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谕法師: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如來藏品第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來藏品第七  
 
「爾時梵行長者從本際起。而白佛言。尊者。生義不滅滅義不生。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尊者。一切法數無量無邊。無邊法相一實義性唯住一性。其事雲何。佛言。長者。不可思議我說諸法。為迷者故。方便導故。一切法相一實義智。何以故。譬如一市開四大門。是四門中皆歸一市。如彼眾庶隨意所入。種種法味亦復如是。」
 
爾時梵行長者,從本際起。本際者,真際也,實際也。從本際起者,欲請佛說方便道也。而白佛言,生義不滅,滅義不生。如是如義,即佛菩提。
 
欲請佛說一實義之先,先贊佛菩提,復明己解佛所說義。
 
生義不滅,有生則必有滅,今言不滅,當是無生。換句話說,生以無生為義。滅義不生,不生則是無滅。換句話說,滅以無滅為義。
 
 
生以無生為義,無生以生為義;滅以無滅為義,無滅以滅為義。於是諸法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滅而無滅,無滅而滅。這種諸法如義,便是佛無上菩提。
 
既然如是,則菩提之性,無有分別。佛證無分別智,乃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者,實智也。分別一切者,權智也。佛由實智出權智,權智則分別無窮。諸佛權智,不可思議。
 
無窮之相,唯分別滅。
 
諸法無窮之相,總歸無相,故曰唯分別滅。如是理事性相,言語道斷,思慮亦絕,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之法,乃不可分別也。
 
梵行長者,仰稱佛曰,尊者!一切法數,名相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法數,雖名相無量無邊,而皆歸一實理性。所以其理,唯住一性。其事雲何?求佛分別解說。
 
佛言,長者!此法性不可思議。我所說諸法,只是為迷惑眾生而說,只是方便誘導而已。其實一切法相,皆一實義智耳。一實義智者,同一真如,同一無上覺也。以下以譬喻說明。
 
譬如一市,開四大門。雖開四門,而四門皆歸一市。如彼眾生,隨種種法門,皆入一實義性,亦復如是。此即所謂歸元無二,方便多門也。
 
「梵行長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應攝一切諸味。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實義如一大海。一切眾流無有不入。長者。一切法味猶彼眾流。名數雖殊其水不異。若住大海則括眾流。住於一味則攝諸味。」
 
梵行長者言,法若如是者,我住本際一味,應攝一切諸法門。是不是呢?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此一味實義者,如一大海,能括眾流。何謂一味實義?一味實義者,佛生一如,性相常住也。
 
長者!一切法味,猶如一切眾流。名數雖異,而其水性不二。譬如住於大海,則總括眾流。若住本際一味,則能攝一切法味。
 
「梵行長者言。諸法一味。雲何三乘道。其智有異。佛言。長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異故。深淺殊故。名文別故。水在江中名為江水。水在淮中名為淮水。水在河中名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長者。住一佛道。即達三行。」
 
梵行長者言,既然諸法皆是一味,為何三乘人得三乘道,其智慧有高下不同呢?若謂諸法皆是一味平等,應該三乘智慧皆是一樣才對。
 
佛用譬喻回答說,譬如江河淮海,其水大小不同。三乘智亦像江河淮海一樣,有深淺的不同。
 
江河淮海,僅是名言文字的差別,其水卻是一樣的。水在江中,名江水;在淮中名淮水;在河中名河水;江河淮水都在海中時,則名海水。但江河淮海,都是只是一水。
 
法亦如是,在聲聞人中,則名聲聞道;在緣覺人中,則名辟支佛道;在菩薩中,則名菩薩道;雖有三乘名字,但入於佛道,同是一味佛道。
 
長者!住一佛道,即達三行。何為三行,下文自有解釋。
 
「梵行長者言。雲何三行。佛言。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三隨如取行。長者。如是三行總攝眾門。一切法門無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謂入如來藏。入如來藏者。入不入故。」
 
梵行長者問言,何為三行?
 
