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振煌居士:佛法與情緒管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與情緒管理
  鄭振煌 講 / 吳金政 整理
  吉隆坡觀音亭 2005/05/27
  最尊敬的明吉法師,還有在座的師兄師姐們,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非常歡喜也非常榮幸,能夠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又回到觀音亭。上次來觀音亭時,住了好幾個晚上,承蒙師父、常住大眾、各位佛友們熱誠的招待,我感恩在心,也感恩這一次師父再給我學習的機會。師父們、各位佛友們非常慈悲,要我來這邊跟大眾一起來學習,等一下會有一些專有的名詞,必須由電腦投射出來,諸位會比較清楚。
  今天晚上報告的題目是:“佛法與情緒管理”。情緒管理作講題的人非常多,大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情緒要如何管理,自從情緒管理這本書,IQ這本書出來以後,情緒管理就變成了非常流行,通行全世界。因為一個人要成功,除了IQ高以外,EQ是最重要的因素。不管是美國大學的研究,或是日本大學、中國大學、台灣大學的研究,都發現在學校裡面成績最好的,隔了十年、二十年後,他們在各方面的成就不見得是最好的,當然也有最好的。在社會上最有成就的,不管是哪一個行業,一定是EQ最好的。如果說IQ高,EQ又能夠好,一定是出人頭地。亦即決定人生的成功與否,跟IQ當然有關系,最重要的還是EQ,也就是所謂的情緒,就是情緒能不能夠照顧得好。情緒照顧好的,人緣一定好,各方面的幫助力量源源而至,這個人一定是最容易成功。
  殺人魔王的故事
  在講情緒管理之前,首先要提到佛陀的一個故事。在佛陀的同一時代,有一位殺人魔王,叫做央掘羅摩羅(Anguramala),由於見解有錯,人家告訴他如果想要成就成仙,想要解脫的話,必須要殺個五百個人,將這五百個人的大拇指剁下,穿洞用一根繩子穿成指缦,放在你的頸項,好像項煉一般掛起來,如果能夠殺到五百個人的話,你一定可以得解脫、成仙,可以得大自在。這個當然是錯誤的見解,但是央掘羅摩羅相信,因此他就一直殺,殺人不眨眼,殺人好像殺雞,好像打蚊子一樣。蚊子一來,沒學佛以前,就劈啪一聲,把蚊子給打死。現在學佛以後,蚊子來了,就請你多多吸血,這叫做廣結善緣。
  學佛修慈悲,修空性,但央掘羅摩羅那種邪知邪見,人家叫他殺五百個,就真的去殺,已經殺到四百九十九個。他很高興剩下一個人,殺到就可以成仙、解脫自在。因此出去看到一個人從那邊走過去,他就在後面大叫:“停住!停下來!”那個人不急不徐,非常安詳的照樣走他的路,一步一步很安詳的走路。殺人魔王想,怎麼搞的,每一個人看到我都是一直發抖,為什麼只有這個人竟然不怕我!一氣之下趕到前面去大叫一聲:“你曉不曉得我是誰呀?我叫你停下來,你為什麼不停下來?”那個人就說:“我已經停下來了,沒有停下來的是你”。說話的人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世尊。世尊對這位殺人魔王說:“沒有停下來的是你!你還在一直追追追,我不曉得你在追些什麼!我老早就停下來了。”
  央掘羅摩羅一聽之下,當頭棒喝,“對!我的心根本就沒有停下來,要我殺五百個人就可以得解脫把心停下來,根本不可能的。”當下他就被佛陀點醒,立刻跪下來發心跟著佛陀出家修行,慢慢的他也把心停下來了,當然他最後也證阿羅漢。
  是不是所有的眾生都有情緒呢?有些人是有情緒的,有些人是沒有什麼情緒的,當然沒有情緒的人比較少。證阿羅漢果、已經成佛的大菩薩們,沒有什麼情緒;可是修行沒有到達一定功夫的人,一定都有情緒。當然情緒有好的、也有善的,可是沒有修行的人,絕對都是負面的情緒。
  情執是輪回的主因
  昨天晚上我們欣賞弘一大師傳,“天心月圓”的音樂劇發表會,吳師兄是功德主。我們發現弘一大師的一生,在出家以前他的情緒是澎湃的。當然是正面的情緒,非常的熱情,愛國、愛民。文采非常好,話劇、音樂、寫詩,種種方面,他的情緒都是正面的,包括很樂觀、很熱情的情緒,為著國家、民族、為著他的母親、為著學生,他的情緒很多都是正面的。他的中國夫人,還有日本夫人,也都有情緒,尤其是情執非常的重。情緒是常有的,但是她們的情緒還算好,都很溫柔,雖然很喜歡李叔同(弘一大師出家前的俗家名),愛念著他,很執著他。但還算不錯,因為她們的情緒不會傷害很多人,她們的境界還算是好,雖然是情執很重。
  以佛家來講,情執很重是輪回的主要原因。常人一定有很多的愛、很多的情,執著很多。這種愛、執著,固然是情緒的反應,但傷害性還不太大。傷害性最大的是嗔恨,情緒一來發脾氣,火燒功德林。忌妒,情緒一來,那不得了!有憂郁症、躁郁症,其情緒非常非常的厲害。貪、嗔、癡、慢、疑種種的負面情緒會傷害到很多人。
  可是諸位大德都知道,情緒發作的對象,往往都是我們周遭最親密、最愛、最喜歡、最希望他好的人,這些人卻莫名其妙的變成了我們負面情緒的受害者。相信諸位朋友不會對一個遠在非洲、遠在美國的人發作情緒,因為他們跟我們的關系不怎麼密切。相信諸位朋友也不會對一位跟我們毫無關系的人發作情緒。在馬路上走路、開車,如果人家沒有惹到你,我相信你不會對他發洩情緒。反而是跟我們關系最密切的人,卻變成了我們負面情緒的受害者,比如說恩愛的夫妻、親子之間、朋友之間、同學之間、同事之間,關系都是最密切的人。但正因為關系最密切,就變成了我們負面情緒的受害者,多可憐啊!
