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本書征引的經論詳考
關於本書之中,引用各種經論作旁證的次數,已被明了的共計五十多處,其中尚有不少地方,不知出於何典,且待再加尋檢,現在暫作如下的逐條標列,以使學者得其大要。
凡例:本文所舉各條,均標明出於何典,在《大正》的那一卷,那一頁的那一欄,以便查檢。同時,於每條之下分列如次的四個項目,研判引舉。
(A)項標明本書中的位置。
(B)項標明被引原典的名稱及其位置所在。
(C)項系與所引原典文字有出入的場合,即將原典的相似之內容抄示出來。
(D)項是摘要。
(1)《起信論》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A)《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B)《大乘起信論》(陳真谛三藏譯本),《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上,少一「諸」字。
(2)經言:「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A)《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B)此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之偈,《大正》一六.四八零頁中。
(C)《楞伽經》共有四譯,但初譯已不存,今之三譯,與本書所引之偈相當者,現將其三種譯本所出,分列如次:
(a)《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求那跋陀羅譯)卷一之偈,與本書所引者一致。
(b)《入楞伽經》(菩提流支譯)卷一,《大正》一六.五一九頁上:「佛不入不滅,涅槃亦不住; 離覺所覺法,有無二俱離。」
(c)《大乘入楞伽經》(實叉難陀譯)卷一,《大正》一六.五九零頁下:「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遠離覺所覺,若有若非有。」
(3)經言:「於緣中癡。」
(A)《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下。
(B)舊譯《六十卷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共有三譯,此為最早,次為唐之實叉難陀譯出的八十卷,後為唐之般若譯出的四十卷。然本書著述者,未及見到二、三兩譯)〈十地品〉第六現前地,《大正》九.五五八頁下。
(C)原典文句為:「又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為行作因。」
(D)若與《八十華嚴》及《四十華嚴》的譯文對勘,則不相同,然以本書成立的年代考察,寧依《六十華嚴》為妥。另參閱異譯《華嚴經》之《大正》一零.一九四頁上及同卷五五三頁上。
(4)經言:「其地壞者,彼亦隨壞。」
(A)《大正》四六.六四三頁中。
(B)《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乘章》(求那跋陀羅譯),《大正》一二.二二零頁中。
(C)所謂「地」者,即是無明住地。原典為:「若地壞者,彼亦隨壞。」
(5)經偈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A)《大正》四六.六四三頁下。
(B)舊譯《六十卷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的偈子。《大正》九.四六五頁下。
(C)此偈縱然與《八十華嚴》的譯文對比,意思也無相異之處。可參閱《大正》一零.一零二頁上。
(6)經言:「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上。
(B)原典不明。
(C)但在《諸法無行經》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頁上),有類似的經句:「明無明一相,知是為世尊。」
(7)經言:「生死依如來藏,即是法身藏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章》第十三。《大正》一二.二二二頁中。
(C)該經原文為:「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
(8)經雲:「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零頁中。
(C)原典為:「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
(D)《入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五六頁中)則全同於四卷本的《楞伽經》,而在《大乘入楞伽經》,乃謂「如來藏是善不善因」(《大正》一六.六一九頁下)。本書引文,不雲「如來之藏」而說「如來藏者」,意義應同於唐實叉難陀所譯的「如來藏是善不善因」,但以本書作者的年代而言,不該見到唐譯本的《大乘入楞伽經》,或慧思禅師另有梵本的依據嗎?
