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佛說盂蘭盆經》講記(10~1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盂蘭盆經 (10)

◎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修定要修觀,修行要修心

提要:

■ 修定要修觀,修行要修心
■ 餓鬼因惡業形成了障礙
■ 貪心又小氣是餓鬼的因
■ 捨不得給人吃就像狗脾氣
■ 越學越多,疑也明白了
■ 貪吃的人飯量越吃越大
■ 肚子吃大了,收不小了
■ 目犍連以缽盛飯供養母親

修定要修觀,修行要修心

所以修禅定的人就是修觀,觀蔚藍色天空,觀太陽,觀月亮。修淨土法門的要修十六觀,在《觀無量壽佛經》裡有觀“懸日如鼓”。修行全靠心的能力,不修心你光磕頭,額皮磕厚也不能斷煩惱了生死,修行是修心。

餓鬼因惡業形成了障礙

目犍連定中用天眼觀天上人間,三惡道,結果他見到他已死的母親生在餓鬼中。佛經裡稱三惡道有畜生道,飛禽走獸,牛羊馬,包括水裡的魚,飛的昆蟲,全是畜生道;地獄道在《地藏經》講得很詳細;餓鬼道一直在饑餓中,就是找不到吃的,因為過去造了惡業,形成障礙,不僅自己身體有障礙,外面環境也有障礙。看見前面有河,有清水,你口渴去喝水,過去一看,是石灰,是小便。凡是能吃的東西在你面前發生變化,這叫外障。內障是自己身體障礙,喉嚨像針那麼細,肚子像水缸那麼大,即使有吃,能吃多少?好比人類中喉嚨最細的就像生食道癌的人,可真苦啊!肚子餓,想吃吃不下,喝點水都很困難,硬是吃下去,到胃部還會回上來,餓鬼的大概情況就是這麼樣。終年飽受饑渴之苦,因為有障礙啊!

貪心又小氣是餓鬼的因

曾聽法師講經說:“好東西麼不要在房裡一個人吃,拿出來給大家吃,免得掉到餓鬼裡去。”餓鬼就是這樣的因,有東西不肯給人家吃,這種心態既貪又小氣,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

捨不得給人吃就像狗脾氣

業障不太重,生畜生道還比較好一點。一只狗,哪怕一根骨頭,它嘴巴一張,一咬就逃,因為它怕別的狗看見了來搶它,逃到角落裡,它方才敢吃,看見別的狗來了,它又跑,連根骨頭也一點沒有布施心。所以好東西一個人吃,那就像狗脾氣啦。

越學越多,疑也明白了

眾生的疑心煩惱最難斷,對於佛講的話,也知道佛智慧圓滿,徹底覺悟,雖沒有大疑也有小疑,知識分子疑心多得很。還好我有辦法,我不理解、有懷疑的地方暫時旁邊一放,那些我喜歡學的我就努力地學,越學越多,原來不懂的也懂了,原來懷疑的也明白了,加上生活中細細觀察,各種各樣的事實證明,佛講的話實在沒錯。

貪吃的人飯量越吃越大

60年代自然災害,很多沒吃的人到別的地方去要飯,但誰會有多余的給你吃呢?那時我經常坐船,船上吃飯不收糧票。在船上餐廳,看到很多人站在飯桌旁等著,不是等座位,等你吃完了,剩下的他全吃光。有人奇怪地問:“你在那邊吃了很多,在這兒還要等飯吃啊?你一天到底要吃多少?”他說:“我能吃八大碗。”像我這個飯量,一小碗就飽了,他吃不到八大碗不會飽,連菜連帶湯全喝下去。

肚子吃大了,收不小了

為什麼能吃八大碗還經常吃不飽?給我想明白了,本來他吃一大碗夠飽了,其它剩下的飯菜本該讓別人沒吃的吃,他就是不肯走,心想:“這也該我吃,也許晚上吃不飽呢,再吃下去免得晚上肚子餓。”胃有膨脹性,就這樣天天膨脹把胃擴張大了,一定要脹到那麼樣他才覺得飽了,不吃到八大碗就難受。看到這種情況我才明白餓鬼的因就由於貪吝,不肯給人家吃,自己拼命地吃,肚子越吃越大,大了以後收不小了,所以像水缸那樣。

目犍連以缽盛飯供養母親

“不見飲食”,饑餓的時候想吃吃不著,連看都看不到。“皮骨連立”,瘦得來皮包骨頭。“目連悲哀”,看到母親這樣,當然兒子非常悲哀。“即以缽盛飯”,比丘的飯碗就是一只缽,佛在世比丘都托缽乞食。漢地比丘不托缽乞食,齋堂裡有的比丘還用缽,這個缽也變得像碗那麼小,也許考慮到現在人胃口沒這麼大。佛在世比丘的缽有這麼大!是鐵的,敲不壞。


佛說盂蘭盆經 (11)

◎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善神保護人,邪魔搞破壞

提要:

■ 母得缽飯,左手障缽,化成火炭
■ 外星人也會把我們看成神
■ 神是天人,可以恭敬不必抬高
■ 善神保護人,邪魔搞破壞

母得缽飯,左手障缽,化成火炭

目犍連在自己的缽裡盛了飯,“往饷其母”,用神通的力量送到母親那裡,想給母親吃飯,救濟母親的饑餓。有神通的人天上能去,三惡道也能去。“母得缽飯”,母親接過盛滿飯的缽,“便以左手障缽”,左手把缽障起來,怕別的餓鬼看見了來搶。餓鬼看飯是寶,捨不得分給人吃,老脾氣難改。好比小姑娘寫作文,見到旁邊有人稍微停一停,一只手一遮,怕自己寫得不好,給人看了難為情,這種都叫習氣。“右手抟食”,用右手去抓飯,“食未入口”,還沒有吃到口,“化成火炭”,飯變火了,怎麼飯會變火呢?因為業障重都會變,不要不相信,就像人沒病的時候吃東西味道好,一生病,他吃不下去,沒味道,變掉了。“遂不得食”,仍然吃不到。“目連大叫”,看到這個情況,不由大叫起來!覺得母親這麼苦啊,飯都會變火啊!“悲號涕泣”,號啕大哭,哭得鼻涕都流出來,後來低聲沉痛哭泣,傷心極了。“馳還白佛”,他趕快回到精捨去跟佛講這件事情,馳是跑得快,還是回去,從餓鬼道回到佛那裡。“具陳如此”,具體向佛呈白這一件事。“佛言”,佛就說了:“汝母罪根深結”,你母親的罪根深蒂固啊!“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就是你,不是你個人力量所能夠救得出來的。“汝雖孝順”,你雖然孝順母親,“聲動天地”,你的孝心能感動天地。一個人孝父母能夠感動天地。釋迦太子往世行菩薩道時,甚至割身上肉給父母吃,所以帝釋天經常受感動,在他面前出現。“天神,地诋,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說你的孝心確實天神都會感動,可是不論是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他們對你母親的罪報也沒有辦法,無可奈何啊!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叫毗沙門天王,就是拿把傘的,他最富,據說他指甲裡的一點骯髒掉到人間來,你一輩子也用不完,中國民間的財神據說是他的兒子。因為下三惡道的眾生罪實在太重,所以四天王也不能奈何。

外星人也會把我們看成神

天神是天上的人,或稱天人。宇宙有很多星球,地球在虛空中,地球底下也有星球,我們稱它下方世界。因為咱們眼睛只能看到天,地球下方虛空裡的星球咱們看不見。晚上看星星,白天看太陽,總是往天上看,所以咱們就稱這些星球上的人為天人,也可稱神,這沒多大關系。好比我們地球上的人,我們自己不稱神,也許其它星球上的人也會稱我們是神。

聽說毛澤東有一天問旁邊的人:“神有沒有?”那人回答:“沒有。”毛澤東說:“我看是有的。”他解釋:“我們把別的星球上的人看成神,那麼別的星球上的人也會把我們看成神啊。”

神是天人,可以恭敬不必抬高

如果天上有神,人間也有神,佛說人間是人,天上也是人,有什麼兩樣呢?只是能力的差別不同,所以翻譯成“天人”就是好。

譬如海外通常稱男的“先生”,結過婚女的稱“太太”,沒結過婚女的稱“小姐”。中國解放後“先生”換了“同志”,“太太”叫“愛人”。現在開放了,照樣稱先生、小姐。外國人一講話,一開口就是“Ladies and gentlemen”(眾笑),就是“女士先生們”。先稱女士是因為尊重女權,尊重女權是好的,假如把女權偏高了就不太好,不平等了。

善神保護人,邪魔搞破壞

地祗,土地神,在人間的時候他們是極好的人,死後由於他有福氣,有功德,他不想離開自己的本土,他就對本土的人進行一些保護,人們就稱為土地神。

邪魔,印度話叫魔羅,譯漢文叫破壞,意思是專門破壞好事。你修行,他搞破壞;你講經說法度眾生,他搞破壞。凡是破壞信佛、修行、講經說法、度眾生,全是魔。現在佛門裡也有這樣的情況,對發菩提心的事業不支持、不幫忙倒也罷了,還搞破壞!


佛說盂蘭盆經 (12)

◎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魔最反對眾生聽釋迦佛的法

提要:

■ 修行要遠離五欲,魔最反對
■ 佛教好,兒子信佛他反對,因貪
■ 魔最反對眾生聽釋迦佛的法
■ 外道求生天,和佛教兩條路
■ 不要把外道塞進佛門來
■ 佛、儒、道本是三家
■ 對天神地衹要恭敬供養
■ 佛弟子身份高,對神要恭敬行禮,不磕頭

修行要遠離五欲,魔最反對

魔為什麼要這麼破壞呢?因為他反對釋迦佛,他跟釋迦佛走的是兩條路,他邪知邪見。你講經說法,魔很不高興,因為眾生沒有貪心了;你講如何發財,如何享受,如何信鬼神,魔就高興,對路了。所以巫婆神漢大多是得到鬼神、魔加持。修行要了脫生死,遠離五欲,魔最反對。

佛教好,兒子信佛他反對,因貪

以前上海禅定班有個學生的爸爸跟我說:“佛教是好,但我兒子不能學佛。”奇怪,既然好為什麼不贊成呢?他說:“我要兒子到日本去開大酒家,要發財,信了佛要老老實實做生意,發得了財嗎?還要布施供養,還要滿腦子少賺一點,生活麼搞得那麼清苦,有錢也不會花。”為了要他兒子到日本去當大老板,賺大錢,所以他搞破壞,即使好也不能信。這個例子足夠啟發的。