  眾生多可憐啊!我們想要心愛周遭的人、親人、朋友,我們希望他們好,可是無明一來,情緒一發作,反而變成了傷害到對方,甚至傷害到對方還不知道,還理所當然以為自己是對的。我們都堅持己見,認為我的情緒都是你害的。夫妻之間吵架一定都是這麼說:都是你害我的,都是你害我有情緒發作。親子之間也是一樣,兒女呀經常會埋怨父母親,你們真啰唆,多管閒事,我已經長大了,有我自己的想法,為什麼媽媽、爸爸還這麼啰唆?我們都有自己的理由來發洩自己。做父母親的有時也會被兒女惹到情緒發作,但想想這些都是我們最親愛的人,都是我們最密切的人,竟然都變成了我們負面情緒的受害者、受害人。所以我們情緒確實有必要來管理。
  如果情緒管理不好,任憑負面情緒來發作,就會搞糟人際關系,也讓自己非常不快樂,重則自殺,夫妻離異,朋友反目成仇,同事之間彼此不能夠合作,或因此而悶悶不樂。本來我們都想追求快樂的,追求開悟,追求解脫自在;結果情緒一來,我們一點都不自在。
  情之緒
  情緒是什麼呢?情緒就是情之緒。什麼叫情之緒?即心情的緒。“緒”就好像棉絮,或是線條。像衣服一根線抽出來,線條就一直抽、抽、抽,所以心情之緒,就是我們心的緒,心的一個連續變化,叫做情緒。還沒有證阿羅漢、沒有成佛以前,我們的心都一直動,一上一下、動蕩不安,等到動蕩不安時情緒就發作了。曉得管理的人會將情緒由負面而轉為正面。
  一般心理學講的情緒管理,是講從負面的情緒轉到正面的情緒,但佛法講的情緒管理,由負面的情緒轉到正面的情緒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一定要將正面的情緒也超越,也超生。為什麼呢?因為正面的情緒也是無常,負面的情緒也是無常。負面的情緒持續進來,有修行的話,可以將負面的情緒控制下來,轉為正面的情緒。但正面的情緒並沒有解決情緒的問題,正面的情緒當然是好的,我們要將正面的情緒轉為清淨的心。清淨的心就沒有情緒,就好像佛陀告訴安傑羅摩羅一樣,我的心已經停下來了,是你還沒有停下。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就是,你的情緒仍然在起伏。為了將負面的情緒轉為正面的情緒,再轉為清淨的心,我們就必須了解情緒發生的原因。知其所以然,才能夠管理情緒,轉化情緒、清淨情緒,由染污的心變成慈悲心、智慧心、菩薩的心、佛的心。
  法報化三身佛 一心住真如
  以佛教來說,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是光明的。我們要學佛,學佛當然就要學佛的樣子。佛有三種,法身的佛、報身的佛、化身的佛。已經成佛就沒有情緒,因為成佛是把本具的如來心、真如心、佛性,找回來。它所呈現的不是法身佛、就是報身佛、就是化身佛。什麼叫做法身?法身是真理之身。換言之,如果已經修行成就到成佛的話,我們就有真理之身,完全與真理融合在一起。何謂與真理融合在一起?最究竟的真理是什麼呢?一切不生、不滅,這個才是最究竟的真理。有生、有滅的東西不是真的,就好像我們情緒一樣,情緒是有生、有滅,我們往往在發作情緒以後,事後才後悔,才向對方對不起。可是對方如果還沒成佛,還沒有體會到不生、不滅的如來真理時,他已經受到傷害了。因為他會將我們情緒的發作當作是真的,當作是實有的,因此他內心就受到傷害。事後雖然再對不起、道歉,但是傷害已經造成,人際之間的隔閡已經形成,因此我們要很小心。
  如果要學佛的話,首先要學到法身佛,能處在真理中,完全與真理融合在一起。什麼叫做真理?世間的一切如果有生就有滅,不是真的是幻的。因為有生,所以它會改變,生住異滅,到最後滅掉。如果是滅的東西,當然不值得我們去執著,我們要安住在真心。<<大乘起信論>>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大乘為一心,一心住真如。大乘只有一心,大乘佛教所講的只有真如心,也就是法身佛,不生滅的、光明的、清淨的心。
  要怎麼樣子離開情緒呢?就要一心住真如,要住於真如之中,安住在真如。報身佛是證得了真理後所表現出來的莊嚴相。我們跟修行者在一起,會覺得師父為什麼這麼莊嚴?師父讓人心生歡喜,讓人煩惱通通消滅。諸位應有這種經驗,本來情緒不很好,當參加共修,一見到師父以後,我們情緒就平穩了,為什麼?因為師父展現的是莊嚴、清淨、平等、廣大的相,所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此即報身。
  化身佛是什麼?就是慈悲。你有什麼樣子的煩惱,佛菩薩就示現,跟你一樣的形象,來幫助你,這個叫做化身佛。有菩提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是不會有情緒的,他心中都是一種慈悲、菩提心、利他的心。
  發菩提心的不可思議
  我最近常提到一個例子,因為上個月,四月份,我在台灣也帶領了九天的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修行,我們這裡只有兩天,實際上兩天的時間是不怎麼夠,我們九天的修行,九天的修行改變了每一位參加者。其中有一位很年輕朋友,本來情緒非常不穩定,都必須要靠吃藥,動不動就發脾氣,是憂郁症很嚴重的一個年輕人。憂郁症都必須要靠精神醫師,天天吃藥。但是情緒一發作起來,不得了,會把整個屋頂通通掀翻掉,六親不認,朋友都不認,會有這種情況,有沒有?我們周遭有沒有這種朋友?有!太多這種人了。現在的社會太緊張了,雖然明知很喜歡父母親、兒女、配偶、兄弟姊妹,但是情緒控制不了,一發作,六親不認,什麼都不是。
  我要提的這個例子,就是在九天的觀世音菩薩法門禅修裡面,這位年輕人原本在家裡什麼東西都可以摔;他在念書時,父母親燒飯作菜稍微有些聲響,甚至連開門都不可以,情緒一發作就亂摔,砰!砰!砰!什麼東西通通摔,控制不了。沒有辦法,他也明知是錯的,但是情緒一來就抓狂。竟然這位情緒非常痛苦,吃藥也控制不了的人,在九天的禅修營裡,第一天,臉還是很難看,第二天,來到第三天,情緒已經管理好。來到第四天,不可思議的觀世音菩薩法門,砰!他只有發一個心---發菩提心,只有這麼四個字。我只講他發菩提心,當然要經過時間的醞釀、醞釀,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心就慢慢降伏下來,情緒就慢慢控制下來。來到第四天,發菩提心通通發出來了。
  以前上課我也經常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發菩提心,但情緒一來,發菩提心通通忘記。沒有透過修行,都只是知識,好像明明知道我喜歡父母親、喜歡兒女、喜歡配偶、另外一般朋友,很喜歡,可是情緒一來根本控制不了。為什麼?因為沒有修行,明明知道要愛對方,就是愛不出來,情緒一來,就把自己的真如、自己的佛性覆蓋、遮住。這位年輕的朋友來了九天,菩提心就發出來了,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學佛法,下化眾生,凡是佛法都要修行,眾生、別人的需要,我都要去滿足,我要盡我所有的力量去服務眾生,而且像<<維摩诘經>>裡面所說的一句話:常做眾生不請之友。經常要做眾生沒有請你,你就自動發心的出現來幫助別人的這種的心。
