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鄭振煌居士講述
明宣整理
緒 言
淨土宗的修行方法,是很特殊的,雖然淨土經典最初以梵文寫成,來自印度,但是淨土法門在印度並沒有成為宗派,南傳佛教沒有淨上的修行法門,藏傅佛教也沒有淨土宗,唯獨在中國成宗,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中國佛教傳到韓國,照理講,韓國應該有淨土宗才對,可是淨土修行在韓國依然沒有成立宗派。佛教由韓國再傳到日本,日本接受韓國佛教,也間接地接受中國佛教和文化,因此,在唐朝時日本派遣很多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和佛教許多宗派便在日本植根,日本稱淨土宗為真宗,獨立成派。淨土宗的穴阿彌陀經》是千經萬論所指歸,佛教一切修行,最終都要歸於淨上的修行法門。
原始佛教即有念佛法門,佛弟子修禅定時可以念佛,念佛是十隨念之一。隨念是隨時把一個觀念、一個想法謹記在心,即為十隨念。念的對象包括:佛、法、僧、戒、施、天、死、身、安般、寂止。因此,原始佛教就有念佛法門,那時念佛是屬於靜心的功夫,亦即修禅定的部分。將佛的功德名號憶持在心,便能使心安定,定心後即可觀照一切諸法實相,增長智慧,不會被境界所轉。
由於大乘佛教興起,慢慢有淨土宗的修行,而取代原始佛教的念佛法門。中國淨土宗之成立,源自慧遠大師,慧遠的淨上法門,主要是修禅定,由於眾生根機越來越淺薄,很難從戒定慧三學修行成就,於是善巧方便的淨土念佛法門,就慢慢普遍於中國。
淨土理論提到,正法時期是戒成就,像法時期是定成就,末法時期則眾生戒定慧三學都很難得圓滿。佛法八萬四千,淨土法門能讓眾生當生成就,因為末法時期眾生,沒有辦法如正法時期那樣持戒精嚴,或如像法時期用功修習禅定。
如何修淨土
何謂淨土?一切法門既然歸諸淨土,則持戒法門、修定法門,也是導歸於淨土。是的,淨土的要義,可以從事上和理上來了解。淨,包括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要領,不但要自己的身口意清淨,也要讓生存的環境淨化。
從事上講:在因地修行淨土非常重要,萬物靜觀皆自得,靜觀才能得智慧,凡夫煩惱多,很容易受環境干擾,所以要有清淨的環境,等到修行功夫越來越好了,就不容易受環境影響。身心五蘊清淨則國土淨,這就是創造淨土。法藏比丘及歷代諸聖賢,深知修行不易,發願創造西方極樂淨土,或蓋道場接引眾生,使其用功辦道,修行成就。
從理上說:淨土法門是佛教修行之最,一切法門都是修淨土,土是不揀擇的,能含藏,能生長,能包容接受—切萬物。以有情眾生而言,心,如大地—般,能夠容納一切即為心;心進入人身即為人,進入狗體即為狗,跑到某處即為彼方之現象,所以心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三世十方統攝於心,它能生長貪瞠癡慢疑惡習,也能滋長修持戒定慧功德;可以生阿羅漢的解脫心,也可以生菩薩度眾之悲心,或像佛那般的悲智圓滿。淨土法門可以說是淨心法門,眾生都以為淨土是阿彌陀佛的淨土,那是因為眾生執著,若從相與事上慢慢了解,再提升到理上的了解,就能掌握佛法的要義。
今天研討的淨土安心法門,是李炳南老師講《華嚴經》時所開示的課程,分為總與別。別的安心法門,談的是彌陀大願攝眾往生,這是回應修行過程中的艱難。因為末法時代環境污穢,眾生怯弱,很難安定下來修行,因此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創造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烏托邦?是幻想而來的?如果還沒有到達西方十萬億佛土,就不可否定西方極樂世界之存在,淨土法門利、鈍全收,三根普被,九品皆可往生。
穴阿彌陀經》是千經萬論所指歸,原始佛教的三十七道品修行提到五濁惡世,在《阿彌陀經》中也都看得到,大乘佛教的六度波羅蜜修行,在穴阿彌陀經》中更為強調。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其土眾生皆阿鞟跋致,孔雀、鹦鹉共命之鳥,都是阿彌陀佛所化現的。因為在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那裡有惡道之實呢?這就如大手印,密宗的修行要身結手印。手印不是擺姿勢,整個世界都是大手印,任何一切都是大手印。真理的呈現是自性、如來藏,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所化現,是大手印、佛性的呈現。密宗的修行也可依穴阿彌陀經》來修行,「阿彌陀佛』四個字是咒中之咒,密中之密。意要觀想是經中所強調的,因為臨終時要憶佛念佛,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阿彌陀經》描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這是要讓我們產生觀想、產生信心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願意往生淨土,即可到此修行,滿一切眾生的心。淨土含攝一切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禅中之禅,只要依聖言量修行,當生即能成就。