魔最反對眾生聽釋迦佛的法

有的人雖信佛,因為知見偏了,觀點不對,在佛門裡搞破壞。佛叫弟子要多聞,你要去聽經,他反對:“越聽越糟糕!”還到處串門叫人家不要去聽,大家不去聽嘛講經法會講不成,這種破轉*輪的罪很重,都是得到魔加持。魔最好佛弟子不懂佛法,貪五欲,搞迷信,佛門搞得亂七八糟,那麼釋迦佛的事業就垮掉了。

外道求生天,和佛教兩條路

外道道士,是指印度那個時候的外道。道士就是修外道的人,佛教以外都稱外道。外道求生天,到天上享福,道教修神仙,和佛教的解脫是兩條路。

不要把外道塞進佛門來

得到魔加持的人,反對你信佛是明的,說外道比佛教好,慢慢把外道東西塞進佛教來,讓你頭腦裡裝進去,這是暗的。佛門可不能信《太上老君感應篇》,那是外道啊!佛弟子“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否則就破皈依戒。別的宗教不是佛教,儒教也不是佛教。封建社會是人壓人,所謂“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由於封建吃人的禮教使多少人受苦,多少人被禮教吃掉,後來就出現了“五四運動”。再說,古代的文化雖有好的一面,好也比不上佛說的好,佛是圓滿的,還要外道來補充“漏洞”啊?利用講佛經的講台講外道,簡直糟透了,很多信佛的人竟然醒不過來。

佛、儒、道本是三家

我有個義父書香門第,他給我取的名字叫“味,滋味的味,琴,彈琴的琴”,詩意甚濃。那時,我常在上海佛教青年會聽經,有一天義父跟我說:“你比我幾個兒子強啊,我幾個兒子經書是一竅不通,佛教、儒教、道教本是一家。”我回答他:“不是一家,是三家。”他氣呼呼跟我說:“你如果是我親生兒子,我一個耳光打過來。”可見學儒教的人煩惱也很重,只有佛教才講要斷盡煩惱,了脫生死。“三教本一家”豈不笑話?如果有人講《了凡四訓》,我不干涉,可是我講佛法你也不要干涉我,要平等對待。希望佛弟子學好佛法再論辯。

對天神地衹要恭敬供養

對天神地衹要恭敬供養,比如說初八那天會供,會供就是大家聚會在一起供佛誦經,供完供品大家平等分。分完後,要修地神供,供養地神,叫大家布施,隨你布施餅干、水果、糖果,放在盆裡供土地神。

佛弟子身份高,對神要恭敬行禮,不磕頭

佛弟子身份比土地神高,凡是天神地衹看見如來弟子都要恭敬行禮,好比文武百官看到皇太子要磕頭,其實皇太子還是小孩啦。哪怕你剛皈依,聽法,還像個小孩,可你也是如來弟子,身份高啊!我們看不見土地神,他可看見我們,他起來迎接,所以我們要還禮,也要對土地神合掌問訊,不必磕頭,一磕頭,土地奶奶嚇壞了(眾笑),趕緊趴在地上“不敢當,不敢當”(眾笑)。假如去了十個佛弟子,每人磕三個頭,土地公公趴在地上要磕三十個頭啦,太累了,年紀大了,免了免了。

(未完待續)


佛說盂蘭盆經 (13)

◎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看見比丘比丘尼
要恭敬合掌不可握手

提要:

■ 真正佛弟子受神尊重護持,但心不可傲慢
■ 不了解情況不要說閒話
■ 佛弟子不能行道教禮
■ 男女居士看見比丘比丘尼要合掌恭敬,不可握手
■ 對別的宗教要有禮貌

真正佛弟子受神尊重護持,但心不可傲慢

如果你真是一個如來弟子,懂佛法信因果,事情沒有做錯,戒律清淨,沒有破戒,到閻羅王那裡去,閻羅王就來迎接你:“如來弟子駕到,有何見教?”(眾笑)。見了四天王,也要恭敬合掌行個禮,意思說:“四大天王,您好,祝你健康。”哪有如來弟子跟神磕頭的?當然啰,看見太上老君、王母娘娘也不磕頭,看見道士也不磕頭,但是心裡不要傲慢,合掌問訊一下,禮節也是要的。

不了解情況不要說人閒話

我那一年去參加成都昭覺寺方丈升座,來的人多啊!方丈就是清定上師。基督教、天主教、道教都來祝賀,全都招待,那個時候有人聽說我一天只吃一頓,就傳開去了,可真的苦了我。有一次在昭覺寺下午參加會供,清定上師講會供供品分到手可以就吃,以求加持,我當時就吃了點供品,會供完了,上海有個女居士,兩手叉腰跟我說:“嗨,給我看見了,你在吃東西了。”說了幾句閒話,所以我干脆跟大家講清楚:“你們要給我宣傳,就說我三頓全吃,就沒事了,人家就不會說我閒話了。”人的嘴巴要特別小心。

佛弟子不能行道教禮

清定上師升座那個時候,傍晚沒事,幾個人陪我出去走走,有個老道士也怪,也許看見我比較老,就直接往我這個方向走過來,到我的面前馬上行禮(師學道教行禮狀,眾笑),我馬上就還禮(師作合掌狀),不能搞錯。如果老道士這麼一來(師學道教行禮狀),那麼你也這麼一來(師學道教行禮狀),要給人笑話。道教唸:無量天尊;唸佛的人唸:阿彌陀佛,不能唸錯,唸錯了鬧笑話。

