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思鵬居士:發願文講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發願文講記   

唐思鵬  主講

王仕君、趙茹  記(2004年4月)   

    今天,給大家專門講一次發願。我們學佛,發願是非常重要的,發什麼願呢?就是發菩提大願。如果沒有發菩提大願,學佛是不會有成就的。那麼,如何發菩提大願呢?我准備給善友們講四點。第一、就是發菩提大願的殊勝意義,也就是它的重要性。第二、發菩提大願的方法,包括我們所發菩提大願的一些儀式。第三、發菩提大願的具體內容。第四、發菩提大願所得的殊勝義利,也就是所得的殊勝碩果。下面,我就從這四個方面,給善友們講一講。

一、發菩提大願的重要性,偉大意義。

    首先,我背一段話,這段話是清朝省庵大師說的,他著了一部書叫《勸發菩提心文》,在這個勸發菩提心文的前面有這樣一段話:“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意思是說,我們趨入佛的聖道,最重要的入門途徑就是發心為首、第一。發心就是發菩提心。“修行急務,立願居先”者:也就是我們修行的當務之急,是要立願。立什麼願呢?立菩提大願。“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如我們立了大願,就能夠度化無邊所有的眾生;如果我們發了菩提大願,就有堪能成就無上佛道。“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如果我們一個學佛的人,沒有發起大菩提心,沒有樹立廣大的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縱然我們經過了塵沙大劫,依然還在六道輪回之中。“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雖然我們一天從早到晚,都在修行,是不會有成就結果的,所謂唐捐其功,徒勞無益。“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如果修行者忘失了菩提心,就是指我們已發過菩提心,由於菩提心不堅固,在修行漫長的道路上,把所發的菩提大願忘失了,這就叫“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者:但是我們沒有忘記自己不斷的種諸善根,還是在止惡修善,這種善法就是魔業,也就是感生成為魔王或成為魔子魔孫(魔王眷屬)的這個業,而不是成阿羅漢的業,更不是成佛的業。

        這裡,我給善友們講一個佛曾經講過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剛成道的時候,魔王波旬先遣魔女媚之。就是遣了天上的魔女打扮得花枝招展,非常妖娆,來迷惑佛陀,由於佛修了不淨三昧觀,便徹底降服了這些魔女的誘惑。後來魔王又派魔軍魔將,帶著利器、凶器來殺害佛陀,佛呢,又修了慈悲三昧觀,把他們同樣徹底降服了。最後,魔王波旬以他的魔宮垮塌、徹底失敗而告終。因此,佛的弟子們就問,魔王波旬是十分利害的,他多次想阻撓世尊成道,最後還是徹底失敗了,請問世尊,您是用什麼辦法降服他(她)們的?為什麼這個魔王波旬有如此大的威力,在世尊成道的時候要與您作對呢?佛陀簡單地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弟子們有所不知,在迦葉佛時代,有座捨利寶塔年久失修,將要垮塌,當時有位善人,他發大善心,到處去募化錢物,召集工匠,以他為首,把這座捨利寶塔維修好了,維修好了之後,他又發願說:‘我要用千年不滅的明燈供養這座捨利寶塔’。由於他的這種善舉,做的善業,來生就招感到了魔界,成為了魔王;這個魔王就是波旬魔王。”佛說“我自己是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發大菩提願,勤修六波羅蜜,積累無量的福德、智慧圓滿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波旬他那一點有漏的福業,怎麼可以與我無量的清淨福慧相比呢?”所以最終魔王徹底失敗,甚至以魔宮垮塌而告終。我們從這個故事中,也可以體會到佛在《華嚴經》裡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的真實義。“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意思是說:我們發菩提心,沒有發得很堅固,在修行的漫長道路上,把菩提心忘失了,忘失了菩提心,所修的善法都是魔業,何況我們學佛的人還沒有發菩提心呢?“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大家要知道,如果我們真正要想學如來無上大法的話,就要從當下開始,認真具發堅固的、不壞的菩提大願,一刻也不能緩,也只有發了大菩提願,才算佛弟子,才能真正的開始學佛,最終也才能成佛。

    說實話,這個發菩提願確實非常重要,《華嚴經》裡佛陀說有八個方面:

第一、“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大乘莊嚴經論》裡說,菩薩有四種殊勝,第一個殊勝,稱為“種子殊勝”。種子殊勝就是指的菩提大願。因此《華嚴經》裡邊首先就說,菩提心是成就一切諸佛的種子,能夠生一切鮮白的無量佛法,這個鮮白的無量佛法是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八解脫、八聖處、十遍處等等。這些都是圓滿佛果位上成就的清淨法,我們要成佛,也就是要成就這些清淨法。首先我們要成就這些清淨法,就要有成就這些清淨法的主要根據(種子),也就是因緣生法的因,那麼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大願,所以《華嚴經》裡邊第一就講到,菩提願是成佛的種子。

第二、“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良田是比喻,就象農民種莊稼一樣,想要有好的收成,五谷豐登,就必須要有肥沃的良田才行。我們要想成就一切功德,成就一切智智,也就必須要有良田。什麼是良田,菩提大願就是良田,是生長一切清淨功德之良田。

第三、“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在我們中國《周易》這本書裡邊就有這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這個大地猶如《禮記》所雲:“載華岳而重,振河海而不洩”。那麼我們學佛的人,也要有這厚重的大地,這個厚重的大地,就是我們的菩提大心。因此,佛就把菩提心比喻象大地一樣,能夠持載一切諸世間。當然這個諸世間,主要指的是有情世間。另外器世間也是諸世間,我們的有情世間,就要依住在器世間上才能成立,如果沒有器世間,沒有依報,我們的有情世間就不會存在,不會成立。而這個菩提大願就有如大地,下化一切所有眾生,就全靠菩提大願的持載了。

第四、“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由於我們都有煩惱垢,這個煩惱簡單說主要是指貪、嗔、癡三毒,由這三毒為根本,就能引生出其它種種的煩惱。如象慢、疑、惡見,乃至我們講過的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都是以貪、嗔、癡為根本而引生出來的。怎樣才能把這些煩惱垢去掉呢?佛說菩提心能夠去掉。因為我們所發的菩提心猶如淨水,淨水是能夠洗除一切污垢的。而煩惱污垢就要用菩提心這個淨水才能洗除。

