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是否具生起出離心的標准
第三,生起出離心的標准,本文說:
(五)“修已於輪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
這個頌子是說:我們對輪回盛事不要喜歡,對人間的快樂不要喜歡,對後世的快樂也不要喜歡,因為我們不能沾染這些,一旦沾染了就要流轉生死。因此我們對輪回盛事想都不要想,非但不想還要生起厭離之心,而且應生起非離開六道輪回不可之心。要生起厭離心就要思維生死中的過患,我們對輪回中的一切安樂,不管是哪一道的安樂,都不要生剎那的希望,不僅不生剎那的希望還要生厭離的心。因為不生剎那的希望還不一定求解脫,只有生起厭離心才會求解脫。這種求解脫的心是需要白天黑夜都在想:“自己怎樣能夠脫離輪回的痛苦?怎樣使自己的相續不再取後蘊?”這種求解脫的心真正生起了的時候,才是生起了出離心。
由於這樣子思維無常、惡趣、業果、樂趣苦等,你可以知道,如果不徹底解脫輪回,即便獲得天道的快樂也是純為痛苦,毫無意義。此後更為強烈,對梵天、帝釋、轉輪王的富貴也不生一剎那的希冀。[晝夜]者,譬如心有極大憂慮的人,縱於夜間偶爾醒來之時,心於其事仍明記不忘一樣,何時思維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脫心,這就是出離心生起的標准。
不徹底解脫輪回,不斷除取後有的功能,就是得生天道也還是痛苦。就像富翁將自己在銀行的存款都拼命地花完了,到欠別人一百元錢也無力償還的地步,此時債主來討要那一百元錢,他有什麼辦法還呢?自己的善業都用完了,惡業現前該怎麼辦?即使是小惡業也承受不住。
[此後更為強烈,]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小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長到五六歲的時候還什麼都不會。現在的小孩可大不相同,到五、六歲的時候已經會開收音機、電視機了,這是好的方面;在壞的方面,現在的小孩子學會的不好的習慣也比我小的時候多多了。我曾看到過,大人整天在打牌,他們不玩了,小孩子馬上就去牌桌上學著玩。他們那麼小就學打牌,長大了打不打牌?現在的人貪欲是很強的,父母愛做的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因為這是他第一個老師。父母做的事孩子很快就能學會,這是共業所感,是沒有辦法的事。大家現在能想這個事,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就是中流砥柱!盡管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如果現在不做,未來生中就更惱火。大家可以想想,現在物質文明是進步了,可人們的心卻苦極了,過去人們的心沒有現在這麼苦,因為那時沒有那麼多物質需求的貪欲。盡管現在物質文明很發達,這是不可否認的,比過去不知要優越了多少,但是我們的心苦多了,負擔的責任也重多了。
[對梵天、帝釋、轉輪王的富貴也不生一剎那的希冀。]為什麼要我們對這些不生希冀?因為在那裡福報一旦享盡,還是要墮入三惡道去,所以有什麼可以希冀的呢?