男女居士看見比丘、比丘尼要合掌恭敬,不可握手

還有禮節也要注意,男居士看見比丘尼,一律合掌問訊,不可握手,握手是世俗的禮節。女居士跟比丘不能拉手,一拉手比丘認為這只手就不清淨了,所以只能合掌,許多比丘尼看見男同志特別小心,你稍微靠攏一點,她就往後退,保持距離,就好像開卡車,保持車距,免出車禍(眾笑)。這些禮節大家也要注意。

對別的宗教要有禮貌

天上天下無如佛,雖然我們佛弟子身份很高,但是對別的宗教,也要注意有禮貌。今天就講到這兒,咱們再把《盂蘭盆經》念誦一遍。 (完)


佛說盂蘭盆經 (14)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業力並非神通所能解救

提要:

■ 《佛說盂蘭盆經》是講七月十五怎樣報父母恩
■ 在佛經裡沒有燒紙和錫箔冥錢
■ 在佛門做錯事,因果更大,罪更重
■ 目犍連出家證果,未忘母親乳哺之恩
■ 目犍連母親因業力而墮入餓鬼道
■ 因業力故,饑餓時飯成火炭
■ 業力並非神通所能解救

《佛說盂蘭盆經》是講七月十五怎樣報父母恩

昨天是七月十五佛歡喜日,我們開始講《佛說盂蘭盆經》,使佛弟子能夠了解七月十五這一天該怎麼樣報父母恩,佛是怎麼說的,叫我們怎麼做的,不要把事情搞錯了,並講一講它的重要意義。

在佛經裡沒有燒紙和錫箔冥錢

以往每年七月十五,一般人忙著燒紙來報父母的恩,其實我們把《佛說盂蘭盆經》從頭念到底,也看不到要給死人燒黃紙、錫箔、紙衣、紙家具等,這跟佛教沒有關系,把它搞到七月十五來,那不是搞錯了嗎?所以佛弟子不聽經會把事情搞錯,佛叫你做的你不做,佛沒有叫做的你做得起勁,這到底有功德還是有罪過呀?

在佛門做錯事,因果更大,罪更重

世間上來說,事情做好了有獎勵,做錯了要處罰。末法時期佛弟子進了佛門後,實在太隨便。其實佛教最講因果,在佛門裡邊做錯了事,因果更大,罪更重,所以聽經非常重要,聽了以後我們就可以照佛說的方法來報父母恩。

目犍連出家證果,未忘母親乳哺之恩

《佛說盂蘭盆經》是從目犍連要救度自己親生母親的因緣開始,佛講了一個救度父母親的辦法,使後世眾生也能照這個辦法去做。經文一開始說:“聞如是”,我是這樣聽佛說的,“一時”,有一個時候,“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大目犍連始得六通”,得了六通就是證阿羅漢果,外道只有五通,沒有第六通,第六通叫漏盡通,煩惱斷盡就是到彼岸,煩惱斷盡的果就是阿羅漢果,能夠跳出生死輪回,不在六道裡受苦。那個時候佛的一個大弟子叫大目犍連剛剛得到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心裡就憶念父母,父親已經生天了,母親死了不知道到哪裡了,為了要報母親的恩,他就用天眼在世間上找,“世間”不只是人世間,天上、餓鬼、地獄、畜生他也找。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全稱世間,天上也稱世間,因為都是凡夫,都有生老病死,都要受苦。

目犍連母親因業力而墮入餓鬼道

這樣找下來,“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他看見自己母親死後生在餓鬼裡。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三道是最苦的。“不見飲食,皮骨連立”,找不到吃的,也找不到水喝,因為業障太重了,沒吃沒喝,即使找到了,飲食和水都會發生變化,而且自己身體也有種種障礙,吃不下去,餓鬼的形態,喉嚨細得像根針,肚子大得像水缸,這怎麼吃得飽?長年累月就這樣受饑餓的苦。

因業力故,饑餓時飯成火炭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所以目犍連看到了非常悲哀,為了解救母親的饑餓,就以他自己的缽裝了飯,以神通力量送到母親面前,想給母親吃。“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抟食。”母親心裡非常歡喜,就左手拿著缽,還用手把缽掩蓋起來,右手伸進去抓飯吃。“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這就是環境障礙,明明是飯,可是到了她的手裡就變成火了,“遂不得食”,所以仍然吃不到。

業力並非神通所能解救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目犍連看到這個情況悲哀得大叫,就很快回到了佛那裡,具體地陳白這些情況。“佛言:汝母罪根深結。”佛說:由於你母親往世造的罪實在太深厚了,很難拔得出來,“非汝一人力所奈何”,不是你一個人能力所能夠救她的,“汝雖孝順,聲動天地”,你孝母親的這顆心,能夠感動天地。可是非但你救不了她,“天神、地衹、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天神雖受感動,想幫你救母親也救不了;地神也救不了;邪魔、外道、道士都救不了;乃至於護持佛法的四天王也救不了。

 

佛說盂蘭盆經 (15)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神通有利修行,卻不能得解脫

提要:

■ 不忏悔惡業眾生很難脫離惡道
■ 世人造惡,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業力比神通力量大
■ 神通有利修行,卻不能得解脫
■ 威,是指持戒清淨的比丘僧
■ 戒定慧稱功德,力量大稱神

不忏悔惡業眾生很難脫離惡道

今天繼續講下去。善業生天,惡業下墮,目犍連母親墮入餓鬼道,這是她惡業的業力。餓鬼道雖然比地獄道好一點,可是與畜生道相比苦得多了。佛經裡常說:一個眾生如果掉下三惡道,要跳出來是很難的。因為凡是掉入三惡道的人全是罪業很深,如果不通過忏悔的話,也許“永無出期”,永遠沒有跳出來的時候,可怕到這樣。有人會想眾生都可得度,怎麼會永無出期呢?要通過忏悔才有希望跳出來。佛在世時,有一天對阿難說:“你看這只螞蟻,死了又做螞蟻,螞蟻死了又做螞蟻,一直跳不出來,七尊佛出世它還在做螞蟻。”這個時間長不長?

