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實踐與現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實踐與現觀

唐仲容

佛教的理論和方法都是以實踐為中心的。不過實踐這個名稱在佛學上叫做業。實踐是思想、言語、行動的總和,佛學上的業是身口意的總和。實踐的力量叫做業力;實踐的因果關系叫做業感緣起;屬於私人的個別實踐叫做別業;屬於集體的共同實踐叫做共業;自他兩利的、有崇高意義的實踐叫做善業或淨業;自他兩害的、無價值無意義的實踐叫做惡業。惡業或染業能發生種種不良影響,招致痛苦,使社會墮落,造成整個世界的黑暗;善業或淨業能發生種種優良的影響,招致幸福、使社會進步,整個世界成為光明。

佛學不僅在理論上推重實踐,而且進一步要在日常生活中打破我執和法執,致力擴大慈悲與智慧;也就是要拋棄個人主義和庸俗主義的實踐,而要求獲得捨己為群、捨迷從悟的實踐。是以凡學佛者必先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誓願,常發“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常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行,以及“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的六度萬行。同時,對生產活動也並不忽視,如我國古代禅德親身力田、打鐵、編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便是很好的實例。

從事有意義的實踐,可以提高駕馭客觀事物的能力,排除有礙人類生存繁榮的事件,創造有益於人類的東西。這樣,不但可以把人類生活逐步改善,而且使人們在客觀事物面前,在周圍的環境面前做了發號施令的主宰者。可是要人而能到達主宰事物,事必須具有高度的科學智慧和技術。就是說,人不僅要觀察客觀事物的真相,而且要運用高度的智慧掌握事物的規律發掘事物的效能來豐富人類物質和精神的生活。掌握了馬列主義的人在實踐過程中極力排除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可能達到這個圓滿境地,一般人們是很難企及的。因為人們用名想概念分別事物,不能直接地全面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真面。

把主觀的成見謬執當作真實,是之謂顛倒夢想;經常在這裡兜圈子,是之謂長夜淪迷。這就是人們在認識事物上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非徹底解決不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從事佛學上的現觀正是這個重要法門。

什麼叫做現觀?現觀有三意:一、認識事物泯除一切名想概念,打破能所對立,而使心境融合無間,親證現知,是名現觀。二、過去的事物已滅,未來的事物未生,都非全部真實,惟有現在正現起的事物體用俱全,可算全部真實。智慧湛寂,不落前後,契入現前現實具體事物,本事物的質量善巧處決,名現量智,但以現實具體事物為所觀境,是名現觀。三、絕去主觀的智慧照物,任運通達,毫不用力,而他所緣的又是性境客觀自具,不同於主觀的純由意識記憶想像所現起的獨影境;也不同於教條的由心情疑似所現起的似帶質境。這樣能觀智與所觀境,二俱現成,而無絲毫造作,所以名為現觀。此中第一義是根本智的現觀,禅家謂之如來禅,它在認識事物上具有徹底的真實性。第二義是後得智得現觀,禅家謂之祖師禅,它在應接事物上具有最大得靈活得純熟性。因之現觀是最徹底最正確的認識活動,也是最極美滿的精神生活。而迷與悟、凡與聖,都以證得它與否來劃分。

怎樣才能達到現觀?達到現觀的方法,佛典中說得很多,主要的滌除妄念與長養淨智這個法子。

什麼是妄念?通常的人用名想概念分別事物,都帶有我執(主觀)和法執(教條)的成分,正與客觀事物的離言性相背,所以都是妄念。因此妄念即指通常所有的即使是屬於善的或正的一切分別。怎樣滌除妄念?在晝夜二十四小時中不分動止語默,遇到事物或某種思想現前,都要在心地上察看明白所起之念是什麼念,是否落在一邊,這樣覺照,這樣明白,就是覺悟,覺悟即是智慧,慧光照耀,妄念自消,久久這樣用工,自爾分別不起,妄念淨除,這就是禅家所說的修無念行,神慧說的“故雖偏修萬行,而以無念為宗”,正是這個法門。要把善惡邪正的念頭完全掃光,顯露著心的實性和一切事物的實性,即慧能所說的:“一切善念惡念,應當淨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因此,修無念行是通達第一義的正智淨遣分別的妄念,所謂般若的空觀中觀都是建立在這個無念正智上。慧能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智無余。”更指示除妄念既然去,淨智出現的境界。因為學佛的人在認識的總體上展開真與妄的斗爭,此生彼滅,此消彼長,如光與暗,來去同時,去妄念必生淨智,求生淨智必先去妄念。淨智既生,則能於諸事物了了分明,親證本質,現觀實相,且能予以方便善巧的處理。慧能說:“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這說的就是淨智的行相。

