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谕法師: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無相法品第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相法品第二    
 
 
「爾時尊者。從三昧起。而說是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一覺了義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唯佛菩薩乃能知之可度眾生皆說一味。」
 
諸佛證知,一切法相,緣生假有。諸相假有,故非為真實。而諸法無相,決定真實。今欲明諸法實相,故先說此無相品。
 
諸法性空,一味真實。性空故能隨緣,隨緣而現萬法。相隨緣現,無自體性。故相是因緣相,有而非有。空是因緣空,無而不無。
 
故有是不有之有,則有全是空。無是不無之無,則無全是有。有不礙無,無不礙有,一切無礙,此則決定實際也。
 
故相是無相之相,是謂諸法實相。無相是相之無相,是謂實相諸法。二者相遍互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一切相,一切非相,一切亦相亦非相,一切非相非非相,是名實相也。
 
爾時尊者(佛),從金剛三昧起,而說是言。佛欲說法,必須先從三昧起,因為佛入三昧時,則身心不動故。
 
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
 
佛證無上菩提,是佛智地。證無上菩提者,即究盡諸法實相也。故曰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何謂決定性?清淨、寂靜、光明、無诤也。
 
《大方等大集經》雲:「佛初成菩提,知菩提者,清淨、寂靜、光明、無诤……不雜煩惱,名為清淨。空解脫門,名之寂靜。無相無願,名為光明。無生無滅,名為無诤。……又,遠離煩惱故,名為清淨。畢竟淨故,名曰寂靜。無暗冥故,名為光明。不可說故,名為無诤。」
 
故清淨寂靜光明無诤,是諸法實相。故曰入實法相,是諸佛智地。
 
方便神通,皆無相利。
 
諸佛雖證實相,然從實智,起方便智,現大神通,利益一切眾生。而利益一切眾生者,皆從實智慧出,故曰皆無相利。無相者,即實相也,亦即以實相諸法故,起方便神通。所以一切方便神通,皆由實相而起,利益一切眾生也。
 
如《法華經》〈方便品〉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是諸法各具。而其究竟,一皆實相。故曰究竟等,等者不二不異也。
 
佛之神通,不可思議。普現十方,利益一切。無文字法,以文字說,雖以文字說,而離文字相。無言語法,以言語說,雖以言語說,而實說而無說。雖無諸法,而說諸法,雖說諸法,實無諸法。於畢竟空,現無量法。於無量法,現畢竟空。而空與無量,各不相礙。於一塵中,現無量剎。而一塵不大,無量剎不小。令一微塵,遍於十方,而一塵不大,十方不小。大小自在,不失其相,各不相礙……故諸佛神通,誠不可思議也。
 
何謂神通?神者不測也。通者無礙也。
 
一覺了義,難解難入。
 
佛證無上菩提,過盡德圓,性德圓顯,自覺聖智,不因他得。《法華經》〈譬喻品〉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诃薩。
 
一切智、佛智、自然智,並是無師自得,故曰一覺。一覺者,自覺聖智,不因他得也。若因他得,必不圓備。今以自覺,了義究竟,乃成等正覺。故曰一覺了義。
 
如是之法,因圓果滿,無欠無余,唯有佛與佛究盡,非余人所及。故曰難解難入。是知一覺了義,難解難入者,言唯佛與佛,究盡諸法實相也。
 
故曰非諸二乘之所知見。二乘劣智,不見實相也。唯佛菩薩,乃能知之。此菩薩者,補處菩薩也。不但具如是自覺聖智,且能普現十方,度化一切眾生。皆說一味者,雖說諸法,皆明一味實相也。
 
「爾時解脫菩薩。即從座起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滅後。正法去世。像法住世。於末劫中。五濁眾生。多諸惡業輪回三界無有出時。願佛慈悲為後世眾生。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令彼眾生等同解脫。」
 
爾時解脫菩薩,禮佛請法。
 
佛法住世,有正法時,像法時,末法時。依《大悲經》,謂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
 
正法去世,正法時已去也。像法住世,於末劫中。言像法之末,進入末法也。彼時五濁惡世。五濁者,一、劫濁,劫末時濁,摧年減壽,漸臨劫末。由於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而致令劫濁也。二、見濁,人多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乃成見濁。三、煩惱濁,人多貪、瞋、癡、慢、疑等煩惱,乃成煩惱濁。四、眾生濁,人以見濁、煩惱濁,致令五陰身心俱劣,以此果報,名眾生濁。五、命濁,眾生見濁煩惱濁為根本,而得劣五陰身心。色心連持,相續生死,乃有命濁。
 
