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入道要門論》說:“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雲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頓悟成佛,始倡於道生。慧能六祖,實踐其說,而建立頓悟成佛的一大法門,為後來禅宗代代相承不變的宗旨。
佛是出類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人。佛的成就如是偉大,為何可由頓悟而成呢?這是因為一切有情本來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來藏”等異名同實的清淨心體。即此清淨心體,是頓悟成佛切實可靠的依據。《涅槃經》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這是說明頓悟成佛是以佛性為依據的。佛即覺慧,覺慧的性能是人人本來具有的,但為迷執覆蔽不能顯現。故六祖雲:“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以心迷,不能自見。”《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亦如是雲:“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
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又說明無漏淨智本自具有,人能破執斷障,即得頓起現行。其他經典又以“佛性”的異名“如來藏”說明頓悟成佛的道理。《大方等如來藏經》雲:“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這裡不但說明了如來藏是一切眾生之所本有,而且也說明了如來藏是成佛的切實依據,依之修學,即可頓成佛道。
二、頓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達磨從南天竺來中國,開闡禅法,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禅宗立宗的基石,也是頓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六祖說:“諸佛妙理,非關語言文字。”禅宗傳佛心印,屬於教外別傳,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其義有二:一是突出頓悟法門:二是認為佛在人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華嚴經》雲:“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維摩經》說,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雜染故,有情雜染。禅宗依據這些教義,大力倡導“即心即佛”之說,並把這種理論體現在修持上.而主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心有真妄之分。妄心起妄念、妄想.現妄境界。妄心死,然後真心方顯。妄心妄境皆是假法,必須除卻假法,然後見真。故六祖雲:“若人能真者,離假心自真。”真心即是本心,妄心即是染心。《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人緣境,不依名取相,即無染污;若心離染污,便會“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真心或本心現行起用,圓明觀照,即能現知現見諸法離言說分別的真空本性。世間一切諸法,皆一心之所顯現,故一切法不外一心,一心即一切法,此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義;而見一切法的本性,也即是見一心之本性。此中能見之智,即是觀照般若,正是菩提。其所觀境,即是實相般著,亦即涅檠。菩提涅檠,—時俱證,即是見性成佛。見性成佛與頓悟成佛是同義語,然皆由直指人心所致。若不在自心見性上覓佛,而終日尋色相,逐聲音,向外覓佛,那就象“十石芝麻樹上攤”,絕無是處。故直指人心之見性法。即是頓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三、頓悟與真參
參之一字,具有參禮和參悟二義。諸學道人,不能自行開悟者,必須參禮有真參實悟的大德,求其開示。在開示時,學人聞而默識心通,潛契冥合,心心相印,便得言下大悟,即是真參。禅宗叫做“參話頭”。
