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談談業報因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談業報因果

作者:唐仲容、唐思鵬

根據大乘佛法的轉依義,學佛者應確定徹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偉目標;根據菩薩名“大士”義,學佛者應為具有堪作人天師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圓寂、動靜如如的美好心靈(定),內外明徹、通達諸法實相的淨智(慧),以廣度無邊眾生的出類拔萃人物。這是學佛者必有的正確而偉大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識學造什麼樣的業、得什麼樣的果,業由自心作、果由自心變,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運的業果道理、為其理論根據的。同時這種人生觀的實現,又是以業報因果的正理指導行動,而努力作止惡作善、捨染趨淨、自覺覺他的殊勝正業為其條件的。因之,凡學佛者,對於業報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確的認識和掌握不可。

一、業的形成

業是造作。一切眾生,特別是人都是有情智的生命體,有生命就一定有生活;有生活就一定有生活所需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就一定要通過造作才能獲得。所以一切眾生,特別是人,必然要作業。人是裸體動物,要蔽體御寒,就必然穿衣。人體是各種器官組織而成,各種器官又是由許多細胞的組合;細胞必須吸收一定的營養,才能新陳代謝,而人才能相續地活著,這就需要飲水和吃食物來吸收營養。人體必須避免風吹雨打和烈日蒸曬,才能生存,所以必須營造窟穴和房屋以為住所。人又必須群體互助合作,所以一定要有交通往來,而行走所需的路徑和舟車等物,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而這些生活資料的獲得,必須由人們辛勤勞動才能產生。同時制造生活所需的各種資料,必須要有研究,有經驗的總結,有知識的積累,而學習這些知識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這也是一種業。一般造業是一定要有身、口、意和意識的綜合活動,所以佛法有身、口、意三業之說。而三業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生活的逼迫;同時由於有情不達生命和生活所需的實相,有而非真,不實不虛,妄執於中有實我實法,從而使所作業、邪而不正、雜而不純,帶上有漏性,所以佛說:“無明緣行”。在具體作業時,先由意識考慮對環境的處理,佛學稱之為“思”。在意識上先要用思來審慮,審慮好了,就作出決定性的處理,這在佛法上就叫“審決二思”的“意業”。意識決定之後,自然會支配身體,動手動足,利用工具來造作,佛法稱之為“動身思”的“身業”。同時還要搖唇鼓舌,發為言語,表達情志,邀約同伙來進行,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發語思”的“語業”。總的來說,意業多屬造作的動機,有明顯的善惡性;身語業是造作的手段,有動機就必然有手段,所以業是動機與手段的綜合,如果有手段而無動機,那只是偶然造作或盲動,不能成為完全的業;反之,有動機而無手段,也不是完全的業。一定要身、口、意三方面綜合活動,而尤以意識活動為主,才能形成完整的業。

二、業報酬引是自然的規律

凡屬一法,自然會有一定的作用,有作用就必然會發生一定的影響,其影響所及便是果,能發生影響的便是因。業是一法,當然自會有一定的作用,而發生一定的影響,其影響所及便是業因所產生的果。有火為因,自會有光和熱的果,有水為因,自會有流和濕的果。同樣有業為因,自會發生一定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的果報,這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不隨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鐵一般的因果規律,所以《瑜伽大論》謂業“未作不得,已作不失。”這種業的因果規律好象一張大而無比的網,縱橫交錯,貫穿於整個宇宙、表裡精粗的各個方面,而包羅萬有,總括一切。但是業之感果情況不一,有直接感果或間接感果;有順利得果或通過復雜曲折的過程得果。同時也還有現時得果、短暫時期得果,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果。但是無論怎樣,有了業就一定會有果,這是絲毫不爽。所以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說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定會報。”這是深有閱歷的真實之談。

三、業果要義

(一)《旃檀越國王經》雲:“罪福響應,如影隨形,未有為善不得福,行惡不得殃者。”業性有善惡和不善不惡的無記三種。由善心起,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為善業;善業必得樂果。由煩惱所起,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為惡業;惡業必招苦果。不善不惡的無記業,必招現生中沒有顯著苦樂的一般果報。