五濁惡世眾生,多以惡業,輪回三界六道。願佛慈悲,為憐愍末世眾生故,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之法。一味決定真實之法者,諸法實相也。
 
俾令末世眾生,等同解脫。等同解脫者,令諸眾生,於大乘中,獲得平等一味之解脫也。
 
「佛言。善男子。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議。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說即墮悭貪。汝等一心谛聽谛聽。為汝宣說。」
 
解脫菩薩請法,如來垂允宣說,師資緣合也。佛先贊歎說,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獲出世果也。
 
實相是一大事,度一切眾生皆令成佛,故其功德不可思議也。
 
「一」是實相理,「大」是實相智,「事」是實相行。實相理者,無相也。實相智者,無住也。實相行者,以無住智,契無相理,如實成一切事功也。
 
「一」即佛法身德,「大」即佛般若德,「事」即佛解脫德。故一大事,言佛之三德也。故曰不可思議。
 
汝解脫菩薩,既以大慈大悲為眾生請法,我當以大喜大捨而濟含識。我若不說者,即墮悭貪。汝等谛聽,我為汝說。
 
「善男子。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佛言善男子!若欲度化眾生,須是莫生能化之心。既然不生能化之心,自然便無所化之眾生了。以心生則法生,心淨則法淨故。如是遠離我、我所心,縱化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化者,則其化大焉。
 
欲化眾生,須是令眾生皆離心我。
 
一切法本來無我,而眾生以妄想故,執著於我。《心經》雲五陰皆空,而眾生妄執有五陰,此是第一重迷執。復於五陰中,妄執有我,此是第二重迷執。更於我上執有生死,此是第三重迷執。如此三重迷執,皆一妄心所造。故欲化眾生出於生死,應令彼遠離心我。
 
一切心我,本來空寂。
 
妄心本空,我非實有。何以故?諸法緣起假有,而無實體。妄心亦復如是,無有實體。如果妄心不空,豈得為妄?既然妄心本空,故知妄心所生之我,非為實有。總而言之,一切法無非因緣所生,故知一切法無有自性。以無自性故,知一切心我,本來空寂。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若得空心者,心清淨也。心不幻化者,心不幻化諸法也,以心清淨,則諸法清淨。如是諸法清淨,無幻無化,即得無生法忍。諸法無生者,即諸法實相也。
 
無生之心,在於無化。若心不生,則諸法無有。故心空則法空,心有則法有。若見法有時,即是心有。若見法淨,即是心淨。若見法染,即是心染。故見法時,即是見心。故曰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雲何修習得本空心。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解脫菩薩復白佛言,眾生之心,其性本來空寂。既然本來空寂,則體非色相。體非色相故,是以無所有不可得。既然無所有不可得,當是處世不染,修治不淨。佛雲何言修習得本空心呢?
 
心性本空,雲何修習復得本空心?若如是說,莫非眾生之心,性本不空嗎?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
 
菩薩一切心相,皆隨緣而起。既然隨緣起,故無自性。無自性故,本來空寂。正以無性空寂,方能任緣現相。相隨緣現,故性本空寂。若性不空,當不能隨緣也。故曰一切心相,本來無本。
 
本無本處,空寂無生。
 
既然一切心相,隨緣無性,故無根本。若法有根本,方有始有生。法無根本,當即無始無生。故曰本無本處,空寂無生。
 
若心無生,即入空寂。
 
種種心生,乃有種種法生。若心不生,則種種法不生。心法俱泯,即入空寂。
 
故知眾生不得空寂者,皆是心念妄起故。心念妄起,以自妄心,現諸妄相。眾生不知一切法相,即自妄心所現。卻以自之妄心,還取自心所現幻相。如果妄心不生,則不執一切幻相。於是可得心境如如,一切無礙的自性清淨心了。即此自性清淨心,便是眾生空寂心地。
 
故修道之人,空心不空法,以萬法唯心故。若得空心,則法本寂然。
 
十法界唯是心現,若心不生,則大千湛然。若心妄生,則九界宛然。心善心惡則造六道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等十如。心淨則造三聖法界十如。三聖法界者,聲聞緣覺菩薩也。如心契中道,非生非非生,離邊無住,便是佛法界。佛法界者,一真法界也。亦即是諸法實相也。
 