  來到第四天他的心就發出來了,不可思議,一發出來以後,修行精進,什麼叫修行精進?從來沒有遲到過,在聽課、在禅修、在持咒,在任何一個當下,他都常做不請之友,看到哪個地方髒就去掃干淨,這裡需要做什麼工作,就去做;人家還沒有起床,三點多鐘,他就起來用功,准備要上課了;晚上十點鐘大家就寢了,他還在佛堂用功;常做眾生不請之友!九天下來,完全都開朗了。那種光明,即報身佛的形象完全出來,清清淨淨,非常的歡喜,化身佛的樣子都出來了。
  化身佛的樣子就是什麼?常做眾生不請之友,眾生哪裡需要他,他就出現。諸位大德,一個人要學佛,就要學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三身佛通通學到要從發菩提心做起,菩提心一起,所有的問題通通解決了。真的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什麼叫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自己本身所有的煩惱、障礙去除了,連他人生的命運都改變了。去禅修之前不久,他才參加國家的考試,高考,就是國家最高等考試。他考完以後,依照他根據標准答案自己檢討,估算還差十分,差十分才能夠錄取,才能夠及格。可是諸位朋友,那真的是不可思議,觀音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真的是千處請求千處應。
  相應
  諸位朋友要知道喔!如果以情緒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不會理我們的,因為我們情緒的心都是骯髒的,觀音菩薩是清淨的,觀音菩薩是慈悲的,慈悲的心怎麼會跟骯髒的心相應呢?我們的朋友都是跟我們有志一同,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那些壞朋友都是臭味相同的,也就是說氣氛相同,練氣功的人就知道,氣氛相同的人才會在一起,酒肉朋友只會跟酒肉朋友在一起,修行人只會跟修行人在一起,這個是必然的。
  我們祈求佛菩薩的加庇,如果是以不清淨的心,而是煩惱的心來祈求觀音菩薩,很難相應。我們祈求菩薩的時候,一定要真如心、菩提心、清淨心。我講的這位年輕的朋友考高考,自己檢討還差十分才能夠及格的,可是不可思議的是,參加觀世音菩薩法門禅修營,菩提心發出來,整個命運就改了。放榜時,他打電話去查,結果怎麼樣?低空飛過。六十分及格,他平均考了多少分?六十點六八分,連多出一分都沒有,這個叫做低空飛過。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觀音菩薩實在是非常靈,當然他是已經發了菩提心。
  發了菩提心以後他就講,一點煩惱都沒有。我經常問他,“你現在有沒有煩惱啊?”“我什麼煩惱都沒有。”“為什麼沒有煩惱?”“因為我發菩提心了,因為我想的都只有別人,都沒有想到我自己,我想的都是別人的好、眾生的好、眾生的快樂”都是正面的想法,光明的想法,自然他整個人生都改變了。
  所以諸位朋友一定要發菩提心,要多聽聞佛法,要參加修行;不參加修行,情緒是很難管理的。我們都知道情緒發作是不好的,情緒發作是會傷害最親愛的人。
  情緒之因
  ?無明心──無明心一發起時,情緒就發出。我們既然想要學佛,就要曉得什麼叫法身佛、報身佛,什麼叫做化身佛。我們情緒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的心本來都是如來的心、真如的心、佛性的心,不生、不滅的,可是一念無明來,情緒就來。一念無明,那無明心又是怎麼來的呢?無明心是來自於我們過去的業力、習氣。過去的業力、習氣是什麼?不只是我們這一輩子開始,心理學家所談的情緒管理,只有談到這一輩子的事情;催眠的專家會把我們催眠到前世去,去發覺前世的樣子。一般的心理學家只談到胎兒的時候,受到母親的影響最大,當然也是受到飲食及周遭環境的影響。小孩子出生後,小時候的生命經驗,會留下一個很深的烙印在潛意識裡,就會形成他未來情緒發作的導火線。
  佛家講的,不只是這一輩子,還講無始以來。我們為什麼會出生呢?那是因為曾經死過;為什麼會死呢?那是因為我們生過。死是因為有生,生是因為有死,沒有生怎麼可能有死,沒有死怎麼可能有生呢?就好像沒有白天怎麼會有夜晚呢?沒有夜晚怎麼會有白天呢?不可能的,一切都是相續流轉,我們過去世無始以來的業力,身、語、意的造作生命經驗,都留下了一個業力識,在我們的潛意識,就是最深層的心,叫做一念無明、根本無明,無明心。無明心一發作,情緒就開始。因為我們控制不了,同時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有了分別妄想。
  ?三有── 情緒的發作是什麼情況?最嚴重的情況叫做欲有,因為貪欲而有。諸位朋友想想看,我們的情緒是不是因為欲,才有情緒的?如果沒有欲望,沒有貪欲的話,情緒不會發作;我們的欲望沒有達成,因此情緒就來了。何謂欲望沒有達成?想要做一件事情,可是達不到這個目的,當然情緒就發作。比如說小孩子現在想要讀書、想要用功,可是父母親叫他現在起來吃飯,或去做什麼事情;他本來是想要讀書的,但父母親卻叫他做某件事情,沒有辦法讓他達成欲望,他自然情緒就來了。夫妻之間的吵架也是一樣,比如說做太太的很希望先生陪她到百貨公司去shopping,可是先生說有事情,或有什麼工作,有緊急事情不能夠陪你去,做太太的情緒就來了,為什麼?因為她的欲望沒有受到滿足。先生若是上班很累,回到家裡想要輕松一下,看個電視、聽個音樂或是看個報紙、喝個茶,他的欲望是想要休息一下;可是做太太的人,一整天沒看到先生,看到先生回來了很高興,所以就拼命跟先生講今天發生的事情。她這麼一直講、講、講,看到先生照樣看報紙、照樣喝茶、照樣看電視,似乎沒有在聽,沒有滿足她的欲望;做太太的就認為先生不愛我、先生不理我、先生都不懂人家的心,情緒就發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情緒是怎麼來的?負面的情緒是怎麼來的?最主要是欲望沒有達成,因此就有了情緒。
  欲望沒達成時,會讓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如果沒有達成“好的欲望”,當然就會有正面的情緒,這個叫做“善法欲”。如果有修行,如打坐、念佛的功夫好,或是正念分明,能夠觀照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在浮動時,就立刻發現能夠超越,當時就不讓情緒發作出來,因為自己情緒發作有其來龍去脈。
  最後講欲有、色有跟無色有,這是所謂三有。我們是三界的眾生,三界的眾生以人來講,若沒有修行的話,都是在是欲有的境界,有了欲望,沒有達成,情緒就不好、就發作。