所謂善業必招樂果者,佛經中謂善業大要有十:在身業方面,“愛物放生”、“廉正好施”和“離欲戒YIN”;在語業方面,說“誠實語”、“柔順語”、“和合語”和“莊重語”;在意業方面,“少欲無貪”,“慈悲無瞋”和“明達無癡”,合稱“十善業道”。修十善業的深淺成度,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善多感生天報,中品善多感生人間報,下品善多感阿修羅報。這是從業報通三世的角度說,若從現在來說,善業感善果,更為顯而易見,人們若能以喜悅的心情、和藹有禮的態度與人接觸,對方自必以同等的心情和態度相酬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與人間若能相尚以德,相敬以義,則群眾自能在團結友愛的氣氛中,安其居而樂其業;國與國間,若能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則自少摩擦、而免於戰爭之苦。大力發展農工生產,人民自會豐衣 足食。辦好慈善事業,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社會有祥和之氣。辦好教育,樹立道德風尚,社會自爾文明,人類素質自爾提高。再從個人來說,人能孝親敬長,其子弟必知孝悌;丈夫能友愛其妻,必然導致夫婦和睦,家庭康樂。在社會上能以誠信待人,必多良朋善友;在工作中能尊上和下,則人際關系自然善美、而處得自在活躍。

所謂惡業必招苦果者,惡業主要有十:在身業方面,有“殺、盜、邪YIN”三種;在語業方面,有“妄語、兩舌、惡口和绮語”四種;在意業方面,有“貪欲、瞋恚、愚癡”三種,合稱“十惡業道”。在造十惡業的程度上,隨淺深不同,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惡業多感地獄報,中品惡業多感餓鬼報,下品惡業多感傍生報。這是從業報通三世的角度說,若從惡業現實感果上說,則更顯而易見。《出曜經》雲:“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這說明人與人間,若以粗惡的語言和行動加於人,對方一定會以同樣的語言和行動相報。懶惰者必受凍餒,驕傲者必遭失敗;殺盜YIN妄,必受社會譴責和法律制裁,若騙人財物以養活身家,則為“邪活命”,而生活必日趨腐化墮落。若自無實德和利他的行為,而受人供養,這就造了極重惡業,為償宿債,必墮惡道。所以佛說:“眾生一粒粟,重如須彌山,徒食不修道,披毛戴角還”。這些人應該回頭猛省,學“八正道”中的“正命”,使生活來源光明正大;尤應學百丈懷海禅師重視勞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作風。若受人布施,當思“報眾生恩”,勤修戒、定、慧,廣說法要,利濟人群,則絕不致苦償宿業,而福慧日增。

無記業不善不惡,不能熏種,因而不能感來生的異熟果。但在現生中卻能現造現受;例如一般的做工、務農,只求謀一己或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在一般的造作與享受上,都沒有顯著的道德與非道德性;又如簡單的洗衣、做飯、掃地等一般操作,其業與果也不帶有道德與非道德性,這些都是在現實中現作現受的無記業果。但是應知無記業是經常的、最基本的生活活動,其造作與感受雖不直接屬善屬惡,但它是善惡業生起的基礎。如果在無記業的做工務農時,起著自利利他的思想、而努力干好,以貢獻國家,利益人群則是善業;反是而存著損人利己的思想,偷工減料,不講質量,便是惡業。因之,業有善惡相混的黑白業及果;同時在具體事實上也還有善惡無記三性混雜一起的業和果。

(二)佛典中常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這裡的自作自受,即自業感自受用果;共作共受,即共業感共受用果。因果錄中載梁武帝過去生中曾為樵夫,一次雨天上山采樵,入古廟躲雨,見屋漏水滴在佛像的頭部身部,心生愛護,用雨具蓋蔽其頭身,雨停出廟,入深山處,見一洞,中有猴啼,用石堵塞洞口,結果猴不得出,餓死洞中。因樵夫做了這件大善大惡的事,便在來生做了梁朝的皇帝,後來又為侯景所困,餓死台城,這就是自作自受的業果實例。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自作自受的業果事例隨時隨地皆是,不須詳舉。佛典中說迦葉末法時代,有善女人見佛塔敗壞,承頭修補,由於她的心誠,感動三十二個工匠不要報酬,修補成功。善女及三十二位工匠同做了這件偉大善事,在來生隨其所應,同為三十三天中一一天王。這件事例顯著地說明了共業共受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共同作事、共同受果的實例,觸目皆是,不勝枚舉。佛典中常說,業力共同的眾生,必同生一趣,由於彼此有相同的業力,故能共變一依報的器世間,而彼此根身的扶根塵亦能互變,各為其器界的一份,這也是共業共受的業果相。但還應知自共業果、雖各不同,而在具體事實上並非彼此絕緣、不相連束,共業共受的因果,有共中共、共中不共。這是由於多人同造一業,用力有多少,負責有主次所致。在自作自受的具體業果上,同樣也有不共中共和不共中不共。這是因為業果是緣生法,雖一人造作,一人受報,而絕不能擺脫因緣關系、完全不受其它方面的牽聯。總之,業果的內容既非常復雜而又極其細微,絕不是單純機械的。

