叫做「通」,但是它沒有「路」。沒什麼路?「涅槃之路」很生疏,因為從來不曾開悟證果過啊!涅槃是如何?他不了解。菩提是如何?他不了解。布施的感受他不了解。做功德,他很生疏。明心見性?從來不曾明心見性,當然無路啊!叫做「通而無路」。「塞而有門」塞住了,卻有路有門,奇怪?後來又讓我悟入了「塞」是指你的「心」止息了所有五欲六塵之境,五欲六塵之境已經讓你塞住了,止息住了,不會再生妄想心了,有「門」了,什麼「門」?涅槃門、菩提門、解脫門、般若門、六度波羅密之門、三十七道品之門,輕而易舉的就可以走進去了,叫做「塞而有門,通而無路」這麼深的意境沒有解釋,有幾人能夠了解呢?禅宗就是這樣修道的。

「無門入門」是說起先你要熄滅三毒妄想,無明煩惱的雜草要完全止息,叫做「無門」。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無門入門。有門是指你在妄想意識之中打轉,那種門就糟糕了。「無門」就是止了你的妄想的意思,「無門入門」你妄想靜止以後,法身活起來,門路就進去了,就這麼一回事。禅宗就是這麼修的呀!所以禅宗不鼓勵人念佛,不鼓勵人拜佛,並非拜佛禮佛不對,因拜佛禮佛不是禅宗入門之處,只要止掉妄想,承認你的心就是佛了,那有自佛再拜他佛呢?這樣不是頭上安頭,淨上安淨,妄想加妄想嗎?念一句佛要?口一水缸,拜佛一拜,地板要拖三天,不清淨。念一句「阿彌陀佛」禅宗視為不清淨,念佛就是妄想,你心就是佛了,教你一心不亂,教你達到無生法忍,教你止掉一切妄想,你還起這個佛念,分明就是妄想所生。所以禅宗教你不能念佛,不能拜佛,有它潛在的道理,不能說禅宗不對。因為角度不同,入門的問題叫做「無門入門」妄想都不可生了,念佛也不行。所以說念佛一句要?口一水缸,一水缸有多少呢??一口水,吐掉再?一口,再吐掉要?口一水缸,一水缸大約五十加侖,嘴不清淨的意思。拜佛就是妄想,你心業不清淨,拜佛以後地板要拖三天三夜,地板讓你弄髒了,身體不清淨了,祖師有深深的用意啊!但是這不是禅宗不對,是因為他們入門的法門,不一樣的角度如此而已。「通而無路,塞而有門」道理在此,禅宗入門開悟證果是「無門入門」,所謂法門就是這麼一回事。

淨土宗的入門就不一樣了,叫做「有門入門」和禅宗相反,是怎麼有門?「無門」是與「空」相應完全不可生念頭,所謂萬法不能立,一塵不染,怎麼可以起任何一個念頭呢?是為無門而入門與空相應,與淨土宗不同。淨土宗是「有門入門」有門就是指門路,淨土宗就是以妄克妄,以毒攻毒。換一句話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抑揚頓挫,念到一聲聲一句句口出耳聽心發三到,在此狀況下以妄克妄,以惡制惡,其實你的妄想非常多,你不念佛,一定是妄想無量無邊,你不念佛一定念五欲六塵之境,與其念五欲六塵之境,不如來念「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之念,就不會有五欲六塵之境之念,不然想那些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念念世間的塵埃,你當然會想到一個頭兩個大,妄想紛飛、煩惱叢生。與其煩惱叢生,不如來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也是念頭,以這念頭的妄制服這些妄,叫做以妄制妄,如此念到一心不亂現前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錯,有妄念就沒佛念,有佛念就沒妄念,以佛念來降服所有的妄念,最後達到一心現前,以佛念降服所有的妄念,萬念歸於一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是念佛的功能啊!念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現前,當下你的法身就活了。這樣就是「有門入門」「有」就是有念頭,有作用,有「阿彌陀佛」之念就是有門,有門念到以妄制妄,以佛念降服所有妄想意識,歸於清淨一念叫做「有門入門」,入什麼門?一心不亂之門,法身復活之念。

所以禅宗和淨土宗二者入門的方式不相同,在唐朝以前禅宗和淨土宗是格格不入,你念佛不可參禅,參禅不可來念佛,你們兩個法門入門不相同,混為一談,說圓融說解脫全是戲論,當然禅就是淨,淨就是禅,道理一樣,但是有幾人做得到呢?圓融法誰不了解呢?你我大家都了解,但是入門你要乖乖的念佛就念佛,禅宗就禅宗,不可動不動就禅淨雙修,這全都對,但問題是你做不到。當你禅的時候,不知道淨,淨的時候不知道禅,你念佛時說是禅,其實是妄想。你參禅的時候說是淨又有佛念,你抓不准拿捏不住,你說圓融是好聽的口頭禅而已,與你真正要行門解脫全都派不上用場。所以你念佛時安心的念,以妄制妄達到一念清淨現前,向你恭喜,法身復活的時候了。你參禅無門入門,通而無路,塞而有門,到最後見性的人也是你呀!總之,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離開心並無佛,離開佛並無心,心佛不二之物。所以修道能認同你的心就是佛者,此人的善根就成熟了。

