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還須安禅制毒龍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宋朝·茶陵郁和尚
今天很高興來跟各位討論禅在心理輔導上的價值。也就是要嘗試說明禅如何引發一個人從愚迷煩惱的此岸,走向醒覺智慧的彼岸。套用王維的詩句就是“安禅制毒龍”。
禅的使命是引發一個人產生“摩诃般若波羅蜜”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引發一個人發生“空”的心理活動,抖盡種種薰染、成見和情緒困擾,過醒覺自在的生活。這樣就是從煩惱塵勞的此岸,通往自由清醒的彼岸。這個過程,禅家稱為禅法或佛法,對心理學家而言,相稱的名詞或可稱為咨商或輔導。因此,就初步的目標而言,兩者性質相近,但就整個人生的徹底省悟來看,兩者就有差異了。這些差異留待稍後再作交待。現在我們行來談談現代人所遭遇到的心理困擾,再來探討有關禅學在心理生活提升上的實踐方法。
苦悶的原因
從禅的觀點來看,生活所以會產生苦,會惹來煩惱,是由於對欲望的執著,而把自己封閉在自己所想象的虛幻世界裡頭,使自己變得不自在,無能為力,從而產生苦悶、失落、反叛、掙扎或者犯下更嚴重的罪業。
對欲望的執著,如果就廣義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引發我們思想、行為、情緒反應的誘因都是欲望。也就是說,生活中所面臨的情境,無一不是欲望。倘若自己不能從欲望中醒覺過來,就不可能成為覺者,成為主動的生活者,那個時候便成為欲望的奴隸。於是欲望化成一種虛幻的魔網,牢牢把自己套住,產生了痛苦。
年輕人都想考取一所理想學校,這是一個欲望。這個欲望是很平常的,因為它使人上進用功。但就一個自覺的人而言,他居於主動的立場,專心讀書,能力所及自然考取學校。即使考不取,他也會承擔它,檢討失敗,東山再起。或者自覺不適合升學,另尋學習一技之長。反之,一個執著於欲望的人,對於欲望產生了虛妄。他希望考取一所理想的學校是為了面子好看,而不是為了要繼續求學。倘若考取,則沾沾自喜,自傲炫耀,生活在虛幻之中,不知真正用功。倘使落榜,那就非常在意,心裡產生羞赧或怨憤,導致焦慮和痛苦,甚至引發消極的逃避行為。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起了染著,起了虛幻的意識,就可能引來許多苦惱。這些苦惱,輕者帶來心理緊張與困擾;重者造成生活上嚴重的不適應。
請注意!染著是一種思想或意識上的錯誤,它導致了精神生活與情緒反應上的障礙。同樣地,當我們的精神生活或情緒發生了困擾,也會回過來干擾正常的思想和意識活動。這是一個人所以會在不幸的泥淖中愈陷愈深的原因。
賭博行為是欲望的表現,這種欲望由貪婪而引起。愛好賭博的人顯然已墜入執著的情境,而被一種可能贏的虛妄念頭所牢系。賭博產生了輸和贏的結果,它會刺激情緒的扭曲。而情緒上的憂與喜,又障礙正確的思想和意識。最後,使他推論出:“不錯吧!贏了!值得繼續賭。”或者“這一次雖然輸了,但總不會一直輸下去吧!”這種虛幻的推論,引導一個人陷身其中,如醉如癡,無以自拔。
一個人失戀了會想自殺,嚴重的挫折之後會自暴自棄,染上了惡習很難戒除,都是嚴重的苦惱。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執著在欲望之中,而使自己落入被境轉的局面。所以佛經上說:一切苦業都是由“集”而來的,“集”就是被境轉的結果。
為了解除煩惱,佛陀提出了四聖谛:苦、集、滅、道的實踐法則。他說,人因為被種種欲望所束縛,使自己成為欲的奴隸。人因為“集”合了許多束縛與執著,造成“苦”與煩惱的現況。要想解脫苦就得能“滅”掉對欲望的執著,讓自己從許多虛妄和欲望中解脫出來。這樣還不夠,還要進一步訓練心智,刮垢磨光,產生智慧,做一個覺者,過現實的人生,那就是“道”。所以苦、集、滅、道就是佛法教導一個人提升精神生活和離苦得樂的法則。各位!你們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是否也都注意到這幾個層面呢?
