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語空人心 第十講 放下攀緣本來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講 放下攀緣本來佛

心本絕塵何用洗,身心無病豈求醫?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鑒高懸未照時。——唐朝·智真禅師今天要給各位談的是禅學中所謂的“空”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很豐富,很有意義的問題。因為空與有,真與妄,總是在禅學中相形存在。所以禅家說“真空妙有”、“是真亦妄”。空在禅學中不是一個死的觀念,而是活的智慧,活的精神生命,是一切萬有的源頭。在生命的智慧中,空是一種能力,一種活活潑潑,貼貼切切的知與行。所以能空方知有,不真始是妄。現在我們從幾個不同角度來接近它,但切記莫要攀緣於文字,否則空亦非空,難期大開性海,喜見菩提之光。

禅家最常說,一切見聞本是空。見聞明明是見聞,為什麼會是空呢?

心理無礙即是空

因為我們常常把所見所聞加以曲解,從成見和自我中心來理會,所以所見所聞,無非是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唐朝志明禅師對心經這段話很懷疑,就去請教本淨禅師,他的回答是: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這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心中沒有成見,沒有偏見,沒有心機,這時所看、所聽、所聞、所品味的樣樣都是真實無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否則認假作真,就不免邪迷失落,惹起無明煩惱了。

在禅者的眼裡,凡是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都只是假名。如果認假名為道,那就是犯了錯誤。真正的道就是心,所以說“得意忘言”。得其意忘其言,行於動靜,毫無障礙,契乎常道,就是真佛如來。禅家常言:“以心取之是顛倒見,無心取之是悟佛之見”。本淨禅師說:

“無相似,無比況,言語道斷,如鳥飛空。”

學佛之道,在於自己能發大智慧,獲真醒覺,如鳥能飛,自由翱翔,不被種種成見欲望所牽,對生活的種種遭遇能接納、包容與承擔,才是真佛如來。所以一個人若死讀經典,只不過是道學者,不能發現真正的自己,曠達地生活。如果一天到晚被種種欲望所牽,那必然是欲望的奴隸。各位現在來欣賞這段唐朝慧忠國師和弟子的對話,或可領會其中的道理。

學生問:“如何才能成佛?”

慧忠說:“佛與眾生一時放下,當處解脫。”

學生覺得很奇怪,如果把佛與眾生一時放下,不就成為空心人了嗎?那怎麼能成佛呢?於是又問:“這麼放下,怎能與佛相應呢?”

慧忠說:“沒有善惡的成見,自然能見佛性。”

學生問:“見得佛性又怎麼能證得法身呢?”

慧忠說:“你必須愈入毗盧境地(按:毗盧即光明的本性)。”

學生說:“那麼清淨法身又怎麼來的呢?”

慧忠說:“不執著於追求作佛。”

學生開始懷疑到,如果學佛的真義就是不求作佛,那麼佛又是什麼呢?於是又問:“照你那麼說,佛是什麼呢?”

慧忠說:“即心即佛。”

這時學生又有了疑問,如果即心即佛,那麼心中有煩惱,有七情六欲,怎麼會是佛呢?所以又問:“心有煩惱,怎麼會是佛呢?”

慧忠說:“要讓煩惱性自然離去。”

學生問:“照你這麼說,不就是斷滅,而成為無記空了嗎?”

慧忠說:“如果用斷滅的方法來去除煩惱,就是二乘(非究竟意義),必也煩惱不生,才是大涅。”

從這段問法,我們可以得悉,空的意義不是斷滅,不是擁塞,更不是規范化與教條化,而是放下成見,放下執著,放下貪欲,放下別人對自己的苛責,放下憎恨與不滿,讓心靈真正能發出自由之光,智慧之泉。那就是覺者,就是禅,就是成佛之道。

放下虛幻見真我

根據上面的說法,我們不難體會“道即是空”,因為只有空才能顯現真我。所以又說,道即是真如(真我)。但是,各位必須注意,真我是你自己,是你獨一無二的如如本性。所以你無從描摹,無從模仿,必須你自己坦蕩蕩地去發現它,實現它。所以真我是當下現成的,是生活的自然表現。惟寬禅師說:

“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議。”

道即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生活意義與價值,所以沒有辦法言傳,而必須由自己去悟,去發現。許多禅師被問到這一關鍵問題時,總會說:我母親為我生的嘴巴,不是給你說這個的。或者干脆告訴對方說:我即使說了也只是我的,不會是你的呀!

有一次一位學生問馬祖禅師說:“離四句(即一與異;俱與不俱;有無與非有非無;常與無常。指禅無定法。見《楞伽經》一切佛與心品二),絕百非,請老師告訴我,什麼是達摩祖師西來的指授?”馬祖知道這是不能說破的,說了反而錯引了方向,便告訴他說:“我今日疲倦,不能為你說,你去問智藏吧。”

於是學生去問智藏。智藏說:“我今日頭痛,不能為你解說,你還是去問海兄(即百丈懷海)吧!”