(三)現業熏種,業種藏於本識,通過較長時期變異成熟,感來生報,名異熟果。以故人們現生所受,是前生業因所感之果;現生所作,是感來生果報之因。一切有情在長期生死流轉過程中,作作受受,受受作作,前異熟盡,後異熟生,業報因果,展轉貫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循環無端地相續著。同時現生是作受的焦點,是業報因果交替的樞紐,若能在現生中順受前果,慎作後因,即能掌握自己命運,而趨吉避凶,離苦得樂。如是兩點業果道理,可從佛法所立十二緣起說明之。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中緣,是此物為條件引起它物義。無明至老死十二法,皆是次第前者引起後者,而形成一條必然性的業報因果規律,故名“十二緣起”。“無明”是愚癡,不明了人生宇宙的實相和業報因果的道理,執有實我實法。由於認識上的迷蒙,自會引起倒行妄作,是謂“無明緣行”。行即是業,業熏本識,形成業種,在本識中通過較長時間,變異成熟,受其影響,使本識及其所藏心、心所、色等諸種發生深刻變化,一致成為變生異熟果的原材料;本識也就成了異熟果的體現者,而名異熟識,是謂“行緣識”。異熟識中所有心、心所、色種,既隨業力變為生起異熟果的原料,自會隨緣現行,成為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的五蘊。五蘊中受、想、行、識即是名色中的名,色蘊即名色中的色,這就是“識緣名色”。有了色受、想、行、識的名色,異熟識自會依之內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積的根身為正報,所以說“名色緣六入”。六入即是六根。這裡的名色緣六入是以約赅博句,理實異熟識依名色內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正報時,同時自必依名色法種外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境、及根身所依的器界依報;同時也必生起依眼根緣色境的眼識、乃至依意根生起緣法境的意識,根、境、識三和合接觸,即是此中“六入緣觸”的具體實義。六根與六塵接觸,自會於違逆境生起苦痛的感受;於隨順境生起歡樂的感受;於不順不違境生起不苦不樂的捨受,是謂“觸緣受”。於現實生活境中既能引生苦樂捨的實在感受,自會於內身外器執以為實,而貪愛不捨,於中求生取樂,是謂“受緣愛”。於現實生活諸境,通過親身感受,自必迷惑,於內身外器依名取相,執為種種實法;既執一切親受境界為實法,自必於內身依名取相,執為實我,依身及所緣諸境,執為我所,是謂“愛緣取”,此中取是執取義。既執實法實我,自會於順我之法而生貪,於違我之法而生瞋,於不順不違之法而與我無關,不求理解而生癡。有了貪、瞋、癡三毒的煩惱,自必順之而造惡性的身、口、意業;即或有時為我求福,強造一些善業,都是在我法執指導下進行的,是有漏善。有了有漏的善惡業,便會熏習本識,而成為感來生異熟果的業因,是謂“取緣有”,有者有生起來世果報之因。既具有感來生果報的業因,自必有隨業變果的異熟識,而有來生的生命體出現,是謂“有緣生”。既有生命體的根身,自必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不斷摧殘而衰老、而死亡,是謂“生緣老死”。此十二緣起,明顯地揭示出業報因果貫通三世。“無明緣行,行緣識”,是過去世所作感現在世異熟果的業因;“識緣名色”乃至“觸緣受”,是現在世領受前業所感的異熟果。“受緣愛”乃至“取緣有”,是現在世一面受前業果,一面又造新業熏習成種,為感未來世異熟果的業因;“有緣生,生緣老死”是現生業所感未來世的異熟果。但是這種貫通三世的業報因果,不是孤立的片段過程,而是貫通三世的業報形式,展轉往復,無窮無盡地演進著。同時此緣起也說明了現世是業果新舊交替的樞紐,若抓住現生這一關鍵時機,一面不怨天尤人地領受前果,一面積極地采取止惡向善、自利利他的動機和手段來進行身口意的造作,就必能自心作主,掌握自己的命運,實現理想,而獲得現果和美好的未來果。因之,業報因果的實相,雖是業力感果有定,而由自心造,可以自主,絕不是前業決定一切、不可改轉的“宿命論”。