第五、“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我們真的發了大菩提心的話,無處不至,無處不到。如果沒有發菩提心,那我們要成就所謂的功德,使我們的三業轉染成淨,那是不可能的。我曾經跟善友們講過,凡夫與佛的差別只在一點上:我們凡夫的身、口、意三業,是依無明而行,也就是說在無明、愚癡的指導下,然後起的身、口、意三業。聖者的身、口、意三業,是在智慧的指導下而行,所以在十八不共佛法裡邊就講佛有三種不共業時說:“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語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身、口、意三業都隨智慧而行,他就是佛。身、口、意三業隨無明、煩惱而行,他就是凡夫。所以轉染成淨也不過就是要用智慧對治我們的愚癡、無明、煩惱。而最終成就所謂的一切智智,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而行,這個在佛法裡邊有個名詞叫“轉識成智”。

第六、“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我們一切眾生,都有貪愛;一切外道,都有邪見。我們要去掉貪愛,遠離邪見,那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猶如熊熊的盛火一樣能夠燒滅一切邪見、貪愛。

第七、“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猶如清淨光明的太陽一樣,能夠普照一切眾生。因為菩提心是指上成佛道,下度眾生,尤其是一切眾生都要攝受,都要度化。因此,菩提心有如清淨的太陽一樣,普照一切眾生,無有一個眾生而不攝受,而不度化。大家都了解《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如何降伏其心呢?首先,把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的這一切眾生都要度到無余涅槃的彼岸去。這個也就是下化無量眾生,就在下化無量眾生當中,了知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沒有實在的眾生被滅度。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眾生也是有為法。我度眾生也是有為法,所說之法也是有為法。因此,真正善學佛的人,就在度眾生的當下,做到三輪體空,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中間諸法也不可得。其中能取不可得者,可以破我執;所取不可得者,可以破法執,也可以破眾生執;中間諸法不可得者,也就是我們在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的時候,觀它是有而非真,相有體無,是我們心識現的影像,要不分別、不執著,用智慧觀照它的真實性。做到這點,就叫三輪體空,也就是真正的智慧觀照,慧能大師稱之曰:“內外明徹”。

第八、“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白淨法是指的無漏清淨善法。具足了大菩提心,最終都能圓滿一切白淨善法。所以發這個菩提願很重要。如果我們學佛的人,沒有發菩提願,始終是凡夫,發了真正的菩提願,我們就可以成為如經書裡所講的,“墮在菩薩數中”。即使我們沒有見道,也叫菩薩,叫凡夫菩薩,資糧位的菩薩。

    那麼,怎樣發菩提心呢?首先我們應具備三點,這三點也是我跟善友們講過的,

第一、就是需要對三寶生起真實之信受。就是相信三寶是真實的,而不虛假。

第二、就是相信三寶具備了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

第三、更要相信自己通過努力發心,也能成就三寶所成就的功德。

我曾經在跟善友們講《百法明門論》的十一善心所的“信”心所時已經講過。“信”是我們發菩提心,必備的一個條件,也就是說你只有做到信有“實,”信有“德”,信有“能”,才能夠從我們內心深處發起菩提願。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漢光武曾經說過一句話“有志者,事競成”。古人又說,“男兒無志,不可以作巫醫”。就是說,一個男子漢,如果沒有志向的話,連做個一般的搞巫術兼帶為人治病的醫生都做不到,更何況還要成佛呢?因此,各行各業凡有成就的人,無不是以願力為先所成就。“願”就是現在所說的立志向,而我們學佛的人所立的志向是:“上成圓滿佛道,下度無邊眾生”,與他們的志向不同。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向,他的內心時常定會是空虛的、散亂的,雜念成堆,妄想不斷。一旦有了真正的大願住心,他的內心裡常時都能高度集中,嚴格要求自己,能夠在捨染趨淨、止惡修善的學佛道路上,精進勇猛,黾勉向上。如果心無大願,無論你如何修行,也是不起作用的。

在我們中國,儒家有這樣的話:“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意思是說:人的氣必須要有一個統帥,而願就是統帥,願到哪裡去,氣就到哪裡去,願就象首領一樣。這個願實際上也是最最不可思議的一種大的業,不過,這個業是牽引我們將來成佛的業,如果沒有這個引業的話,是不可能成佛的。就是生極樂世界,也有一種希求生極樂世界的願。每一個宗也好,每一個派也好,對於學佛來說,都是有一個總的願,成佛之願。無論你是什麼宗派,我們都應該有一個總的願,來統攝它,那就是大菩提願,這個是相同的。

二、發菩提願應該注意的方法,儀式。

    菩提願怎麼發,在哪個地方發,尤其是我們作為初學佛的人,還沒有真正的發起堅固的大菩提願的時候,那就應該把這個願發起來。但是發這個願,首先我們還是要有一定的場所,具備一定的儀式,同時,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當然對我們發願來說,出家師父和在家居士,可能不完全一樣。出家師父他可以在寺廟裡邊發,在家居士當然也可以在寺廟裡邊發,但也可以在自己的佛堂裡邊發。發願,首先要找一個非常莊嚴,清淨的佛堂,或者殿堂,要求沒有其他的人、聲音干擾。象現在一般的寺院,早上殿堂門一開,就有香客進來,然後到了下班的時候,又把門關上。你說,有游客的時候,人很多,吵吵鬧鬧的,怎麼發願?嚴格說來,在這種環境中那是不可能真正發起大願的。因此,在發願的時候,出家師父就有條件,讓這些游客走完了之後,一個人在殿裡邊焚上香,爾後把門關上,不許外人進來打擾,因為第一次發願的時間最少不得少於半個小時,時間短了,大願是發不起來的,內心裡邊隱藏得很深的菩提種性,一般是激發不起現行的。這個願小了,時間短了不行,所以要求,第一、要有個清淨的環境;第二、時間不得少於半個小時;第三、要做幾種觀想。

(1)要把佛堂裡邊、所供奉的佛像,作真正的佛觀,不要認為它是泥朔木雕的,石頭打的,而要把他當成是我們真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眼前;還要把他的弟子,象大雄寶殿裡邊有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也要把他們當作聖位的佛弟子觀;還要把韋陀菩薩、天龍八部這些也要當成真正的護法神來觀。