[[晝夜]者,譬如心有極大憂慮的人,縱於夜間偶爾醒來之時,心於其事仍明記不忘一樣,何時思維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脫心,這就是出離心生起的標准。]這就是說我們無論在夢裡也好,醒來也好,心裡都應該想的是如何不受後有,這就是求解脫的心。如受後有就有一個分別:由願力而受的後有我們要;由煩惱而生的後有我們不要。換句話就是說不能自主的後有我們不能要,能夠自主的後有我們還是需要,因為我們要度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我們不來這些如母有情怎麼得度?所以我們必須要來,但這是乘願而來,是自願來的。比如大家看那些坐汽車的人很舒服吧?可那些戴著手铐坐汽車的人可就不舒服了。我們要的是按自己的願望去坐汽車,而不要被迫戴著手铐坐汽車。
此《三主要道》中,將暇滿難得到出離心之間的下、中士諸道,歸入出離心的范疇內,這是本文的殊勝處,而且是有原因的。出離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為具有大悲心,必須先生起不造作的出離心。不思維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懼令汗毛戰豎,是不會有無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入行論》說:“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為利他人,生此饒益心?”因此我們可以說出離心與大悲心是同一種心態,只不過在自身上修的是出離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
[此《三主要道》中將暇滿難得到出離心之間的下、中士諸道,歸入出離心的范疇內,這是本文的殊勝處,而且是有原因的。]為什麼要將下、中士道都歸入出離心的范疇?因為下士道是粗分出離心,是要出離三惡道;中士道是細分出離心,要出離六道輪回,所以這二者都可以歸納到出離心來講。在講出離心時將下、中士道都講了,這是《三主要道》的殊勝之處。我們今天在這裡不僅僅是學《三主要道》、只學出離心、菩提心、空見,而是將《菩提道次第》裡從下士道起一直到上士道的內容都學了。其原因就是沒有生起前面的功能就生不起後面的功能。
[出離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為具有大悲心,必須先生起不造作的出離心。]自己沒有出離心,不想解脫自己,不想脫離輪回的苦,哪裡有心思去想讓一切有情都能脫離苦海呢?你自己都覺得人世間猶如在公園裡玩耍,很舒服,在農家樂花十元錢玩一天還要吃飯,感覺這麼舒服還能想脫離嗎?自己都沒想脫離苦海,想人家脫離苦海不是空話嗎?大家想過沒有:我憑什麼能夠幫他們脫離苦海?沒有想幫助他們脫離苦海的心,怎麼會想去學幫助他們脫離苦海的本領?自然不會想嘛。出離心下包括下、中士道,上引伸到上士道。佛法都是相互關聯的,下士道也會牽扯到上士道,沒有截然劃分,只是修的方法有前後次序,也就是學法要有道次第。道是方法,次第就是方法裡面的先後次序,但是先後是一貫的,是相互關聯的,不是截然分開的。
生起出離心必須是真的,不能說:“因為經書上是這樣說的,老師也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就是應該這樣想。”我們要看到世間的一切,乃至人間都是生苦的,自己非離開不可,否則將來還要繼續受苦,有迫不及待地想離開的心。這種厭離心生起了,自己再接著想:苦都是因煩惱而生的,怎樣才能斷煩惱?只有靠無我智慧才能斷煩惱,這樣才會勤求無我智慧的心生起,所以說下士道和上士道都是相互關聯的。這些關聯對我們來說就是解脫生死,而解脫生死又與成佛有關:我們連生死都解脫不了,還怎麼成佛?因此,盡管是講出離心,但已將下、中士道都包括進去了,同時也引伸修上士道的因。佛法不是孤立的,雖然分成了下、中、上三士道,實際上卻是相關聯的,在不了義上說是三乘,在了義上說實為一乘,都是為了成佛。
[不思維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懼令汗毛戰豎,是不會有無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如果我們沒有因害怕自己受苦而恐懼到毛發都豎起來的程度,就生不起那種無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希望他們都快得解脫的心。因為對自己受苦都不害怕,反而覺得玩耍得舒服,就會想:誰要求解脫就自己快去吧!
[《入行論》說:“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為利他人,生此饒益心?”]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如果你整天還在為了自己的好處、自己的安樂奔忙,連睡夢中尚且都還沒有夢到想出離,怎麼會想到利益眾人呢?一定要自己有迫不及待、忍無可忍地想出離的心,才可能想到眾生也在受同樣的苦,才會願他人出離。連自己都沒生起想出離的心,怎麼會生得起利益眾生脫離苦海的心呢?
[因此我們可以說出離心與大悲心是同一種心態,只不過在自身上修的是出離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這就是說:在自己身上求解脫苦,這就是出離心;為所有有情求解脫苦,這就是大悲心。也就是說自己本人都沒有想求解脫,想他人得解脫就是一句空話。想別人脫離苦海的心都不沒有,僅是嘴巴上說說而已,怎麼會起作用呢?
