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語空人心 第九講 人人心中有淨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九講 人人心中有淨土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 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唐朝·六祖慧能今天我們能在淨行法師主持的靈山講堂,聚集一會,共飨佛陀法食,真是因緣殊勝,悅樂萬分,共同參贊這“靈山法會”的妙悅。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創造心中的淨土”。在未開講之前,我們把題目稍作解釋。經上說,佛要從心中作,不是向心外求,而“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為什麼還要去創造心中的淨土呢?是的,吾人自性本來清淨,能生萬法,但是由於我們受境所牽,受到情染,心生愚迷,虛妄煩惱,以致“性地”受到污染。正因為人的性地受到污染,精神生活不能提升,自性般若不能顯現,所以現在不能過實現的生活,未來(人生的終點)不能超生於佛界(一真法界或精神世界)。所以我才訂下這個題目,說明淨的本質,淨的創造性與喜悅,淨的培養,和淨土的宇宙觀。

心中自有太陽

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內在的心理世界,它與外在的世界一樣,有山河大地,有時雨春風;每當風雪交加之後,總是恢復晴空萬裡,萬物峥嵘。你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光明力量嗎?那是在這個內在心理世界裡,有一個偉大的法體,一顆純真的心,一股活潑的創造力量,那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它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治愈我們的創傷,光耀亮麗我們的人生。它賜給我們朝氣和活力,讓我們有毅力轉敗為勝,化挫敗為積極,轉逃避為進取,掃除貪、睼、癡三毒,化煩惱為菩提,去過喜悅實現的人生。

你必須懂得應用心中自己本有的光明性智,這光明性智是本自具足,本來就有的。只要你掃除心中消極的念頭,你的光明性智就會出現:只要你不被物欲所蒙蔽,你的智慧的太陽就會高照,只要你寬容別人,你的心中即刻晴空萬裡。

在《華嚴經》中講到宇宙的主體和精神世界的基元,現出毗盧遮那佛,你知道這尊佛代表什麼嗎?這尊佛象征著光明自在。毗盧遮那佛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的醒覺,所以這尊佛的漢文譯名就是大日如來佛。它就是法身佛,就是精神生活的主體,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本來就有的光明面,本來具足的智慧,本來自在的菩提。

現在我們要注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每個人既然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來佛,那麼我們的光明覺性為什麼顯現不出來呢?各位仔細想想,你的光明覺性真的一點也顯現不出來嗎?真的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世界,一點兒光明面都沒有嗎?不然,你其實表現了許多光明面,比如說你崇尚客觀和理性,通情達理和實踐善行,表現慈悲和同情,發揮積極向上的精神等等。這些都是光明面,這些都是我們心中自性如來,光明遍照的力量。但是,你我的心中也未必始終光明如一,總是有貪婪和憎恨,免不了為愛欲而煩惱,破除不了虛妄的名利,熏染其中而不能自拔。這些又是我們的消極和煩惱。因此,我們正生活在光明與黑暗並存的心理世界。

為什麼我們會處於喜悅自在與煩惱痛苦之間呢?為什麼佛陀要強調般若(智慧)和煩惱是同體呢?為什麼我要生活在有恨也有愛,有喜也有悲,有同情又有憎恨,有善良又有罪惡之中呢?各位請注意!昆盧法性是絕對光明的,我們心中的太陽是絕對光明的。我們所以會生活在光明與黑暗的矛盾,善良與罪惡的矛盾,愛與恨的矛盾,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了障礙,有了成見,有了執著,有了一口咽不下的怨恨之氣。

這些障礙就像是烏雲一樣,障蔽了陽光,阻隔了光明的來源,所以我們的心情也跟著陰霾起來,快活不起來。禅家告訴我們,你必須掃除心中的障礙,那就是淨的功夫,使你的心中成為淨土。風和日麗,萬物並育,免於狂飙和霜雪的凌虐,免於雷電的襲擊,免於一切煩惱和壞念頭的危害。

人只要彼此能把成見放下,就能和諧相處;只要不拘泥在已學的知識,我們就懂得創造;只要不斤斤計較過去的恩怨,一切自然平靜;只要你放下貪婪之念,你再也不會窮困;只要你不再自我中心,只顧想到自己,你就不再覺得別人虧待你。這就是淨心的真谛,也就是促進光明醒覺的唯一途徑。