空寂心地,即得心空。
 
空寂心地者,盡除妄想,自性清淨也。即此清淨心地,名得心空也。故知心空者,恢復本來面目也。須知妄心是幻,淨心本具,除其妄幻,復其淨心,謂之心空也。
 
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曾言,空寂之心,體無色相。故佛言:無相之心,無心無我。若有心有我,便是我相。若有我相,便執法相及非法相。法相者執有,非法相者執空。若離我相,便不執有,亦不執空,一切清淨,是謂心空。
 
故解脫菩薩所問,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雲何修習,得本空心。可見其處處不離執著。故佛破其執著曰,無相之心,無心無我。
 
我相若離,法相自息。故曰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一切眾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覺。令彼眾生出離斯縛。」
 
解脫菩薩復問,若一切眾生,迷失清淨自性,執著有我,執著有心。應以何法覺悟之,令彼出離這種我見縛呢?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佛言,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
 
十二因緣者,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此中無明為因,行為果。行為因,識為果。識為因,名色為果。名色為因,六入為果。六入為因,觸為果。觸為因,受為果。受為因,愛為果。愛為因,取為果。取為因,有為果。有為因,生為果。生為因,老死為果。
 
因必以果得名,果必以因而有。若不以果,則不名為因。若不以因,亦不成果。無有果外之因,亦無因外之果。故全因成果,全果為因。
 
既然全因為果,全果為因,故知因果一時俱,無有先後,不並不別。若有先後並別,必是因外有果,果外有因。因外有果,此果不由因,既不由因,何得名果?果外有因,此因必不致果,若不致果,何得名因?故知因果一時具足。因時即是果時,以全果為因故;果時即是因時,以全因為果故。因果宛然同一法性,同一法性因果宛然,故曰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若不如此,便非一法界性。一法界性者,空即緣起,緣起即空也。以因果一時具足,所以經雲,初發心即成等正覺也。
 
試觀十二因緣,只有因果,而無有我。若有我者,應在因果之外。然因果無外,故知十二因緣唯是因果,而無有我。只因一念無明起,虛妄執心執我耳。所以佛言,若執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
 
心尚不有,何況有身。
 
十二因緣之起,法爾如是。起是因緣起,滅是因緣滅,起滅唯是因緣,於心則無所有。因為心者因緣心,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故於心無所有也。若人迷因緣執有自性,於是便興於心行。
 
此是諸法性相,有佛無佛,常如是也。《大般涅槃經》雲,十二因緣,名為佛性……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何況有身,身者我也。意謂心尚不有,何況有我?
 
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
 
因緣無性,無性隨緣,此法非有,亦非是無。有則墮於常邊,無則墮於斷邊。離邊無住,不生於見,則因緣無性,無性任緣。故若不生見,則不見有我,亦不見無我。是故佛言,若執有我者,令捨有見。若執無我者,令捨無見。
 
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
 
根據以上所說,心既不有,何有生滅?謂之生滅者,皆我見也。
 
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無性,而人以妄見,而見有生滅。若捨妄見,則不見生亦不見滅。如是便見法性,如實知諸法以無性為性。
 
見於生,便產生滅見,見於滅,便產生生見。若無滅,何因緣知生?若無生,何因緣知滅?故以生見而有滅見,以滅見而有生見。故曰心生者,令滅滅性。心滅者,令滅生性。
 
若人執心生者,令知生是因緣假現,似有還無。假現之法,有不可得。不可得法,無滅亦無生。若人執心滅者,令知滅是因緣滅,因緣無性。以無性故,無而不無,故無不可得。不可得法,無生亦無滅。
 
有不可得,故不礙於無。無不可得,故不礙於有。有不礙無,故全有即是全無。無不礙有,故全無即是全有。是為俗谛中,立一切法。全有成全無,說有時,此有是離有邊有。全無成全有,說無時,此無是離空邊無。
 
全有是無,則有相盡。全無是有,則空相盡。此為真谛中,離一切法。有相盡,正是成有之無。無相盡,正是成無之有。相成即是相奪,相奪即是相成,為是說唯有一佛乘也。
 
故知一切妄執,皆生於妄見。如果滅是見性,則入實際。實際亦曰真際、本際、心地、自性清淨心,即真如法性也。
 
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本生不滅者,諸法因緣生,無有一法不是因緣生。本滅不生者,諸法緣起性空。既然無有一法不是因緣生,故知無有一法不空。故曰本滅不生。性空曰實,緣起諸法皆有分際曰際,此即實際是也。
 