(9)又復經言:「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七頁上。
(C)此與《八十華嚴》相勘,在《大正》一零.六六頁上是如此的:「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
(10)又復經言:「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而生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典出《觀無量壽經》。《大正》一二.三四三頁上。少一個「而」字。
(11)故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如來光明覺品》。《大正》九.四二四頁下。
(C)原文為:「言語道斷行處滅。」少一個「心」字。
(D)《六十華嚴》卷一一,是「究竟三世,皆悉無性,言語道斷。」《大正》九.四六九頁上。但是本書引用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句,確與《璎珞本業經》所引《華嚴經》經句相同。
(12)經言:「流轉即生死,不轉是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A)《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B)原典似出於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大正》九.四四三頁下。原文為:「流轉則生死,非轉是涅槃,生死及涅槃,二皆不可得。」
(13)又復經言:「五陰如幻,乃至大般涅槃如幻,若有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彼如幻。」
(A)《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B)出典不明,但般若系列有不少類似的經句,例如:《放光般若》卷六〈如幻品〉,《摩诃般若波羅蜜》卷八〈幻聽品〉,《小品般若》卷二〈釋提桓因品〉等。
(14)又復經言:「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
(A)《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B)出典同第二條。
(15)「如《起信論》廣明也。」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上。
(B)此系指的《大乘起信論》(真谛譯)的釋義二所明。《大正》三二.五七九 頁上,有如下的一段文字:「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C)本書未引全文,僅征其大意。
(16)論言:「若眾生無佛性者,設使修道,亦不成佛。」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
(B)出典未詳。
(17)經雲:「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
(B)出典考證同第九條。
(18)又復經言:「即是法身,流轉五道,說名眾生。」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
(B)出典未詳。
(C)《佛說不增不減經》中,有類似的經文。《大正》一六.四六七頁中,有 如下的一段:「捨利佛,即此法身,過於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因此,假如除了菩提流支所譯的《不增不減經》之外,沒有其他經典作依據的話,就是慧思禅師,將此經文引用大意而成了。
(19)經言:「清淨法中,不見一法增」,「煩惱法中,不見一法減。」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下。
(B)出典不明。
(20)「如似窮子,實從父生,父實追念,但以癡故,不知己從父生,復不知父意,雖在父捨,不認其父,名之為違。復為父誘說,經歷多年,乃知己從父生,復知父意,乃認家業,受父教,名之為順。」
(A)《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
(B)此系取自《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之喻。《大正》九.一六頁中-一七頁中。
(C)取意引用,而非照文抄錄。
(21)《起信論》言:「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A)《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下。
(22)經言:「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中。
(B)出典與第五條同。
(23)經言:「譬如明淨鏡,隨對面像現,各各不相知,業性亦如是。」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七頁下。
(C)《六十華嚴》的原文是:「猶如明淨鏡,隨其面像現,內外無所有,業性亦如是。」
(D)唐譯《八十華嚴》則與《六十華嚴》稍有出入,而更近似本書的引文,即在《大正》一零.六七頁上雲:「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但以本書出現的年代而言,應依《六十華嚴》為其引文的出典,更為妥當。
(24)又復長行問雲:「心性是一者,此據法性體融說為一也。雲何能生種種果報者,謂不解無差別之差別,故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也。」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出典參同第九條。
(25)論言:「三者用大,能生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故。」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三二.五七五頁下。
(C)此謂「善惡因果」,但在《起信論》原文:「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僅一「善」字,而本書引征時,加了一個「惡」字,此與本書的性染說的立場,似有關系。唐之賢首國師的《起信論義記》中,也沒有「惡」之一字。
(D)了然的《宗圓記》卷四,《 續藏》九八.四一一頁C說:「今更下重說四,初法體相用者,名出起信,於生滅門,明此三大,今辨本識,故說此三。但彼相大,在淨在性,用大非惡在善,故立義中雲:一者體大,謂一切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今文不局,相通性事染淨,用通善惡果因,其不同意,如辨不空藏中已明。」
(26)經言:「一切諸佛法身,唯是一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九頁中,原文為:「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27)修多羅證:「即此法身,流轉五道,說名眾生,反流盡源,說名為佛。」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出典不明,但是前兩句可參同第十八條。
(C)後兩句似出《不增不減經》的大意引用。如《大正》一六.四六七頁中有雲:「捨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28)論雲:「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頁上。
(B)典據未詳。
(29)經雲:「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眾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頁上。
(B)《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原文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大正》一四.五五零頁上。
(30)故雲:「佛性大王,非造作法。」
(A)《大正》四六.六四九頁中。
(B)出典不詳。
(31)經雲:「一一塵中,顯現十方,一切佛土。」
(A)《大正》四六.六五零頁上。
(B)出典不詳。
(C)此似與《華嚴經.離世間品》的思想類同。
(32)又雲:「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
(A)《大正》四六.六五零頁上。
(B)出典未詳。
(C)同第三十一條。而晉譯《六十華嚴.普賢菩薩行品》也有類似的經偈:「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
(33)又復經言:「過去是未來,未來是現在。」
(A)《大正》四六.六五零頁上。
(B)出典不詳。
