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出世間孝道之比較
竺摩法師講述 在澳門佛學社
曾子曰:‘夫孝,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徐倬雲‘西竺遠在流沙外,去中國不知其幾萬裡,而竺氏之為教,以無相為宗,以空諸所有為谛;獨所雲孝者,世出世間,俱不能廢,是所謂此心同此理同也。’此因孝道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謂‘人生在世父母始’;沒有父母,那裡會有人類?則不論其為世間或出世間,孝行之道,又豈可不論!烏有反哺之情,人無報德之心,則與禽獸不同者幾希!或不如禽獸了。但平常許多都誤會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等同古時墨子的‘無父無君’,佛教決不是那麼一回事。
先說世間的孝道吧,詩經所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或‘晨昏定省,福祿侍養’;或‘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葬之以禮’。這是從子女對父母應做的孝行;至父母所望於兒子的,所謂‘積谷防饑,養子防老’;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福祿侍養,生子繼嗣,固然是應作的;但惡逆之子,做了貪官污吏,冒犯國法,弄到‘滿門處斬’,‘九族誅滅’,那又是如何呢?或生了敗家子,連祖宗三代九族的東西都敗得精光,結果不善而終,族嗣依舊斷絕,那又怎麼辦呢。這些可以不論。反觀佛教所講的孝道,便不是這樣淺薄短視的,僅僅顧到眼前的一剎那!他是要使父母獲得永遠的快樂,才算是孝行的成全。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過於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可見得眼前為父母作暫時的打算,即使‘五鼎三牲’,又何以酬父母的大德呢!真能報父母的恩德,要在自己道業成就,度脫父母超越苦海,轉生樂土,才算是永固的徹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說為三種: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養父母現生的福報。二、小乘人的孝道,度親族脫離苦海。三、菩薩乘的孝道,普度一切眾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內),離苦得樂,同成佛道。這樣比較一下:世間人的孝道,是狹義的,現世的,短視的,暫時的,不徹底的,如不善游水的兒子,想救沉溺中的父母,力所難及,或二俱陷溺。出世人的孝道,是廣義的,三世的,遠矚的,永久的,徹底的,如善於游水的兒子,或乘船善技的兒子,救父母於沉溺,易於反掌。這就是世間孝與出世間孝,不同說法的地方。所謂‘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為孝’;就是這個道理。
《地藏經》的孝道思想
本經所講的孝道又是怎樣呢?李宗邺序本經科注雲:‘佛升忉利為母說法,復召地藏大士永為幽冥教主,為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鹹登極樂。辄掩卷欷歔曰:此即吾儒之孝經也!世人漫不加察,而以因果視之,謬矣!夫吾儒之所謂孝者,上則博冠诰之榮,下則覓甘肥之奉,此外則寂寂無聞,較之釋氏急於成己而即以成親者,奚啻霄壤!’這些話裡,已顯出此經實為佛門之孝經。的確,不說別的,只說婆羅門女為憶念母親,弄得自己‘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蘇’。做光目女時,又是為救母親,‘哽咽悲啼’,‘涕淚號泣’,孝思感佛,語不勝情,真是格天地而泣鬼神了。但經中多次發願救度眾生,多因孝順母親,因母為‘悲母’,鞠育兒女,劬勞勤苦,十月懷胎,三年乳哺,為小兒費煞苦心,尤屬世所難能。又母女天性相關,故菩薩多世皆示女人,救度母親,這與學佛婦女,關系深切,亦足以為學佛婦女的示范。但在此大家還要注意:地藏菩薩不但愛她的媽媽,也愛她的爸爸,且愛一切眾生,故每次發大誓願都要度盡一切罪苦眾生,這因為一切眾生,都是菩薩的父母,梵網經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從之受生。’既一切眾生,輾轉輪回,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所以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佛教的孝道思想,報恩主義,從本經地藏菩薩由孝自己的父母,推而孝一切父母;由孝一切父母而孝一切眾生;不但人類的眾生,而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眾生。孝道至是,可謂‘歎觀止矣’了!試想世間一切的宗教學說,其不談孝道的不提,其談孝道的,無論如何好法,都不能比佛法這種似洪水泛濫,茫無際岸,廣大無邊的孝道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