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19.愛心的真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愛心的真義
 
「愛心」這個名詞,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裡經常被使用,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它的意義並不明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愛心的真義。
 
首先問「愛」是什麼?很多人講到愛,第一個想到的是愛要有對象,而且經常局限在一些很狹隘的對象上,所以我首先要講的是──愛不限於對象。
 
愛不限於對象
 
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愛,是男女、情人的愛,這種愛的對象非常狹隘,通常只有一個人。如果愛只是這樣子的話,那就非常狹隘了。同樣世間上也常講到父子、母女、兄弟之間的愛,這種愛還是有限的。也許,我們還有一些朋友,而朋友之間有所謂的友愛。以上在講到愛的時候,都是把愛界定在某些特殊的對象上。這也就是說我們只和這些對象在一起時,才會表現出我們的愛心。因此,我相信很多人想到「愛心社」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也是他們所關懷的對象,或是些老弱、婦懦、孤貧等,以為只限於這些人才得以讓我們發揮愛心。但是,我相信有時候你們的同學會這麼說:「你不是愛心社的人嗎?你為何也不對我比較有愛心些?」也況在家時,跟你的父母意見不能溝通,他們也會說:「哦!你不是愛心社的同學嗎?你怎可以對我這個樣子呢?」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抗議呢?因很多人都會這樣想:「我是愛心社的同學,所以我知道在什麼場合,應表現我的愛心。」但是離開那個場合時,你可能就忘了你的愛心。因此,愛不應限於狹隘的對象,不應立於老弱、婦孺或生病的人。很多人寧可花時間去醫院裡陪伴一些生病的人,或對殘障、孤貧者給予相當的關懷。但對近在我們身邊的人,他們在生活上碰到了困難,或者心中有些疑惑,卻不能也充分地給予愛心的關懷。這偏差的現象都源自於成見的束縛。
 
人間需要愛的滋潤
 
在人間到處有疑惑,也到處有困難,所以人都需要愛心的滋潤。因此,我們所關愛的對象,不可以先限定在某些人身上。我們要用比較敏銳的眼光,去看我們身邊的人,當他們需要愛心時,我們便給予愛心。而不是把愛心限定在預設的范圍裡,認為到孤兒院、育幼院、養老院時才需要付出愛心。而等到回家時就忘掉了,這樣的愛心,只是「作秀」而已。人間不可能完美,每個人都有他的缺點,有他的困惑,也有他生活上所避免不了的憂傷和焦慮,所以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關懷的時候。譬如大企業家,他的企業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總會碰到一些不順的情況。一個頂尖的政治人物,也可能碰到困難和挫折。所以當他的缺點、或者軟弱狀況顯現出來的時候,都是需要我們用愛心去關懷、去滋潤的。愛是給最需要的人。因此,我們要說:「愛不限於對象。」
 
愛不止於奉獻
 
其次我們要講的是,愛不止於奉獻。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愛不是占有;而是要去奉獻。但要奉獻什麼呢?最簡單的也許是去奉獻財物。如小朋友給他一些玩具;大人們給他一些衣服;肚子餓的人,給他一些飲食……等。這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到有關財物上的奉獻。其次是體力的奉獻。有些人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我們去幫他做一些事情,這事情或是短時間便能完成,也有的是要長時間才能完成,這是指體力的奉獻。第三是奉獻時間。要陪伴著人或幫他做一些事,當然是需要花時間的。第四奉獻情感,是給予適當的關懷與照顧。最後是包括知識及智慧的奉獻。我想這些大家都還好理解,故簡單提到而已。
 
下面有個問題是:如果我們認為:「愛是給予對方我最喜歡的東西,或我最樂於奉獻的東西。」則很容易便形成這樣的心態,譬如我喜歡一本書,所以我把這本書奉獻給我所喜歡的人;我喜歡吃什麼,把喜歡吃的東西奉獻給他,這是人之常情──愛是奉獻給對方我最樂於奉獻的東西。但是這時候,如果不反省的話,往往會形成一種錯誤,就是你所希望給別人的東西,其實對他來講不一定是有用的。
 
病態的愛
 
很多人在年終,聽說要冬令救濟,於是趕快把自己不要的衣服往外丟,說得好聽叫奉獻,其實你只是把它當垃圾處理而已。也有時候,我們送別人禮物,不是因為那樣東西對他有用,而是別人送我的禮物我用不著,所以就想辦法再去送給別人。如果用這樣的心去送的話,只是把這些東西當垃圾丟出去而已。第二種偏端是唠叨。有些人心裡有話必須找人講,今天早上被老師罵要講;昨天和同學吵架也要講,心理苦悶要講,高興也要講......我們很多人有這些情緒,希望找個人來傾吐、發洩。
 