苦惱的來源是執著於欲望,執著產生了緊閉的心理意識,於是清新的智慧被滯塞了,思考發生了錯誤,這些錯誤就是虛幻,在佛學的心理學中(唯識論)稱為“煩惱法”。
煩惱可分為兩類,其一是為了追求“善”所產生的煩惱,例如孝順是善的,是道德的,表現孝順可以得到家人的獎賞和贊美。基於這樣的觀念,去實現孝順,個人就成為“孝順”的奴隸,即使表現出孝行,自己本身也是煩惱的,所以我們稱它是善煩惱。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當一位別人眼中的孝子,他的孝順行為中一定會充滿了矛盾。而唯有由衷的孝思,主動去照顧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順。
有一個年輕人,他的父母親從小就給他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將來能讀到很高的學位。他是一個獨生子,從小嬌生慣養,身體也顯得瘦弱,不過他一直都很用功讀書。讀書和成績單是他唯一討好父母歡心的來源,他心目中的孝順就是當一個乖孩子,好好讀書,爭取成績。
這個孩子考上高中以後,班上有許多優秀的學生,於是他的“乖孩子意識”開始受到威脅,開始感到不安和焦慮。雖然他的成績還在中上程度,但他已經有了強烈的逃避意識,他覺得不想念書,而想離家出走。這就是為了追求善所導致的善煩惱,而“離家出走”的念頭和“逃避念書”的行為又成為不善煩惱。所以兩者可能互生,生生不息。由此我們可以證實老子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心理學意義。
另一種煩惱是由於追求欲望過程中,經由挫折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這種反應在唯識論中被形容為一種心理的毒液。這些情緒有可能對外發洩,攻讦別人,侵犯別人,也可能向內發洩,深深的自責與內疚。如果嚴重的話,就會演變成躁症或郁症。現代心理學所謂的情緒症,在唯識論裡頭,稱為隨煩惱,它是障礙清淨自性和起邪心動幻念的根源。
煩惱與痛苦是“虛妄”的意識所發生的作用。它的特質是被境轉,失去自立性和創造性,使生活走向非現實的方向,並障礙了心智的成長。
在唯識論中,障礙可分為兩種性質,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煩惱障已說明如上,現在簡要來說明所知障。
一個人意識活動(認知)的品質,決定其精神生活狀況。人若從積極或光明面去待人接物,去處理生活上的事事物物,自然心平氣和,溫和明朗,能表現出智慧與明達,那就是無礙。這種無礙可以在理則思想上表現出來,稱為“理無礙”。可以在辦事上表現出來,叫做“事無礙”。可以表現為通情達理,那就是“理事無礙”。若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事事無礙”。
無礙表示在意識作用中具有醒覺與創造的本質,因此他的認知沒有錯誤,能夠肯切真實,而無衍生為虛妄意識的危險。
認知有了障礙,通常是受到成見和偏見的影響,以致不能正確認知,所以唯識論中稱為所知障。所知障為什麼會產生煩惱呢?現在我舉一個例子,各位就容易懂了。假如有一位青年人,他向心儀已久的女同學邀約,利用假日一起去郊游,結果被女同學婉拒了。這對於當事人來說是很傷感的事情,但是由於當事者對這件事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的心理反應。第一種可能的反應是非常傷心,責備自己太唐突,不自量力,責備自己功課不夠好或家裡經濟環境不好,所以對方才看不起自己。於是引起強烈的自卑,由自卑而憂郁,而做白日夢,愈想愈多,煩惱不斷高漲。
第二種可能的反應是覺得自己實在沒有面子,認為別人故意讓他難堪,不由得產生報復的主意,於是故意制造流言,傷害對方或起意侵犯。第三種可能的反應就是告訴自己:她不願意跟我去郊游,是因為彼此無緣,我可以再找一位跟我合得來的女朋友。第三種認知是正確的,所以他很快又恢復平靜。雖然他有些失望,但並沒有引來心理困擾。
當我們要處理一件事情時,總是會根據自己現有的信念(所知)來處理。這個現有的信念如果是錯誤的,那麼處理的結果也就錯誤。上述第一種及第二種反應,就是先有了錯誤或不合理的信念,所以才導致困擾與煩惱的結果。
心理學家艾裡斯(Albert Ellis)是專攻心理治療的當代心理學家,他提出了“正念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他強調,許多苦惱與困擾,都是不合理的意識和情感扭曲所形成。不合理的妄念,往往破壞了自己的成長和喜悅的本質,從而帶來痛苦,並引發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他同時指出,人愈趨向不合理的觀念,愈顯現出無能感,壓抑和焦慮,終至生活潰敗。
禅對於苦的源起與唯識論的看法是一致的,他們都相信被境轉就是虛妄,就是愚迷和痛苦。而唯一的自救途徑就是放下或空掉那些足以障礙醒覺與正確認知的虛妄。
人的生活總免不了有苦,因此必須設法消除痛苦,恢復原來自由自在的喜悅天性。現在我歸納禅學上幾個重要的原則,作為各位輔導工作的參考,也許這就是所謂“安禅制毒龍”吧!