(2)上香,獻上鮮花,然後慢慢地收心,把心收回來,不要分散。慢慢頂禮,頂禮時,邊頂禮邊做觀想。大家要知道,心不是一下就能收回來的,那真正要做到心住心位,高度集中,還得有一個過程才行,所以邊頂禮,邊慢慢地做觀想。觀成功之後,就說:釋迦牟尼佛土——娑婆世界,南贍部洲,震旦(中國古時候稱震旦)國中,弟子某某某(把自己的法名或俗名報上去)今於三寶所前,正式從內心深處樹立堅固的、永不失壞的大菩提願。你把這些觀想成功之後,就把這個願要說出來,那麼這個願如何說出來呢?這就是我們應該講的第三個問題了,所發大願的具體內容。

三、發菩提大願的具體內容。

    發願的具體內容分兩部分,一是主願;二是輔助的願。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所得斯下矣。”因此,我們發願不能發小願,願力要強,要大,要廣,要深,要圓滿。我們發願,簡單說(主願),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上成圓滿無上佛道,下度無邊所有眾生。根據《心地觀經》裡所說,主要講的是四宏誓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主要體現在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兩方面。這個主願實際上很好發,也很好理解。但是當我們遇到一些學佛的人時,你問他發了菩提願了嗎?他會說發過了,問他菩提願是什麼,他也知道,也說得出來。但是你問他菩提大願除主願外,還有很多輔助的願發了嗎?他一聽就茫然了。什麼叫輔助的願?有什麼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不知道。實際上輔助的願力重要得很,如果只有一個上成下化或者四宏誓願的主願,而沒有無量輔助的願力來協助這個主願,那這個主願是不會實現的。此中的關系,主願猶如一株大樹的主干,而輔助的願猶如這株大樹上的枝葉花果。如果沒有一點枝葉花果,只有主干,那也就不能稱為是一株完整的枝繁葉茂的大樹了;同時,無有枝葉花果僅有主干的樹,那這株樹最終也會枯死的。所以我們發了主願之後,理應還要時常發起眾多殊勝的輔助大願。根據經、論裡邊講,歸納起來,各有十種。首先佛在《華嚴經》裡講:

    第一種,“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

我們發這個願,是因為我們剛才說了,上成圓滿佛道,下度無邊眾生。同時我們剛才說的四宏誓願裡邊,第一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是這個話,好象說起來比較容易,很輕松,真正要度化無邊眾生出生死苦海,那是很不容易的。再者,我們有時在度化眾生的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生煩惱,生疲厭心。為什麼生煩惱,生疲厭心呢?大家知道,有兩點可能不具備。第一就是不具備真正的大悲心,因為我們學佛、成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大悲心。《華嚴經》曾經就講過,“因有眾生,而生大悲;因有大悲,而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而成無上覺。”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因為有眾生,才生大悲心;由有大悲心,才發菩提心;由有菩提心,才成無上覺。所以古人就問過:誰為佛的父母?答說覺悟不迷的菩提心是佛的父母。又問:菩提心從哪兒來?答說:從大悲中來。又問:大悲從何而來?答說:大悲從無量眾生中來。不過,要具足大悲,度化一切眾生,首先就要求我們,不要有疲厭心。我曾經給善友們講過,真正度化眾生的菩薩,要具備“布教十德”,其中,第八、第九兩個就是“精進勇猛、身心無倦”,以生龍活虎的姿態,嶄新的精神面貌展現給眾生。如果說,內心裡邊沒有大願,沒有真正的大悲,一般來說,是沒有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的。在精進波羅蜜多中就有一個披甲精進,而要使披甲精進成就,就必須要有菩提大願的莊嚴。就是儒家也講善養浩然正氣,何況我們學佛的人呢。所以《華嚴經》的第一個願就是“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

    第二種,“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

所謂“具行眾善”,就是一切諸善我們都要行,都要修,不是說哪些善我們去做,哪些善不去做。在戒律裡邊,尤其是大乘菩薩戒中專門就有“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一切善法都要攝受,如果哪一個善法我不去攝受,就叫犯菩薩戒。以前我跟善友說過,真學佛者常時都要有這種願力:上以無量十方所有諸佛為我們的老師,中以無量諸大菩薩為我們的伴侶,下以無量眾生為我們的眷屬。如果沒有這種大願的話,這個菩提心也是個問題,所以有一些學佛的人,對一切諸佛沒有平等的尊重,然後把佛排成名次,哪一位佛第一,哪一位佛第二,哪一位佛最大,哪一位佛最小,象這樣,是沒有功德,反有過失的。一切諸佛是平等平等的,哪有大小呢?在《維摩诘經》中就講了諸佛有三種平等:(一)內德平等。所有的諸佛都是以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圓滿具足而成就的,平等都稱為“兩足尊”。(二)一切諸佛大悲利導所有的眾生,也是平等的,不是說哪一位佛悲心大,哪一位佛悲心小;諸佛如來的悲願,攝受眾生,度化眾生是平等的。(三)諸佛如來外號平等。每一位佛都有十種名號、聖號,不能說哪位佛有十種,哪一位佛只有九種,甚至哪一位佛一種聖號都沒有。因此,稱為諸佛如來三種平等,即內德平等,外德平等,攝受度化一切眾生的悲心平等。所以我們就要發願,常時恭敬、尊重一切所有的諸佛。更要發願,具行一切諸善,以淨十方所有的世界。

    第三種,“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

前面說過,學佛者要發願,上以諸佛如來為導師。要做到這一點,應該對如來親近禮拜,贊歎供養,左右侍奉,請益受教。

    第四種,“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

這點,也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人就要有這種大的願力,寧願肝腦塗地,也不讓正法受到損失、損害。要真正用我們的生命去護持正法,因為正法是眾生解脫的希望,猶如船筏,又如燈塔。沒有正法,就沒有三寶。因為三寶是以正法為核心,佛之所以偉大者,是他能說解脫大法;僧之所以偉大者,是他能夠受持正法,弘揚正法。如果沒有法寶,也就沒有三寶了。所以我們要不惜生命,護持正法。這也是我們發菩提願中很重要的一條。《維摩诘經》有一品叫《法供養品》,裡邊就講了供養有幾個方面,(1)一般的供養:香、燈、花、水、果。早晚禮拜、讀誦經典。(2)法供養:就是能夠依佛所說的法,來破我執、斷煩惱障,出世解脫,而證涅槃果。(3)上法供養:能夠住持正法,能夠代佛轉大***,續佛慧命,使如來的法身、慧命永存。這個主要指的是行菩薩道。既能自度自利,又能利他度他,這叫上法供養。這是真正的法供養。而此處我們所說的,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也屬上法供養所攝。