淨心能使智慧的光明性顯露出來。精神生活的智慧沒有成規可以引用,沒有過去的教化可以直接套用,因為它必須建立在自由自在的光明覺性上。所以六祖慧能說: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光明。”

每一個人都必須淨化自心,使自己真正從許多偏見、自私和欲望中解脫出來,那才能放曠而行。真正的公義不是用一些現成的規范來衡量,而是用淨心不偏私來實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縱自己,為所欲為,而是從欲望的糾纏中解脫出來。

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裡,價值觀念是多元的,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的意見是分歧的,所以眾說紛纭;如果我們不去實踐淨行,就會生活在盲目和膚淺的躁動之中。

我們生活在多元的社會體系之下,人的交往是復雜的,所以我們很容易陷於糾紛;彼此之間的競爭是劇烈的,所以很容易摩擦。因此,如果沒有淨行,我們無法獲得安穩。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請淨一淨心,把一些無關緊要的顧慮放下,光明本性自然發揮功能,發現最好的解決之道。當你有了什麼苦悶情緒時,記得把它擺開,去旅行,或者找個朋友聊聊天,你的惡劣情緒一過,積極的活力將再露光芒,因為你心中自有太陽。

洗去心中的憂悶

每個人都要懂得洗去心中的濁惡情緒與憤怒,才能恢復本有的自在與活力。生活在這個緊張復雜的工業社會,想要保持恆常的清淨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學會如何排遣憂悶,獲得自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唐朝神會和尚說:

“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們身在塵世,要如何才能常生清淨心呢?關於這個問題,屬於北禅的神秀禅師認為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雖然這是一種消極的方法,但對於現代人如何修持淨的功夫,仍然不失為好方法。因為我們生活在煩濁的社會中,總免不了要發生紊亂,產生心理困擾的。因此,我很推崇一位心理學家所說:你每天都要打掃一下心理殿堂,在出門時,記得提醒自己,今天就是一個快樂如意的日子;回家時,記得把你沾染的灰塵和煩惱撣落,回復清淨之身。

最近我讀到高登(Arthur Gordon)所寫一則親身體驗的故事。他說,他到壯年,事業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可是最近卻覺得心灰意懶,有著莫名的苦悶與空虛。漸漸地愈發覺得嚴重,一直到有一天,不得不去看醫生了。他去看一位醫生,告訴他自己的身心情況。

“你並沒有什麼玻”醫生說:“如果你想治療你現在所說的病,我倒願意開個處方給你試試1醫生隨即拿起筆紙,在四張紙上各寫了幾個字,分別把它摺好,放在一個藥袋裡,送給他說:“你明天要照我的話服用,九點鐘以前自己到海邊,不能帶報章雜志,不能聽廣播,可以帶一點午餐,到了海邊,分別在九點、十二點、三點和五點,依序各服用一帖。”

他半信半疑地走出診所。第二天依照醫生的囑咐來到海邊,下了車,看著無垠的大海,海風迎面吹拂。九點鐘到了,他打開第一個處方,上面寫著“谛聽”。他真的靜下心來谛聽,他聽到海濤聲,海鳥的啼叫聲,海風拂面聲,望著一碧萬頃的海和天邊的浮雲,聽著大自然的節奏。慢慢地,他忘掉了自己,而投入屬於大自然才有的安寧。他的心胸與大自然的壯闊似乎擁抱吻合為一體了。他的郁悶被海風吹散了,被海濤洗淨了。他甚至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自然節拍,陶醉在無憂與忘我的清淨世界。

到了中午,他打開第二個處方,上面寫著“回憶”二字。他開始回憶自己的過去。想到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想到創業時期兢兢業業的精神,想到事業初有所成的喜悅。他在海灘上優游地漫步,想著過去偌多的绮麗往事,父母的慈愛,兄弟間海灘的嬉戲與追逐。