重新學習生活
首先禅師會教人重新學習生活的態度。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擔任出坡耕種或劈柴挑水的工作,要一個人先落落實實地生活在“生命的活動”之中。人只有在直接體識到生命活動,從日常作息當中,直接使用體力,用最簡要的思想去處理日常生活時,才能接觸到生活的本質,從而放下許多虛妄的念頭,並重新體驗直覺的能力和活潑喜悅的自性。
你在輔導工作上一定也使用過“活動治療法”吧!你讓焦慮苦悶的人參加童子軍野營活動。一入營地,就必須先放下自己的工作、身份和塵世的牽掛,然後以喜悅新奇的態度投入生活。扎營、整理環境、挑水、劈柴、樣樣親自動手,分工合作,不相計較,一天到晚都在活動。活動本身就是生命的自然韻律,所以也就是休息。因此活動與休息不二,生活與工作不二,不二就是統整,就是不發生疏離。因此禅者總要說:道即是生活。
練習直觀
禅的第二個對治法則就是不起分別比較。我們可以說,如果學會了這種生活智慧,就是有了法眼,能真正看入空義,也真正看清真實,不起分別心。
不起分別心不是觀念的問題,不是一個知性上的問題,而是整個人的生活實踐問題。你可以對一個人很簡單地解釋不起分別心的意思,但是能否不起分別心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它不屬於知,而是屬於行動。因此,禅師們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機警地找出實際生活問題或一些問答,來磨練直觀的心智。
人類精神生活的最大致命傷就是跟別人比較,比較的結果總是放棄真實的自己,投向一個虛幻的妄念,禅家稱為“認賊作父”。人所以會產生疏離感,不能在生活當中獲得自在,是這樣引起的。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段公案是多麼直接地觸及到這個真理。唐朝時懷讓和坦然兩位禅師一同去拜訪嵩岳慧安國師,見面時便問:
“什麼是祖師所傳下的生活之道?”
慧安國師說:“何不問自己的意下?”
又問:“如何是自己意下?”
慧安國師說:“當觀密作用。”
又問:“什麼是觀密作用呢”這時慧安以張合自己的眼睛來表示。很明顯地,慧安所要說的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真我,真我是不能比較的,也不是用嘴巴說說就能獲得的,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發現。也許你還會問,這個密又是什麼呢?現在,我再講一個故事,就更容易明白了。
當禅宗第五代祖弘忍傳衣缽給慧能之後,慧能開始南行。於是同門弟子蹑跡追逐,道明曾經是將軍,追趕最快,在大庾嶺追上了慧能。當時慧能把衣缽放在地上,道明卻害怕不敢提動。於是向慧能說:
“我來求法,非為衣缽而來,請你開示。”
慧能說:“你現在平心靜氣,不要用善或惡來分辨,那就是你的真我本性。”
剎那間,道明即刻領悟。又問:“是否還有什麼密語、密意、密旨呢?”