釋迦佛滅度以後,來娑婆世界成佛的就是彌勒菩薩,人們稱他彌勒佛,其實他還沒有成佛,也稱未來佛,要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下生到娑婆世界成佛,補釋迦佛的位置。那麼七尊佛出世,想想時間有多長,可是這只螞蟻還在做螞蟻,所以無論如何三惡道是不能掉下去的。眾生如果不修行,誰有把握?

世人造惡,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佛說過,以佛眼觀娑婆世界的眾生,死了以後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釋迦佛從地上抓一點土,還能做人的只有那麼一點。這當然是個比喻,說明眾生如果不修行,死後大都下三惡道,能夠再做人的已經極少了,生天的也就更少了。所以今天能進佛門是極大的福氣啊!這是過去世深厚的善根因緣,可是偏偏進了佛門不想修行,不想聽佛法,僅僅進佛門來看看,參觀參觀。進佛門僅僅是磕頭、燒香,不喜歡聽法,也不想修行,越簡單越好,這就叫業障。這種業障使你枉為做人,你不修行,憑著這樣的業障也會下三惡道。所以凡是下三惡道的人,都是往世惡業造得很厲害。

業力比神通力量大

佛告訴目犍連,天神地祗,邪魔外道,乃至於佛法裡的護法四天王神,都對你母親沒有辦法。也就是說對於業障,天神、邪魔、都是沒有辦法的。佛在世時,弟子問佛:“神通力量大,還是業力大?”佛回答:“業力比神通力量大。”所以目犍連大神通,天神、外道也有神通,四天王也有神通,都沒有辦法。

神通有利修行,卻不能得解脫

現在有不少年輕的佛弟子喜歡求神通,你修出神通,造了惡業依然掉在三惡道裡,因為業力比神通力量還要大。但神通也能有利於你修行,例如,五台山上空一萬菩薩天天在聽文殊菩薩講法,我們就聽不到,有了天耳通就能天天聽到。有天眼通就能看到極樂世界,你修禅定作觀就觀得起來了。但神通不能解脫生死輪回,也不能幫助你不下三惡道。哪怕像四天王那樣的神通,都對下三惡道的眾生沒有辦法。

威,是指持戒清淨的比丘僧

從這裡開始,佛就講出一個救度母親的辦法來。“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目犍連雖出家修行,是一位比丘,證了阿羅漢果,得大神通還是不行,須靠有威神之力的大眾力量,並不是功德、戒行、定力都不夠的大眾。威,威德指的是戒律清淨。四眾弟子比丘為首,如果說比丘持兩百五十條戒不犯,或者犯了戒能忏悔清淨,反而修不好,持了五戒的居士可以娶老婆、生孩子,能修得好,這豈不是在貶低比丘僧,否定出家功德嗎?如果“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這種論調被人們相信了,講經也沒辦法講了,因為所有佛經裡全是贊歎比丘僧的功德,佛從未說過“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所以這“威神之力”指的是清淨的比丘僧。

戒定慧稱功德,力量大稱神

神,是有極大的力量稱神,功德大力量就大。一般人常把培福稱功德,其實功德是指修行的功德,戒定慧的功德。要了脫生死,要廣度眾生就得靠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智慧的力量。如果是真修行的話,居士與比丘,還是比丘能修得好,因為比丘在兩百五十條戒上修,基礎就好,居士只是在五戒上修;出家人已經出家了,居士還要回家;出家人已經放下了,咱們還放不下。所以在七月十五安居圓滿那一天,比丘們能虛心接受批評,忏悔自己的過錯,佛生大歡喜,這一天你為報父母恩,能供養持戒清淨,具足禅定、智慧、修行功德的大眾比丘僧,必能獲大福報得大利益。

佛說盂蘭盆經 (16)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請趕經忏和尚超度反增亡人罪

提要:

■ 沒有十一方,十方圓滿了也就沒有方
■ 十方僧眾要和合,不懂佛法的人做不到
■ 十方僧眾在一起修行的寺院稱“叢林”
■ 請趕經忏和尚超度反增亡人罪
■ 福鼎佛協夠好的了
■ 佛最喜歡比丘能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

沒有十一方,十方圓滿了也就沒有方

十方,東南西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面八方,加上方下方,十方一講就圓滿了,圓滿了也就沒有方。有句土話:“和尚吃十方,你吃十一方。”(眾笑)意思是和尚應該受十方信眾的供養,而你一個在家人卻靠和尚來養你。居士到廟裡去吃飯,一聽不要錢,胃口大開,吃得特別多,可是忘了供養,成了吃十一方。佛教講報恩,可不能在三寶那裡占便宜。