  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就要修禅定,禅定功夫夠,我們就能夠在色界有,也就是所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之中,是不會有情緒的,是不會有負面情緒的。禅定之中有喜樂,非常高興的,全身的細胞都在唱歌,都在微笑,叫做色有。初、二、三,尤其三禅是最快樂,是正面的情緒,到了四禅已經是捨念清淨、平等心。無色有是更微細的心,也是在禅定之中,也不會有情緒。再來是不受後有,是阿羅漢,是不會有情緒的,因為他已經證得人我空,如果是佛的話,不有不空,那正好超越,不受後有的執著。不有不空,因此能夠慈悲而表現出化身,以化身來度眾生,這叫做不有不空。
  “有”就是三有,三有以情緒來講,就是有情緒的發作,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情緒呢?不是,修禅定的人是不會有情緒的。諸位你們看,那些修禅定的師父、修行者,持咒念佛,經常處在定中,如果他心裡頭持佛號,怎麼可能會有情緒呢?別人惹他、干擾他,他照樣念佛,至少不會有情緒發作,反而是像佛一樣,不有不空,超越過來;反而是慈悲,慈悲就是不有不空的心,會幫助你解決問題。
  ?緣取── 我們的情緒“有”,是怎麼來?是因為“取”,取是什麼?即緣取,什麼叫緣取?就是我們的心去抓一個境界,抓一個現象,這個叫做緣取。比如說,某某人講很難聽的話,但是我們修行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我們的心沒去“取”那一句話,我們會不會受到干擾呢?不會。我們會有情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去取外境的東西,我們去取了。外境的東西是可以與我無關,如果將它認為無關,心不往外面去攀緣、執取,我們就不會有情緒。會有情緒,是因為把外面的東西抓過來,加上潛意識、阿賴耶識裡的業力習氣,所以內外交攻,我們情緒就發作。
  一位修行者、佛菩薩,他也照樣在觀察眾生,可是為什麼沒有情緒呢?一開頭所說,佛跟安傑羅摩羅的故事,佛有沒有聽到安傑羅摩羅說:“停下來!”這句話,而且這句話語氣很難聽、是很凶的。他是聽到,而且去取,可是取了以後,為什麼情緒沒有波動?為什麼沒有被激怒?為什麼沒有產生恐懼?仍然很安詳的、很自在的。為什麼?因為的潛意識、阿賴耶識沒有情緒的業力種子,因此祂的心都是光明的,都是慈悲的。外面的境界取了,而我內心跟它相應的只有慈悲、智慧,沒有任何恐懼,他才會對安傑羅摩羅說:“我的心已經停下來了,沒有停下來的是你。”因此我們凡夫,情緒產生是因為我們‘取’,往外面取,同時又從潛意識、阿賴耶識裡取出業力種子、習氣,內外相應,所以情緒就來。
  為什麼情緒會來?是因為外取又內取,而且以自我為中心。當然“取”有三十種,我們這麼一取心被染污,就有了煩惱情緒。如果心裡頭都沒有業力習氣,修行修到成就,都是空性智慧,大慈大悲;假若有人對我們不好,在惱怒、欺負、欺騙、打擊我們,我們還是慈悲,因為心裡面只有慈悲、只有智慧,沒有無明,當然所表現出來的只有慈悲與智慧。
  我們凡夫都是“取”,我們凡夫是取什麼呢?欲取,是取欲望;見取,一種知見,一種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再來,戒禁取,是不對的、不適合的修行法門,不能夠讓我們管理情緒,不能夠讓我們超越情緒的,叫做戒禁取。我語取,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實有、實在的;當然我們是存在的,只是我們存在都是無常的存在,因為我們不斷的在生滅,可是卻認為,我們不可以老,不可以生病,不可以死,我們取的很嚴重,痛苦就來。
  ?如何超越情緒的發作── 我們要如何超越情緒的發作?就這要領,不取、不拒。其意思是,境界沒有來我不取,境界來了我不拒。境界沒來不取,即我們親愛的人,不要去惱怒他,不要故意去激他,這個叫不取;不拒是什麼?對方如果在發作情緒了,我們不拒。諸位有沒有這種經驗?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經常如此對話,“我跟你講了老半天,你到底有沒有聽到?”對方“有!聽到了,…”。“聽到你為什麼都沒有反應?像木頭一樣!”尤其做太太的經常會有這種情緒的發作,“我跟你講那麼久了,你到底有沒有在聽?你到底愛不愛我?”“我當然愛你,因你在生氣,所以我才沒有跟你頂嘴。”作太太的認為這樣不行,太太說:“我發脾氣,你竟然一點脾氣都沒有,你到底愛不愛我?表示你不理我,不關心我!”
  要怎麼辦?當太太發脾氣,先生發脾氣時,做先生,做太太的要怎麼樣?要不拒。你一拒,對方就認為你不關心我,把我當作外人,所以我講了老半天,你竟然一句話都沒有回應。我們有沒有這種經驗?我們罵某某人老半天,結果他都不理會,因為他拒絕。他拒絕了,我們愈來愈生氣,所以我們要管理這情緒。
  有人罵我們,我們就說:“對不起,是我的錯,什麼都是我的錯,是你對,都是我的錯!”這個叫做無我。有我的人總是說:“我對,你錯。”無我的人就是說:“對不起,是我的疏忽,請你原諒,我會改過的!”這叫做不迎、不拒。如此我們“取”,才達到最有智慧、最慈悲。你不取也不對,不拒也不對,總之就是不攀緣,如來如去。當很糟糕的情境發生,不要取就沒有問題。
  ?作意、觸、受、愛、取、有── 為什麼會有“取”呢?是因為我們有“愛”,亦即太執著自我。我們為著維持生活、生命、尊嚴,維持自己的安全感、面子及為著達成自己的願望,因此我們就會有愛。有種種的“愛”,自然會“取”,自然會“有”。我們為什麼會愛呢?是因為我們有“受”,我們有種種的感受,身體感受到苦、樂;心會感受到憂、喜;或者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的感受。
  我們是從眼、耳、鼻、舌、身感受來的。沒有修行的人,眼睛一看就感受。為什麼會感受呢?那是因為我們有“觸”,相接觸就有感受。看到某一個人、事、物,聽到某一個聲音,就相接觸。感官一接觸外面的情境立刻有感受,因為我們都有心。我們如果已經達到清淨的心,當下我們就覺知。可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一接觸就立刻感受,喜歡的立刻有愛,不喜歡的就恨。愛、恨就立刻會去取,一取了就會有。我們為什麼會“觸”呢?最重要的是“作意”,作意很重要。心專注某一件事情,叫做作意。心如果沒有放在某一件事情之上,我們就不會觸。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諸位有沒有看過一種情況,叫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有。當學生時,老師講的口沫橫飛、頭頭是道,但一堂課下來,竟然一句話都沒有聽進去,為什麼?因為沒有作意在老師的話上,心裡想的是別的事情。我的心作別的事情去了,也許想到明天的事情、昨天的事情,心沒有作意在老師的話上,因此老師的話,我都沒有聽到。我們也會視若無睹,看了老半天,結果都沒有在看,為什麼?因為作意不在這個對象上。