慧能說:“我現在對你說的就不是密了,但你若返照自己,密就在你那邊。”
道明說:“我在黃梅隨眾學法,實在沒有省悟到自己本來面目,今天承蒙你的指授,有如飲水,冷暖自知。”
道明所領悟到的是不起分別心之後,回歸到自己,然後放曠去生活。那時所有的虛妄就可以一同放下,自在清心了。
禅師總是要人用直觀的平直心去看一切事,那時的善才是純厚的善,才不會因為有了比較而在善中生惡。生活上講求積極熱心,必須是平直的積極與熱心,才是笃當真實,否則就會因分別心而發生躁進,引起重重困擾。《法句經》上說:
“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有人以為佛法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真精進,真積極。也有人認為佛法是厭世的,事實上,它無分別於出世與入世。佛法使一個人活在空裡頭,去面對真實,而不是要一個人活在分別的妄裡頭,迷失了自己。
直觀就是客觀,就是不被比較的“差別心”牽著走,讓自己活在一個真心裡頭。許多父母親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所以才會強迫孩子變成“別人的”孩子。許多人因為活在分辨當中,而有了“看上不看下”的失衡心態,有了嫌賤趨貴的執著。
當老師的人最需注意:以分別心看待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往往種下嚴重的錯誤。我們要對成績好的學生和差的學生同等關懷。成績好壞是大人給他的分別,事實上,他們將來也都能發揮所長,實現他的人生,服務這個社會。當每一個人都能肯定自己,而不與別人比較時,每個人才活得尊貴,活得正常。
在輔導工作中,如果能夠透過咨商技術和生活上的潛移默化,讓當事人認識到“分別心”所引起的虛妄,許多不良適應自然迎刃而解。
坐禅
坐禅是禅者的一門重要功課,它具有兩方面的功能。其一是精神上的訓練,主要在於訓練一個人淨化自心,使妄念不起,見自本性之真實面。所以《六祖壇經》上說:
“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禅。”
這種精神的訓練不拘泥於行、注坐、臥,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清淨專注的習慣。為了要訓練學生能夠清淨專注,打坐是其中很重要的功課。它從調身、調息直到調心,使一個人真正的入定。
打坐究竟對一個人發生什麼作用呢?當然禅家會告訴你,透過禅的訓練可以使你身心安定,清醒專一,使一個人不受虛妄所驅使,而自見本性。各位也許會覺得這樣太抽象了,所以我找了一些最近科學研究的結果,供作參考。
紐約艾徹斯特公學(Eastchester Public School)曾經作過研究。他們教學生學習打坐,經過實驗比較發現:
1.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
2.學生彼此相處的和諧程度好轉。3.學生跟教師與父母相處的和諧程度提高。
4.濫用藥物情形減少。
此外,學習打坐對於戒除濫用藥物亦有明顯助益。班遜和華勒斯(Benson &Wallace)研究發現:在一千八百六十二名吸毒受誡者之中,有百分之七十九的人吸食大麻煙,經過六個月學習打坐之後,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繼續吸食大麻煙。但到了二十一個月時,已減低到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吸食。此外,那些未戒除吸食大麻煙的人,有百分之八十三明顯減低吸食量。打坐對戒除吸毒顯然有效。不過,這裡我要作個說明,打坐確能促進一個人醒覺。醒覺的力量,才使得一個人放棄煙毒的麻醉和逃避生活的態度。
根據1970年史丹佛大學“創造智能科學”課程,對超覺靜坐作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自然的方法,可使心靈得到較精致的體驗,體驗到思想的更深層次,而達到思想的最精細狀態,接觸思想的源泉,醒覺和純淨的智能。在生理上,哈佛大學醫學院在1972年,亦發表研究結果,發現它對身體確有助益。
悟與苦的解脫
當我們有了煩惱的時候,禅師會說,煩惱本是虛妄,放下它吧!這句話對於當事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助益,因為他還是放不下。因此,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從許多現成的生活事務或交談中去磨練,直到剎那間塵垢剝落,悟入真實。