佛回答說,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三、隨如取行。
 
隨事取行者,知一切事相皆假,猶如空華。雖隨順而起行,但知其為假,而不住生死,不起煩惱。
 
隨識取行者,知一切如幻事相,皆心所造。一切事相,唯識所現。修學佛道,唯在淨心,別無他事。一心清淨,則一切法淨,佛道成矣。故修行人,不應徒滯空寂,但應自淨其意。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此乃隨識取行。
 
隨如取行者,心無住也,法無礙也。一切無住,自然一切無礙。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事事各不相礙。心不礙境,境不礙心。何以故?心中無事,事中無心也。
 
長者!如是三行,總攝眾門。一切法門,無不入此三行。入此三行者,便不住著空相。以其行如如無礙,事理圓融故。如是入三行者,可謂入如來藏。
 
《不增不減經》,分別說如來藏有三種。一、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三、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
 
一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捨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二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捨利弗!我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三者,即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捨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涼法界,說名眾生。
 
《佛性論》解釋如來藏說,藏有三種。一、所攝藏,約自性佛性,一切眾性為如如境所攝。換句話說,即如來藏眾生。二、隱覆藏,如來性被煩惱隱覆。即是眾生藏如來。三、能攝藏,果地一切功德住應得性時,攝之以盡。第一句是以實攝妄,第二句是以妄攝實,第三句是以實攝實。
 
據義而論,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即所攝藏。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即隱覆藏。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即能攝藏。故真谛三藏亦說,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者,一心之體,遍於三際也。
 
如來藏即是法身。法身被煩惱所覆,便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煩惱纏,便名法身。而法身非身非非身,不可得無有邊際,故入如來藏者,入無所入也。
 
「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入如來藏。如苗成實。無有入處。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實際。其智幾何。佛言。其智無窮。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為四。一者定智。所謂隨如。二者不定智。所謂方便破病。三者涅槃智。所謂除電覺際。四者究竟智。所謂入實具足佛道。長者。如是四大事用。過去諸佛所說。是大橋梁。是大津濟。若化眾生。應用是智。」
 
梵行長者贊歎言,誠不可思議,入如來藏者,如禾苗結成果實,而其果實,無有入處。雖無入處,而果實不謬。猶如來藏,法身雖無入處,而法身不謬。
 
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實際,其智幾何?
 
由此本際真如根利之力,利成則得本際真如。請問如來,得本實際,究竟其智慧有多少?
 
佛言如果廣說,其智慧無窮。略而言之,其智慧有四。以下分別解說。
 
一者定智。所謂隨如。定智者不變也,隨如者無礙也。此言菩薩智慧,隨緣不變。
 
二者不定智。所謂方便破病。不定智者,方便隨緣。菩薩為除眾生之病,不變而能隨緣。
 
三者涅槃智。所謂除電覺際。電覺際者,其覺有間斷也,不常住也。猶如電光,暫時一現。菩薩有三昧,名電光三昧。菩薩住是三昧,於無始世來所失之道,還復能得,如電光之暫現。究竟涅槃智則不如是,涅槃智常住不失,故曰除電覺際。
 
四者究竟智。所謂入實具足佛道。入實具足佛道者,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總而言之,前二智是他受用,後二智是自受用。於他受用,則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於自受用,則是斷德圓,智德滿。涅槃智者,斷德圓也;究竟智者,智德滿也。
 
長者!如是四大事用。佛出現於世,以一大事因緣故。一大事者,實相也,無上佛道也。實相無相,無二無別故曰「一」。實相一切相,無所不是,赅無不盡,故曰「大」。如來出世,以佛事度生,故曰「事」。眾生皆有佛性是其因心。諸佛大悲為懷,導引眾生得究竟樂,是其緣力。一大事因緣者,為令一切眾生入實相也,為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也。
 
而此四智,則是成就一大事因緣之妙用。過去諸佛皆說此四智,我今亦為菩薩宣說。此四智者,是度眾生的大橋梁,大津濟。大津濟者,大舟航也。
 
菩薩若欲度化眾生,應用此四智。
 
「長者。用是大用。復有三大事。一者於三三昧內外不相奪。二者於大義科隨道擇滅。三者於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則不能流入彼四智海。為諸大魔所得其便。長者。汝等大眾。乃至成佛。常當修習勿令暫失。」
 
佛告梵行長者,以此四智之大用,還有三件大事須要注意。一者於三三昧,內外不相奪。二者於大義科隨道擇滅。三者於如慧定,以悲俱利。
 
三三昧者,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內者自度,外者化他。不以自度而廢化他,不以化他而失自度。不以自度而廢化他者,不變而能隨緣也;不以化他而失自度者,隨緣而能不變也。是之謂內外不相奪。
 
大義科下文有解釋。擇滅者,擇即揀擇,滅即寂滅。謂聲聞人,以智慧揀擇,離見思惑,證寂滅涅槃也。此處所謂擇滅者,意在以真智慧力,擇滅四大三科之相。
 
三者於如如無礙慧、定二道,起大悲心自利利他俱利也。何故不曰「定慧」,而曰「慧定」?因為定者重在自度,慧者功能化他。今以大悲行,自他俱利,重在於慧,故雲「慧定」。如慧定者,慧不礙定,隨緣不失性也;定不礙慧,無性能隨緣也。
 
