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二章 臨濟宗禅詩 七、汾陽善昭的禅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臨濟宗禅詩

七、汾陽善昭的禅詩

吳言生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57—63頁

   七、汾陽善昭的禅詩
  
    在臨濟宗禅人中,汾陽善昭的禅詩創作頗有特色,這些禅詩較集中地收錄在《汾陽錄》中。這位北宋中前期的臨濟宗著名禅師,創作了禅宗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頌古百則》,開創了禅宗大量創作頌古詩的風氣,奠定了頌古的雛型,開頌古之先河。汾陽禅詩,題材面廣,反映了其深厚的學植素養和超妙的禅學感悟。他所創作的為數可觀的組詩,在藝術上也時有佳境。其《證道頌》二十首,時有清新可喜之筆,如“入聖超凡割愛親,便同孤雁不同群。雪毛丹頂天然貴,清唳翱翔一片雲”(其八)。 孤雁高飛,超群絕俗。雪毛丹頂,清唳翱翔。詩以孤雁形體之美潔,品位之高華,形象地寄托了自己高蹈濁世,翱翔在精神的無瑕天宇的志趣。汾陽組詩中,對禅林影響最大的,除《頌古百則》之外,較有文學價值的是《擬寒山詩》組詩(《汾陽錄》卷下):
   
        好是住汾陽,猶連子夏岡。
        西河蓮藕熟,南國果馨香。
        野客爭先采,公侯待後嘗。
        仲尼不游地,唯我獨消詳。
   
        無德住西河,心閒野興多。
        太虛寬世界,海岳蹙江波。
        獨坐思知己,聲鐘聚毳和。
        欲言言不盡,拍手笑呵呵。
   
    第一首寫汾陽景致。“西河蓮藕熟,南國果馨香”象征自己的禅法圓滿,果熟香飄。野客先采,喻參禅之人先得其禅味。公侯後嘗,喻高官顯宦後沾其法喜。仲尼不游地,是說自己這一片禅學天地,仲尼沒有涉足過,是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片嶄新境域,在這裡,唯有自己俯仰自得,表露出對弘揚禅法的自許自信。

    第二首寫閒情野興。太虛寬廓,含容世界。海岳聳峭,阻遏江波。世界被含容,自由自在;江波遭阻遏,抑郁洄漩。參禅悟道,就是要使受阻遏的精神之流得到自由自在的任運奔放。由於此種感悟超妙高遠,詩人遂生起感念知己共悟妙谛之想。事與願偕,鐘聲響處,參學人紛紛聚集而來。而一旦當大家真的聚到一起,忽而又意識到,能說出來的只是粗淺的東西,真正的精微之處無法用語言來表述,於是,將千言萬語,都付諸寒山拾得似的拍手笑呵呵。這組詩從詩歌境界的灑脫、機趣的活潑、情興的飄逸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寒山詩的風致。

    除《擬寒山詩》得寒山禅髓之外,善昭的《南行述牧童歌》15首也頗有寒山詩風。將《牧童歌》與寒山子詩歌細加對照,可以發現多組相同或相近的描寫:

   
    (1) 有意玩江山,無心求榮貴。(《牧童》其十)
    寄語鐘鼎家,虛名定無益。(《重巖我卜居》)

    (2)不能風雨侵,霧露和衣濕。(《牧童》其十一)
    岚拂紗巾濕,露沾蓑草衣。(《層層山水秀》)

    (3)從他萬象昏,我心長寥廓。(《牧童》其四)
    室中雖增暧,心裡絕喧囂。(《獨臥重巖下》)

    (4)春聽百花榮,秋看千株泣。(《牧童》其十一)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可笑寒山道》)

    (5)大地作繩床,青天為寶蓋。(《牧童》其十四)
    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粵自居寒山》)

    (6)鼓腹唱巴歌,橫眠長自在。(《牧童》其十四)
    快活枕石頭,天地任變改。(《粵自居寒山》)

    (7)吹笛上高山,把鞭牛上陂。(《牧童》其六)
    誰知出塵俗,馭上寒山南。(《鳥語情不堪》)

    (8)不見有同流,驅牛入石岸。(《牧童》其十三)
    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高高峰頂上》)