  我們一“作意”,就會“觸”,一觸就會有“受”,就會有“愛”,就會“取”,就會有“有”,因此情緒就來了。我們應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關鍵就在這裡。如果能從作意開始來管理情緒,那是最重要的。什麼叫作意?就是心作意在快樂的事情上,情緒就是快樂的。比如想到,某天跟父母親、兒女、好朋友,或跟師父在一起,做了什麼事情,或者是我發菩提心,幫助朋友、道場,常做不請之友、服務眾生。一想這個,一定都是很快樂的,心永遠都是快樂的。
  好!我們就再提高一個層次,作意什麼?念佛,觀音菩薩,南無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想到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的化身,想到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想到觀音菩薩的四種功德力,都是想好的,我們的心自然就清淨了,因為我們作意在清淨的對象上。心如果是一直想著阿彌陀佛,想著極樂世界,想著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我們怎麼還有空間去接受煩惱的事情呢?如果有人罵你,想的是觀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你情緒會發作嗎?不會,因為你的心裡頭百分之百都被觀音菩薩、被佛號所擁有了,你跟觀音菩薩、跟阿彌陀佛完全結合在一起,你作意的都是在清淨的事情上,自然你就不會有情緒。這一關最重要,要把持,如此也叫作修行。
  什麼叫作六根都攝、淨念相續?什麼叫作提起正念?什麼叫作止觀四念處的修行?什麼叫作安住在佛性,安住在不來不去之中?即將心放在清淨的對象上,屆時心即清淨的對象,清淨的對象就是心,此即能所雙泯,因為一切的境界都不離我們的心所造作的。我們情緒發作,會認為對方惱怒了我。其實對方惱怒我,只是一個緣而已,不是重要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心裡有骯髒、有發脾氣的種子。如果心裡沒有骯髒的成分,沒有情緒的種子,我們根本不會發作情緒。其次,因為我們的心散亂,不能夠安住在清淨的佛菩薩聖號上面,不能夠安住在快樂的對象上。
  依止煩惱心自然有情緒
  諸位朋友可以想想看,我心如果想好的,自己就微笑起來,因為我們的心作意在某一個好的對象上;但是如果我的心是作意在你講我的壞話,你在罵我,作意在你罵我的聲音上面,我自然情緒就發作。除非我已經成佛,成阿羅漢,不然的話,我就會被外面的情、境勾起我內心裡面的情緒種子。
  因此要怎麼作意?有轉和依。一般凡夫眾生是轉菩提依煩惱,因此就有情緒。什麼叫轉菩提依煩惱?轉菩提,菩提就是覺悟、清淨心,或是真理,或是佛的真如。轉,我本來是面向這裡,我現在轉過頭去,這個叫轉。菩提是清淨的、是覺悟的、是智慧的、慈悲的。如果說是轉身來,也就是背著菩提,忘掉了菩提。依就是依止,依止煩惱心,依止煩惱心自然有情緒。
  我們如果想要超越情緒、管理情緒,就要轉煩惱依菩提,自然就沒有情緒。什麼叫作煩惱?一開始就提到煩惱是心的作用,即煩惱心所,有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情緒有兩種,一種叫作善心所,一種叫作煩惱心所,善心所就是正面的情緒,樂觀的、光明的、快樂的、積極的,就是善心所。煩惱心所是屬於負面的,根本煩惱心所有六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貪、嗔、癡、慢、疑五個,貪、嗔、癡、慢、疑會讓我們情緒發作。貪,不能夠滿足;嗔,不合我意;癡,沒有智慧;慢,我慢,當我不能夠傲慢,別人不接受我傲慢時,情緒就來了;疑,我的疑心沒有得到別人的保證,別人的肯定,自然情緒就來。這是五個,還有第六個煩惱心所叫作不正見,就是邪知邪見。有根本煩惱,就會產生二十種的隨煩惱,隨煩惱也就是由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所引申出來的大煩惱八個,中煩惱十個,小煩惱兩個,總共加起來二十個。
  煩惱
  煩惱是怎麼來的?是由心王而來的。心王就是八個心,八心王是指什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總之,唯識學將心解析成這八個。心是有集、起這兩個作用,集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能夠收集一切的成見,好的也收、壞的也收、大的也收、小的也收,大大小小過去的,生物、生命經驗全部都集起來,留在我們的心裡面。起是等到未來,有情境一刺激,就將心裡面的業力習氣給生起,給發出來,這個叫作八種心王。八種心王也就是心,無明業力,一念無明而來,它是從如來藏識而來,修行就是要回到如來藏。如來藏的意思就是含藏著如來。
  如來
  什麼叫如來?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一切皆無二。其意思是不迎不拒,該怎麼樣子,就是怎麼樣子。因緣和合在一起,就是一種現象;因緣一改變,現象就消失。比如說,最親密的人在發作情緒,要知道情緒本身就是如來,如來展現在情緒之中,因為情緒是有生有滅,我們是透過情緒了解如來的,是透過情緒回到自己的佛性。佛性無形無狀,沒有任何的形象可以看,它不是色盲,它是畢竟空,因此我們看不出來。但是我們一念無明,情緒就波動。我們要有智慧從情緒當中去了解情緒的緣起性空,它是真如性,其意思是,別人會發作情緒是有原因的,因此是會滅的,因此是虛妄的,因此是假的,因此是我不必介意的;我要作意在清淨的佛菩薩真如之上。即一切都是無常、無我、都是緣起、性空,我的心作意在這上面,我就可以超越一切現象的改變。所以情緒是屬於虛妄的,我們要轉妄依真,千萬不要轉真依妄,我們要倒過來。
  情緒一發作,都是因為六根、六塵、六識而發生的
  至於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或是怎樣“轉”自己的情緒?我們情緒一發作,都是因為六根、六塵、六識而發生的。換言之,就是在“作意、觸、受、想、思”,或者是“觸、受、愛、取、有”裡發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多修行,多多的作意。最重要,就是把自己的心照顧好,自己的心要作意在清淨的對象上,要有正念,同時要守戒,戒是什麼?就是觸,不要去觸會引起煩惱的對象;不要去觸,會讓我們生病、會讓我們情緒起伏的對象。我們多接觸佛菩薩、師父、善知識、佛友。自然你接觸的都是快樂的,都是清淨的,情緒就不容易產生。