信心最重要
為什麼阿彌陀佛發大願攝眾往生是淨土安心法門?原因是眾生的意志不堅定,心沒辦法安住。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保證任何眾生只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他一定不會拒絕。這種發願可以安眾生的心,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為證明,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發願,我門就可以心安,不必遲疑後悔自責自己根機差,不管修行夠不夠、惑業清淨與否皆可往生,和其他法門是不一樣的,其他法門要先積集福德智慧,才修資糧道及加行道,到究竟位圓滿,才算破見思惑。一般修行次第,先建立知見,再斷除煩惱障,而阿彌陀佛的修行法門,不管見思惑、塵沙惑破了與否,或是否具足資糧道,只要信願具足,臨終時一心不亂,一念乃至十念,阿彌陀佛就自動現身在臨終者的面前接引往生。尤其末法時代眾生的業障很多,不可能把戒定慧修持圓滿,佛才開此特別法門,宣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所發的大願;;。在淨土安心法門第六篇裡,李老師一再強調,淨土法門要以信心為首,也就是要深信阿彌陀佛大願,信心具足就能夠安心,死心踏地的修行。淨土安心法門第五篇所談的深心,即是決信,不改變信心,即使再來佛說現在有—快速法門,能使眾生快速成佛,也不會輕易相信,這叫做決信,不改變的信心。
空有不二
修習佛法可從有門及空門進入,從空門進入則要修思辨、止觀。如原始佛教先修戒再修定,用定的心來內觀,參究諸法實相、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諸受是苦。不要輕信別人所說的法,唯有親自參究體驗。空門的修行方法,從疑入手。因此,從空門入手,就是觀一切法相,了解諸法實相是無常,是苦、空、無我,因而,證得空相空性,證得空性以後,不執邊見,唯持中道見。
從有門入手的,淨土宗即是,深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願,從現實的有,皈依三寶,即可安住心修行,但最後還是要離開有的執著,進入空性,不空不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不二的中道見。
從有門入手,肯定彌陀大願的存在,透過修行證悟空性,進入常寂光土,領會中谛,迷離空有的執著,了解空不異有,有不異空,而無明的眾生卻執著空與有。地上菩薩比地前的凡夫境界高得多,但還是屬於眾生,在佛的眼光裡,地上菩薩還有塵沙惑、根本無明惑,一品一品的等待斷除,是變易生死。證阿羅漢以前是分段生死,證阿羅漢以後是變易生死,雖然無色身生命—期—期的生死,但是塵沙惑還要一分一分的斷除,因為塵沙惑就像塵沙一般地廣大眾多,斷盡塵沙惑與根本無明,才算成佛。菩薩還有細微無明,微細到無法觀察,如果沒有佛的點醒,菩薩以為無明煩惱已淨除。從有門入手,首要切心,生死在心,全修在性。生死事大,對一般無明眾生而言,生死是苦的來源,是煩惱壓力的來源;對修行者來說,可以從生死當中,證得滅苦之道及苦的息滅,人生沒有比生死這件事情還要來得大的,有人說,四十歲以前拼生活,四十歲以後要拼生死,因為解決生死的問題,就能解決生活問題,但解決生活問題,卻不一定能解決生死問題,因為身體、財產、子女,是帶不走的。生死切心,因為生死根源在這顆心,在這意識之中。
性相相違
人為什麼會生?因為有無明業力存在於意識之中,攀緣執著,想要表現心意識中的欲望。人為什麼會死?有生必有死,大家追求長生不老,但是,想要長生不老是辦不到的。解決生死問題,不是在身而是在心,要不生不死,一定要在心上用功,生死在心,全修在性,關鍵點就在性,性與相是相對的,相是有為法,性是一切萬法不改變,稱之為性,法相會改變,法性不會改變。相是苦、空、無我,證得性為不變、常樂我淨,和相的無常苦空是相反的。