怎樣長養淨智?在日常生活中,任淨智應事接物的妙用流行而不加阻,則智用日增,這是長養淨智的第一法;其次還要於現有的淨智而進一步精究內學,以及一切科學,努力為群眾謀福利,以鍛煉自心,成就十力種子及一切智智。瑜伽雲:“菩薩乘馭如是無戲論理,善能成熟佛法及諸有情。”慧能亦雲:“既心無所攀緣,不思善惡,不可沉空守寂,應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這都是說已得淨智,即當擴而充之,使其長養發育,直至圓證無上菩提。滌除妄念,似乎是消極無為,正面是求無所得;長養淨智,正是積極有為,在無所得上達到真有所得。人必先無為而後可以有為,所以在起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得根本智後,必起方便善巧、成己度人的後得智。人必先無所得,而後乃能真有所得,所以釋迦先於般若經中廣诠無所得義,而後於涅槃經中說有常、樂、我、淨的四德。若只知滌除妄念而不知長養淨智,認遣妄念就是偏修眾善,那就犯了瑜伽所謂惡取空,墮在禅家所謂百物不思一念絕的錯誤。若欲求淨智而不直於心念起處隨即覺照遣除,則雖終日勤修淨行,只是徒勞形神。滌除妄念、長養淨智是實證現觀方法。人們執我執法,不能徹底現見一切現實事物的真相,不能現受主觀(這是指淨智不是指妄念)和客觀上現成的真樂,自縛於苦惱之中,這是必須修證現觀的理由。學佛的人所謂了生脫死、成佛作祖,中心環繞在破我法執,徹底現見一切現實事物的真面,現受主觀和客觀上現成的真樂,是為體證現觀。隨所在處,隨所緣境,都能引法現量智慧以現觀一切現實境界,是為達到現觀的具體方法。用此具體方法,不斷努力,自能獲得現觀而成為真正的覺者,徹底解決在認識上存在的嚴重問題,掌握了絕對的真善美,人們的生活便由此有了豐富的內容和真正的價值。

從佛學上講,認識是五識與五俱意識勤緣外境時總和的活動。五識與五俱意識都是現量性境,因此實踐也是親觸外境,而可方便地說為世俗的現觀;現觀即是最徹底的認識活動,也是一種作為,而可方便地說為勝義的實踐;這是實踐與現觀的相互融攝。學佛的目的,在於圓證一切真實以求成就無上菩提。瑜伽說真實有四: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此中前二是世俗的真實,是在一般的實踐中證得的;後二是勝義的真實,是聖者現觀實證的境界。若欲俱證此四真實,就非把實踐和現觀融合不可。只求現觀而丟掉實踐會形成如下的缺點:

一、任何人都是社會的成員,如果修現觀而不與實踐融合,小之個人生活無著,大之對社會無所貢獻,失掉大乘的積極精神。

二、現觀是生動的,不是枯寂的,若不與實踐融合,藏在深山古廟,沉空守寂,必致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毫無活潑的生氣了。

三、現觀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若不與實踐融合,只從聞思方面取些材料來依之修止修觀,只是玩弄觀念概念,陶醉於抽象的冥想。

四、現觀是要實證客觀的真實性,如佛說的“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與實踐融合,便沒有生動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其所緣境,那就只能自修其心,自悟其性,成為絕對的唯心主義者。

五、現觀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的,妄念既消,淨明境現,但這種淨明是無分別智的新生,不是絕對精神的復活;無分別智現起以後,要在見聞覺知言語行動中增進資長,如不與實踐融合,此智就失其所養而趨於蕭索了。

六、修證現觀需要有健康的體魄,昏沉病痛,安能證真?

以上缺點,過去的學佛者,除傑出的大德意外,都受當時的制度和思潮的影響而難於避免;現代的學佛者也常犯了而不自覺,甚至把錯誤認為是正行。這必須迅速改正,不然就不能與時代精神相合,不能走向成佛之道。

處在現社會,欲把實踐與現觀融合,在方法上,是否可以完全遵古呢?對於這個問題,應當說必須遵古而又不可食古不化,也就是要根據悲智等運的原則和農禅(中國禅宗自百丈禅師始,都結合著生產活動來參禅,就是修真現觀)的精神,再與現代的環境相適應來確定方法,把農禅法門推廣到工禅,直貫徹到軍、政、經濟、文教各種工作中去。因為所有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群眾幸福,充分發揮大悲的精神,充分發揮大智的作用,也正是聖義谛的現觀。一面工作,一面修禅,在實踐的現實生活上現觀,在現觀的真知灼見下實踐,把科學、道德和藝術三者在日常生活中打成一片,人人都可成為愛國愛人民的勞動英雄,人人都是圓通自在的禅者。

修禅,不要當做一件專門的事來做,要在日常生活上、應事接物上、工作上來磨練,逐漸絕棄主觀的分別心,根據具體事實來分析一切事理現證現知,在思想上滌除個人(我)得失的一切妄念,使心境空閒淨明、然後依此淨明心境而無忘無助、不取不捨地工作,這樣外面從容不迫的作事,內心卻為如如不動,此之謂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亦正由於內心如如不動、才能把工作做得恰到好處,此之謂超以相外,得共環中。這就是修禅的方法,也就是融合實踐與現觀的方法。

 

 

上一篇:竺摩法師:佛教與人生 愛語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下一篇:竺摩法師:佛教與人生 人生疾病的療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