  ?五蘊妄想── “受”,當我們在有任何感受時,要曉得我們的受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要有法的受、真理的受。“想”,你會發現,我們過去沒有聽聞佛法,沒有修行佛法時,我們的想都是妄想。修行後的想,要進一步作“緣起性空”的想。什麼叫作妄想?我們的五蘊都是妄想,色蘊是肉體,是堅固的妄想。總是很在意這個肉體,不希望肉體變老、變難看,不希望肉體死掉,我們的心不想離開這個肉體,很執著肉體,非常的堅固,故色蘊叫堅固妄想。受蘊叫作虛明妄想,雖然“受”本質上是虛妄,可是我們覺受卻是很明顯。我們感到熱、冷,感到苦、樂,感到憂、喜,雖然是虛妄,可是卻很明顯,一直在呈現。我們的“想”叫作融通妄想。什麼叫融通妄想?找借口來圓滿自己,讓自己顯得很偉大,讓自己是受冤枉的,或說自己沒有錯,這個叫融通。想想看,我們之間的不愉快,是不是很多都是融通妄想?每一個人都在找借口,發脾氣是有理由的,都是為著你好的;發脾氣都是因為你沒有聽我的話;發脾氣是我講了一個小時、罵你一個小時,結果你一句話也不回應。融通妄想,就找理由來圓滿自己的借口。我們的行蘊是屬於幽隱妄想。幽隱就是很微細,無始以來的業力習氣,很微細在那邊醞釀,結果我們都沒有發覺。我們的識蘊是顛倒妄想,也就是我們的想法都是顛倒的,都沒有合乎真理。
  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除了“作意、觸、受、想、思”,思還包括“愛、取”。我們的思想一定要光明,要合乎真理的,要清淨的,自自然然我們的心,在情緒一發作起來的時候立刻發現,立刻用般若的空性智慧來觀照“想”,我們的情緒立刻就消失,好像冰一碰到熱,它立刻就融化為水。冰是我們的妄想,冰融化為水,即化解了情緒,回到自己的佛性上。水結成冰時,佛性並沒消失,因為佛性還在我們的五蘊上,一切起心動念上。我們所有的煩惱,就好像說這個水結成冰,冰的水性、濕性並沒有消失,水的性質仍然是保存在冰的上面。而現在把冰加熱,用智慧照破,將冰溶化回到水的本然面目。
  換言之,如何找回自己的佛性,如何成佛,可以從情緒裡看到佛性,從情緒當中找回自己的佛性。因為情緒是八識心王產生的心所作用,而八識心王是從如來藏、佛性而生起的。我們現在倒過來,把情緒溶化掉,超越心所、心王,安住在自己不生不滅、清淨光明、平等廣大的佛性。如此我們情緒不僅是負面的情緒轉為正面的情緒,更轉為清淨的心。清淨的心就是大慈大悲,不迎、不拒就是智慧,常做眾生不請之友,這個就是佛菩薩。佛菩薩不是拒絕一切見解,而是一切見解來了立刻消融,立刻把它溶解,把煩惱的對象溶解成佛性,而佛性就存在煩惱、情緒中。
  有情緒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還沒有成佛
  有情緒不要害怕,有情緒是必然的,因為我們還沒有成佛,但要恭喜因為我們有情緒,尤其是情緒愈大的人愈要恭喜。因為情緒愈大,表示佛性受到一念無明的撥弄愈大,愈容易發現我們的佛性。這只是一念之間,當你看到情緒很緊時就要想,佛性已經被一念無明攪動,當下我就要回到佛性,當下就把情緒融化掉。用智慧去觀照,一溶化掉,立刻回到佛性。亦即情緒愈大,成佛的可能性愈高,只要以智慧,只要曉得怎麼作意,作意這兩個字很重要。若作意在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三寶身上,立刻情緒就消化掉,但是你如果是作意在情緒的對象上,煩惱的對象上,自然情緒起伏,會很痛苦。
  我們報告到此,等一下諸位有什麼指教,謝謝大家。
  在諸位提問以前,我分享一下,因為我寫了一首歌,我寫了一首歌叫作情緒管理歌,‘請把情緒寫在水上,請不要寫在你的臉上;請把情緒寫在雲上,請不要寫在你的心上;請把情緒寫在沙灘上,請不要寫在你的口上;請把情緒寫在虛空上,請不要寫在你的臉上。’你看這個歌詞是不是很美麗?
  我們都會有情緒,來了怎麼辦?只有作意而已,作意就是在轉。所以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去拒絕它。情緒一來,拒絕它就糟糕了,因為你把它壓在潛意識裡面,把它壓抑累積在阿賴耶識裡面,機緣到會爆發出來。因此有情緒要寫在哪裡?水上、虛空上、雲上、沙灘上。寫在水上,你一寫完,它又沒了。“討厭、討厭”你盡管寫,沒有關系,隨寫隨滅。但是不要寫在臉上,很難看,不要寫在嘴巴上、口上,口出惡言,不要寫在自己的心上,記恨好幾年,記恨好幾輩子,那都是自找煩惱!
  解惑篇:
  問:教授對生死學有深入研究,請問教授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
  答:如果我情緒管理不好的話可能會說,哼!今天不是談生死學。謝謝,我管理情緒還算好一點點。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是從死而來,死往何去?
  死是往生而去,生是從死而來。死了以後為什麼又會生呢?那是因為潛意識、阿賴耶識裡面有業力習氣,還有“取”,一有取就“有”。“愛、取、有”,我們過去取,取的太多執著為有,因此我們必然就會有。所以我們生從何來?生是從死而來,可是死就已經沒了,不是太平無事了嗎?為什麼還要再出生為人,在這邊受苦呢?那是因為我們過去取了很多,取的東西留在潛意識裡面,執著想要有個色身的依靠,因此就立刻轉世投胎。
  死往何去?死又是往生去,除非我們證阿羅漢,否則我們又往生去,證阿羅漢不受後有,我們一死了,只是心離開肉體,但如果說我們心裡面還有“取”、“有”,自然就有因子牽引我們到不同的地方去。
  在《楞嚴經》告訴我們,死後會去轉世,還會再輪回是因為我們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叫做“情執”;另外一個作用叫做“想”即作意。情重,如果說是百分之百都是情執的話,就會到地獄去,就會下地獄,因為情執非常重。情緒就是情執之意,我們為什麼會情緒,是因為我們執著一種情,執著我們的感覺,觸、受、愛、取、有,“受、愛、取”如果是百分之百的情執,自然就下地獄。“想”,我們想的對象,如果能夠完全想到好的對象,比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死後自然就可以到阿彌陀佛的世界,死後觀音菩薩就會接我們到我們想要去的地方,這個叫做想。當然,如果我們的心想的是貪、嗔、癡、慢、疑,自然就會下墮到下三道。如果作意,就是想,想好的部份比較多,而情比較少,可能死後往生到天道或是人道。反之如果是情多,好的作意、清淨的作意比較少時,自然就會出生到畜生、或是惡鬼、甚至於地獄。
  《楞嚴經》的解釋,即看我們想、作意是什麼?還有我們情執重不重?亦即情緒重不重?所以我們要轉,從現在起要管理情緒,因為我們情緒如果經常發作,情緒很嚴重的話,在臨終的時候心是很散亂的,很容易到下三道去。
