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持戒及現法樂住經驗
唐仲容
1、我年輕時發心修菩薩行,故想受戒,但由於雙目失明,不能遠行受戒,故依《瑜伽大論》之法,如法自授。現將幾十年的持戒經驗略拈四點,告訴大家:
①要有菩提大願。志向是人全部精神面貌之統帥,發願即立志,是一種特殊的志向。發了願廣度眾生,則首先要處處作人群大眾之楷模。否則,內心平庸,好惡與俗人同,甚至與世沉浮,隨波逐流,既沒有道德的自律,而品格低劣,又心行粗鄙,連世間的一些善學都不夠資格學,何況是出世間的大士行,又如何度生、化眾、利群呢?故要發願:常時念著有情,處處關注眾生,為眾生作師范。這樣時時刻刻大願住心,內心有了統帥,才能時常防非止惡,也才會於犯錯誤時有誠心忏悔的態度,因而深生慚愧、認真改正,精神面貌必將為之煥然一新。
②要有般若智慧。⑴方便般若:臨事處變如何權衡取捨,是屬方便般若。當務之急是以修行其中哪一種戒為主,就以其為重,這是修戒上的取捨;兩善相較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這是守戒上的取捨。⑵實相般若:真正要把戒持好,需生實相般若。如《六祖壇經》的“心地無非自性戒。”又如“心平何勞持戒。”常時安住在般若正見上,心裡自然清淨快樂;沒有無執的引發,煩惱無從生起,自然就不會犯戒了。
③守戒要防微杜漸。在不正的念頭剛起時,切莫以為只是邪念,沒有身犯,而忽略其當下和潛在的雙重危害。這時要堅決打下去,要堅決果斷!這是察念功夫對於守戒的效用。孔子也很注重“誠意”和“慎獨”。在初起邪念時,人所不知,己所獨知,故特別要警防非心,止於未發之端。起心動念上要特別注意:邪念剛起時自我感覺比較顯著,且力量微弱,這時還容易打下去。若數起之後,一則因輾轉增勝力量轉強,二則自我感覺已麻痺而任流,勢將不易收拾。所以,要防止過患於未發之端,千萬莫錯過!
④思想意識陣地,善法不占領,惡法就會去占領。要爭地盤,常時努力不斷發大願,起善心,起正念、正見,自然就會惡念不侵,善念住心,永遠能占領思想陣地。為什麼要發願、才能善念住心呢?因為,有情皆有存在欲樂,凡有力量造作成事,不管好壞皆賴作動其心、用力造作而成,也就是欲樂,所以《百法》五別境中“欲”為其首。佛果的十八不共法中也有“欲無減”。發大願就是樹立高尚風格的清淨欲樂;有清淨欲樂作動其心奮斗進取的存在意志,自然就能善念住心,自然就能代替低級染污的欲樂,打倒惡法,而能以善法占領思想陣地。
2、關於現法樂住的經驗。以前,曾給佛學院高級班講《解深密經·序品》時講過。學佛如果沒有法樂,學佛就學不下去;有法樂,時時心裡都是快樂的。現法樂住就是:現在當下就有佛法的快樂。內心憂郁、心煩意亂的人不可能有智慧。現法樂住要抓當前,抓當前才是上策,才是現實的快樂。現總結幾點如下:
①持好菩薩戒,身口意三業自然也就清淨。菩薩戒有二,須得注意:一是止惡修善,二是正見住心,定慧等持。持好這兩種戒,自然身心清淨,內外明澈,無有執著,而得自在解脫。
②就智慧來說,應如《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將修習般若方法說出來,你去想,去思維。初先,你會隱隱約約有一點聞慧的正信和勝解;其次,越來越深入,就會有思慧的決定正見;再繼續輾轉加行,就越來越到家,能成就修慧,最後便能真正見性而開悟。如寫大字,開始模帖時,只是大致有些象;經過反復練習,後來臨帖到成熟、乃至精熟到胸有成竹、躍然紙上的境界時,就完全象了;再後來,不管怎麼寫都是揮灑自如,成了家、成了派的。所以,如何去生“無所住心”?我依佛說和我的實踐來教你們,你們就依樣畫葫蘆嘛!
③《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什麼?你要把這句話的所以然搞懂,就必然要懂唯識:境為識現,故如幻,其識本身亦非實法,有能變非實、所變如幻兩方面的事。故經論中多處有一切法如幻、焰、夢、翳等喻。一切有情的身體是識隨內因緣勢力變現的影像,時時變化;器界也是影像,時時變化。從身器兩方面說,都是幻影,沒有實我、實法可得。太陽是影像,太陽就不是真正有個太陽;如江海,波濤洶湧不得了,還是個影像;則天非天,海非海,山非山,究竟破除一切法執。又如人晚上做夢,還是在分析思維,但不過是個虛幻的夢境罷了。那麼,對有為法也如幻、是心現的影像的道理就能懂了。
④這樣,一切如夢幻泡影的所以然也就懂了。境如幻,外不住境;心非實,內不住心。還有,怎樣才能“不住空”呢?“生其心”就是不住空。不住境、不住心、也不住空,這樣即是“無所住”。所以“無所住”與“生其心”必然是同時的。又怎樣“不住空”而“生其心”呢?要先前知心、境非實如幻,沒法言說分別,那麼我們就不去分別了嗎?人是活人,要生活、要吃飯……故應在吃飯、穿衣、走路等日常生活上去外不住境、內不住心。所以,無所住的地方,觀境不可得、觀心不可得的地方,是在現實生活中;在現實生活上去觀,自然就生其心。
⑤上面我們講的,概括起來就是三點:⑴要想深達一切如夢幻,就要懂唯識,因為,一切如幻的道理就是依唯識的道理而建立的。⑵既然如夢幻,就無實在東西,我們無法說它是什麼,也無法說它不是什麼,因不實在,故無法分別,一旦起分別,就與其不實在的實相不隨順。⑶要對如幻的道理體會得深,心就要安住在把莫法分別、莫法言說的道理上,這就是正見,也就是正念。
住在心中,心頭自然就會有一種力量,因為正念的力量妙用無窮:其一,你想說的時候,又能安住下來,因知其莫法說;其二,就在說話的時候,就在分別的時候,也知其莫法說、莫法分別。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見《六祖壇經·機緣品》)
⑥總結:
第一步:深入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
第二步:進一步理解到一切法(無論有為、無為)皆無法分別言說。
第三步:這時候就要任運自然,不要再去觀如幻;此時“起心(分別)即是妄”。(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什麼時候起念去觀呢?在迷念時,又須觀一下。平時要安住於無功用行中。就這樣自在下去――“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第三步時的境界:因為心裡知道了無實在的法,認識境界不同以前,原來我們把宇宙(或有為、無為等)看成是零散的、千差萬別、紛亂的;現在則是沒有差別相的、整體的,是一相無相之相,是絕對(離相待的)境界。如是從紛亂至一切即一,從幻相至實相,從無常變動相至常、樂、我、淨相等,真所謂:達一真法界,萬象湛然。
(劉俊、劉鈞整理) 1996年9月30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