那麼,你最樂於奉獻的東西,在別人看來卻是唠叨呀!第三種偏端稱為「我慢」,就是自大傲慢。有些人他是很有學問沒有錯,但他急於告訴你這字要怎麼寫,那書要怎麼看;事情要怎麼做……教了很多,可能我們也可以從他處學到一些東西,但是他真正想告訴你的只是:「我很了不起啦!我很聰明、很能干啦!」如果這樣,他所拿出來的是他的慢心,用慢心來奉獻的話,別人是不能接受的。第四種偏端稱為虐待狂。有些人覺得因為他愛你,所以要一五一十地告訴你今天該做什麼,下一秒鐘要做什麼,這可能是很積極的要讓對方得到好處,但是他卻很少想到對方其實也是一個人呀!對方也應該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感情。這些人往往一廂情願的想:「那都是我應該給你的。」說虐待狂是太嚴重啦!但是很多人不意之間就會成為這個樣子。很急切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而且也希望別人順著他的意思去做。因此,如果我們還是希望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出來奉獻的話,便要極力避免拿出來的是垃圾、是唠叨、是慢心、是虐待狂。
 
給對方所需
 
其次我們把這個問題換成另外的角度來看,愛是「給予對方他最需要的東西」。即站在對方的立場給他最需要的,這好象就對了。但這裡往往又有一個問題:對方最需要的是什麼?需要可包括主觀認知和客觀實用的差別。
 
主觀的認知是指當事人認為最需要的。小孩子他最需要的是糖果,你天天給他糖果,從早到晚,他還是有興趣。你給他玩具、給他洋娃娃,他都有興趣。但是這就大人的觀點來看,糖吃多了,對他的牙齒不好,對他的健康不好。又青春期的男女,最需要的就是愛情,甚至就是生理上的性行為等。這些當下就給他們是不是就好了呢?大可未必!有些中年人很積極地要去賺錢,要能成名。但名利對他並不一定是最有用的。因為有時候就像抽煙一樣,抽上瘾後,他最需要的就是煙。喝酒上瘾的人,他最需要的就是酒。有些愛賭博的人,他最需要的就是賭資,賭輸了你給他錢,他再去賭。像這樣對他有什麼好處呢?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到他最需要的,不一定對他是最有用的,那麼一給再給的話,就會變成溺愛,最後反而害了他。
 
小孩子往往不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有用,他只知道當下最喜歡的糖果。你叫他念書,他不喜歡念書,叫他人做功課,他沒興趣。他認為最好的是吃糖果、玩耍……等。如果我們順著他的習性去滿足他的話,反會產生很大的害處。所以應給他較實際、有用的。而這所謂「有用」又可分為兩大類。
 
客觀的實用
 
一、短時間的效益:譬如說口渴,那當然是給他茶喝、給他水喝。或者說肚子餓了,給他飯吃,要睡覺了,給他床......等等。這些施物短時間是有用的,但並沒有長時間的效益。譬如有些人沒有錢,你就給他錢,那麼他到最後,就變成死要錢了。因為他沒有謀生的技能,他不知道怎麼去賺錢,所以總是還要跟人家要錢。因此,短時間的效益,就某種程度來講雖是必需的,但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我們進一步要給的是長時間的效益。
 
二、長時間的效益:譬如沒錢的人,要教他賺錢的方法。而方法包括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同樣,有些人生病了,你便去照顧他,這雖是應該的;但最好是教他不要生病。而想不生病就必須知道怎麼去調節生活,如飲食、睡眠、工作、運動,與去保護我們的情緒的平穩,才不會生病。所以就長時間的效益而言,要幫助別人,必給他比較有用的知識、技能、健康才行。更進一步是幫他建立健全的性格。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太偏端的話,那他經常會自己傷害自己,也會去傷害別人。所以我們要教別人,使之有一種比較健康的性格,有比較平穏的心態,這就是智慧。
 
因此,如說愛是奉獻雖沒有錯,但如果只是給他自以為最需要的,或只是短時間有用的,這樣往往會變成溺愛。溺愛的「溺」字,不只是溺了別人,還會溺了自己。很多人被「情」所因,只因他們是以溺愛的方式互相對待,結果雙方都變得無法獨立。彼此很辛苦的在一起,分不開也合不攏,彼此互相需要,也互相怨尤。
 