  問:教授,晚上好!弟子的慧根很低,請教授指點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請您解釋緣起性空,性空是什麼意思?第二個是,剛才教授說有生有滅,都不是真理,那麼教授真理的注解又是什麼呢?謝謝。
  答:我們先看真理,真理的意思有三個現象,第一個本來如此;第二個必定如此;第三個普遍如此,這個叫做真理。記住,本來如此,必定如此,普遍如此。本來如此的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並不是改變了一個新的東西;必定如此就是,未來也一定如此;普遍如此就是,不僅我如此,你也如此,所有的情況都如此,這個叫做普遍如此。所以真理就這三種特性。本來如此,永遠,也就是必定如此,再來是普遍如此。所以“有生的”是什麼?不是本來就是如此,所以“有生”自然不是真理,“有滅的”不是永久如此,所以自然也不是真理。普遍如此,為什麼只有這裡生,而別人不生、別的地方不生,那自然不是普遍如此,所以不是真理,因此說有生有滅的不是真理。那什麼叫做真理?就是本來如此,必定如此,普遍如此。
  什麼叫做緣起性空?緣起的意思是,諸法因緣生,因緣合和,這個叫做緣起。什麼叫性空?性空就是沒有自己的性質,叫作性空。任何東西都沒有自己的性質,因為任何東西都是其他因緣合和而形成的,任何東西都是依於其他性的因緣而存在的,因此不是自己獨立存在的,這個叫性空。比如說,所謂的人、佛是性空。因為所謂的“我”指的是色、受、想、行、識,可能是指的我有骨頭、頭發、皮膚、血管,我能夠吃飯、說話、走路,我能夠干什麼,這個叫做我,但是這個都不是真的,因為骨頭也是很多的因素組合成的,而且一直在改變,皮膚、血管,所有一切都一直在改變,所謂的我者是假合的,只是一個假的名稱,只是無常、緣起的關系,這個叫做性空。
  問:常言“人善被人欺”,因此一定要有脾氣來克制惡人,這尤其是在職場上,請問對此有何看法?若真遇上惡人該怎麼辦?尤其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之下。
  答:我們經常會認為人善被人欺,此時必須要有一定的脾氣來克制惡人。可以!因為有一些人是敬酒不喝喝罰酒的,雖然我們不飲酒,可是有一些人確實如此。依照佛家的講法,要注意,當你要發脾氣來克制對方、惡人的時候,心是不可以動。雖然表現出很凶猛的樣子,但是心不可以動,佛教裡這個叫做忿怒尊。因此道場裡的韋陀菩薩、伽藍菩薩,表情是不是很凶猛?那是在克制惡人,邪魔要侵進,就用憤怒尊來嚇唬它們。但是他們的心是慈悲的,也就是說要有慈悲心,要有智慧。
  有時要克制惡人,是需要表現忿怒,但是我們心不可以動,也就是不可以有嗔恨,因為嗔恨是對自己不好,也對對方不好。我們要有慈悲、要有空性,可以用善巧的方法來克制對方,都是清淨的念頭,希望救度他、保護他,他也能夠不再有情緒的發作。
  問:自尊心很強後怎麼放下呢?往往意見不合時,情緒就來,後來發現是自尊心太強,那該怎麼辦呢?
  答:自尊心很強是一種無明,是一種妄想,有什麼好執著?我們的存在都是別人幫助我們的,即使是當老板,如果沒有員工的話,我們怎麼當老板?即使有很高的利潤,如果沒有人願意幫我工作,沒有人買我的東西,我能賺很多錢嗎?能夠爬到總理、部長,很高的位子,是因為別人在成就我的,所以自尊心不是在自我膨脹,自尊心是一種空性的智慧,要尊重別人。像《法華經》裡面,有常○○菩薩,這個才是真正的智慧。空性,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不會有任何的潛意識,這個才叫真正的自尊,自己不會表現出很難看的樣子,不會說很難聽的話,這個時候才能夠維持自尊,
  如何維持自尊心呢?也就是要有空性的智慧,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要感恩一切眾生,眾生都在成就我們,即使是很壞的人,他也在成就我們,如果沒有很壞的人,怎麼能夠表現出我很好呢?是不是?正因為他很壞,情緒很多,所以才會顯現你是一個好人,修養很好,因此要感激他。所以自尊心當然是有,但是要有正確的自尊心,正確的自尊心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慈悲、要有佛性顯發。
  問:是否要多謝那些引起我發脾氣的人?原來他們都是我的菩薩。
  答: 對,就是要感恩,因為引起我發脾氣的人,意思就是要消我的業障,因為他引起我發脾氣,發作情緒,就是把我的阿賴耶識裡面的業力習氣種子挑出來消掉,因此就消業障。
  問:我們眾生之所以一定有情緒,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不清淨的種子,如果沒有修行,有情緒的波動,我們就隨著情緒就有了輪回,輪回的因緣就是我們心不清淨,這種見解是否正確?
  答:對,非常正確。我們為什麼會輪回呢?是因為我們觸、受、愛、取、有,一“有”,那自然就會有輪回。“有”的意思就是,執著某一件事情是實有,因此心放不下,死後一離開肉體,就立刻想去找一個東西(色身)來占有。
  問:請問若一個人的情緒起伏不大,習慣壓抑情感,要如何啟發?
  答:要注意,情感不要壓抑,壓抑情緒、壓抑情感,會讓自己爆炸,有一天一爆炸起來不得了,所以我們有情感、有情緒要怎麼樣?要轉依,就是前面所說的作意,你的心作意在哪裡的問題。要轉要依,要轉煩惱心,依菩提,這樣子就對了。依菩提,也就是依清淨的、覺悟的、慈悲的、智慧的佛菩薩、三寶,這個叫做轉依。千萬不要發作情緒,所以當你有情緒來的時候,你就是唱佛曲、念佛號、或是持咒。明天如果有參加,我會教你們怎麼樣發洩你的情緒,持佛號、持咒都非常好,不要壓抑情緒。
  問:請再講講“不取、不拒”。
  答:不取、不拒就是如來,因為因緣合和,必然會有現象產生,所以你想拒,都沒有辦法拒;因緣沒有到,你想取,你都取不來。若想取的話,只有情緒發作。因緣已經到了想拒,都會情緒發作。所以不取、不拒意思就是,作意在如來心,我們的心作意在如來上、在佛上、在真理上,請多了解真理。
  問:請教如何由《百法明門論》中學習情緒管理?《百法明門論》適合初學佛者嗎?
  答:其實《百法明門論》就是了解我們情緒的過程,我剛剛已經引用到一些,引用到觸、受、愛、取、有;什麼叫做心王、心所、善心所、惡心所,根本煩惱、隨煩惱,這些都是《百法明門論》的。《百法明門論》是在講解我們情緒的情況,還有發作情緒的機制,即情緒為什麼會發作。因此,研究《百法明門論》可以讓我們管理情緒。
  但最好還要參加修行,不參加修行,那只是理論、只是知識。只有修行,才知道方法,怎麼管理情緒,怎麼樣子轉化情緒。初學者想要看懂、或是聽懂《百法明門論》是不容易的,換言之,你想要聽《百法明門論》,或聽《唯識學》,起碼要聽個五遍、十遍才聽得懂,沒有聽上幾遍是聽不懂。光是聽一遍,你還是不太懂,佛法是如此深的。
  問:根據醫學的理論,我們情緒不可以壓抑,因為情緒讓它出來就會傷害到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怎樣才能夠有一個好的情緒?