實際無際,無際實際。例如生是無生之生,若非無生之生,則此生便是常邊。無生是生之無生,若非生之無生,則此無生便是斷邊。非常非斷,非斷非常,故曰不滅不生,不生不滅,方契中道也。中道亦名實相,亦名實際,亦名真如,亦名佛法。故一切諸法,無非中道,無非實相,無非實際,無非真如,無非佛法。故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何見。見法滅時令滅何見。」
 
解脫菩薩請問於佛,眾生見法生時,令滅何見?見法滅時,令滅何見?菩薩深知,見生見滅,皆是情見,非法生滅也。
 
「佛言。菩薩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無見。見法滅時令滅有見。若滅是見得法真無入決定性決定無生。」
 
眾生皆是由於無,而有生見。由於有,而有滅見。若不因無,何有生見?若不見有,何法從滅?故佛令菩薩,若眾生見法生時,應滅其無見。無無則不見其生也。眾生見法滅時,應滅其有見。無有則不見其滅也。
 
當知諸法因緣生,幻現假有,故生不可得。緣生無性,諸法無性則滅亦不可得。因緣生不可得,無性亦不可得,是知諸法畢竟空。畢竟空中建立諸法,諸法皆歸畢竟空。畢竟空建立諸法,則無而不無,不無而無。諸法皆歸畢竟空,則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無而不無,不無而無者,謂之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者,謂之妙有。真空妙有,皆一真法界所現也。故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
 
若滅是見,得法真無,入決定性,決定無生。
 
若滅有見無見者,則可得法真無。真無者,即真空也。真空即是妙有,以無性隨緣故;妙有即是真空,以隨緣無性故。
 
入決定性者,一切法總歸畢竟空不可得也。以畢竟空不可得故,所以決定無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令彼眾生住於無生是無生也。佛言。住於無生即是有生。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解脫菩薩白佛言,尊者!令彼眾生住於無生,是無生也。
 
意思是說,令眾生住於無生,其所住者,便是無生嗎?
 
佛回答說,住於無生,即是有生。
 
因為心有所住,便是生相,故曰住於無生,即是有生。當真無生,不應心住。因為心住,便是有所得,有所得便是有生。
 
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
 
何以故是設問詞。無住無生者,即心無所住,不住無生也。不住無生,乃是無生也。因為心若無住,即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一切法無生。
 
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
 
菩薩如果生起「無生」之想,是以生而滅生也。因為若有無生之想,便是心有所住。心有所住,便是生相。以生滅生者,以妄代妄也。應知生想滅想俱滅,心無所住。則此生起「無生」之本生,亦復不生也。
 
心常空寂,空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心空寂則無一法可得,以無所得故,所以空性無住。如果心有所住,必有所得,有所得者,心不空也。故曰空性無住。
 
心無所住,一切法空無所得,雲何有生?故曰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此正示明,非是眾生住於無生,而所住之無生,是無生也。而是心無所住,方是無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心無有住有何修學。為有學也為無學也。佛言。菩薩無生之心。心無出入。本如來藏性寂不動。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為所學。」
 
解脫菩薩上白佛言,如果心無有住,有何修學?為是有學呢?為是無學呢?如果謂有學,既是有學,焉得謂心無所住?如果謂無學,既是無學,焉能作到心無所住?
 
有學者,有所修學,有所進益也。無學者,學行窮滿,更無所學,更無進益也。
 
於修學佛道上,有學無學,有大乘小乘之別。一般說來,於小乘中,三果以前,稱為有學。四果人自以為學行窮滿,更無可修學,稱為無學。
 
大乘中又有二種,一、約因,二、約果。約因而言,七地以前為有學,以有功用道故。八地以上為無學人,以無功用道故。約果而言,唯佛一人為無學,余皆有學。
 
固然如此,但是若謂有有學,有無學,皆是心有所住。若心無所住,當不見有學,亦不見無學也。
 
故佛答言,菩薩無生之心,心無出入,本如來藏,性寂不動,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為所學。
 