所以修道要從那裡修?從心地去下功夫就對了。今天的見性成佛是針對禅宗而說,處處為你指明你的心就是佛,離開你的心向外追求佛,追求一切法,全都是妄想心生的。所以一位開悟聖僧,他老人家講話了,開悟聖僧雲:

「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這是黃檗禅師講的解脫法語,黃檗禅師是開悟聖僧,是不簡單的一位聖者,我稍微講一下他的典故。黃檗禅師出家時,他母親很捨不得,雖捨不得但知道出家修行很好,所以母子在依依不捨當中分別。黃檗禅師出家以後,很認真參禅悟道,有一天已經開悟證果,在這一段歲月當中,已有相當一段期間。他的母親思念兒子非常悲切,雖然送兒出家,割愛、喜捨出去卻捨不得,日夜思念眼淚??而流,哭到最後就失明了。有一天聽說他的兒子來到本莊弘法布教傳心法,說見性成佛的法門。她抱著非常高興的心情移動腳步,但是老人家兩眼失明的狀況下,因而跌落斷崖死在斷崖的水底。全莊所有的人都不諒解黃檗禅師,因此議論紛紛,批評他的人我是非一大堆。黃檗禅師一語不發,也沒什麼好解釋的,我出家修行是事實。將他母親自水底撈起來以後放在河邊,撿了一些干柴一根一根疊好,差不多半個人高的柴,把他的母親放在柴上火化。在火化當中說出了幾句話。他說:「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語。」話一說完,剎那之間,看他母親被火燒得只剩骨頭,在柴堆裡化作天神,徐徐而升飄向半空中,這正是他的母親的神魂往生天上,在離開這世間的時候,向他的兒子說了幾句話:「我的好孩子,好孩子,你割愛辭親,忍受感情之痛和母親惜別,母親今日才深深體會你的用心何在,辛苦的孩子,感謝你為媽媽超渡,媽媽現在要往生第二層天,忉利天的所在,感謝再感謝,珍重啊!」在此種依依不捨的惜別,他的母親在火焰中,徐徐飄上第二層天忉利天。

所以黃檗禅師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他出家的功德回向給他的母親,在此不可思議諸佛加被的狀況下,他的母親徐徐往生忉利天。這些語錄就是黃檗禅師開悟證果時常拿出來講的話,所以說「惟此一心即是佛,佛和眾生並無什麼差別。」但是眾生之所以作眾生,就是著相外求,永無止境貪著外面五欲六塵之境,貪而不捨甚至求之轉失。拿來的東西,得來的東西,求來的東西,一切如夢幻泡影,總是回歸到無常「求之轉失」。「使佛覓佛」你自己就是佛了,何必離開自性佛向外去找佛呢?離開自己的心追求外面的心呢?這分明是顛倒了,那怕盡形壽,那怕是多生累劫,你都沒有能力見到你的自性之佛,你想要開悟證果成就佛道永遠都不可能。

凡夫眾生不知息念、忘慮,「息」就是休息,「念」是念頭,念頭把它STOP起來靜止起來停下來,妄想紛飛不可叢生,心猿意馬擺平,息念啊忘慮啊,你還有什麼罣礙?還有什麼可以執著?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要忘慮啊!不要吃飽沒事杞人憂天,沒辦法活到一百歲,卻煩惱一百歲以後的事。在那邊憂慮,這些都是多余的,你若有辦法息念忘慮,你的自性之佛當下現前了。這就是黃檗禅師說出來啟示我們的話,為我們勉勵的話,讓我們修道有一個入門之處。如本再念一遍:

開悟聖僧雲:「惟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求心,窮劫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這就是黃檗禅師開悟證果以後寫的一本書,叫做「傳心法要」非常莊嚴。我在家的時候看了「傳心法要」就悟明心地了。

我們在修道過程中,能夠息心忘慮,心猿意馬,妄想紛飛,當下把它擺平淨化的話,一念心不生即是如如佛,諸佛菩薩不會打妄語啊!希望我們國人就是國家人民百姓叫做國人不是各人,希望我們國人要記住,修道,道在心,你承認你的心就是佛,向這個目標去修證最後明心見性,最後自性佛現前,也就是你自己本人哪!

 

 

上一篇:沈家桢居士:佛學一瞥
下一篇:沈家桢居士:三周修靜報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