    第五種,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

為什麼我們入諸佛土要用智慧觀察呢?因為菩薩不是求我一個人解脫,真正的菩薩是,那個地方的眾生與我有緣,哪個地方的眾生最苦,他就前去救撥、度濟。因為他發心成佛,就是為救度眾生而學佛,而成佛。世親菩薩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發菩提心,即是發成就圓滿佛果之心,發成就圓滿佛果之心,就是發廣度無邊所有眾生之心。”如果最後發菩提心成佛不落實在攝受度化一切眾生上,這個菩提心就落空了,不可能成佛。《華嚴經》就講過:“若菩薩不度眾生,終不能成無上菩提。”所以我們成佛來說,主要應該建立在度化一切眾生之上。因此《維摩诘經》裡邊,第一品叫《佛國品》,他就講的是“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淨土在哪裡?對菩薩而言,眾生在哪裡,那裡就是菩薩的淨土。

    第六種,“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

菩薩的體性是什麼呢?就是真如實相。不過要能見到這種實相,就必須要有能觀的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始終都是迷而不覺的凡夫。在中國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叫龐蘊的老居士,這個居士很有名的,他曾經說過一段話:“楞伽寶山高,四面無行路,唯有達道者,騰空至彼處。”他說這個楞伽山很高,四面都沒有可以讓人行走上山的路。“唯有達到者”,只有我們通達了這個真正的道——真如實相,才能夠騰空至彼處。然後他又說:“羅漢若悟空,擲錫騰空去”。如果阿羅漢悟到了這個空,就把錫仗扔過去,騰空就到楞伽寶山上去了。“獨覺若悟空,醒見三生世”。如果獨覺悟了這個空,就象我們睡覺睡醒了一樣,醒見三生世,即知現在、過去、未來。《華嚴經》有一句話說:“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財寶。”我們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不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事;“亦寡法財寶”,寡者,少也,對於聖才、佛法聞寡,修少。所以叫“亦寡法財寶”。“飽食資欲心”,如果我們一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話,這樣只會滋長我們的貪欲之心。這樣的人,縱然是人,佛說“人形畜無別”,表面上是個人,其實與畜生是沒有差別的。因此,龐蘊就講,獨覺若悟空,醒見三生事。“菩薩若悟空,十方同一處”。若果菩薩真正領悟了這個空,無論你在十方中的哪個地方,彼此常時都會同在一處。在比丘這一名詞的翻譯義中,就有“事和合”和“理和合”兩義。“事和合”就是指的六和合,而“理和合”,就是指一切比丘皆同依於諸法的真如實相而證涅槃、而至彼岸,這個叫理和合。那麼,此處講的是:“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就是要求我們真正應該成就大家平等共有的真如實相,依理和合的道理而得解脫。

    第七種、“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

什麼是如來門呢?真正的如來門,是佛教裡面所說的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切賢聖共同游履的一個門,真正的不二法門,簡單說就是中道實相。什麼是中道實相、不二法門呢?佛教裡另外有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虛、不假,“法界”主要是指理法界,嚴格說這個不二法門,一真法界,就是指的一切諸法上的二空真如。這種二空真如,經書裡邊稱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我們願入如來門,主要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中道實相,人人本具,只要我們有了智慧,通達了諸法實相,趨正悟入了不二法門,這個就在不二法門前邊多一個字,“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理,入不二法門是理行的結合。“願入如來門”,就是希望自己入不二法門,有了這個願,最終就能趣入不二法門。“了一切法”者:這個一切法不外兩個方面,一是有為法,二是無為法。有為、無為二法,就包括了一切法。《解深密經》說:“一切法者,略說為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略說,就是歸納起來簡略而說。諸法再多,就是有為、無為兩個部分。我們曾經學過《百法明門論》,而《百法明門論》的前面九十四種法是有為法,後面那六種是無為法。不過有為、無為法上是無有我法可得的。所以在論首,世親菩薩就舉:“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意思是說,這個無我的道理是從一切有為無為法上平等所顯示的真實相。

    第八種、“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

願見者生信,是兩個方面:(1)希望一切眾生於三寶所能生正信,在三寶面前,能夠獲得無量的利益。(2)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在我們弘法的當下獲益,能夠生信,而不懷疑。講到這個地方,舉個例來說,有些人弘法講經,信眾不願意聽,好象聽了之後心生反感;有的人弘法講經,人家就樂意接受,聽了之後,生歡喜心。我們在發願的時候,就應該發起“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的大願,不然的話,就是眾生見到你也不會生親近心、更不會生恭敬心,有時反而使他生煩惱,誹謗大法。