悟確實不能以文字來傳達,因為它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其結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過我們可以透過心理學來趨近悟到底是指什麼。悟可分為淺悟和深悟,就淺悟而言,是不夠徹底的,但卻能使一個人有所承擔,他知道自己所面臨的煩惱是什麼,接納它,容納它。自己突然間由渺小而有障礙的自我中心,變得開闊有如虛空一樣的肚量,而原先幾乎無法接受的大煩惱,大負擔,則化為一毫端那樣校所以心裡突然釋懷,而得解脫。
有一位女學生告訴我說,她長得不好看,所以常常覺得很煩惱,很灰心,很消極,很孤單。我告訴她說,現在即使我說,你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丑,你也不相信,所以我不願意多費口舌,不跟你爭辯你的美丑。不過我要你想想:你的長相是獨一無二的,它一定有著光明的意義。你沒有發現到它才會感到痛苦,如果你能發現到它,你反而會稱贊它。你去想想,改天再談。
第二個星期六,在我演講之後,她又跟我談了幾分鐘。我只是解釋什麼是意義,並舉例說冰很冷,冬天惹人煩,火熾熱,夏天更可惱。但是炎夏之冰可以消暑,嚴冬之火則可以暖身。記住,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他的意義或使命,你再去想想。像這樣的咨商持續了一個多月。
有一個星期六,當我演講完時,竟然是一位活潑的女學生站在我的面前告訴我說:“老師!我一定要用這不起眼的長相和最真誠的熱心,跟別人建立最好的人際關系!然後,她開心地對我笑了。我告訴她說,你已經很美,而且福慧兼得,你一輩子將受用不荊
這個例子就是悟。悟使一個人發現真正的自己及新的使命,它是清醒的,是成長的,光明的。
另一種悟是深悟,那是悟入人生究竟的第一義谛,即禅家所謂“悟無生忍”。這是從悟中,徹底地解脫出來,一真一切真,自由無礙,任運自在的覺者。
由於社會的變遷,經濟生活的改變,文化的失調,現代人將面臨更多的心理困擾及苦悶,悟有助於苦悶的解脫,並能免於被色相所蒙蔽。
邁向光明的人生
我們在談完“滅苦”之後,要更進一步去談到“實現”的問題。關於大乘佛法所說的實現,包括六個途徑,即六波羅蜜: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和智慧。這六個實踐處方,就是磨練心智和獲得精神提升的法門,茲說明如次:
布施就是一種服務與奉獻,透過對別人的關懷,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具豐足感,從而有圓滿喜悅之感。布施就是慈悲心,就是博愛心,能夠實踐慈悲的人,他總是能體驗深厚的生命意義與喜悅。
忍辱就是表示能承擔,對於失敗和挫折能發現其中的意義而接納它,從而使自己更清醒更進步。忍辱的人懂得寬容,能寬容就有更大的心理生活空間,消除對立的苦惱,原諒別人,同時也原諒自己。
持戒代表生活格律。每一個人都必須有正確的格律,生活才會正常,才可能自我控制,不會陷入物欲的泥淖。現代人所以會縱欲YIN亂,所以會瘋狂地投入光怪陸離的生活,追求各種刺激與過分的享受,無非是缺乏生活格律所致。
精進代表著成長與光明,人能以積極的態度生活,自然會不斷地成長,精神生活日益提升,其心智則漸趨成熟而大放異彩。但是精進必須建立在禅定上,因為只有“外離相”,不被色相所動容、所蒙騙時,才可能產生“內不亂”的真定,那才是真正的精進,否則可能變成躁進,而墜入苦惱之中。
最後一個處方就是智慧了。智慧顯然是要奠基在前面五個實踐法門之上,它是一個人的悟性,是悟入精神生活的極致,等參一真法界的憑藉。
禅家對弟子實踐六波羅蜜要求甚嚴,那是因為這六項精神訓練,對一個人心智的成長與醒覺,有直接的幫助。
各位輔導專家!禅也是一門輔導的方法,不過禅不以治標的心理治療或消除苦悶為滿足,禅不只要一個人做一個沒有痛苦的人,而且要活得喜悅。還不止如此,禅更進一步引發一個人從許多桎梏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空),證入圓滿的精神世界。
(1986年秋講於台北學苑,應大專輔導教師之邀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