菩薩無生之心,如實本具,等同虛空。猶如虛空,若謂其有,卻是無纖毫可得。若謂其無,卻是橫遍豎窮,無所不是。故菩薩心,無出亦無入,等同虛空。
 
本如來藏。如來藏亦名二空如來藏。即如實空,如實不空,謂之二空。如實空者,法界畢竟淨也。如實不空者,於自性清淨心中,具足無量功德也。
 
如實空則一法不立,如實不空則一法不捨。何故一法不立?以無纖毫跡相可得故。何故一法不捨?以橫遍豎窮無所不是故。
 
如實空則是諸法實相,如實不空則是實相諸法。如實空則是緣生無性,如實不空則是無性緣成。
 
如實空遮乎有見,如實不空遮乎無見。因為空無自性,故空不定空。以不定空,故不礙不空。不空任緣亦無自性,故不空亦非定不空。以非定不空故,所以不空不礙於空。於法則無決定,於心則無所住。以無住心,契無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上智則知空即不空之空,不空即空之不空。是名如實空,如實不空也。
 
其實如來藏即是法身。法身在纏,則轉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纏,則轉名法身。二者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體則名法身,一真法界用則名如來藏。故曰本如來藏,性寂不動。
 
以如是故,亦非有學,亦非無學,以有學無學悉不可得故。若得有學,若得無學,皆是以有所住心,得有所得法。當知若有定法,豈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是故佛言,不得於學,不得於不學,是名無學也。非是無「有學」而後,名為無學也。「是為所學」者,即說明非是學行窮滿,名之無學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如來藏性寂不動。佛言。如來藏者生滅慮知相隱理不顯。是如來藏性寂不動。」
 
解脫菩薩白佛言,雲何如來藏性寂不動。
 
我們要知道,如來藏性者,即法性體也。如來藏起用,雖有卷舒,而法性體寂然不動。
 
故佛答言,如來藏起用,故有生滅慮知等相,稱為如來藏智。然其法性理體,卻是隱而不顯。隱理不顯者,謂其理體,無生滅慮知相也。是故如來藏性寂不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生滅慮知相。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淨。是謂大乘。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解脫菩薩問佛,雲何是生滅慮知相?佛言菩薩理無可不。
 
謂菩薩深證平等法性理體,此平等法性,等同虛空,無有分別。故菩薩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生我執,無有可與不可。故曰菩薩理無「可」與「不可」。
 
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
 
「可」是愛心,「不可」是憎心。若有「可」與「不可」,則憎愛起。若有憎愛,即生諸妄念。於是千思萬慮,紛然雜陳。是即生滅相也。
 
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
 
菩薩以智慧,觀本性相。性相者,實相理體也。無性為性,隨緣成相。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如是性相,有佛無佛,常住不改。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曰理自滿足。
 
千思萬慮者,皆起心動念,故不如法性,不益道理。徒然增加動亂,失本清淨心也。心王者,即自性清淨心也,即第八識清淨果體,亦名庵摩羅識。
 
若無思慮,即不起心動念,不生妄想,不妄起慮知,便無生滅相了。
 
如實不起者,性相如如,法爾如是。於是妄識不動,故曰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妄識煩動,其性如流,注向不定。如果菩薩澄思寂慮,便可諸識安寂,流注不生了。
 
得五法淨,是謂大乘。
 
五法者,五陰也,色受想行識是也。得五法淨者,照見五陰皆空也。菩薩澄思寂慮,便可照見五陰皆空。於是得五法淨,如是謂之大乘。
 
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
 
菩薩照見五陰皆空,自然理無可不,息諸妄念。若無妄念,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如來自覺聖智之地者,斷諸虛妄,證自本真也。不因他得,非自外來,故曰自覺聖智之地。簡單說,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入無上正等菩提智地者,則善知一切法從本不生。知一切法從本不生,即斷盡一切妄想。如是則為證入寂滅忍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妄想者。應無止息。佛言。菩薩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解脫菩薩言,無妄想者,應無止息。
 
因為止息妄想,方證菩提。妄想為菩提作障,故止息妄想方證菩提。佛言菩薩得五法淨,則心無妄想。心無妄想,便入佛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如此說來,無妄想便無止息。無止息雲何入自覺聖智呢?
 
當知第一義中,妄本空,真本具,是諸法寂滅相。妄本空故,無妄可息。真本具故,另無菩提可證。
 
故佛答言:菩薩妄本不生,因為妄本空故,所以無妄可息。若菩薩知心無心,任緣而有,亦就無心可止了。
 
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
 
菩薩妄想不生,知心無心,自然無有分別。以無分別,故識心無計,現識不生。既然現識不生,自然無生可止。
 
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以諸法實相無分別故,所以無止。若謂有止,便是心有所得心,有所住了。既然「止」不可得不可住,當然「無止」亦不可得不可住。如是則諸法實相中,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盡一切相,便是自覺聖智。
 
何以故下,解釋「亦非無止」句。「止無止故」,是言無止亦不可得不可住也。第一個止字,是不可得不可住義,此「無止」亦不可得不可住。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雲何是生。」
 
解脫菩薩白佛言,如果止息無止,則此「止」無止之「止」,便是生了。怎麼可以謂是無生呢?
 