    第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

這也是我們發願中的一條。根據《華嚴經》初地品講,菩薩見道登初地的時候,他的受命可以活一百劫。“劫”,就是災劫,此有小三災和大三災。我們一般說的這個劫,多指小三災,小三災裡又分減劫或增劫兩部分。從人的壽命最長八萬歲的時候,每一百年減一歲,然後從八萬四千歲減到人的壽命平均只有30歲的時候,這個就稱為減劫。然後從30歲的時候,每一百年,壽命又新增一歲,如是又增到八萬歲,這個叫增劫。一個減劫也稱小劫,一個增劫也稱小劫,一增一減加起來,稱為中劫。我們這個人在世界上住,根據佛經裡邊說,20個中劫是我們人住的時間。我們眾生,尤其是我們人住的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各20個中劫,一共是80個中劫。這80個中劫的成住壞空成為一個大劫。那麼此處又講了,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一直到我們這個地球壞和空,甚至窮未來際,永遠可以住在世間。初地菩薩呢?他就可以住一百劫。根據經書裡邊說,如果是初地菩薩,稍加作意,(起個意念)這一百劫滿了,他不想走,還想繼續活下去,那麼他的壽數就能夠活無數個百劫。大家要知道,他住那麼長,是留戀這個花花世界嗎?非也,他主要是久住世間度化眾生,而不象我們凡夫,貪生怕死,留戀這個五濁世界。不過真正在世界壽命很長的菩薩一般很少,大部分的菩薩都是在世間來給眾生示現無常相的。什麼叫無常相呢,他比一般的凡夫平均壽命要短,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人壽平均百歲,而佛只活了80歲。象我們中國《壇經》裡邊記載的慧能六祖,他也只活了73歲,而玄奘法師只活了64歲。經書裡邊說,真正的菩薩,一般是不會在世間長住的,他要給眾生示現生命危脆,無常無我的道理,當然如果他是要長壽的話,是很容易的。象龍樹菩薩,傳記是這樣說的,他壽命很長,因為當時國王得了龍樹菩薩的長壽丸藥,吃了之後也不死,太子著急了,已80歲,還未登基,怎麼辦呢?於是太子找到他的母親(也就是皇後)想辦法,皇後便在他兒子的耳朵邊耳語了幾句,太子一下子明白了,馬上找到龍樹菩薩說:“菩薩呀,真正的菩薩是難捨能捨,要滿一切眾生的願才叫菩薩。我現在有困難,想請菩薩幫忙解決。什麼困難呢?我得了一種怪病,一般的藥是治不好的,只有人的腦袋才能治好我這個病,現在是太平時代,我在哪裡去找人腦呢?想來想去,只有求菩薩幫忙解決了。”龍樹菩薩一聽,知道了他的來意,說:那很容易,不過你要負不孝之罪哦!(龍樹一死,沒有長壽之藥,他的父親得不到這種長壽藥,一定會死的,死了之後,他不就可以當皇帝了嗎。)說完之後,龍樹馬上隨即取了一根茅草,吹一口氣,化作一把利劍,自刎死了。當然這個說法,後來有些學者認為可能不是很真實,但龍樹菩薩傳裡,以前翻譯是有這個記載的。現在有人考證,說龍樹只活了一百多歲,但那個時候,有說是七百歲的。而在我們中國有個“彭祖”傳說他活了八百春。龍樹是個位登初地的菩薩;初地菩薩,稍加作意,他的壽命還會更長。所以“願神力住世,窮未來劫”。最初在發願的時候,就可以發這種願。

    第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

大家知道普賢是主大行的。欲成就大行,就應精勤修習六波羅蜜多。而一切萬行,無不包括在修習六波羅蜜多中,所以又有六度萬行之說。勤修六度,能夠成就兩種資糧: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這兩種資糧的具足,就稱為“一切種智”。在《大品般若經》中,說了三種智慧,一是“一切智”;二是“道種智”;三是“一切種智”。通達一切諸法皆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名“一切智”;通達一切諸法皆假、而不捨世間度化眾生的智慧,名“道種智”;通達空有不二、真俗圓融的智慧,名“一切種智”。由此也可以說,根本、後得兩種無分別智同時起用,照有而不著有,見空而不住空,有空俱遣,不落二邊的圓滿大智慧,稱為“一切種智”。再者,我們修六波羅密多時,有障礙,欲除障礙就要發願,用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禁,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這個就稱為“淨治一切種智之門”。

    以上是根據八十《華嚴經》裡邊所說的這十條發願文而說。另外,除了這十願之外,我再給善友們介紹一下另外的十種願,這十種願,有些跟前邊所說的基本相同。

    第一、“願於當來,以一切供具,供無量佛”。這個主要講的是“供養願”,供養願,就是能夠把我們最好的東西,心愛之物,如衣服、飲食、車乘、珠寶等物,供養諸佛如來。

    第二、“願於當來,護佛正法,傳令不斷”。這個跟前邊講的護持正法,不惜軀命是一樣的。這個稱為“受持傳說願”,也就是受持正法,還要弘宣正法,傳播正法。

    第三、“願於當來,從睹史下至般涅槃”。這是發願希望自己今後能夠示現八相成道。所謂“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入涅槃。這是“勸請八相成道願”。

    第四、願於當來,行菩薩行。這個行菩薩行,主要就是自覺覺他,勤修六度,起四無量心。這是修菩薩行所發的一個願,名“修行願”。

    第五、願於當來,普成有情。這是指成熟眾生的一個願。這個成與熟嚴格說來有一點點差別。如大乘等覺位的菩薩,名為成;熟是究竟位的佛。那麼象《金剛經》裡邊所發的願,“要把一切眾生度到無余涅槃的彼岸去”,是徹底的成熟。因為涅槃,有兩種,一個是有余依涅槃,一個是無余依涅槃。他說叫我們度眾生,發願要度到無余涅槃的彼岸去。也就是要發成熟有情願,既要成,還要熟,象水果一樣,水果真正熟了才可以吃。這是發的“成熟有情願”。

    第六、“願於當來,普示世界”。這個普示世界,就是“攝法上首願”,攝一世法,叫普示世界。我們看到大乘經典裡邊有很多這樣的記載,當佛在講法的時候,有很多下邊的菩薩,是從他方世界來的。我們舉個例,觀世音菩薩又叫觀自在菩薩(玄奘法師翻譯),在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但是,我們也知道西方有三聖,他既是西方三聖之一,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弟子。為什麼說觀世音菩薩,一會兒在西方,一會兒在我們此土呢?就是此處所講的願於當來,普示世界。十方世界,我們都要示現。(1)恭敬承事如來。(2)去協助佛陀弘法。(3)去降伏一切外道、諸魔。(4)去莊嚴道場。如果說佛度眾生時,沒有這些菩薩請問,沒有這些大菩薩莊嚴道場,沒有這些大菩薩降魔,佛說法時道場就不莊嚴、不圓滿。特別是請佛說法時,一般人是不會請法的,也就是提不出一些關鍵的問題來。還要這些大菩薩,代眾生提一些深難的問題,佛才能夠把甚深微妙的解脫大法和盤托出。所以很多經典中記載,不少大菩薩都是從他方世界來的,把法請了之後,隨即又到他方世界中去了。大家要知道,不是這些菩薩不懂法,他們是懂的,他們是代不懂的眾生而問。

    第七、“願於當來,普淨佛土”。也就是發願,將來讓一切佛土都能夠清淨、莊嚴,同時也要發願使自己將來成就如十方諸佛如來所成就的莊嚴佛土,清淨道場。這個叫“修治淨土願”。

    第八、“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趨入大乘”。也就是我們發願,希望真正發大乘心的、修大乘行的一切菩薩,都同一種意樂興趣,都修一種自覺覺他的大乘加行。所謂在內心裡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在行持上,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六波羅密,以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希望一切眾生都發這種心,都修這種行,共同趨入殊勝的大乘願行之中,同證圓滿的佛果。這個叫“同心同行願”。