為生起此心,我們必須聞思妙音怙主宗咯巴的傑作《菩提道次第》,漸次修心。我們這些人貪等煩惱一天天地增長,都是因為未在下中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過失。
如何才能生起出離心?只有《菩提道次第》才說得最好,其他的經書大都不說。佛經都是當時某種根器的人,因某種因緣向佛求教,佛針對他而說的,說完之後佛又說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大家可以去看每一部佛經,都是佛針對眾生如何請求,他如何解釋的,解釋了之後佛又說這些都是可以成佛的,話是這樣的一句,但中間還差了很多東西,還缺了許多教授。只有《菩提道次第》才將初:如何斷三惡道,中:如何解脫生死,後:如何為眾生成佛說得清清楚楚。《菩提道次第》是我們學修佛法之人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沒有搞清楚就要走錯路。這個走錯路可不像我們去什麼地方旅游,走錯了路轉回來就是了,一天之內就解決了。在學修佛法上如果弄錯了是要影響到若干億萬年的事,是關系到若干億萬生的事,一旦走錯了路就惱火了。我們在這裡學《三主要道》,既是為了解決我們現生的心苦,又是為了我們在未來生中能走捷徑不走彎路,最後達到解脫、成佛。
現在我們所學的是佛法的道理,先將道理搞清楚,生起決定見,然後再依這個決定見進行聞、思、修,不斷地努力修,才能慢慢地生起功能。絕不是大家今天在這裡聽了一下,明天就得解脫了,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自無始以來我們所積的煩惱習氣,不可能只用幾個小時、幾天、幾個月、幾年的時間就破除了,那可是像螞蟻搬木頭,很不容易的,因此說漸次修心是非常重要的。根據《菩提道次第》來說,漸次修心是要依道次第的,要有先後的次序。
為什麼說[我們這些人貪等煩惱一天天地增長]?大家如果仔細想想就知道確實是這樣:人一旦看著一樣東西好,馬上就要起貪念。有些商人很會做生意,今年他把商品的樣子改一改,為了讓顧客喜歡;明年又會再改個樣子,為了讓顧客貪愛,他們就是這樣幫助大家增長貪心。我們坐在家裡會想自己的住房太小了,要住大公館才好;住進了大公館裡又會想每天自己來去走路不方便,趕公交車還要排隊,還是自己有部汽車才好;一旦自己有了汽車又會想該有個車庫放車才好;自己有了汽車又會想乘飛機;乘了飛機又會想要是自己有架飛機該多好,隨時可乘多方便!我們就是這樣一天天地在生貪心,一天天地在增長貪念。由於現在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只要沒有生起厭離心,我們每天都會在培養貪念,外面的環境也在促使我們增長貪念。
[都是因為未在下中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過失。] 我們在下士道修心就知道應該斷三惡道,我們在中士道修心就知道要解脫輪回。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很好地在下士道、中士道修心,所以我們的惡業才會一天天增長。道理是聽懂了,經書也看了,昂旺朗吉堪布上師講得那麼好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也都看了,但只是看了還是不起作用,必須天天想才能起作用。我們天天想、天天思維這些道理,慢慢地才能將舊的觀念淡忘下去,因此天天串習很重要。天天串習可不是按照儀軌念一遍就行了,要思維這些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思維《菩提道次第》。