佛法有的從相上說,有的從性上說,想要了生死,就必須在性上體會。從相上去體會的是無常、苦、空相;從性上參究修行,可以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參究萬法都不可能改變的真理。唯一能夠讓我們皈依的是自性,即空性、法性、如來性、真如性、佛性、心性。不管那種法門,最後都要明心見性,在性上體會,淨土法門到究竟也在證得常寂光土佛性。末法時代眾生,心性怯弱,很多煩惱和干擾,一輩子為了拼生活,很難把心安住,阿彌陀佛才發大願,創造清淨國土,這是清淨修行的道場,讓眾生安心修行。
信心和深心
安心法門第五、六篇中提到信心和深心,沒有信心,一切事情都辦不成功。世間法也如此,若對自己的學業、事業,—點信心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源頭,也是一切功德的母親。何謂道?就是滅苦之道,信就是滅苦之道,眾生為何煩惱不斷?因為信心不夠,懷疑佛經。修「有』這個法門,要從信入手,即使修空,亦不能無信,相信佛所說的教法,及善知識所開示的話,才可能參加禅修,參究止觀,讀佛經修行。尤其從有門入手者,更應該信極樂世界淨土法門。極樂世界是真是假?《阿彌陀經》含蓋三藏十二部經義理核心。李炳南老師說,除非把三——十二部經讀通,否則《阿彌陀經》是讀不通的,《阿彌陀經》從頭到尾都是佛所說的話,和其他經典不同。其他經典是佛與弟子,或弟子與弟子間的問答,不全然是佛所說。《阿彌陀經》是佛自性而說,將自己的修行境界,及所化現的極樂世界,正依報莊嚴,講說出來,唯佛與佛才能夠了解。佛修行圓滿,所說的是圓融、圓頓、全體無礙的大法,眾生很難了解,好像小學生很難了解大學教授所說的。所以對圓頓法門很難了解,也就很難相信,這種法門便稱為難信易行之道,易行是上、中、下根都可修行這種方法,可是卻很難信。在行之前,要先深心切信之後,才能笃行滿大願,在臨終那一刻,由阿彌陀佛率諸聖眾接引往生。
安心法門中提到發起深心(決信心)的要義,—、自身罪惡纏縛凡夫,表述眾生無始劫以來身、口、意惡業造作無量無邊,眾生如受繩之困於無明惑業苦的輪回裡,如果不承認自己不對,是不可能改進的;若不承認自己是具縛的凡夫,是不可能尋求解脫之道的。二、曠劫輪回不能出離,即使費很大力氣,還是很難脫離輪回的。三、彌陀大願攝眾往生,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攝眾往生,有些人會懷疑,真有那麼好的人嗎?須知法藏比丘發善心,行菩薩道,不诳語,成佛後自然不會食言。四、釋尊說教絕無虛言,增強眾生信心,佛是真實語者,戒定慧、六度波羅蜜修行圓滿,不可以虛言。五、十方諸佛證勸苦心, 《阿彌陀經》裡東、西、南、北、上、下六方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六、依教奉行絕不會錯,兩千年來,那麼多人依照佛的教法,修行淨土法門而得成就。七、菩薩智不及佛說法,因為菩薩固然在廣修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可是根本無明未除,不及佛的圓滿。八、聲緣不明往生之理,聲聞、緣覺所修的是四聖谛、十二因緣,證得阿羅漢必須惑業清淨,猶不知有一淨土能夠帶業往生。而淨土法門的殊勝,即使見思惑未斷,亦能帶業往生。九、異佛見解皆是魔說,如果與佛說法不同即是魔說,這是強調信佛之心不可動搖。
應如何行持?一、一心依佛所教,依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淨土經典所說修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可以帶業往生。二、決定奉行不變,有了信心並發願決定奉行。三、縱使引其他經論,否定淨土法門之殊勝,也不會改變對淨土法門的信心,因為《阿彌陀經》是修行圓滿者的教法。四、千萬雲不生者,眾生各有意樂發願,即使有千萬人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會改變初衷。五、唯增往生信心,增上自己的往生信心,隨時做好准備,大限臨頭時也能一心不亂念佛,蒙佛接引。六、甚至諸佛再來,廣說其他無量法門,也要確信淨土極樂世界,終不改變信願。七、我決不改此心,決不動搖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信心。
問題解答
問:釋迦佛是否是阿彌陀佛?
答:佛佛道同,佛唯一的目的,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修行過程,法門固然有不同,但不同的法門卻各有其趣入和歸向,諸佛無差別。
問:臨命終時,佛與諸聖眾如何手執金台接引?
答:手執金台比喻佛放光。手執金台接引,實為眾生方便說法。
問:淨土宗在中國為何年代及何人倡導?
答:晉朝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倡導淨土念佛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