    第九、“願於當來,無倒加行,皆不唐捐”。這個無倒加行,也很重要。修加行有兩種,一叫邪加行,又稱為顛倒加行。二叫如理加行,無倒加行。什麼叫邪加行呢?在沒有大願的攝受下,忙得不可開交,一天都在修行,從早到晚,甚至連覺都不睡。但這種修行,嚴格說來,沒有大願統攝,沒有正見作指導,那就叫南轅北轍,你越修得快,離目的地越遠,這個就叫邪加行。或者把有些外道所修的加行,統稱為叫邪加行。真正的無倒加行,就是無顛倒的加行。這個首先按照《解深密經》中《分別瑜伽品》釋迦牟尼佛跟彌勒佛講的,菩薩修行的兩個條件:第一、安住在堅固的菩提大願上;第二、所依甚深微妙的菩薩藏法。所以它要有所依,有所住,所住的是菩提大願。所依的是菩薩藏法。依這兩點來修行,就叫無倒加行。然後,你所修的一切行,都是朝著真正將來成就圓滿的菩提涅槃而加行。在修行的同時還要發願,我們所修的一切行,要不唐捐其功,不徒勞無益,一定會得一個圓滿豐碩的成果,所以在願裡面,就要發這個心。這叫“三業不盡願”。

    第十、“願於當來,速證無上大菩提果”。這個叫“成熟菩提願”。在發願的時候,要發速證無上菩提果的大願,這對學佛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對自己的成就沒有嚴格的時間要求,不希望迅速成佛,而是把解脫完全遙寄在將來,那這樣成佛就沒有把握了。因為未來是個未知數,時間長得不可思義,何時成佛?迷茫不知。古德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欲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應該發願,當來速證菩提大果。其實速證菩提大果並不難,一是在於有真正的菩提大願上,二是在於大悲利濟一切眾生的現實生活中,三是在於遠離我法執著的當下,四是在於恆守堅持,永不動搖。能如是發願,如是行持,便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再者,若能具足種子、生母、乳母、寶藏四種殊勝,同樣能夠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殊勝者,菩提大願;生母殊勝者,般若智慧;乳母殊勝者,大悲度生;寶藏殊勝者,福慧圓滿。成就這四種殊勝,對於每個學佛的人來說,是最最重要的了。

    這十個願裡邊,第一是供養願,第二是受持傳說願,第三是勸請轉大***、八相成道願,第四是修行願,第五是成熟眾生願,第六是攝法上首願,第七是修治淨土願,第八是同心同行願,第九是三業不盡願,第十是成熟菩提願。

    上面我們所講的願,前十種出自《華嚴經》裡,後十種出自《瑜伽師地論》裡,最後是對這十個願總結成簡要的“供養願”乃至“三業不盡願”,這是出自《瑜伽論記》裡。《瑜伽論記》把《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中各所說的十個願作了一個總結,故有供養、受持等十願。

    現在,我跟善友們講一講,雖然我們上邊講的這些願很重要,但是在輔助的願裡邊,還有其它的許多願也很重要。因為根據無著菩薩說,我們的菩提願還沒有發的,應該盡快發起來;已經發了的菩提願,要讓它堅固;已經堅固的菩提願,要讓它永不失壞。或許善友們會覺得,既然成就了堅固的菩提願,肯定就不會失壞嗎,已經堅固了,怎麼還會失壞呢?大家應知,有很多人發了願,願力也比較堅固,但他(她)確實失壞了,怎麼講呢?意思是指我們的身業、語業,一定要與我們的願力相應,如果心中有這個願,而我們的身、口表現出來的,做的這些事,說的這些話,與願力不相應,不相契合,這就叫失壞菩提願。舉個例,發的是大乘心,修的是小乘行,你說這個心,跟這個行是不是一樣?有的發的是小乘心,修的是外道行,你說,他那個願能不失壞嗎?這就叫失壞菩提願。因此我們所修的行,一定要跟我們所發的願完全相應。佛曾經講過,如果真正使我們的願力與行為完全相應的話,從資糧位,一直到成佛,乃至成佛之後,窮未來際度化眾生都是一個法門,就是一個六波羅密多法門,只不過資糧位,加行位修六波羅密多還有我法執,見道位以上至第八地前修六波羅密多,雖沒有分別我法執,但是還有微細的俱生我法執,只有成佛以後,才能把微細的俱生我法執及其種子徹底去掉。這個時候,修六波羅密是隨緣任運,無有行相,也無功用,在禅宗裡邊,就稱為任運騰騰,騰騰任運,自然而然窮未來際,無功用行度化有情。因此,佛在《解深密經》中稱為“波羅密、近波羅密、大波羅密”。這三個波羅蜜中,地前修的六度,名波羅密;初地至第八地修的六度,名近波羅密;八地以上到成佛修的六度,名大波羅密。成佛了就是圓滿的無功用行了。所以,從學佛到成佛,始終都是修的一個法門,那就是六度齊修。這中間,只有有執著和無執著、有功用和無功用的差別,並非初中後有絕對幾個不同的法門可修。

    現在我跟善友們講一下,我所說的輔助的願力,這也很重要。如象我們在發願的時候,除了上說諸願外,還應發以下十種大願。

    第一、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上以一切諸佛如來為導師,中以諸大菩薩為伴侶,下以無量眾生為眷屬。

因為我們初學佛的人,很不容易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學佛的人,不是被善知識攝受,就是被惡知識攝受。被善知識攝受者,成佛可期;被惡知識攝受者,成佛無望,同時還會下墮,斷損慧命,永遠成不了佛。所以我們就要發“上以一切諸佛如來為導師,中以諸大菩薩為伴侶,”(與我們做伴的同行者都是大菩薩)“下以無量眾生為眷屬”,這個時候,你的土壤根基就很厚了,如果沒有眾生做眷屬,就象蓮花種子雖好,沒有污泥池塘,是不會長出蓮花的。《維摩诘經》就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華嚴經》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又講“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成就一切諸佛菩薩智慧花果”。眾生如大地,如樹根,所以一定要發下以無量有情為眷屬的大願。這是第一輔助願。

    第二、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遠離三途,得生人天,聽聞正法,修學正法,弘揚正法,永不間斷。