如是三事,成就無上菩提。如果不行如是三事,則不能流入以上四智慧海。若不行如是三事,便為諸大魔所得其便。長者!汝等大眾,一直至成佛,常當修習此三件大事,勿令暫失也。
 
總說此三大事,不外以真智慧力,自度化他也。
 
「梵行長者言。雲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如是三昧。梵行長者言。雲何於大義科。佛言。大謂四大。義謂陰界入等。科謂本識。是謂於大義科。」
 
梵行長者問,何為三三昧?答曰,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梵行長者問,何為大義科?答曰,大者地水火風四大。義謂色受想行識等五陰;界者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入者十二入,六根對六塵。
 
科謂本識,本識者,第八阿賴耶識也。阿賴耶譯為藏,具能藏、所藏、執藏義。能藏者,能持染種子也。種子是所藏,此識名能藏。所藏者,是雜染法所熏所依故。雜染法名能藏(能熏),此識便名所藏。執藏者,此識為第七識之所執藏,第七識執為內自我。因為此識為一切法之根本,故名本識。
 
是之謂大義科也。
 
「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如是智事。自利利人。過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薩道。如是法相是生滅法。以分別故。若離分別。法應不滅。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從分別生  還從分別滅  滅諸分別法  是法非生滅」
 
梵行長者言,誠不可思議也!這四種智,自利利人,卻超過三界地,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滯空寂,入菩薩道度眾生也。
 
最後梵行長者贊歎說,這種緣起法相,是生滅法,因為眾生起分別見故。眾生起分別見,於是見生見滅。如果眾生離分別見,則不見生亦不見滅,故彼法性應不滅也。
 
爾時如來欲宣此不生不滅義,而說偈言: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諸分別法,是法非生滅。
 
「分別」者,緣起也。以緣起故,諸法現有生滅相。故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然因緣假現而無自性,眾生妄執為實,見有生滅。如果滅諸眾生的分別執著,則法性空寂而非生滅。
 
「爾時梵行長者聞說是偈。心大欣怿。欲宣其義。而說偈言
 
諸法本寂滅  寂滅亦無生  是諸生滅法  是法非無生
 
彼則不共此  為有斷常故  此則離於二  亦不在一住
 
若說法有一  是相如毛輪  如焰水迷倒  為諸虛妄故
 
若見於法無  是法同於空  如盲無目倒  說法如龜毛
 
我今聞佛說  知法非二見  亦不依中住  故從無住取
 
如來所說法  悉從於無住  我從無住處  是處禮如來
 
敬禮如來相  等空不動智  不著無處所  敬禮無住身
 
我於一切處  常見諸如來  唯願諸如來  為我說常法」
 
爾時梵行長者,聞佛說此偈後,心大歡喜。欲宣此無生之義,於是說偈言:
 
諸法本寂滅,寂滅亦無生,是諸生滅法,是法非無生。
 
諸法實相,本來寂滅。寂滅者,無生無滅也。一切法無非實相,故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滅。此半偈者,總顯正義。後半偈用斥其非。寂滅亦無生者,謂雖諸法寂滅,而此「寂滅」亦無也。
 
是諸生滅法者,皆緣起幻相也。以幻現故,似有生有滅。然而幻相非實,寂滅是真,故曰是法非無生。是法非無生者,是法非寂滅也。
 
彼則不共此,為有斷常故,此則離於二,亦不在一住。
 
第二頌重申第一頌義。「彼」者,謂是諸生滅法也。「此」者,謂諸法本寂滅也。言彼生滅法,與此寂滅法不同。因為彼生滅法,有斷有常故。生謂之常,滅謂之斷。因為生滅法著斷常二邊,所以與此寂滅法不共。
 