從學習而獨立
 
真正的愛是要透過學習,而讓對方慢慢建立起有長期效益的知識、技能;然更重要的,是要有獨立的人格。獨立首先是在生活上的獨立──有些人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三餐不會自己做;天氣冷了,自己也不知道要加衣服,整天就是要有人陪伴著。如果要長期去照顧這樣的一個人,那是非常辛苦的。──所以首先要幫助他在生活上學會照顧自己,然後要讓他有謀生的技能,有一份正當的職業。其次要使他感情能夠獨立,有些人一發生情緒,就是要趕快找個人去談,不管高興或不高興的事,總要找個人去唠叨一下,他周圍的人時時刻刻要准備承受他發洩的情緒,這種人當然不能算是感情獨立的人。一個感情獨立的人,他可以自己處理自己的情感,生氣的時候,他知道要怎樣把情緒轉化掉;高興的時候,也可以讓情緒變得平和。這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要努力去學習。獨立最後就是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使自己不斷的成長,也能夠幫助別人去成長。總之,愛是什麼?「愛是幫助周圍的人,以培養出獨立自主的人格。」
 
培養愛心
 
當我們真正了解到愛是什麼以後,進一步是如何去培養我們的愛心。一般人想到愛時,總想到對方是個聰明、漂亮、可愛的人。然如只對聰明、漂亮的人,你才欣賞他、才喜歡他,這不叫愛心。而真愛心是要從「對人有信心」開始的。信心並不是認為人性本善,而是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現在很笨,但將來不一定還是笨。一個人現在品行很惡劣,他也不一定永遠就是這樣子,他可能變好。但變好要有方法,而這方法是要我們去尋找的,只要找到適應的方法,人都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說對人有信心,是指相信不管怎麼壞的人、怎麼笨的人、怎麼丑的人,只要找到正確有效的方法,他都可能變好。基於這一點信心;我們才願一意付出時間、耐心去努力,而希望他變好。所以要培養愛心,首先得建立對人性的信心。第二是願心。或許你也相信人會變好的,但你是否期待他變好呢?有些人說:「他變不變好,那是他家的事,跟我無關!」如此我們就沒有願了。既要相信他能變好,也要願意幫助他變好,有了這個願的話,我們才會努力去尋找幫助他變好的方法。第三是耐心。要變好,不是今天說了,明天就變好了。像種蘋果一般,這一種下去,可能要三年、五年,才能慢慢長大。一個人要變好,是需要時間和耐性的。現代人缺少耐心,往往容易退轉。最後要有恆心。經常不斷地去努力而無終止的一天。所以要培養真正的愛心,必須以對人的信心、願心、耐心與恆心做基礎。
 
有了以上的心態,有了充實的知識和技能後,我們還要去了解別人。雖然要對人有充分的認知與接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要知道所要幫助的對象,他真正需要的是些什麼?因為即使是他親口告訴我們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實的。那麼要怎樣才能確定他真正需要的呢?那當然是要透過長時間的關懷了解,才能做正確的判斷。
 
不望回報
 
接下來我要強調的是,愛是「助人最樂、不望回報」的態度。很多人在發揮愛心時,常常表現出一副「愛炫」的模樣,總認為「我」能幫他什麼。這是以自我傲慢的心結而作的造作。即使也不寄望別人回報我們什麼東西,但是那種我慢的執著還是有的。所以我們既要能經常地去發揮我們的愛心,又要不執著我們曾對別人有什麼幫助。
 
愛自己的心
 
最後,談到愛心,其實要從「愛我們自己的心」做起。一個人如果沒有愛的能力,如何能去愛別人呢?而愛的能力是指要去培養自己的知識、學問、智慧、風度。要去培養對人的信心、願心、耐心與恆心。要能以坦誠無礙的態度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有了這些內外的基礎,才得以去充分發揮他的愛心,也才得對他人有真正的效益。故愛心之所以要從愛自己的心做起者,是指要真能以愛心待人,必先求自己有一份健全的人格。人格不健全的人,只會先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出來,而傷己傷人,怎可能發揮真正的愛心呢?而健全的人格是要透過學習、訓練或修行,才得以逐漸完成的,因此,說「從愛自己的心」做起。心訓練好的人,像一盞光明的燈,即使它不刻意照人,而身邊的人自然蒙受它的光輝。
 
無盡燈
 
人間需要愛心,尤其在這個工商時代裡,大家都很忙碌、很匆促,也很寂寞,故都需要愛的潤澤。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去培養我們的愛心,一方面培養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培養對他人的關懷。佛法裡有一個無盡燈的譬喻。最初的愛心就像一盞燈一樣,在這個黑暗的世界裡,讓別人能得到一點光明。如果我已是一盞燈,我再去點亮另一盞燈──我先以愛心去愛別人,別人由此建立起愛心,而再去愛別人。那麼,由最初的一盞燈而變得愈來愈多,燈愈多,這個世間也就愈光明。燈燈無盡、照耀不絕,我們要時時刻刻把這盞燈照顧好,莫讓它熄滅了。總之,愛心的燈愈多,這個世間必然的愈光明、愈幸福。但願大家努力去點亮自己的燈,也去點亮別人的燈。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講於文華高中愛心社
 
 

上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結集三藏
下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大法東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