解脫菩薩是代眾生發問,實非菩薩不知也。此問是把「止」作起心動念解,卻不知無起心動念,無心無住,是止義也。
 
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雲何是生?
 
止者無住也,心無所住謂止。若謂有生者,則是有住生心了。所以佛言,菩薩當止是生。
 
止已無止者,止已便是無住,既然無住,何有止息可言?故曰止已無止。
 
所以亦不住於無止,若住於無止,仍是心有所住。即此「無住」,亦復不住。若住於無住,仍是有住也。
 
一切無住,萬法清淨,怎可說是有生呢?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相。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解脫菩薩請問於佛,若無生之心,有何取捨呢?若有取捨,便是生心,若無取捨,難道眾生不捨煩惱,不取菩提嗎?如此說來,無生之心,住何法相?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因為心法悉畢竟空,以畢竟空故,故曰無生。既是畢竟空,所以無取無捨。以畢竟空故,所以無心亦無法。無心無法,當無所住。住於無住,故曰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住於不心。住於不法。佛言。不生於心。是住不心。不生於法。是住不法。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譬彼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陰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解脫菩薩白佛言,雲何住於不心,雲何住於不法?住於不心住於不法,不亦是有住嗎?
 
佛言,不生於心,是住不心。不生於法,是住不法。
 
不生於心,則心空寂。不生於法,則法空寂。如是空寂,便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無生義也。
 
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
 
如果不生心,即無能攀緣。不生法,即無所攀緣。既無能所,當然無能依止,與所依止。以無能所故,所以不住諸行。諸行者,身行、口行、意行也。不住身口意行,於是心常空寂。以空寂故,所以無有異相。無有異相者,心淨則法界淨也。
 
譬彼虛空以下,舉譬喻說明無有異相。心空則譬如虛空,虛空無動亦無住。若謂虛空有動,既有動何名虛空?若謂虛空有住,既有住何名虛空?虛空無起無作,無彼無此亦復如是。
 
得空心眼,得法空身。
 
心空則如實知,眼空則如實見。如實知見,乃佛知見。故得空心眼者,則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入佛知見,則得法空身。法者五陰也,五陰皆空即得法身。故得法空身者,即得法身也。
 
故心空則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則得法身。
 
既得法身,則五陰六入,悉皆空寂。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色陰者身也,眼耳鼻舌身五入是。受想行識者心也,意入是也。既得法身,自然五陰六入皆空。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以三界如幻,猶如空華。故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依三界,則無生死。無生死者,是證法身。
 
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
 
若能清淨無念,自然諸戒具足,故曰不住戒相。當知不住戒相,須是空心無住,清淨無念也。今人染念紛飛,遇事則著。竟亦妄言不住戒相,不知罪業昭著,業報不免,苦還自受也。
 
無攝無放者,即無取無捨也。猶如虛空,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得心空者,亦復如是。故曰性等金剛。金剛者,即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也。
 
不壞三寶。
 
何故空心不壞三寶?或者有人認為,若一切空,三寶亦空,豈不壞三寶?應是一切法有,三寶皆有,如是方不壞三寶。何故說空心不壞三寶呢?
 
當知諸法不空,便不從緣。以不從緣故,便壞因果。壞因果故,則壞三寶。
 
假設一切法有,則決定有法不須待緣。若不待緣便有諸法,便無因果。若無因果,則行惡不得罪報,行善不得福報。若無因果,便無修道義。因為修道者,修因致果也。於是凡夫有定性,永不成佛。佛有定性,不待四十一位修成。苦有定性,不待集而生。同時苦有定性,永不能滅。既不能滅,於是亦不必修道了。如是便壞法寶,壞僧寶,壞佛寶。
 
以心空法空故,乃得因緣生諸法。從惡得罪報,從善得福報。以苦性空故,造作集於是苦生,修道對治於是苦滅。賢聖如法修習,乃有僧寶。以有僧寶故,乃有佛寶。是知佛法僧三寶,以法性空故方成。所以龍樹菩薩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空心不動,六波羅蜜具足。
 