(四)世間有漏業報因果相,已如上說;出世無漏業報因果相,今當顯示。佛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古訓“諸惡莫作”是戒學;“眾善奉行”是慧學;“自淨其意”是定學。此中的諸惡莫作,就是要守好屬“性罪”、“遮罪”的“律儀戒”。身不行殺盜邪YIN的事;口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的話;意不起貪、瞋、邪見的念。酒能亂性,煙能毒身,皆當遠離。博奕行賭,既耗金錢,又礙正業,必須嚴戒。為了防嫌杜疑,瓜田納履,李下整冠,亦當遮遣。為了防微杜漸,日常小事,亦當謹慎。如是持戒,自必清白,而道德高尚。至於眾善奉行,首應從“八正道”作。八正道以“正慧”指導身語意業。其中“正見、正思維、正念、正定”是定慧兼修,從意業上廣攝一切善法。“正業、正命”的修學,必須常作自利利他的事,正確經營農、工、商、學等資生事業,使生活來源光明正大,遠離邪命,這些是從身業上攝諸善法。修持“正語”,常常弘宣正法,說道德語,是從語業上攝諸善法。常修“正勤”,對身、口、意所作諸善積極用功,始終一貫,就能認真做到“眾善奉行”而智慧日增。至於“自淨其意”,首須呵色、聲、香、味、觸五欲,棄貪、瞋、掉舉、惡作、疑五蓋,調身、調息、收心、察念、專注一趣,平等寂靜,而心自得定。在此心境上,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則心靜而能慮,寂而能照,自得禅定。努力從戒、定、慧三學上用功,便是修無漏業。由此業力,自能破我執、除煩惱,斷有漏業果,而永離生死苦海,證得常樂我淨的無余涅槃,也就是證真解脫,得“離系果”。

無漏業果相有大小乘之別,前面所說主要是聲聞、獨覺小乘所有的無漏業果相。此外還有最極殊勝圓滿的大乘無漏業果相,必須著重指出。諸大乘人,攝受眾生為一體,以一切眾生之解脫為解脫,故其意業主要表現為“四無量心”,經常慈愛眾生,而思與之以樂(慈);悲愍眾生,而思拔其苦(悲);見眾生離苦得樂,則大歡喜(喜);雖時時濟度眾生、而安住上捨,不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捨)。有如此偉大殊勝的意業,自能有其偉大殊勝的“四攝”為其身語業,常為眾生施財以安養其色身,施法以育其慧命(布施);弘法利生,談笑先言,樂說無厭(愛語);廣修慈善,樂作公益(利行);為了使信眾善友道業成就,常與學人共生活、同工作(同事)。不但如此,還要廣修悲智等運、真俗圓融,度一切眾生,使自他同登涅槃彼岸的“六度”。1.“布施”:“法施、財施、無畏施”;2.“持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3.“安忍”:“耐他怨害忍、安受眾苦忍、法思勝解忍”;4.“精進”:“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5.“禅定”:“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6.“般若”:“聞慧、思慧、修慧”,修慧中有“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如是六度,廣攝世出世間無量無邊殊勝正行,故有“六度萬行”的貫語。“四無量心、四攝、六度”是至極微妙,圓滿究竟,自覺覺他的“大士行”,也是修最極殊勝、上成佛道的無漏淨業。由此殊勝無漏業力,能破一切我執法執。斷“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大菩提”和“無住涅槃”二聖果。成就“清淨法身”和“圓滿報身”,永離生死,受用清淨自在之樂;常現無量化身,作拔濟無邊含識之事。如斯無漏業果,至上至圓,不可思議,偉哉、奇哉,歎觀止矣。

四、業報因果的中道觀

任何一法都有其正反兩面,業報因果,自不例外,它有其同類相招,絲毫不爽的決定性;但也俱相反的一面,而有著相對的改轉性。此兩種性結合起來,對照互參,就可能在業果問題上,有著中正不偏的如實見解和方便善巧的正確掌握。