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所講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現在印出來了,這是極為難得的,通過這部書我們可以知道修下士道該想哪些;依止善知識該想哪些;念死無常該想哪些……要堅持不懈地天天想,自己的心念才變得過來,如果不是天天想就不能改變心念。我們天天想了之後還要發願今生自己要如何做,未來生中自己要如何做;我們還要想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必須忏悔,否則要墮三惡道;今生所造的惡業同樣必須要忏悔,否則也要墮三惡道;還要發願來生再也不造惡業,這樣我們就是在改變三世的惡業。我們還要想到自己過去生中所做善業時還沒有生起出離心,是以世間心做的善業,所以就只能到世間來感果。我們現在要趕快將自己過去生中還未感果的所有善業回向為利有情願成佛;將自己今生所造的善業也同樣回向為利有情願成佛;並且還要發願未來生中也要這樣做,這樣我們將三世善業也都改變了,將來生世間受苦的因就減少了。只有這樣做才稱得上是在串修,我們天天都應該這樣修,不這樣修,就算自己今生修得再好,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成熟了還是要來世間受苦。如果是善業,苦一點也算了,如果是惡業的話那就更不好受了。我們學《三主要道》著重是要天天串修,最要緊的是依因果而生起功能,因為能由因果而生起功能的話,我們可以以因果的法來忏除惡業,用因果的法來改變我們由世間的因所造的業。
我們將三世的善業都回向成佛,大家可能出現這樣的疑問:“我現在將一切的福報都回向成佛了,來世我來到世間豈不是一無所有了?我的福報都回向完了,還不窮成個要飯的?”其實不會的,我們有兩個方面可以保險:一方面當年諸佛成佛之時都將自己所有的福報回向給了未來生的學佛者,所以學佛之人不會缺生活來源;另一方面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每天都在種善因,種了善因就會感果,怎麼會沒有福報了呢?因此大家不要擔心,我們本身在不斷地種善因,就一定會有福報,更何況所有諸佛都將他們的福報回向給我們這些佛弟子。佛曾經說過:即使在饑荒年,佛弟子都不會缺生活來源。大家放心,我們既有外援又有自己的成就,未來生中我們決不會窮得去要飯,所以盡管發大願,將一切福報都回向給為眾生成佛。
依佛法的道理來說,國家的元首是要有大福報的人才能擔任,他們如果能給國民造福就是從善道來的,如果搞得國民惱火就是從阿修羅道來的。阿修羅還是有大福報的,只不過他的嫉妒心、爭斗心沒有斷。不是什麼人能夠當元首,沒有那份福報是當不成的。如果我們生起了菩提心,說不定將來能做國王,所有的臣民都能因我們而得好處。至少因為我們是信佛的,人們都能遠離惡而種善,未來生中都能好;如果國王是從阿修羅道來的,臣民就惱火了,他所愛的就是要臣民都栽跟頭。
只有學修《菩提道次第》才是讓我們真正能夠斷三惡道、解脫生死、為眾生成佛,其他的大灌頂都是要這些功能生起了之後才能起作用。如果大家現在不抓緊學修《菩提道次第》,而忙著去修什麼無上密,修什麼大圓滿勝慧,修什麼大手印等等,雖然那些法都是好的,但是我們不夠資格,所以修不起。比如學大學生的課程當然好,但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學不起走。如果做老師的說:“這些課程好得很啊,你們幼兒園的小朋友雖然不懂也還是要學嘛!”那麼請問:幼兒園的小朋友該怎麼能學懂大學生的課程?根本就不可能嘛!前面我一再說過,這些法都是殊勝的、都是圓滿的,關鍵在於我們夠不夠格修,這才是重要的。再有就是我們在修的時候是否能如法而修,不如法就妨礙生功能,就生不起功能,這可就要我們自己負責了。因果是由我們自己在種,自己搞錯了就會以錯的因產生錯的果,不能由別人來負責。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學《菩提道次第》,將正見搞清楚,不要錯。先不要求多得,而是學一樣就搞清楚一樣,好好地在心上修熟,要修到熟極了才能生功能。如果該搞清楚的沒有搞清楚,搞清楚了又修得不熟,今天高興了就修,明天不高興就睡大覺,那怎麼行呢?大家一定要天天勤奮地修,修到熟極了,身上才能生起功能。