太陽已漸漸移到三點鐘的位子,他打開第三個處方,上面寫著“檢討你的動機”。他坐了下來,仔細地想著自己做事的動機,覺得早年創業時代,總是為了服務的觀點,熱誠地工作,而現在呢?自己好像都是為了利益,彼此強烈敵對,只顧賺錢,失掉了經營事業的喜悅,他告訴自己,人畢竟是要關懷別人才有溫暖。想到這裡,自己已深有所悟了。

到了傍晚,他打開最後一個處方,上面寫著“把煩惱寫在沙灘上”。他走到沙灘,寫下“煩惱”兩個字,一波海浪隨即淹沒了它,洗淨了它。他走向歸途,深悟人生的道理。

從此以後,他再度恢復活力。因為他知道自己該怎麼生活,該做些什麼。醫生的教誡,雖然只有四張小紙條,但它的效用,豈是藥物所能及。

禅學非常注重反省與忏悔。《六祖壇經》是禅學的寶典,其中“傳香忏悔”那一品,六祖慧能傳授了無相忏悔。它的本義,就是要個人從許多名利色相中解脫出來,心生清淨,發大智慧。他說: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當我們透過淨化的過程,使自己的身、口、意三方面真正清淨無染時,我們就獲得心靈的自由。把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的錯誤與痛苦一起忏悔改正,我們就能從煩惱中解脫,去過現實的生活。

轉識成智是淨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干擾,而產生種種錯誤的想法。這些錯誤想法是導致我們生氣、憤怒、憂郁和苦悶的原因。使我們變得不淨,變得痛苦萬分,很想解脫這些痛苦,但卻無從著手。

如果我們去求助於禅家,他會告訴你,真正使你痛苦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為自己預設了一個痛苦的圈套,然後鑽入其中呀!六祖慧能說:

“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有一位禅門弟子,對於一切煩惱源自取,既取之,又如何解脫,頗感困惑。於是很有技巧地問他的老師。他說:

“老師,如果一個人從小就鑽進一個缸子裡,當他慢慢長大之後,想要爬出來,卻無從脫困,請問怎麼辦?”

他的老師在他說完問題之後,叫了弟子的名字一聲,弟子隨即應喏。

老師說:“這不是已經出來了嗎?”

人在何時醒覺過來,何時就能離開那虛妄的意識,在我的輔導經驗中,許多人有了情緒困擾,都是因為把一切事情看成非白即黑。稍有不如意,就會以全盤盡失的心情去看待它,不斷往壞處聯想。所以就作繭自縛,坐困其中。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認為我們所有的困擾和苦悶都是因為認識偏差所引起, 為了要消除這種心理困境, 貝克( Aron T. Beck) 研究了所謂認識治療法(Cognitive therapy)。他的結論是:“情緒並不能夠決定思想。恰恰相反, 是思想決定了情緒,所以你的思想正確,你就會覺得舒泰。”從認識療法中,我們可以歸納為三個原則:

你的不淨的心情是由於你思想運作的結果。

你的抑郁是你的思想被消極性所吞噬;你總認為事情就是如你所想的那麼糟,所以才更痛苦。但事實並不如此,是自己扭曲了事實。

消極的意識,足夠扭曲事實,把你帶入痛苦的意識之牢。

認知療法就是要指導一個人能正確的認知。禅學又何嘗不是呢?有一天一位學生問司空本淨禅師說:

“十二部經教,都是為了接物度生,如果有一個人心中都是不淨的虛妄,如何才能轉變他,讓他看到真實呢?”

本淨禅師說:“因為有虛妄的錯認,所以要引他去發現真實;要讓他認識到他的意識思想本來就是一場空想呀!”

禅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破除虛假的意識假相,只有這樣心地才真正淨露出光明的本性。不過,禅家也使用“轉識成智”的方法,在“情存一念悟”中,去“寧愈昔時迷”。這怎麼說呢?現在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今年的春天,有一位陳先生來看我。他說他跟家裡的人失和,每天總是吵個沒完。他總覺得別人都在存心搗蛋,刁難他,給他為難,他覺得非常痛苦,每天心頭氣得發痛。經過一段時間的談話,我發現那都是陳先生自己在挑剔別人。他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鼻子所嗅的似乎都是不好的。於是我教他每天去尋找別人的優點,去欣賞別人的優點,要他重新去認識別人。當一個人能認識到別人對他是“和善”的時候,一切就自在下來。這位陳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的情緒生活改善了很多。

我拿這個例子供教育系學生作“認知教學”的研討。結果有一位學生跟我討論到進一步的假設。他的問題是:“如果陳先生的家人確實讓他看不慣,又不能離家出走,那該怎麼辦?”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克服這種問題,一定每天氣憤不堪。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要能承擔”。在禅學中有一個故事。唐朝的時候,招提慧朗帶著困惑和苦惱去參訪石頭希遷,問說:“如何是佛?”