十方僧眾要和合,不懂佛法的人做不到

十方僧眾都是佛弟子,受的同樣的戒,學的同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生活在一起,以後不要再分別這些和尚是南方的,那些和尚是北方的;咱們修顯教的,他們修密教的;那是坐禅的,咱們是修淨土的。佛叫我們皈依十方佛,皈依十方法,皈依十方僧,從沒有講過只皈依九方,有一方不皈依,所以十方的僧眾在一起都是一家人,成為一個僧團,叫“僧伽”。四眾弟子修的各種法門都是佛法,大家要和合,能夠這樣做就不會發生矛盾。不要你說我,我說他,以為末法時期唯有這一宗派好,這就不懂佛法。十方就是叫我們觀點要全面,不要有分別心,各方面都包括在裡邊了。

十方僧眾在一起修行的寺院稱“叢林”

很多出家人在一起修行的寺院稱為“叢林”。二木為林,叢林當然樹更多了,寺院是十方僧眾都可以住。但中國佛教後來出現子孫廟,是我徒弟就是我的子孫,可以住,不是我徒弟,就把他擠出去,所以一個廟全是當家的徒子徒孫。從子孫廟發展到子孫山,一個山頭全是他的徒子徒孫,這樣不叫十方叢林了,也失去了佛教的平等心,也失去了佛弟子是一家的團結精神。

請趕經忏和尚超度反增亡人罪

“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是指真正在修行的僧眾。你們心裡會問:現在趕經忏的和尚算不算修行?說不算修行他也在唸經,拜啊燒啊敲啊。這要問一句,他為什麼要唸?說是超度亡人,且不論他有什麼威神之力來超度,有的是假和尚,有老婆,喝酒吃肉的,只有酒肉之力,可沒有威神之力(笑聲)。即使他在唸經,他修什麼呀?修鈔票。最近我看了《妙智》雜志的創刊號,有界诠法師寫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學佛者的知見》,批判趕經忏是不務正業,把自己出家以後要好好修行、學法、弘法,正當的事業全忘了。佛對文殊菩薩講過,末法時期信佛的人為超度親人,叫那些戒律不清淨,喝酒吃肉的出家人為亡人唸經,反而增加亡人的罪過,就是說這個敗壞佛門清淨的惡業還要算到死人頭上去。很多人不管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也不管是酒肉和尚還是娶老婆和尚,什麼也不問,以為只要會吹打就能超度,那真是看見胡子就叫爸。

福鼎佛協夠好的了

坐火車曾聽人說,“現在國內佛教協會最有錢。”(眾笑)福鼎佛教協會可沒錢,我們佛教協會文化教育部成立的時候,佛教協會只撥來了兩千塊錢,一買椅子板凳全花光了,連門都裝不起來,等到天冷了才裝上門。佛教協會在普光寺,年久失修,想重建,當然需要錢,我們湊了三千塊錢去,結果法師怎麼也不收,很令人感動啊!在末法時期對比一下夠好的了。

佛最喜歡比丘能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

“我今當說救濟之法”,今天我就給你說救濟母親的方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使一切受苦的眾生,包括你母親所受的一切苦難,都能離開苦。“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七月十五那一天是安居圓滿,大眾比丘僧通過三個月的修行,功德增長很快。為什麼要安居呢?一方面一年中抽三個月專門用功,另一方面由於印度天熱,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地上有很多蟲蟻,出外托缽,會傷害很多生命,由於慈悲心關系,這三個月就別出去了,好好用功,安居圓滿這一天是七月十五,這一天比丘都要自我檢查,還可以請求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現在的話,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自己有錯,或戒律中哪一條不清淨,本人在這一天就要向大眾比丘僧忏悔,忏悔後就成了清淨比丘僧,所以這一天比丘們對自己的錯誤有勇氣說出來,有勇氣改正,表現了佛弟子的覺悟,是佛最歡喜的日子,所以稱為佛歡喜日。


佛說盂蘭盆經 (17)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四眾弟子六和生活,
以釋迦佛的教導來統一矛盾

提要:

■ 佛弟子不要強調個人,要合眾
■ 不遵守制度的人大都孤高和激動,想的都是別人的錯
■ 四眾弟子六和生活,以釋迦佛的教導來統一矛盾

佛弟子不要強調個人,要合眾

僧是一個團體,至少要有四位比丘方才能稱僧,印度話叫“僧伽”。廣義來說,四眾弟子聚在一起也稱僧,這是指佛弟子的一個團體,僧伽翻譯成漢文是“和合眾”的意思,和合是說團結得很好,大眾在一起,能合得起來。能共同生活,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行為,走同樣的道路,吃同樣的飯,能做到這樣就叫合眾。世間上也主張少數服從多數,才能夠解決矛盾。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要合眾,不要太強調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愛好,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脾氣,自己的習慣,那你怎麼合眾啊?比如拿我們文教部所訂的規章制度都是屬於整體的,大家都應該要遵守,你遵守了就合眾了。

不遵守制度的人大都孤高和激動, 想的都是別人的錯

不能遵守規章制度的人有兩種表現,一種認錯改過,一種強調理由。強調自己性格脾氣的人,大都是“自命清高”,這些都是知識分子的通病。從前知識分子稱為“文人雅士”,喝酒作詩賞花,最欣賞的是菊花,花盆裡往往是一朵花(眾笑),文人雅士把一朵菊花形容成是孤高,“孤”,一朵,“高”,菊花的頭仰著,這叫“孤高人欣賞孤高花”,(眾笑)這樣子修行可不行呢。還有一種表現,脾氣厲害,火氣大,稍微有點摩擦,就激動了,不冷靜了,頭腦裡想的全是人家錯。不能合眾的人啊,我看就是這麼兩種,對於這樣的修行人怎麼辦呢?只有耐心等待他自己覺悟轉變。