此寂滅法,則離於斷常二邊。但是亦不在一住,即所謂離於二邊,亦復不住於中。因為無所住義,即寂滅義也。
 
若說法有一,是相如毛輪,如焰水迷倒,為諸虛妄故。
 
謂一切法因緣幻現,無有決定。若說法有一者,若說法有決定也。如果說法有決定相,當知其相猶毛輪。
 
毛者輕毛也。輕毛隨風飄動,無有決定。輪者轉火輪。手執火把,掄臂轉動,似有圓圈出現,但其火圈,只是幻相而已。所以毛輪者,用喻無有定法,只是幻相而已。
 
春郊曠野,有陽氣浮動,遙望似水,近視卻無。莊子名為野馬,佛經名為陽焰。若以幻相之陽焰為水,是迷惑顛倒。皆是虛妄執著。
 
若見於法無,是法同於空,如盲無目倒,說法如龜毛。
 
見諸法有,固是迷惑。若見諸法是無,同樣亦是迷惑。一切法等同虛空,不可說有,亦不可說無。以諸法性空寂滅,故不可謂有。以諸法緣起萬相,故不可雲無。
 
如盲無目倒者,若人見法定有或定無,便如盲人無目,顛倒見也。口說諸法是實有實無者,猶如龜毛兔角一般。
 
我今聞佛說,知法非二見,亦不依中住,故從無住取。
 
我今聽佛所說,方知法非斷常有無二邊見。法離二邊,復不住於中,故一切法無住亦無取著也。
 
如來所說法,悉從於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佛說諸法,皆無所住。此無所住法,便是本際。梵行長者從本際起而來白佛,即從無住起也。故曰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以下一頌,稱贊如來。如來相者,相而無相,無相而相也。以如來無所住,妙湛總持不動也。如來無所住,無所依,是故我敬禮此無住身。
 
最後一頌,請佛說常住之法。我於一切處,常見諸如來者,即以無住心,契無相法也。
 
「爾時如來而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谛聽。為汝眾等說於常法。善男子。常法非常法。非說亦非字。非谛非解脫。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了見識為常。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善男子。知法寂滅者。不寂滅心。心常寂滅。得寂滅者。心常真觀知諸名色。唯是癡心。癡心分別。分別諸法。更無異事出於名色。知法如是不隨文語。心心於義不分別我。知我假名即得寂滅。若得寂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法因緣生,緣生故無性,無性故性空。以無性故,乃能隨緣生諸法。如是則空而不空,空即緣起故。有而非有,緣起即空故。以性空即緣起,故非有而有,性不礙相也。以緣起即性空,故不空而空,相不礙性也。性不礙相,則非有而有,有而非有,謂之妙有。相不礙性,則不空而空,空而不空,謂之真空。若非妙有,便成定性有。若非真空,便是斷滅空。一切法非常非斷復不住中,故如是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
 
常法非常法,非說亦非字。
 
常法者,非決定法,非有住法。亦非言語相,亦非文字相。
 
非谛非解脫。谛者谛理也,非是谛理,因為理外無法故,無法非谛理也,法寂滅也,法無分別也。非解脫者,以法本寂滅,法本無縛故。
 
非無非境界。境界者有也相也。謂法非無非有也。離諸妄斷際者,離諸常斷相也。
 
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無常者,斷滅空也。是法非是斷滅空,乃性相常住。謂其空,卻是橫遍豎窮,故空而非斷。謂其有,卻是空寂無物,故有而非常。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是離諸常斷相。是法非無常,是離諸常斷見。
 
如果了知見與相皆是假,便可了知諸法唯心所造,唯識所現,故曰了見識為常。
 
識者第八阿賴耶識也,唯識宗曰自證分。相、見二分,由之而生。護法菩薩謂:「諸識體,即自證分。轉似相、見二分而生。」
 
見分者,我也。相分者,法也。我與法皆假,乃唯識所生。故曰唯識無境,以境由識變故。
 
阿賴耶識實性,是真是常。以阿賴耶識實性,即真如也。即此真如,亦曰唯心。
 
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
 
我們已經知道此識實性,即是真如。而真如者即畢竟空性。畢竟空建立一切法,故第八識轉似相、見二分。既然此識實性乃畢竟空,故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如此識之實性,常住不變也。以畢竟空建立一切法,故知此識非是絕對的空無。而是真是常。今見此經,當知空之與有,相成復相奪。相成則亦空亦有,相奪則非空非有。故知護法清辯二位菩薩空有之爭,二者皆是也。若無二位菩薩,空有之理,何由得明。故於空於有,大可不必定其是非也。
 
善男子!知法寂滅者,不寂滅心。
 
能知法寂滅之「知」,便是不寂滅之心。因為心是其名,知是其實也。以不寂滅心了知寂滅,故了見識為常。
 
心常寂滅,得寂滅者,心常真觀。
 
心常寂滅者,識心本無性,以無性故,乃能隨緣起用。無性心體隨緣起用,故得寂滅者,是心體常真觀照。這便是真常之法也。是知真常之法者,一心是。唯此一心,能生萬法。萬法生滅,一心是常。
 