這位學生又去問懷海,懷海則更徹底的告訴他說:“我到這裡也不會。”

這位學生問不出答案,就回去告訴馬祖。馬祖說:“藏頭白,海頭馬。”意思是說,懷海比智藏更直截了當,更徹底地點出原委。

這樣說來,道就是真我,真我必須由自己去發現,並讓真我投入生活,不扭曲、不執著、不作為。所以說行、注坐、臥都是道。從前有一位僧人問道:“道在何處?”

惟寬禅師說:“只在目前。”

各位,當下直心就是道。這個直心是真心,是誠心啊!香嚴禅師告訴問道者說:“兄弟!佛是塵,法是靈,終日馳求,有什麼休歇。但一切時中不用掛惜,情不掛物,無善可取,無惡可棄,莫叫他籠罩著,始是學道處。”

各位!佛不是從心外求,而是要從心中做。佛的本義是醒覺,是發現自己,從而肯定本真,提升精神生活,成就圓滿的人生,而不是有一個外在的法界可求。反觀現代人,大都不願意當做自己,而一心希望當別人期望的人。這樣一來,愈外求,離道愈遠,愈認真去討得別人的羨慕,愈是否定內在的真我,使自己更煩惱,更疲於奔命、更空虛。

空與自由

空是心靈自由的能力。人能自由就能流露出本有的智慧,使生活更真實,更具覺性,更有創造力。於是自由成為禅家修行辦道的重要關鍵。自由是什麼呢?

有一位僧人問百丈懷海說:“如何是自由分?”百丈說:“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悭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分。”各位!什麼是自由獨立,大家一定有所領會吧。

禅家講的自由是不被欲望所迷,不被五欲八風所牽引,不被三毒(貪、睼、癡)所轉,而現代人所謂的自由又是如何呢?現代人把自由誤為放縱,錯解為“為所欲為”。所以現代人有了更多的煩惱和苦難,因為失掉了真我。

有一次法真禅師答覆一位學生詢問什麼是佛法時,只是默默地舉起一只撣子反問學生說,你會了嗎?學生說“不會”。法真禅師說:“塵尾拂子(按:那就是舉撣子的那個人)!”

於是學生又問:“如何是學人自己?”

法真說:“是我自己。”

學生問:“為什麼卻是和尚自己?”

法真說:“是汝自己。”

這個自己就是真正的主動舉起撣子的人,是能自由自主的自己。

自由表示自己是醒覺的,是行動的主體,是獨立自由的判斷,不被外境所扭曲。所以生活行動起來非常自由,沒有勉強。我再講一個故事,給各位參究。

唐朝耽源應真禅師是慧忠國師的弟子。有一天他提著籃子回方丈室。國師問:“籃裡頭是什麼物?”

耽源回答說:“那是青梅子。”

國師問:“青梅子用來作什麼?”

耽源說:“是用來供養的。”

國師說:“青的梅子尚未成熟怎麼供養呢?”

耽源說:“以此表獻。”

國師說:“佛不受供養。”

耽源說:“我現在就這樣在供養,和尚你呢?”

國師說:“我不供養。”

耽源說:“你為什麼不供養?”

國師說:“我愛果子。”

各位!這段對話是多麼生動地表達:我沒有果子,所以我不供養。我只有青果子,就以青果子供養。那種平直清淨心,是多麼率真單純!但是,你我是否能如此率真呢?我知道大部分的人,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總覺得自己必須處處跟別人一樣,那就失去生活的喜悅和心靈的自由了。

創造的本質是空

創造力源自空,覺性悟性也源自空。因為空才可能放下現有知識的束縛,悟入生活的真義,掌握事事物物的如來。創造的靈感源自直覺,直覺必須是空性下才能運作。因為直覺非屬於理性和知識的系統,它屬於非理性的直觀般若。

為便於各位了解,創造即空的意義,我再舉一個例子給各位參究。唐朝時一位講經說道的僧人,有一天來參拜監官禅師。監官問:“你做些什麼?”

講僧說:“我講《華嚴經》。”

監官禅師說:“《華嚴經》中談到幾種法界?”

講僧說:“廣說則重重無盡,略說有四種(按: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法界)。”

監官禅師豎起撣子說:“這個是第幾種法界?”這時,講僧沉吟良久,答不出來。

監官禅師說:“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禅是講求悟的,講究發現的,因為只有透過悟與發現才會有真的智慧流露出來。如果讀經看教,只有在知解上講述,對於處理生活上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幫助。

有一次行者問大珠慧海禅師說:“即心即佛,哪個是佛?”

大珠說:“你懷疑哪個不是佛,請說說看。”行者說不上來。於是接著說:

“通達了到處可以見佛,不悟則永遠見不到。”

禅家所謂的空就是悟的歷練過程,因此空不是百無所思的消極逃避,而是空下塵勞之後,才使自己的本身活絡起來。有一次一位專修律宗的法明和尚跟大珠討論到“空”的問題,法明在大珠的禅機接引下,恍然大悟“空”的真義。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一段高妙的對話:

法明說:“禅家多落空。”因為法明誤以為禅家不重視客觀存在的佛力和依據經、律、論所闡述出來的理則規范。

大珠聽了很慈祥地告訴他說:“卻是座主自己落空。”

法明聽了非常驚異。便反問說:“怎麼會落空呢?”