四眾弟子六和生活,以釋迦佛的教導來統一矛盾

居士雖然在家學佛,也是僧團裡的一份子。四眾弟子都要和合,尤其是當頭的,寺院的方丈、當家、知客、維那,都應該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身和同住”,身子同住在一個地方,大家和和氣氣。“口和無诤”,不要爭來爭去嘴凶,有道理好好開會解決。“意和同悅”,心裡要發歡喜心,你對他歡喜,他對你歡喜,心情就舒暢。在集體生活裡有一個人不歡喜,會影響旁邊人也高興不出來。“戒和同修”,居士五戒,比丘兩百五十條戒,不准持外道的戒。五戒就是五戒,不能多加一條戒,沒有六戒。八戒就是八戒,也不能再加一條,沒有九戒。否則你五戒,他六戒,你八戒,他九戒,還能和合得起來嗎?不准吃樹皮草根,不准辟谷、天天吃黃瓜,這是外道方法。有的人嚴格遵守不吃油鹽醬醋,他算在修行,這樣大眾就不和了嘛。“見和同解”,現在各有各的見解,不統一鬧矛盾啊,我說要統一起來,統一到釋迦佛那裡去,大家都聽釋迦佛的話,照釋迦佛的話來理解,照釋迦佛的話來說話,一點矛盾也不會有。

舉個例子,中國人在一起說中國話,有什麼矛盾?假如有一個說英語,有一個說日本話,弄得大家聽不懂,聽不懂就統一不起來了。再舉個例子,什麼叫“南無”,一個人說南無就是好心,一個人說南無就是南方沒有,佛經上的“南無”就是恭敬的意思。糾正了錯誤的觀點就能統一到正確上來。佛是印度人,印度小孩回家,一看家裡來了客人,就很有禮貌的兩手合掌,口裡說一句:南無,就是我向你敬禮,不能按照漢字來解說成南方沒有。有的人還講出理由呢,南無阿彌陀佛,南方沒有阿彌陀佛,對的嘛,阿彌陀佛在西方嘛(眾笑)。

“利和同均”,這一條最容易解說了,你們每次來參加會供,分供品都分得一模一樣。有時還會發生誤會,分供品的人去看看這個人的口袋,有人就不高興了,“我沒有多拿,就是一只嘛”,人家是來看看你少了沒有。眾生對別人總是從不好的方面去猜測,很少從好的方面去猜測,所以容易起煩惱心。

 

佛說盂蘭盆經 (18)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提要:

■ 往世父母及現在父母都在苦難中
■ 要以百味五果供養比丘僧
■ 比丘不睡大床
■ 佛弟子平等心,不必過分討好有錢人
■ 供養要“盡世甘美”
■ 高僧修行高,大德戒定慧功德大
■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往世父母及現在父母都在苦難中

“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七世這個七,在印度風俗裡不一定是指七,也可以解說為很多世的父母及現在父母,正在受苦受難中的。現在父母也有苦難啊,生病,家裡不團結,子女遇到麻煩,炒股票賺兩萬,賠五萬,東奔西走借錢還債,有的父母高血壓,一面頭暈一面還在搓麻將,中風了更是苦。

要以百味五果供養比丘僧

“具飯百味五果”供養比丘僧,百味是說各種味道都很好的飲食飯菜,五果,五也不一定是五種,就是各種水果。“汲灌盆器”,生活用品,古時候用水要汲水,盆器是裝東西的,拿現在來說就是肥皂、毛巾、面盆,碗筷等,生活用品。“香油錠燭”,一方面是燃燈供佛,一方面煮菜用油,古時候沒有電燈,全靠油燈蠟燭。當然,如果這個寺廟還沒有裝電燈,你給他裝電燈,那就更好了,因為電燈比油燈還要亮,不要死板板的理解。比如五百塊錢可裝電燈,電線一接就亮了,你不給他裝電燈,偏要買五百塊錢蠟燭去供養,就太死板了。

比丘不睡大床

“床敷臥具”,睡的床,因為比丘僧安居圓滿了他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參學,路上備個床比較方便,是什麼床?用繩子做的繩床,一收起來就很小,放在包裡,走到一個地方,把繩子在兩棵樹上一掛就睡覺了,可不是席夢思,榻榻米啊。修行人不睡大床,只睡小床,睡大床的睡到八點鐘可能還醒不過來。

佛弟子平等心,不必過分討好有錢人

有的地方搞上客堂招待貴賓,貴賓如果是有聲望的,有地位的人來,這還可以。按照我的觀點,凡是信佛的都不要搞特殊,大老板大富翁也應該睡睡小床硬板床,就好像我們到少數民族那裡去,也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其實大老板或許倒沒有這個要求,何必過分討好有錢人。真正比丘睡的臥具,在佛教裡規定,就是比這個狹的桌子稍微再寬一點,而且睡硬板床特別好,一醒來就可坐起來修禅定。彈簧床一坐就凹下去了,你稍微動一動,盤盤腿,人好像在虛空中搖晃了(眾笑)。睡榻榻米容易一塌糊塗,要迷掉(眾笑)。所以供養出家人床敷臥具也要注意一點。

供養要“盡世甘美”

“盡世甘美”,世間上好的東西要拿出來供養,不要把壞了的東西供養出去。有一次,有人供養我一大包人參,我也推不了,只好收下來,拿回去一看,蟲有這麼長了,爬出來(眾笑),我可苦了,他供養我些蟲叫我去代他處理。