  答:我也一直在強調,情緒是自然的,在你沒有成阿羅漢、沒有成佛以前,必 然有情緒。因為有水就有波浪,水一受到外力的影響就有波浪,問題是我們怎麼來轉化這個波浪,減少外來的影響力?第一步,就是轉依,要轉煩惱,最重要的 是作意,作意在清淨的對象上,如此就是有所轉、有所依。因為我們的心還沒有 證得空性以前都必須要依,所以第一步要先轉依,第二步就是清淨,靠著修行,讓我們的心沒有任何的執著,如此就是慈悲心,就是空性的智慧。
  問:禅修是否能幫助情緒安定?
  答:當然,我們一直在強調一定要修行,禅修的種類很多,念佛也是禅修,拜佛也可以是禅修,行、住、坐、臥、都可以禅修,當然坐下來,把心作意在一個對象上,善的對象上,就是禅修的止。所以禅修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止,第二部分叫做觀。止是什麼?就是止情緒,就是止散亂心。怎麼止法?把心作意 在善的對象、清淨的對象、好的對象上,這個叫止,讓心不散亂。觀是什麼?以 不散亂的心、專注的心來觀察自己的身心五蘊,觀察一切情境,就能夠有智慧, 就能夠了解一切皆是緣起性空。
  問:如果因為情緒問題而導致夫妻不合,發生外遇,要如何處理之後的情緒管理?要放下嗎?如何重新出發?
  答: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情況,還沒有學習如何管理情緒以前,情緒很容易發 作。若已經發作了,我們還是要一樣,要修行。也就是一方面忏悔,向對方忏悔,如果不好意思向對方忏悔,自己要對佛菩薩忏悔、對三寶忏悔。如果因為虛假的 自尊,不好意思向對方忏悔,那自己內心一定要忏悔。忏悔完了,就要以智慧觀,一切皆是緣起。會發生吵架,會發生情緒發作, 發生外遇問題,發生不好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是有原因,就是“有生”,有生自然就“有滅”,必然會滅。換言之,有生有滅就是虛假的,都是空性的,我們只要當下“心”忏悔,當下“心”清淨,當下“心”作意在佛菩薩的對象上,自然就改變了,整個的情況就改變了,沒有什麼問題。
  問:當一個人情執重,常作意在觸、受、愛、取、有,要如何轉化為一個平靜心的人?
  答:這位朋友很有智慧,至少都已經曉得我們要如何作意來轉,答案已經有了嘛!你就是不要再作意在觸、受、愛、取、有上面,你觸就要觸好的,取就要取好的,都是取佛菩薩、取三寶、取真理、取慈悲、取菩提心。所以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只有作意而已。你的“意”是作在煩惱上,在貪、嗔、癡、慢、疑,在 情緒上嗎?不要,從現在開始,作意不要放在自己身上;“意”要在清淨的對象上,能夠讓我們輕安的、有智慧的、有慈悲的,能夠讓我們利益眾生的,如此就 可以解脫自在。作意是一個關鍵點,修行就是在“作意”,師父的開示也是叫我們不要想這,不要想那,都要想到佛菩薩、想到佛法,所以一定都是作意。你轉什麼、依什麼而已,當然“轉、依”到最後一定要清淨,清淨就必須要靠修行。
  問:許多人都說做人很苦,請問死值得開心嗎?尤其是早死。
  答:做人是很苦,沒有修行的人一定很苦,情緒管理不好的人一定很苦。但是有些人也不見得很苦,比如師父們、修行者都很快樂,他們拋下世俗的一切,服 務眾生,以他人為重,所以瑜伽行者都很快樂。把他人擺得比自己還重要的人,一點都不苦;雖然他很忙,身體很累,但是都不會苦。只有情執重的人才會苦,情執重的人就是情緒管理很不好的人,情緒經常在發作的人才會苦。在這種情況,死值得開心嗎?死一點都不值得開心,為什麼?因為死往何 去?死往哪裡去?往生去。生從何來,生是從死而來。如果這一世沒有修行,沒有把情緒管理好,沒有轉依成功,沒有把心清淨,自然死後是往非常糟的地方去。因為用讓自己煩惱,也讓別人煩惱的手段來自殺,下場都很不好。所以千萬不要自殺,千萬不要找死,我們要利用時間多多的修行,多多聽聞佛法。
  問:若證得性空,就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此,人就會無所求,不會強求。若以政治角度來看,這種政治人物肯定會被對手擊敗。因此清淨的學佛行者,肯定是當不了政治或是主位上的要角的,是否這兩種角色會有沖突,無法兼具呢?
  答:證得空性的人是心無所住,而且證得空性的人一定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不忍眾生苦,大慈大悲就是眾生哪裡有需要,就立刻出現, 千萬化身,這叫做大慈大悲。證得空性的人,如果只是證得人我空,即只以出於 煩惱、解脫道為目標的,自然就像阿羅漢一樣,不理世間事,證入涅槃就不受後有,當然他就不會去從事政治。可是諸位菩薩,你們所聽到的佛法,應該是大乘佛法為多,尤其是在觀音 亭師父的領導之下,觀世音菩薩法門是大慈大悲的,大慈大悲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性空來的,沒有空性的人不可能慈悲。沒有空性的人都是情執、愛執,都是有染污的,以自我為中心去愛的,那不算慈悲,慈悲一定要有空性。有空性的人跟從事政治,不會有沖突的,一個大乘的行者是行菩薩道,大乘的行者是以般若空性智慧為基礎的,在般若空性的觀照下,不變隨緣。不變就是證得涅槃、證得空性。什麼叫隨緣?隨眾生的需要,隨因緣而起變化。因此,大乘的菩薩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生死就是空性,不住涅槃就是慈悲。換言之,一個菩薩道的行者,是積極的入世,他當老板,也可以當工人,當然也可以當政治家、企業家、革命家、軍人,任何的角色他都會當。但是前提是空性慈悲,是大慈大悲,是以解脫眾生的苦為出發的。所以佛教就說,要成佛以前,要先當轉輪聖王,亦即先當政治家,當國王,沒有先當政治家不可能成佛。因為當政治家可以利益很多的眾生,只要政治家的心是為眾生、為百姓的。一個好的政策可以利益多少人?他的福德、功德有多大?我們一般人幫助人家,力量很有限,但如果當部長、當總理,只要一個政策、一句話,就可以利益多少眾生!因此沒有沖突。換言之呢,有空性的人,一定要當政治家,才能夠累積功德,累積成佛的資糧。謝謝!謝謝!
 

上一篇: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8.獨裁與奴才
下一篇: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9.安平與刺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