大珠說:“經論只不過是紙墨文字,那些都是文字符號所建立的名句,它不是真我如來的本身。你執滯在那些虛有的架構上,豈不是落空嗎?”

法明說:“那麼禅師你落空否?”法明以為大珠所說的“空”是百物不思。

大珠說:“不落空。”

法明說:“怎麼樣才不落空。”

大珠說:“文字規范等都從智慧而生。當自己發明心地,創造性自然流露出來,大用現前,何關文字?所以不落空。”

空所涉及的創造意義,又關系到真理變與不變的問題。這是哲學家們常討論的問題。禅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則處於超然物外,禅者永遠抱著既是變的,又是不變的活潑態度,因此能藉著空而居於醒覺。有一位三藏法師問大珠說:“真如有變易否?”

大珠告訴他說,真如有變易。三藏便批評大珠說,“禅師你錯了”。於是大珠問三藏說:“真如有否存在?”

三藏說:“有。”

大珠說:“既然有。若無變易,豈不就是凡僧了嗎?你豈未聽過古德們說:能轉三毒(貪、睼、癡)為三淨戒,化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為六通神(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畫通);轉煩惱作菩提,化無明為大智。如果說沒有變易,那麼你就沒有正確的領悟。”

三藏說:“照你這麼說,真如是有變易羅!”

大珠又說:“若執著於真如有變易,也是不正確的。”

這時三藏大感疑惑了,便問道為什麼你剛剛說有變易,現在又說沒有變易呢?大珠告訴他說:“如果能發現真我,了了見性,如摩尼珠現色,見者不同,而珠未曾變。若不見性,聽到別人家說真如是變異的,便執以為是,那就會錯本義。”這時三藏如飲醍醐,便說:“現在我才知道禅宗之深不可測。”

禅所講求的是徹悟與創造,是真知而非囫囵吞棗。那種記誦之知,不是真正的創造力,不是禅家所認可的。創造性是透過徹底領悟之後,所發出來的真知卓見。

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

禅家的空是沒有我相的。“不我相”是指放下自我中心和虛幻的尊嚴,不貪執名利,不戀眷一切。外物而行,曠達而生活。所以他們常常以“心如虛空”和“出沒太虛之中”來說明其去來自由的心量。

有“我相”的人總是自私的,總是囤積的,總是攻於心機,有強烈的自我防衛機制行為的。這樣一個我執的人,一定是不自由的,不能達觀,不能見真如本性。

人只有放下自我中心,才能真正解脫煩惱,做到諸法不相到。有一次慧忠國師答覆唐肅宗的問法,慧忠沒有對他特殊的禮遇,甚至答話時都很少看他一眼。於是肅宗說:“我是大唐天子,大師為什麼連看都不看我呢?”

慧忠國師道:“你見過虛空沒有?”

肅宗說:“見過。”

慧忠國師說:“它曾對陛下眨目顧示嗎?”

慧忠給肅宗指授的是:放下自我中心的“我相”吧!它不但使你自艾自憐,自視不凡之外,還會障礙你的視聽,給你錯誤的見聞。

 

人生的一瞬

人生只有那一瞬,禅家的看法又如何呢?禅家的看法超愈於常與無常之上,而認為生活的本質也是空的過程。把握生活,悟入真趣,生死自然可以置之度外了。司空本淨禅師說:

“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人生的熙熙攘攘,好像是夢。一旦逝世,又好像從夢中醒過來。所以他又說:

“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雨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無分別路。”

人生的貧富與貴賤並沒有什麼價值上的不同,問題是你能否從中悟出。

那麼人的生命是何去又何從呢?我們來看看唐順宗與佛光如滿禅師這段對話,好有個參悟之趣。

順宗問:“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如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回答:“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處。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在,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各位!禅家雖然認為人生如夢,但對人生是達觀的,是不執著的,是超愈於去來的,是積極的。但他們所有的努力與服務都表於無念,所有的布施與慈悲都根置於無住(不執取為己有)。來這世上是為眾生來的,去也是為眾生去的,所以永遠常住在清淨真如性海裡,湛然的性體從未來去。這就是空的真實義。

空是生活的能力與知慧。它讓你掃除心中的積郁,放下既有的成見,擺脫欲望的牽扯;讓你發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接納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生活的價值。它使你有生活的空間,有性靈的自由,有醒覺的事實,有證得法身的憑籍。空使你得到喜悅,得到知足,得到圓滿。所以說:放下攀緣本來就是佛。

各位居士、大德,今天我們共聚一堂,共飨佛光給予的法食,殊勝因緣不可思議。我們彼此共勉,共度好時光,與佛如來同游毗盧性海。

(1987年9月講於大覺精捨)

 

上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篇後語
下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願結般若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