石頭回答說:“你沒有佛性。”

招提又問:“那麼飛禽走獸等蠢動含靈是否有佛性呢?”

石頭說:“蠢動含靈卻有佛性。”

招提不解地問:“那麼我為什麼沒有佛性?”

石頭說:“因為你不肯承擔。”

不肯承擔的人就缺乏寬容,缺乏寬容的人心中必然擁滯,一切放不下心來,產生邪知邪見,因其不淨,所以障蔽佛性。

各位!一個人怎樣才能承擔呢?現在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的不幸遭遇,希望我能給她一點意見。她說,她的丈夫另尋新歡,外頭另有女人,使她在婚姻生活上受到嚴重的創傷與困擾。她忍無可忍,經常和丈夫吵架,現在她已絕望,決定要跟他離婚。問我的看法如何?

我告訴她說,你有兩三個孩子,在還沒有離婚之前,他們至少還能看到父母親,離婚之後,他們會如何呢?你以為離婚了問題就不存在,事實上問題可能更嚴重。我問她:

“你先生真的一無是處?他從來不回家?不負擔家計?”她搖搖頭,因為她先生每天回家,按月負擔家計。經過一番咨商,她同意我的看法:不離婚確實比離婚好得多了。現在的問題是:感情的這口氣她咽不下去。於是我告訴她說:“你是虔誠的佛教徒,信佛學佛,你有沒有聽說過‘煩惱即菩提’這句經文呢?今天你所遭遇到的感情糾紛固然是痛苦的,但是這些痛苦正是你性靈修養的資糧。你如果學會不被這種感情糾紛所刺傷,你就多增加一分金剛般若。日子久了,你的般若自性大放光明,福慧必然兼得哪1

這位女士突然若有所悟,臉上的憂郁頓然減輕。一段時間之後,她告訴我說,她已能泰然自若了。

放下即是淨

放下一件壓抑在心頭的東西,就是一種淨化工作。它使一個人獲得真正性靈生活的自由。各位也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位和尚跟他的師父一起行腳。有一天兩人要過河,正巧遇上一位姑娘也要過河。姑娘怕水就央求老和尚背她過河,老和尚就背她過河了。過了河,走了好長的一段路,小和尚不解的問:

“師父,有道是‘男女授受不親’,你怎麼可以背著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說:“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卻到現在還抱著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一直有一種念頭,像打死結一樣老不通達,那就是不淨。

唐朝時一位比丘尼去問趙州禅師什麼是佛法大意,趙州用他慣用的啟發法,伸手擰了他的手臂。那就是告訴他:就在這個會痛會動的驅體裡頭,有一尊大自在的清淨法身佛。這位比丘尼被擰了之後,很生氣地說:

“想不到你還有這個!”

趙州回答說:“想不到你還有這個!”

這個公案就在於說明淨心的重要性了。當你是淨的時候,你就能直接悟出活潑的知見。當你是不淨的時候,起心動念總是擺脫不了它的濁惡。

戒即是自淨本心

戒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格律,沒有它我們就失去自治和自制的能力。戒不只對佛門弟子極為重要,其對現代人也一樣重要。因為它砥砺我們的心志,使我們變得真正的剛健與自由。

什麼是最基本的戒律呢?我想在家佛教徒只要有五戒也就夠了。五戒是指:不殺、不盜、不YIN、不妄、不飲酒。這五戒是什麼意思呢?現在我講禅學上的一則故事,給各位參研參研。

唐朝嵩岳元皀禅師是一位高僧,後來結廬於嵩岳之南。有一天有山神來求戒,峨冠NFDA6褶而至,從者甚多,輕步舒除,稱谒大師。神稽首說:

“我聽明正直,讵知師有廣大的智辯,請授我以正戒,令我度世。”

元皀禅師說:“你既乞戒,即既戒也。”

山神說:“我還是要請大師正式為我授戒,收我為門弟子。”

元皀禅師應允他的請求,准備幾案爐香,為他授戒說:“付你五戒,若能奉行,就說能:不能奉行,就說不能。”

元皀禅師說:“你能不YIN乎?”