所謂業報因果絲毫不爽的決定性:即造業一定感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作自受、共作共受、不作不受”。業力強大,其果勢強大;業力微弱,其果勢微弱。現業能招現生“人士用果”和遠近“增上果”,現業熏種,在本識中變異成熟,必感來生“異熟果”。異熟業中,由引業力感總報,滿業力感別報。如是一切皆是必然的客觀規律,不可任意改轉,是為業報因果的必然性。為什麼業報因果又有改轉的可能性呢?因為業是內識隨因緣勢力之所造作,業果是內識隨因緣勢力之所變現。業從因緣勢力生,必隨因緣勢力轉變、隨因緣勢力有無,故業報因果的決定性,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既非絕對,即可改轉。改轉之道有二:1.用對治。有漏業主要由於心迷,於本無有我的個體生命,妄執有我,起惑造業,由業招果;若心有悟,了知本無我法,由此悟心,即可除卻執我之迷心,從根本上消除業力,業盡其果自盡。所以玄覺《證道歌》雲:“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其次至誠而反復地忏悔,可以摧毀往業;往業既除,則其果自消。故《金光明經》雲:“千劫所作極重罪業,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滅盡。”《觀普賢行法經》亦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2.根據強勝弱、新代舊的原則,而以業除業,若後業勢勝,能勝前業,則前業自得改轉。《金剛經》雲:“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段經語,即顯示人們若造極強大的心業,自能使其相反的舊業,力不能敵,略引小報,便自消除。總之,業報因果的決定性與其改轉的可能性兩相融合,對照互參,則能不偏不倚、掌握全面,隨順因果規律,而又不為規律之所束縛。由斯便能超以相外,執其環中。

再者:業報因果從俗谛看,真實不虛;從真谛看,是假非實,若於此中不執兩邊而綜合看待,才能真俗圓融,契會業報因果的中道實相。

所謂業果從俗谛看,真實不虛:是說人們在親受現實生活的苦樂果實,即可見此是酬往生業力之因;在正起心動念、說話作事的現業時,即知此必能引它生之果。在正做工、務農、學習的作業時,即知此是現生“士用果”之因;在工業品、農產品、知識材料現前時,即親見此是現業之果。如是一切業報因果,皆是親受親作,現量及真比量綜合所證所知,歷歷在目,一一相應,無一物而不在其中,無一人而能出其外,所以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宿業現前,難免痛打;堯舜桀纣,生必有死,同為枯骨。由此可見,業報因果,真實不虛,絕非空談。但是業報因果為什麼從真谛看、又是假非實呢?因為一切諸法皆從緣生,無實自性,空不可得。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業之與果是有為法,皆從緣生,如夢如幻,有而非真,故《中論》又雲:“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如夢,如焰亦如響。”既業與果,皆如夢幻,故因果等言,皆假施設,所以《成唯識論》雲:“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既業報因果皆假立名,無有實體,故是空。既無實體,即不可分別言說,彼是實因,彼非實因;彼實是果,彼實非果。以有分別言說,即執彼為實物,有其自體,與業果如幻無體的實性全相違故。問:業報因果俗谛說實,真谛言空,怎樣看待掌握才合正理呢?答:在此問題上,不落空有兩邊,圓照真俗二谛,契會其中道實相,方為至妙。克實而言,業果與一切諸法同是以如夢如幻,有而非真,為其中道實相。業報因果既如幻非真,即無實體,無實體即是空;空即幻有,故空非無。業果既是幻有,雖無實體,而形象分明顯現,故業果是有;有即幻有,故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故有非有,空即是有,故空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又業相果相是事,事相不無,故業果是有;此之事相,從理分析,無有定形,亦無定體,故業果是空。然空不自空,由幻相顯;有不自有,攬空理成。由斯理事不二,是為業果的實相。學人若知業果如夢如幻,則能不墮空有兩邊,圓照真俗二谛,終日作受,而心常湛寂,即證“般若三昧”。此中有偈:

業果如夢幻,實體業果無;夢幻相非無,幻相業果有。如是住內心,通達無取捨,終日常作受,內心自如如。

 

 

上一篇:竺摩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 第十二章 獄吏陳述二三事
下一篇:竺摩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 第十三章 以稱佛名號為正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