參話頭是禅宗在修學上獨有的風規。因為禅宗傳佛心印,為師者以其所證之佛心,開示學人,印證學人之心,是否與佛心相符,不立文字,親口傳授化導,亦使利根法器,聞而心領神會,豁然開悟。故參話頭成了禅宗一脈相承的傳統風尚。釋迦在靈山會上,以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傳付迦葉。迦葉以此傳付阿難,阿難傳付商那和修。至二十八祖達摩來東土,傳付慧可,乃至弘忍傳付慧能,共三十三祖,都是心心相印,燈燈相傳,師則親口開示,徒則言下頓悟,代代皆以此為真參,而特加重視。為顯言下頓悟對參撣入道的重要,五祖曾向神秀作如是說,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六祖亦以自身為例,顯示言下頓悟為真參。如彼雲:“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盲下頓悟,隨根性不同,悟境亦有差別。大悟者,即時見性成佛;小悟者,亦知向心中求佛,以及入禅方便。言下悟者,無論其所悟之大小深淺如何,總是其心靈活動有著豁然開朗的景象,在認識過程上,有著由暗轉明的飛躍,故俱
是頓悟。
前節說過。頓悟成佛,是以佛性或本心為其切實依據,為什麼還要依善知識開示,才能實悟呢?這是因為一切法皆待因及緣而生,參禅開悟亦屬緣生與佛性是其內因,還須藉善知識開示為外緣,才能使菩提種性頓起現行,而有妙悟,這是禅宗重視參話頭的原因。但亦有開悟而不假善知識開示者,如釋迦牟尼坐菩提樹下,無師開示,而競大徹大悟、直登佛地。
真參之義,不僅是參話頭。攝斂其心,妄念起時,隨即覺察,這種內照反省工夫,亦屬真參;於山色溪聲、翠竹黃花渚現法,參悟有得。亦屬真參范疇。然均非其主要意義,學者當辨。若然,當今末世,有豎悟之名師大德難遇,當從何言下大悟以為真參呢?這就當於佛陀所流布之教法中求。只要於大乘經論,熟讀精究,自會頓開智慧。北齊慧文禅師讀《中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頌.而悟出“真”、“俗”、“中”三谛,並依之而建立“空”、“假”、“中”三觀。又如玄覺禅師讀《維摩诘經》,得悟佛心宗,出言暗合諸祖。禅家典籍非常豐富,更可從中探究玄奧,汲取精華,以求真參。
四、頓悟與頓修
頓教法門,既講頓悟,也主頓修。故《壇經·頓漸品》六祖開示智誠頓悟與頓修同時並進。對於世間一切相的自性(本體),有著非常敏捷的覺悟,是為頓悟,屬於“知”的范疇。對於道業的修習,有著非常迅速的進行和成就,是為頓修,屬於“行”的范疇。一般說來,知與行相互促進,其關系至為密切。若由知而行,則知是行的先導,而行又是知的充實;若由行而知,則行是知的基礎,而知又是行的轉化。以此為例,可知頓悟與頓修的關系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若由悟而修,則頓悟是引起頓修的動力,而頓修又是促成頓悟深化的條件;若由修而悟,則頓修是頓悟的引因,而頓悟又是頓修的結果。頓修與頓悟,二者始終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特別是頓修的主要內容。在以真遣妄、以悟破迷,絕不能離頓悟而專講頓修。現在為了使學人能掌握禅法,易於開悟,特就頓修作如下三方面的诠說。
一、遠離染污,無作無相,直與無為法相應。馬祖示眾雲:“修證則不無,染污即不得。”何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污。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無捨,無斷無常,無凡無聖。六祖向薜簡談修禅心要時說,善惡兩邊都沒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六祖這裡所說的善惡兩邊都沒思量,也就是馬祖所說的莫染污義。若於染淨邪正兩邊都無造作,對是非、好惡,取捨、斷常、凡聖等都無分別,就算離去染污。若真不污染.當下即得冥契真如,與無為法如如相應,而立地見性。此法最為直捷了當,頓中之頓,妙不可言。
二、隨迷隨覺,一迷便覺,內照反省,毫不放逸。六祖在《壇經·般若品》中說:“前念迷,即佛是凡夫;後念悟.即凡夫是佛。前念取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學禅者,心當無念,假若念起,即是心迷(前念)。即應緊接中間無間隔的第二念,覺察前念之非,以破其迷;若心外馳,於境取相,亦必隨即覺察,使速離境。這樣隨迷隨覺,功夫異常緊湊。神會禅師對此說得更明顯。他說“念
起即覺,覺之即無”,隨覺二字即突出了頓的精神。禅宗把觀心察念比做牧牛。《傳燈錄》載,馬祖問慧藏禅師作什麼?慧藏答:牧牛。馬祖問他怎樣牧?回答說:“一回入草去,便把鼻拽來。”馬祖說:“子真牧牛。”此中的“一回人草去”,是喻妄念剛露苗頭;“便把鼻拽來”。是說隨覺隨察,使妄念速除。這種修法,是在心地上察念非常精明敏捷、收心特別迅速果斷。故為頓修。