高僧修行高,大德戒定慧功德大

“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有威神之力的稱大德,極大的功德。有的不是高僧,因為他皈依弟子多,名氣大,也被人隨口稱他為高僧大德,這叫名僧!不叫高僧!高僧修行高,大德功德大,什麼功德?戒定慧功德,斷智悲功德。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有些人出錢修建寺院,自己不修行,和尚也請不到,只有兩個在家人在看廟,有的廟還給氣功師占領了,過去有個居士,他自己說,他為寺院設計圖樣一分錢也不拿,經過他設計而修建的寺院大概有四十座,自以為功德很大,他跟一位法師說:“我這也算是引進法門,有了廟大家好來燒香啊。”法師告訴他:“要有開悟的人樹立法幢才能建寺。”現在大家喜歡建寺廟,建了寺廟又沒有人去弘法,起什麼作用?所以大德是指他能斷煩惱、有智慧、有正知正見、能弘揚佛法、能教導年輕一代培養人才,方稱大德。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在這一天,一切聖眾,聖眾指證果的比丘或指一向努力精進修行,功德巍巍,具足威神之力的大德。


佛說盂蘭盆經 (19)

傅味琴講於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歷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要得四道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

提要:

■ 高山地基牢固,山間禅定能得大定
■ 要得四道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
■ 經行是動中修,既用功又助消化
■ 得漏盡通即能以智慧教化聲聞緣覺
■ 菩薩化現比丘現出家相
■ 大眾一心,走清淨道,其德汪洋

高山地基牢固,山間禅定能得大定

“或在山間禅定”,我們九峰寺禅定進修苑就在山間,以後居士同學們也可以到九峰寺去參加禅定,打個禅七。佛弟子哪可不修禅定?哪有不修禅定的高僧大德?為什麼要在山間禅定?因為安靜,沒有噪聲,高山地基牢固,修禅定能得大定。城市有馬路,車輛開過,房子也在微微的振動,即使入定,也不能得大定,山間即使有公路,車子開過,高山的地也不動。入定必須身定心定,全身不能動,嘴唇舌頭都不能動,一心不亂就是定的境界。念佛要嘴巴不動,心念才能入定。

要得四道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

“或得四道果”,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定好比火,土坯要在火裡燒一燒才能成器。《金剛經》說,得初果的人要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好看的東西,好聽的聲音,心不要投進去,不要起貪心,那就必須在生活中磨練,必須要有定的力量才能得到親證。“道”是指趣向證果的道,四果四向稱四雙八輩,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初果並非究竟,要證四果才究竟,因為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等於你沒有妄想,真正起作用要入定,才能產生極大的力量。念佛的人經常打妄想,就難起作用,或者第一句第二句沒打妄想,第三句打妄想了,僅僅幾秒鐘的能力,哪能行呢?《佛說阿彌陀經》說,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經行是動中修,既用功又助消化

“或在樹下經行”,經行也是修行。打坐是靜中修,經行是動中修。為什麼要經行?世間上的人吃飽了要散步,佛教利用散步來修行叫經行,為了幫助消化,維護身體健康,把運動跟修行結合起來,不浪費時間。經行不一定排著隊大家繞圈子,一個人也可以經行。

得漏盡通即能以智慧教化聲聞緣覺

“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有的比丘得到六通自在。由於六通自在,他有能力教化聲聞緣覺。前五通是神通,第六漏盡通是智慧,斷盡煩惱的人不可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斷煩惱?斷盡煩惱才能了脫生死,有了智慧才能度眾生,把智慧傳給眾生,讓他們從斷煩惱中覺悟。

菩薩化現比丘現出家相

“或十地菩薩大人”,菩薩修大乘法登初地,初地修完登二地,乃至超九地登佛地。比丘僧是聲聞弟子,其中會有菩薩嗎?菩薩有在家菩薩、出家菩薩,菩薩化現比丘僧多得很!我們佛堂中間供的一尊文殊菩薩就是比丘相,可他是大菩薩。菩薩化現比丘,教導比丘;化現居士,教導居士。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你是什麼身份,他就化現什麼身份來度你。寒山、拾得兩個小和尚,就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化身,平時看不出來,據說是個老修行在定中才知道。

菩薩稱大人,不根據年紀。發菩提心的人稱大人,因為他修大乘法。

“權現比丘”,菩薩為應機,所以示現比丘。

大眾一心,走清淨道,其德汪洋

“在大眾中,皆同一心。”這些比丘僧或是出家菩薩,在大眾裡邊都是一心。一心就是不搖擺,心全在修行度眾生上,所謂出離心、菩提心。有的居士是三心二意,來聽經之前也不知道有幾顆心了:“我今天要去聽經”,“看樣子要下雨了”,“到底去不去?”“我還有點事情沒有辦好”,心總是定不下來。心定得下來才能修行。有位法師贊歎文教部的年青人說:“你們沒有剃頭也算出家了。”其實叫離家,不能算出家。修行可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就慢了。

“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那一天自恣,忏悔清淨,接受供養的飯。

“聖眾之道,其德汪洋”,清淨的比丘僧、證果的聖僧功德像大海那樣。佛一再贊歎比丘僧,贊歎戒律清淨、修禅定、有智慧,走向初果、二果、到彼岸的比丘僧眾。如果能夠供養這樣的比丘僧,才能夠有威神之力救出三惡道眾生的苦。今天講到這裡。


 

 

上一篇:自立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下一篇:自立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章 喜施獲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