六波羅蜜者,檀波羅蜜,譯為布施波羅蜜。屍波羅蜜,譯為淨戒波羅蜜。羼提波羅蜜,譯為忍辱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譯為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為六波羅蜜。
 
前五度皆以般若,得稱波羅蜜。若無般若,則僅名布施、淨戒、忍辱、精進、禅定,不名波羅蜜。因為無般若智慧,僅得人天福報,不能得度故。
 
般若譯為妙智慧,體空離相,謂之空慧。體有達化,謂之方便智。性相平等,徹有表空源,是名般若。在因則名般若,五乘同具。故般若即是佛性。於果轉名薩婆若,唯佛一人。所以有般若方能得度,稱波羅蜜也。
 
下文佛自有解說。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解脫菩薩白佛言,六波羅蜜皆是有相法。修有相法,能夠出世嗎?
 
當知若無般若,前五度皆是有相。有相之法,故不能出世也。今以般若功德故,體空無相,故得波羅蜜名。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志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三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我說六波羅蜜,無相無為。無為者,無生住滅相也。何以故下,分別解釋。
 
若人離諸欲貪,既離欲貪,故心常清淨。離欲貪之人,便是捨也,故成布施,此是言財施。
 
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此是言法施。法施之人,開方便門,宣真實義,故曰實語方便。本利利人者,以法自利利人也。以法自利,便能自度。以法利人,便能度他。如是名檀波羅蜜。
 
志念堅固,其心不為境所動也。心常無住,清淨無染。心無住著,則可不染塵境。如是便可不著三界,不生煩惱。是名屍波羅蜜。
 
修空斷結,不依諸有者,修空在證法性也,以諸法性空故。既然證空,故能斷諸煩惱。「結」者煩惱也。有九種結,即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不過此處斷結者,總說斷煩惱也。
 
諸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不依諸有者,不依三界生之謂。
 
寂靜三業,不住身心。身業口業意業稱為三業,三業清淨,自然不住著於身心。是為羼提波羅蜜。
 
遠離名數,斷空有見。名數者,色心有為法也。簡單說即是五陰。色是色陰,心是受想行識四陰。此等皆有生滅,故是有為。五陰分別說,即成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等數目,故曰名數。
 
遠離色心諸法,斷空有之見。以性空緣起,應斷空見。緣起性空,應斷有見。如是則證五陰皆空,故曰深入陰空。深入陰空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如是謂之深入陰空。《心經》義,深入陰空者,度一切苦厄。是名毘梨耶波羅蜜也。
 
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此句重點,在於心無所住心不住有,亦不住空,一切俱離,則證本性空寂。但亦不住「不住」,故曰不住諸空。心處於無所住,亦不住「無住」,故曰不住大空。《十八空論》雲,十方無量無邊,名為大空。如是一切無住,名禅波羅蜜。
 
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心無心相者,以心本空,因緣有故,知心無性,故曰心無心相。若心有相,即是定性。若心有定性,則心應是常。若心是常,不應轉變。若不轉變,則不知者不應知,知者不應忘,學不應進,惰不應退。不應善惡轉變,具造十法界矣。故知心無心相。
 
然亦不取虛空,因為心無定性,故能隨業因緣,造十法界因緣果報。果報不虛,故不取虛空。
 
諸行不生者,諸法性空也,是菩薩大智。不證寂滅,無性隨緣也,故菩薩起大悲。菩薩行空不證,以大悲故。菩薩涉有不著,以大智故。
 
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者,一心橫遍豎窮也。若謂其有,卻是了不可得;若謂其無,卻無所不是。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
 
諸法實際者,心即諸法實相也,一切唯心造故。皆決定性者,心者畢竟空也。以畢竟空,故曰決定性。畢竟空建立一切法,故一心能具造十法界,是諸法決定性。
 
不依諸地者,諸地是因,佛地是果。然因亦一心,果亦一心,因果不出一心。修一心之因,證一心之果,故是一心自體因果。
 
若明此理,則知因果一時具足。因不異果,果不異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猶如水全是波,波外無水。波全是水,水外無波。故不依諸地,本來是佛,不住智慧,以智慧外無愚癡故。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知六波羅蜜,皆無相無為也。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佛言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
 
此六波羅蜜,皆獲本利,無相無為,入畢竟空。以入畢竟空故,所以超然出世,超然出世者,以畢竟空中,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也。是故一切無礙,得大解脫。
 
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是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
 