三、常念真如本性.無間無雜,一相相續,自成佛道。六祖在《壇經·妙行品》中說:“念念之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此中意謂於一切時,常念真如,自見本性,專心內照,純一無雜。不向外覓佛。不離道求道。自然道業成就。顯教習定,學人功行未純,必須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轉。在功行純熟階段,必須無加行、無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任運而轉。習“祖師禅”,亦有與此相同之處,即以串習力。無見修道。謂於一切視聽言動中常常不離自性。念念自見真如本性。或有功用或無功用,務使無缺無見、一味清淨,任運騰騰,自成佛道。
五、頓悟與頓證
這裡所說的頓悟,是指見真如本性;這裡所說的頓證,是指證得佛果。這種究竟的證悟,悟即是證,證即是悟,二者同時,無先無後。所以六祖曾說:“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這裡把頓悟比作植物的開花,把菩提比做是開花所結的果。植物開花時,即醞釀著果實。所以在花凋謝之時,恰是其果形成之日。准是則頓悟花開之時,即孕育著菩提,所以頓悟之花剛過.菩提之果便成。這就說明了悟證同時,頓悟即能成佛。
為什麼頓悟同時即能證得佛果呢?因為佛果所設諸法都是本有。且如菩提即屬現成,所以說:“菩提本自性”,“煩惱即菩提”。又如涅槃,亦屬現成。所以說: “涅槃不異世間”,“生死即涅槃”。至於法身、報身、化身,亦為眾生身中所固有。所以六祖對智通說:“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再若四智,亦不外是本心妙用的差別。所以說:四智本心明”。本來一切有情的自性,非凡非聖。迷則是凡,悟則是聖。一切諸法的自性,非染非淨。迷則見染。悟則見淨。有情若迷,其心自妄,妄心所現,皆是染法;有情若悟,其心是淨.淨心所現,皆是淨法。但在未悟時,妄心包含著淨心,所以說: “淨心在妄中”;而染法中亦蘊蓄著大量的淨妙佛法,所以說: “煩惱身中有如來藏”。一旦開悟,妄心轉為淨心,如來寶藏即被打開,而本具的淨妙德性頓起現行,所有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等亦同肘具足。這種佛果德性均屬現成本具,不是始起新生。所以頓悟本性之時,即能受用其本具之淨妙佛法而頓證佛果。以故六祖曾有偈雲:“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再深入一層地講,一切諸法,自無定性,亦無定相,不可說是個什麼,佛果淨法亦不例外。因而頓悟本性,不立菩提涅槃等佛法亦可。但是既悟自性,即知一切諸法,皆是假立;知法是假立.而立菩提涅槃等佛果淨法亦可。故六祖說: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由是頓悟本性者,對於佛果,實是非證非不證。由於淨慧的圓明,功行的圓滿,必然會證得大菩提及大涅槃,成就三身四智的佛果;但是實無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的佛果及證之者。為什麼?因為佛及佛果,其性了不可得。若悟見佛及佛果的真性,“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自會圓照一切法的真性而為大覺。所以究竟的頓悟,即是圓滿的頓證,見性便是成佛。
結 語
開悟的遲速,成佛的快慢,隨教法不同而有三種差異:一是漸教.認為學佛,首須廣積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次修“加行”,次入“見道”,再次“修道”,最至後“究竟位”,成就佛果。這是依位次第,循序漸進,得成佛果。二是頓悟漸修。性理可豁然通曉,故可頓悟;道行有先後次第,故須漸修。三是頓悟、頓修、頓證的頓教。一切有為、無為功德,皆屬本有現成,只要大悟。便得親身受用而證佛果。這三種情況。可以長途旅游作譬喻。腳踏實地,跋山涉水,一步一步地向門前走,終於慢慢地到達目的地。依漸教修者如是。乘車前往,日夜飛馳,不勞動步,自能較快地到達目的地。頓悟漸修者如是。一直登上飛機,乘長風而搏太空,數千裡之遙,不日可至。頓悟頓修者如是。這三種修法都是學佛的正道,依之而行,都能成佛。不過人生天地,壽命幾何,取法頓超,見效自速,故采用修法以速成佛道為妙。黃龍死心禅師偈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雲:“跨進真如不二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此語真實。筆者認為生死事大,願以頓悟成佛之道與天下有志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