山神答道:“我已娶了妻室,怎麼辦?”

元皀禅師說:“不是為此,而是能否不邪YIN。”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授第二戒說:“你能不偷盜嗎?”

山神說:“我是山神,一點也不缺乏財物,怎麼需要去盜取呢?”

元皀禅師說:“盜不是指這個意思,而是只要給你好處,即使壞人你也縱容他;沒有給你好處,連善良的人也要受害。”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又問:“你能不殺嗎?”

山神說:“我實操權柄,哪有不殺的呢?”

元皀禅師說:“殺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濫殺無辜,無好生之德。”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又問:“你能不狂妄嗎?”

山神說:“我為人正直,哪有狂妄的事呢?”

元皀禅師說:“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待人處世不純厚如一。”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又問:“你能不遭酒敗乎?”

山神說:“能。”五戒於是授畢。元皀禅師總結五戒的精要,由於文字簡練,我來念給大家聽,一起互相勉勵: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不為動,畢盡寂然不為休。信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飨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胮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YIN,福YIN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失不為妄,胮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熟為戒哉!

從這個禅學公案中我們可以了解,戒就是為了培養淨。能淨就無偽,就是無心。無心之心就是真心,這時才有創造性,才能持平判斷,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獲真解脫。

自性淨土與諸佛淨土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內在的宇宙,又同時生活在外在的宇宙。內在的宇宙就是我們的精神生活,而意識決定了這個精神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的生活現象都因為意識或思想的改變而改變,你有了強烈的防衛別人的意識,就會表現出與別人對立的態度與行為。你懼怕別人會傷害到你,自然產生焦慮不安的行為。當你相信某個地方有鬼,那兒就會有鬼出沒。所以佛經上說“萬法唯心”。

心中充滿貪婪,就永遠不能知足,永遠要受一種“饑餓”意識的驅使,那就是餓鬼。心中充滿惡毒、嫉妒憤恨,長久受暴戾之氣所驅使,面目猙獰丑陋,所以成為阿修羅。羅欲不止,色心猖狂,被YIN欲所驅,邪YIN顛倒,散亂愚癡,所以叫做畜生。焦慮困苦,煩惱不止,被無明所驅,喪失心靈的自由,痛苦萬分,有如火獄冰牢,所以叫地獄。

反之,自心清淨,般若光生,慈航普度,喜悅自在。過實現的人生,就是菩薩,也是大乘法器。人的精神依自己的存心而發展,由精神生活之提升而參入一真法界,這就是內在宇宙與外在宇宙“不二”的道理。所以稱為不二法門,又稱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唐朝慧忠國師說:

“禅宗學者,應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

學佛就是為了調養自心,讓心不被境轉,不被色相所迷,自淨其意,落落實實,自自由由,去過實現的生活,那就是等參法界。

我講一個公案給各位參究。唐朝天台山國清寺,有一位高僧,他是豐干禅師撿回來的,所以名字就叫拾得。他很自在,很逍遙,不落境轉,直參大乘。但總是做一些打掃或粗重的工作,常常在別人吃過飯後,才在廚房找些剩菜吃。有一天來國清寺念戒的信眾(出家人)很多。拾得就在大家念戒時拍手說:“聚在一起想那事又能如何呢?”維那就責叱他。拾得於是回答了下面這段像荒漠甘泉的禅偈:

“大德且住!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戒與淨是分不開的,戒造就了自性淨土。自性淨土與西方極樂淨土不二,亦不二於十方諸佛國土。所以說“一念萬年,無在不在”。

諸位居士大德,佛門同修,我們以此共勉。

(1987年春講於靈山講堂)

 

 

上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七、結論
下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篇後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