(C)雖不知其出典何自,觀其思想,似與《華嚴經》之教理,有密切的關系。 晉譯《六十華嚴.普賢菩薩行品》有:「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及《八十華嚴.普賢行品》亦有:「過去中未來,未來中現在」的經句。
(34)經言:「但治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一頁中。
(B)《維摩诘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原文為:「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大正》一四.五四五頁上。
(35)經言:「由共相身故,一切諸佛,畢竟不成佛也。」
(A)《大正》四六.六五一頁下。
(B)出典不詳。
(36)「如《法華》中所明,無量分身釋迦,俱現於世。」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系取意於《妙法蓮華經.從地踴出品》。《大正》九.三九頁下。
(37)又復經言:「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參同第二十六條。
(38)「若諸眾生法身,不反流盡源,即是佛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義同第二十七條的後一半。
(39)「又復善財童子,自見遍十方佛前,悉有己身,爾時豈有多心為體耶。」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此雖不是整段的文字抄引,但很明顯,系指的《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內容。參看《大正》九.七八一頁中,「自見己身在諸佛所」。
(40)「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三頁中。
(B)參同第三十四條。
(41)論言:「以依本覺故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妄心,能知名義,為說本覺。故得始覺即同本覺,如實不有始覺之異也。」
(A)《大正》四六.六五三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中-下。
(C)《起信論》的原文是:「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意覺。(中略)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 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42)論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說名阿梨耶識。」
(A)《大正》四六.六五三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中。
(C)原典的文句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
(43)論雲:「以種子時阿梨耶識與一切法作根本種子故。」
(A)《大正》四六.六五三頁下。
(B)出典未詳。
(C)此在真谛三藏譯的《起信論》及《攝大乘論》中,均未見到。
(44)經雲:「自性清淨心」,復言:「彼心為煩惱所染。」
(A)《大正》四六.六五三頁下。
(B)見於《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章》。《大正》一二.二二二頁下。
(C)原典為:「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
(45)論雲:「阿梨耶識有二分,一者覺,二者不覺。」
(A)《大正》四六.六五三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三二.五七六頁中。
(C)原典為:「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46)論言:「心真如者,離心緣相。」
(A)《大正》四六.六五四頁下。
(B)參同第一條。
(47)又復經言:「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
(A)《大正》四六.六五四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三零頁上。
(48)經言:「一切法如幻。」
(A)《大正》四六.六五八頁中。
(B)《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一六.四八零頁上。
(C)這句經文,雖有《入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一九頁上)以及《大乘入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九零頁下)中,均有出現,但以譯出的時間和本書成立的時代來考察,宜指四卷本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為其根據。然在《大乘止觀述記》二零六頁,則說:「是故下引《如來藏經》為證。」 頗有疑問。此書有關引文出典的指認,往往錯誤,例如該書七四頁說列於本文的第十二條,是出於《楞嚴經》偈,其實《楞嚴經》系由唐朝的般刺密帝譯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七零五年),和慧思禅師的年代(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相比,遲了一百數十年,豈會引用得到?這也許是執筆的誤聞而非出於谛閒大師的親口。
(49)經言:「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A)《大正》四六.六五八頁下。
(B)《維摩诘所說經.方便品》。《大正》一四.五三九頁中。
(50)佛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中-下。
(B)出處同第二十六條。
(51)經言:「菩薩若知,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為奇特之法。」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下。
(B)似出於《華嚴經.離世間品》。
(C)《大乘止觀述記》二二一頁:「是故下引《華嚴經》,證明其義。」
(52)經言:「與一切菩薩,同一善根藏。」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下。
(B)似出於《華嚴經.離世間品》。
(C)《大乘止觀述記》二二一頁說:「《華嚴.離世間品》言,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於一切如來,生無二想。」
(53)「即如窮子,不知父是己父,財是己財,故二十馀年,受貧窮苦,止宿草庵。」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下。
(B)參同第二十條。
(54)經言:「心造諸如來。」
(A)《大正》四六.六六二頁下。
(B)出典同第五條。《大正》九.四六六頁上。
(55)經言:「聲聞曲見。」
(A)《大正》四六.六六二頁下。
(B)出典不詳。
(56)經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A)《大正》四六.六六二頁下。
(B)見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偈。
(a)鸠摩羅什譯本。《大正》八.七五二頁上。
(b)菩提流支譯本。《大正》八.七五六頁中。
(57)經言:「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相。」
(A)《大正》四六.六六三頁中。
(B)《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大正》一四.五四九頁下。
(58)經言:「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諸賢聖,然後可食。」
(A)《大正》四六.六六三頁下。
(B)出典未明。
現在將本書中引用典據的次數與各章出現之多少,列表如下:
由此可以明白,本書作述者於理論基礎的說明時,極其用力,先打好理論的底子之後,再導入大乘止觀法門的實際修持。我們若想理解慧思禅師述說本書之時的理論基礎,究竟立足於什麼立場,便當考察其所引論證之出於那些經論了,不妨再將其所引各種典據的經教及條數,列表如次頁。
從本書所引經論次數之多少而言,則以《華嚴經》占第一位,其次為《起信論》,再次為《維摩經》及《楞伽經》,又次為《法華經》及《勝經》。《華嚴經》與賢首宗唯識宗有關聯,《起信論》則與天台宗、賢首宗、禅宗有關聯,《楞伽經》、《維摩經》及《金剛經》與禅宗有殊緣,《法華經》則為天台宗的根本教典。而南岳大師本人,則為禅師,又是天台智者大師的法脈源流,由此可以想見,南岳大師對於中國佛教的源頭開發,以及本書思想的形成,實應被尊為中國一大前所未見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