對像笨教與外道也能修的邪法,如神通、變化、[開門]等,聰明人不應動心,而應聽聞、思維、修習包含聖教總體扼要三藏教與攝三學道心要的《菩提道次第》。
大家知道這個道理就千萬不要再隨意動心,別人說:“那個活佛是坐飛機來的喲,人家在峨眉山灌頂一個星期,你快去吧!” 我們切不要聽他一說就動心。現在人們可憐就在於一聽到是泊來品,腦殼擠扁都要進去,不考慮該不該學,不問生不生得起功能,不想是不是自己應學的,通常大家都會犯這樣的毛病。
現在什麼商品都講究包裝,有些想廣傳的人也講包裝:先給你送點捨利,再給你傳個什麼法,這樣就把你帶過去了。真正有關《菩提道次第》的法卻沒有多少人講,最多今天教你三皈依,明天再給你講些什麼,沒有按道次第來講。我們今後遇到這種殊勝因緣的時候要考慮一下:“我是否應該去學?學了對我有什麼好處呢?”不然會耽誤自己每天的正修。如果學那些枝葉的法,耽誤了自己的正修,總的來說我們是損失很大、成就很小,這是大家務必要注意的。我不是說那些人傳的法不好,法都是好的,關鍵在於是不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
[而應聽聞、思維、修習包含聖教總體扼要三藏教與攝三學道心要的《菩提道次第》。]如果有人講這些內容的法大家就可以聽,假如不是講這些內容,就不要耽誤自己的正修。法都是好的,就是現在我們修不起。如果你去浪費了一天時間,至少就少了一天的正修時間;假如他所講的內容好,你還要分散精力每天花時間去串修,又減少了每天的正修時間,究竟你是成功還是失敗?自己要仔細考慮。我們現在應該抓住一樣自己能夠修得起的法,不放松地修下去,自然能得到結果。鹽礦埋得再深,只要我們拼命打,總有一天能將鹽井鑿成。現在到海上去鑽井開采石油,也是要拼命地打下去,海有那麼深,多困難啊!不拼命打,石油永遠開采不出來。“成佛有那麼的困難,我怎麼修得起喲!”如果你有這樣的心就好比海底有石油,你不肯下功夫去開采,不下苦功夫,石油就永遠采不出來。大家現在學佛法,《菩提道次第》就是至高無上的妙法,也是我們急需的妙法,除此之外,大家暫時不要去搞別的東西。如果去搞別的,盡管法都是好的,但是卻耽誤了自己的正修。出離心、菩提心、空見生不起,任何大灌頂都生不起!就像黃教講的勝義光明,我們現在修不起;紅教講的大圓滿勝慧,我們也修不起;噶舉派講的大手印,我們還是修不起。這些法都是極為殊勝的,如果我們連學佛的基本功能都沒有生起,這些法怎麼能修得起?
明知自己生不起功能的法還去學,能有什麼用處呢?從好的方面說,未來生中我們如能再值遇,就有因緣可以修;對現在來說則起了妨礙作用,耽誤了自己正修的時間和精力,正修的東西就沒有了希望。沒有這個希望,就等於我們始終在佛門外邊轉,為什麼不進去坐下學呢?這是關系重大的事啊!
如果進入這種[道次第]中,你的修法就不會有錯誤,能逐漸獲得奢摩他,[三主要道]及二次第之證德。因此,任何成佛的希望都建立在這個[道次第]的基礎上。
這段話很重要啊!我們修佛法依《三主要道》就不會犯錯誤,就不會耽誤正修,就不會去搞其他的。舉個例子:出家人應該忙著修佛法,我聽說有的卻鼓著勁修什麼九龍水,還說修九龍水可以給人家治病。如果他們修的九龍水可以給人治病,那還要醫生做什麼?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人們對自己產生信心,供養就送上來了,所以根本還是求名求利,最可惜的是他們耽誤了自己的正修。我這樣說不是在批評哪一個,而是為了將道理講清楚所舉的例子。在家人在度生方面沒有多大本事,所以我們都是盼望出家大菩薩及早成功,以宏法利生。假如出家人都正事不干,去化什麼九龍水,佛法就要從這些人身上開始衰敗。我不是在批評、指責出家菩薩,也不是有什麼嫉妒心,只是我覺得他們這樣做就失去了接釋迦佛法幢的力量。出家人重要的是應該注重如何住持真正的佛教,而將那些博名博利的事情暫時丟開。自己要有本事才能度生,只知道拿本經書照著念,別人就不會自己念?