知諸名色,唯是癡心。癡心分別,分別諸法,更無異事。出於名色,知法如是,不隨文語。
 
若唯知執著於名色,便是愚癡之心,非寂滅心,非真常心也。名色者,五陰法之略稱,即身心也。色法為身,受想行識四陰為心。只知執著五陰身心者,是愚癡心。
 
此愚癡心,妄起分別。以妄起分別故,乃分別諸法。故知識外無法,而見有諸法者,唯是癡心分別所生之見。不關他物,故曰更無異事。
 
如果出離於名色之執著,便知一切法唯心所造唯識所現,便不會執著言語文字相了。因為眾生分別諸法,唯是分別言語文字相。離開言語文字相,實際上無有一法可得。故曰不隨文語。
 
心心於義,不分別我。知我假名,即得寂滅。
 
既知一切法唯心所造,便知心與心所唯是一心。於是知我與我所,唯一心現,便不因我而分別法了。若知「我」只是假名,即得寂滅矣。得寂滅者,即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長者梵行聞說是語。而說偈言
 
名相分別事  及法名為三  真如正妙智  及彼成於五
 
我今知是法  斷常之所系  入於生滅道  是斷非是常
 
如來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因緣無不生  不生故不滅
 
因緣執為有  如采空中華  猶取石女子  畢竟不可得
 
離諸因緣取  亦不從他滅  及於己義大  依如故得實
 
是故真如法  常自在如如  一切諸萬法  非如識所化
 
離識法即空  故從空處說  滅諸生滅法  而住於涅槃
 
大悲之所奪  涅槃滅不住  轉所取能取  入於如來藏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皆得正命。入於如來如來藏海。」
 
爾時梵行長者,聞佛說法已,以偈宣說此義。
 
名相分別事,及法名為三,真如正妙智,及彼成於五。
 
此所謂五法,見於《楞伽經》。五法者,相、名、妄想、真智、如如。五法中,相、名、妄想三者為妄,真智、如如二者為真。法者緣生無性,唯是相、名而已。眾生取著相、名而見有法,故法者皆妄想也。
 
我今知是法,斷常之所系,入於生滅道,是斷非是常。
 
我今聞佛所說,知一切法皆是斷常二見所系著。以虛妄故,諸法皆入於生滅道。以生滅故,所以是斷不是常法。
 
如來說空法,遠離於斷常,因緣無不生,不生故不滅。
 
如來說一切法空,於是遠離斷常二見。何以故?因為因緣所生法,即是空義。空故所以不生,是曰因緣無不生。有生方有滅,今既不生,故亦無滅。
 
因緣執為有,如采空中華,猶取石女子,畢竟不可得。
 
眾生妄執因緣所生法為實有,好象采空華一般。石女子是不生育的女子。又好象要求石女子生育,這是不可得的。
 
離諸因緣取,亦不從他滅,及於己義大,依如故得實。
 
如果取著因緣以外有生,此亦不可得也。故曰離諸因緣取,亦不從他滅。因為因緣無性,此無性即真智如如,是常法也。
 
己義大,己即本識也。故己義大,即本識,陰界入,及四大。換句話說,即大義科。大義科一切法,皆如如不二,這樣便真實了。
 
是故真如法,常自在如如,一切諸萬法,非如識所化。
 
真如法性空如不二,無住無礙,故自在如如。一切萬法,皆悉空寂而無實體。以無實體故,所以不是常法。一切萬法,皆唯識變現。以法無實體,故不得異與不異。故曰非如識所化。
 
離識法即空,故從空處說,滅諸生滅法,而住於涅槃。
 
唯識無法,故曰離識法即空。故說法者,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也。如果能滅除諸生滅法相,不起生滅見,便是住於涅槃了。住於涅槃者,明即是常法也。
 
大悲之所奪,涅槃滅不住,轉所取能取,入於如來藏。
 
大悲者稱佛也。大悲之所奪,是佛不住涅槃義,所以說涅槃滅不住。所取者佛果,能取者眾生。又可所取者佛果,能取者眾生之佛性。
 
入於如來藏。《佛性論》說,藏有三種,一、所攝藏,約自性佛性。一切眾性為如如境所攝。即如來藏眾生也。二、隱覆藏,如來性被煩惱隱覆。即是眾生藏如來也。三、能攝藏,果地一切功德,住應得性時,攝之以盡。第一句是以實攝妄,第二句是以妄攝實,第三句是以實攝實。轉能取與所取,皆入於如來藏也。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皆離諸邪命而得正命。入於如來藏海。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頌古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七、圓融空有
下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頌古 第三章 公案頌古與禅門機鋒 一、擊節機鋒迅疾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