有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現在學佛,一生又不能成佛,來生怎麼辦呢?尤其是過去多生作了不少的惡業還沒有現行,誰敢保證自己將來不下墮三惡道呢?惶惶不安,驚恐萬狀。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的人趕緊設法找一個地方為來生的去處,以免將來遭受苦厄的果報。實際上,在佛教裡邊有很多種對治不善因果的方法,一是認真發露忏悔,尤其是實相忏悔;二是發無上大願以除遣之、對治之;三是止諸惡,修眾善。而我現在要給大家講的,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生生世世都不下墮三途,得生人天,然後聽聞正法,受持正法,弘揚正法。你有這個願力、希求,再結合實相忏悔,止惡修善,將來(永遠)都是一定不會下墮惡道的。

    第三、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廣積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成就無量辯才,無量智慧,無量悲心,無量善行。

這也很重要,因為我們要弘法利生,沒有辯才是不行的,一般的菩薩都是要具備大辯才的。在宋朝有個元照律師講過兩句話,“化當世莫如講學,垂將來無若著書”。而作為學佛弘法的人,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嘴講,一是筆寫。如果既不能講,又不能寫,就不能弘法利生了。要想弘法利生,就必須要具備辯才,但是辯才是要建立在真正的大智慧上,也就是說,在通達諸法實相、明白染淨因果的前提下,善巧方便、對機宣說能令眾生解脫的清淨正法。如果沒有智慧,縱然能說,那也不是佛教所說的真正辯才。所以還要發願具備無量智慧。但是智慧和辯才又必須是建立在無量悲心、無量善行上。也只有在悲心、善行的基礎上成就的辯才和智慧,才是諸佛所贊許的大乘菩薩所應成就的辯才和智慧。

    第四、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掃清修行途中的一切魔障,希望天龍八部,常時護持,不離左右。

這也是很重要的。有人說,我沒有發心學佛時好象沒有那麼多的煩惱,沒有那麼多的障礙,我一發心學佛了,好象煩惱也很重,什麼也不順利,甚至魔障也出現了。他就不知道,我們學佛的人,發了菩提大願沒有?如果沒有發,那我們前世多劫,做了不少的惡業,熏了不少的惡業種子,時時刻刻都有可能現行,所以我們在發願時,就要發掃清修行途中所有魔障的大願,同時還要希望天龍八部,韋陀菩薩常時降魔護法,不離左右。

    第五、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具備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我們要弘法利生,雖然我們不貪求色身,但是由於眾生最初從相上執取,那我們就來一個以相離相,猶如佛教所說的以欲離欲一樣。《攝大乘論》裡邊有一個頌說:“諸眾生見尊,皆審知善士,暫見便深信,開導者歸禮”。這個頌怎麼講呢?是說我們眾生看見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的世尊(諸眾生見尊),便能知道這個人是個正派人,是君子,是有才有德的人,同時又是有智有悲的人(皆審知善士),雖然時間很短,不用長期接觸考察,但能相信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善士(暫見便深信)。於是眾生樂於接觸,樂於親近。如果再進一步給他講因果,示真理,善巧開導,眾生就會歸投於你,禮敬於你,聽你的教授教誡(開導者歸禮)。所以發願生生世世成就三十二大丈夫相,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第六,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得大神通,具大威德,降伏一切難調的眾生及諸外道。

古人說,君子不怒而威,一看他的外貌,就把你攝受住了。有些人你吵他也吵,你打他,他比你打得還要凶,那你就把他降伏不住,這就是沒有威德的表現。記得我在四川省佛學院的時候,我們老院長遍能和尚,經常拄著拐杖來學校視察聽課,大家每次聽到他拄拐杖的聲音,馬上端身正坐,不敢左右斜看。他不用開腔,大家都很畏懼他。但他後來圓寂了,其他的人來管理學院,同學們就不怕他了,有時候你拍一下桌子,同學在下面拍三下桌子,這就沒有威德了。這個威德,雖然也與往生的積累有關,但這個積累也與我們所發的願力有關,只要你發願具備大威德,當然在不久的將來也就會成就大威德的。如果願都沒有,威德從何而來?同時也只有具備了威德,才能調伏一切極難調伏的眾生,以及降伏一切妖魔鬼怪。

    第七、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作一引導一切眾生解脫出離的導航人。

既然我們要發大願,度化眾生,我們就不能走在眾生的後面,而應走在前面,作一引導眾生解脫出離的導航人。

    第八、從現在起,直至成佛,所說之法句句真實,所度眾生功不唐捐。

在說法度生中,一定要遠離無義利的語言。所說之法,句句與因果相符合,與真理相符合,還要與眾生的根機相符合。言真意切,無絲毫虛假性。同時對所度的一切眾生,應該做到如《金剛經》中所說的,所有一切眾生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做而不過時,做而常無虛。

    第九、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願與一切眾生同圓種智,共成佛道。

這點很重要,不只是我一個人成佛,還希望他們與我一道來修行,來成就一切智智,來圓成無上佛道。

    第十、從現在起,直至成佛,所發諸願,願願具足,願願圓滿。希望十方一切賢聖三寶,攝受、護念。同時還應希望一切護法,韋陀菩薩,諸天大神力者,如我在哪一條願裡有所觸犯,任其處罰。

這個願也很重要。因為要想使所發之願不是空願,除了對每條願進行認真實踐以外,還要加上這一條願才能真正實現前面所發的諸願,這就是實現諸願之願。再者,最後還要向其他的護法神禀明,希望韋陀菩薩,八大金剛,四大天王等,隨時給予監督,如有違犯,讓他懲治處罰。如果沒有這一條願,那是沒有力度的。所以我覺得這一條願應該是非發不可。

    以上所講的這十條願,是輔助的大願,我們在發願時,應該把這些願加進去。當然這個輔助的願,隨時隨地都可以發,也可以臨時根據具體情況再加一些內容在裡邊。我舉個例,比如我們走路時,也可以發願,所謂:“走路之時,當願眾生,具足神力,所行無礙”。或者說:“走路之時,當願蟲蟻,遠離腳下,不受損傷”。更可以說:“走路之時,當願眾生,來去自由,無有障礙”。又比如端碗吃飯的時候,也可以發願,所謂:“吃飯之時,當願眾生,遠離饑謹,常飽法味”。也可以說:“吃飯之時,當願眾生,禅悅為味,遠離貪欲”。更可以說:“吃飯之時,當願眾生,隨遇而安,不貪口福”。再如象端杯子喝水時也可以發願,所謂:“喝水之時,當願眾生,常飲甘露,潤澤心田”。也可以說:“喝水之時,當願眾生,常飲法乳,長養慧命”。更可以說:“喝水之時,當願眾生,飲功德水,去垢除惱”。總之,輔助的願力無邊無際。據經典介紹,見道登初地的菩薩,已圓滿了一百個大願。而成佛之時,一切諸願,願願圓滿。