如是無礙解脫法相,性相空寂,一切無礙。皆是無相之行,無相行者,以無住心契無所有法。雖行而無取著,是故其行不以無明行愛取有為因緣,是謂無相行。以如是故,六波羅蜜,皆無相無為。
 
無住則心空,無所有則法空。心空不礙法,法空不礙心。心法無礙,則心法互成。心不礙法,則全心是法,如是則心空。法不礙心,則全法是心。如是則法空。
 
心空正是不礙法,是故成法。法空正是不礙心,是故成心。由於心與法同一真法界,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故心空即是不空,法空即是不空。空而不空,謂之實相諸法。不空而空,謂之諸法實相。實相諸法,則一有一切有。諸法實相,則一空一切空。二者相成,則一切亦有亦空。二者相奪,則一切非有非空。如是之法,謂之畢竟空。
 
是故此中,無解脫,亦無不解脫。謂之解脫者,只是假名解脫而已。
 
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解脫之相,何故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而不取涅槃相?以心空無住故,法空無相故,一切法無礙故,一切法畢竟空故。所以若人心無所住名解脫,於法不取於相名解脫,於一切法無礙名解脫,證畢竟空名得大解脫,名得大自在。
 
「解脫菩薩聞是語已。心大欣怿得未曾有。欲宣義意。而說偈言
 
大覺滿足尊  為眾敷演法  皆說於一乘  無有二乘道
 
一味無相利  猶如太虛空  無有不容受  隨其性各異
 
皆得於本處  如彼離心我  一法之所成  諸有同異行
 
悉獲於本利  滅絕二相見  寂靜之涅槃  亦不住取證
 
入於決定處  無相無有行  空心寂滅地  寂滅心無生
 
同彼金剛性  不壞於三寶  具六波羅蜜  度諸一切生
 
超然出三界  皆不以小乘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心大欣怿。得離心我。入空無相。恢廓曠蕩。皆得決定。斷結盡漏。」
 
此品名無相法品,由解脫菩薩當機。菩薩為眾生故,問佛解脫之道。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是真解脫也。
 
此中有七頌,大體上皆是贊一乘圓融之法。
 
大覺滿足尊,是贊佛,佛證無上菩提,故稱大覺。佛因圓果滿,故稱滿足尊。
 
為眾生故,敷演無上大法。此法皆說一佛乘,無有緣覺聲聞二乘之道。因為二乘不見佛性,不入中道故。
 
一味之法,無相無為,然其利益,普被一切。猶如虛空一般,功德無量。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各隨其根性,皆得成就。猶一雨之施,普皆得潤。
 
皆得於本處,於本自性空處也。如彼離心我,「如」者無礙也。不以心我之相,與彼諸法之相生礙也。故曰不礙彼諸法,而離心我執也。一法之所成,諸有同異行。謂眾生諸有,一切同異等行,皆入無相無為之行,故曰一法之所成。
 
悉獲於本利,滅絕二相見,寂靜之涅槃,亦不住取證。
 
一切諸有眾生,皆得自利。滅絕二相見者,滅絕分別二法之見,知諸法一味無相也。滅絕分別二法之見以後,便是寂靜涅槃。但亦不住涅槃,不取涅槃相。如果住涅槃取涅槃相,便仍落於二相見也。
 
入於決定處,無相無有行,空心寂滅地,寂滅心無生。
 
入於決定處者,入於畢竟空也。於畢竟空中,無相無行。若空其心,自然諸法寂滅。但寂滅心亦不生,如果心生,則諸法亦必生,便非寂滅地了。
 
同彼金剛性,不壞於三寶,具六波羅蜜,度諸一切生。
 
畢竟空性,同彼金剛。能壞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壞。如此空性,不壞三寶(義如上釋)。如此空性,無相無為,具足六波羅蜜,能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者,九道眾生也。
 
超然出三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
 
依此一乘法,雖出三界,卻與小乘不同。小乘人謂出三界了生死。取寂滅入涅槃。今一乘人,知三界如幻,當體寂滅。生死無性,本來涅槃。此是一味實相法印,唯一佛乘之所成就也。
 
爾時法會大眾,聞佛說是義,心大欣怿。怿者悅也,余經謂皆大歡喜。
 
得離心、我之執,入空、無相。空、無相者,三三昧之略也。恢廓曠蕩,空心無礙之狀。
 
皆得決定,皆入法性也。斷結盡漏,斷諸煩惱惑也。漏者,約因謂煩惱,約果謂是生死。盡漏者,證無生法忍也。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二、截斷意路
下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三、懸擱語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