[任何成佛的希望都建立在這個[道次第]的基礎上。]大家應該明白:蓋房子講究打基礎,沒有堅固的基礎,無論蓋什麼樣的房子都要垮!道次第是修佛法的基礎,沒有修《菩提道次第》的基礎,修其他的什麼法,即便修得再好都是種未來因。比如你將生起次第修的好,後世將來你真正需要修生起次第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因緣,當然不是沒有好處。生起次第修得好,對修《菩提道次第》就有幫助作用,但重點還是要放在修《菩提道次第》上。
再舉個例子:我們今天的殊勝在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三主要道》,無論各位是走路來的、是乘公共汽車來的、還是開自己的汽車來的都沒有關系,不是一定要開自己的汽車來才好。大家怎麼到這裡來不是重要的,走路來的還是一樣,重要的在於我們學的是道次第。這些道理都明白了之後,我們才有鑒別是法非法的能力,才能有識別是否為自己現在所需要的法的能力,才不會耽誤自己正修的時間。法師講的法都是好的,不是法不好,那些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的人未來生中都是要成佛的。我們不要輕視那些念阿彌陀佛的老太婆們,她們未來同樣是要成佛的,只不過我們找到了近路可以跑快一些,可以走到前面一些,成為走在前面的老大哥。如果你想走在尾巴上也可以,那你就去念阿彌陀佛吧,念阿彌陀佛還是要成佛的。
如果生不起大悲心,就無法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大悲心的生起很重要。
生起大悲心當然重要,但要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生起大悲心,如果出離心都生不起,無論如何都不能生起大悲心,更談不上生起菩提心了。
上面講的是如何生起出離心,下面要講的是第二部分:釋菩提心。出離心是成就我們自己的,菩提心是以同樣的心情成就一切有情的。兩者都是用同樣的心力,而成就的對象則不同,一個僅是為自己,一個則擴大到為了利益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
這裡我附帶談一下如何正確理解[如母有情]和[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兩個說法。
[如母有情]是我們漢人的說法,在藏文中則是[媽一切有情]。[如母有情]是依照漢文的習慣所譯,意思是和母親一樣的有情,其實藏文本意不是這個意思。[如母有情]在藏文中是[媽一切有情],就是[母親一切有情],或者是[一切母親有情],因為一切有情就是我們母親。我不是說他們譯的不對,只是覺得他們譯的意思還不夠完整。
[為利有情願成佛]之字面上含有‘我去利益一切有情成佛’的意思,實際不應該是這個意思,而應該是:“為了報一切母親有情的恩,我要成佛。”這才是真實的意義。我們不僅僅是利益母親而是要報母親的恩,這樣表述才懇切。比方說兒子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今天送錢來孝順母親,他應該是來利益母親還是來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從母親的角度來說,兒子是來報父母親的恩的。如果兒子說自己來利益母親,當母親的能願意接受嗎?“我這麼多年將你撫養成人,用得著你拿錢來利益我?”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道理?兒子有錢了,就是拿出百億來孝敬父母,母親也認為是應該的;兒子沒有錢,哪怕僅拿出一元錢來孝敬父母,母親也感到同樣高興的。母親不會依錢數的多少來評價兒子是否孝順,而是依兒子的孝心。如果兒子到母親面前說:“媽,我今天來利益你。”母親怎麼能接受呢?在座的女同志可以想想:如果有一天兒女回家給你一百元錢並說:“媽,我利益你來了。”你能接得過來嗎?你會連手都不伸:“我把你帶這麼大,用得著你來利益我啊!”。如果兒女說:“媽這麼多年撫養我太辛苦了,這點錢表示我的一點心意。”這樣你才接受得下來。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沒有譯正確,[為利有情願成佛]字面上帶有施恩的意思,而實際應該是報恩,是為了報一切有情的恩我願成佛。[我願利益一切有情]這不是變成自己高高在上了?“你們這些有情都是我利益的,我來利益你們!”實則不是這樣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