四、發菩提大願所得的殊勝義利,也就是所得的殊勝碩果。

    上面講了發願的具體內容,在發願的時候,最初兩次,一是時間不得少於半個小時以上;二是大願是從內心深處慢慢湧動發起的,尤其是發到最真切處,古人說如喪考妣,也就是如象死了父母一樣,聲淚俱下,嚎啕悲泣。如果沒有達到這一點,菩提種子是激發不起來的。因為我們的菩提種姓被諸執諸障以及有漏的雜染諸法覆蓋得很深,纏縛得很緊,如果沒有特大的內在願力,根本就把菩提種姓激發不起來,猶如埋藏得很深的寶珠,沒有把覆蓋的土石破開一樣。當然這樣雖在發願,就不起作用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有的人也在發願,但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一個人在佛堂裡發願,發得痛哭流涕時,一般是有說不完的話,好象有好多好多的話都想在自己最尊敬的三寶面前,盡情傾訴,一吐為快。同時大願發起來之後,不說半個鐘頭,就是一個鐘頭,也不願離開發願的地方。那麼我們平常發願是否發到了這種程度呢?也可以對照檢驗一下。

    再者,發願不是只發一次或兩次就算了,最初兩次大願發起來之後,以後發願就不拘於特定的某種形式了,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總之,嚴格要求自己,主願不能忘失,輔助的願也不能忘失,同時隨時還要把沒有發的願添加進去,比如,我們在具體修行當中,有時要發願,願我修行“少用功力,得無量善根;願我修行,以少善根,得無量果”。這也是修行人應該發的大願。為什麼有些人事半而功倍?有些人卻事倍而功半?原因是你現在起什麼心,動什麼念,將來就得什麼果。因為起心動念就是造業,發願也就是造的一種最大的業。當我們造業的時候就要熏這個種,有這個種,將來就要生這個芽,開這個花,結這個果。在淨土的《觀經》中就講了十六觀,你觀西方三聖像,今後就現三聖像;觀行樹、觀寶池、觀蓮花、觀八功德水,今後就現行樹、寶池、蓮花、八功德水。因為你在觀的時候,就在熏這個影像的種子,有了種子,今後就會現這個影像的現行。這就是唯識所講熏習的道理。

    一個人是否真正發起了大菩提心,是有標准可以檢驗的。《瑜伽師地論》彌勒佛說:一、具哀憫心:見到一切眾生在生死苦海中馳騁流轉,自然能流露出一種哀憫之心。同時見一切眾生都有一種親和感,既生恭敬心,又生悲憫心,如果沒有這點,說明我們的菩提大願還沒有真正的發起來。《金剛經》須菩提問釋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而佛陀答復時,首先教導他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都要度到無余涅槃的彼岸去。就在滅度一切眾生到無余涅槃去的同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中無有一實在的眾生得滅度者。就在度眾生中觀空遣相,心無執著。起這種心,就叫發菩提大願;修這種行,就叫實踐菩提大願。此中攝受一切眾生進行度化,這是由小我到大我;就在度生中不取四相,這是由大我到無我。如果直接由小我到無我,便是小乘;如果只知由小我到大我,而不知再由大我到無我,仍然是凡夫,不過這種凡夫稱為“愛見大悲”的凡夫。那麼從小我到大我,又能從大我到無我,這便是真正的大乘了。二、“愛語”:愛語就是樂為眾生講說正法,只要別人向你真心請教、提問,你若果懂正法,就應該說,甚至有時候還可以“無問自說”,所謂主動為他人講,觀察緣份具足了就講。三、“勇猛”:這就是既精進,又大雄無畏。菩薩在度眾生中,長時都不疲倦,朝氣蓬勃,英勇威猛。何能如此?有上成下化的大菩提願恆住心中。自然就能披甲精進,勇決無畏。四、“舒手惠施”:就是灑脫的樣子,不要在為眾生布施時,伸一次,縮兩次。而應該慷慨以財、法、無畏而行布施。五、“能解甚深法義”:我們是不是發了菩提心?是不是菩薩?就看我們能不能理解甚深微妙極難通達的解脫正法了,能通達,就有智慧,堪能自度度他;若不能通達法義,那說明還不具有覺而不迷的菩提心,因為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只有能深解法義,才能實踐菩提大願。

    以下介紹退失菩提大願的四個原因:一、“種性不具”:不具備如來種性。二、“惡友所攝”:不為善知識所攝受,而為惡知識所攝受。三、“於諸眾生悲心薄弱”:對一切眾生,沒有多厚多深的慈悲心。四、“於長時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畏懼驚恐”:這是不達苦之實相,而有嚴重我法執著的表現。這幾方面,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

    今天跟善友們講發菩提願,希望大家明白發菩提大願的重要意義,更希望大家未發願者發願,已發願者堅固,已堅固者永不失壞,已不失壞者增長廣大、乃至圓滿。

    我再強調一點:我們所發的願力一定要大,一定要宏,一定要深,一定要廣,還一定要恆常堅持。一個人心量的大小,也跟志向的大小有關系。有志之人,心量自然開闊;無志之人,心量特別狹小;志向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大。

    最後再引幾段聖言,以作今天的結束語。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三雲:

無上菩提心,此心廣大心;勝出一切心,最上復清淨。

若人於河沙,等數諸佛剎,滿以七珍財,供養正等覺。

若人但合掌,歸向菩提心,此勝供養因,超過諸供養。

此供養無等,所謂菩提心,過此外無余,為最勝最上。

菩提心功德,是勝妙良藥,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樂。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二亦雲:

        “菩薩摩诃薩有四法忘菩提心:何等四?謂增上慢,不敬重法,輕善知識,說不實語。”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六雲:

        “善男子!復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為五?一者樂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師過惡,四者常樂處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復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為二?一者貪樂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寶。以如是等眾因緣故退菩提心。”

    而我希望各位善友們:一、發堅固的大菩提願,永不退失;二、實踐大菩提願,齊修六度;三、圓滿大菩提願,成就佛果。

    謝謝大家!

 

上一篇:果煜法師:法雲灌頂 誰是善知識
下一篇:果煜法師:法雲灌頂 打開心中的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