    (9)我有牧童兒,尋常一似癡。(《牧童》其五)
    時人見寒山,各謂是風顛。(《時人見寒山》)

    (10)我有牧童兒,丑陋無人識。(《牧童》其十五)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纏。(《時人見寒山》)

    (11)心通廓太虛,性直量還奧。(《牧童》其十二)
    五岳俱成粉,須彌一寸山。(《五岳俱成粉》)

    (12)有言人不會,無心道自知。(《牧童》其五)
    我語他不會,他語我不言。(《時人見寒山》)

    (13)我有牧童兒,身心如鐵石。(《牧童》其十五)
    自憐心的實,堅固等金剛。(《我住在村鄉》)

   《牧童歌》與寒山詩具有的相同質性,如以上所例舉,依次表現在:(1)摒棄榮華、皈心自然的價值向度。(2)深山高隱、景致秀潤的物象描摹。(3)外物昏暗、心光晃朗的對比映襯。(4)契合山水、感悟真如的直覺方式。(5)幕天席地、意興豪放的山居生活。(6)快樂自在、隨緣無憂的禅者襟懷。(7)高拔峻潔、更上層巒的境界追求。(8)孤芳自賞、眼底寥廓的傲兀氣質。(9)如癡似愚、混俗韬光的處世玄機。(10)外貌不揚、秀質內蘊的人格涵養。(11)胸襟廣博、塵視萬象的第三只眼。(12)獨立卓行、淺者莫知的內證境界。(13)是非不侵、八風不動的堅固禅心。凡此皆可見善昭禅詩受寒山禅詩影響之一斑。

    善昭在《牧童歌》其十五中說:“往往笑寒山,時時歌拾得。闾氏問豐干,穿山透石壁。”謂此“牧童”與寒山、拾得是摯友,彼此時笑時歌。但不能多加盤問,因為其中的關系微妙隱秘,如果著意打聽,就會像闾丘胤向豐干打聽三人行跡那樣,使得他們全都穿山入壁,隱入山體,無影無蹤了。可見作者創作牧童歌時,一方面受到寒山等人詩歌的影響,一方面又並不僅僅在寒山子詩歌中尋求靈感。《牧童歌》與寒山詩相比,禅門頓悟的色彩更重。像“未曾讀一字,要文千萬卷”(其一)、“不把一文錢,買斷乾坤地”(其二)、“忽將世界生,忽打乾坤破”(其八)、“回首枕須彌,抬身倚北斗”(其九)之類的超悟境界,是寒山子詩歌中很少有的。汾陽將牧童當作自己人格的象征,用《牧童歌》來抒寫調心的禅悟體驗:
   
        我有牧童兒,常樂古書典。
        不將文筆抄,只麼便舒展。
        未曾讀一字,要文千萬卷。
        應物須不虧,問答能只遣。
   
        我有牧童兒,執杖驅牛轉。
        不使蹈荒田,豈肯教馳踐。
        泉水落巖崖,青松長石畔。
        牛飽取陰涼,余事誰能管。
   
        我有牧童兒,騎牛入鬧市。
        不把一文錢,買斷乾坤地。
        種也不施工,收也無准備。
        當市垛皮鞭,蟄戶一齊啟。
   
        我有牧童兒,披莎戴箬笠。
        不能風雨侵,霧露和衣濕。
        春聽百花榮,秋看千株泣。
        牧童只個心,非是不能入。
   
    其一,牧童樂“古書典”,喻禅人愛惜、向往無始劫來的佛性、清淨禅心。這部書典,用不著抄錄記誦,但人人具足,隨時都可以舒展應用。它雖然沒有一個字,宇宙人生的全部要義,都凝聚其中。這佛性,可以神應萬物,卻毫發不損,隨問隨答,圓轉無礙。作者在組詩的第一首裡將人人本具佛性的特質吟詠出來,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其二寫調心過程。首二句點牧牛,喻調心。“不使蹈稻田,豈肯教馳踐。”用佛經典故來象征調心的初級階段。《佛遺教經》:“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佛教以“牧牛”形象地比喻調心之法。禅宗裡有很多牧牛公案。有一天,石鞏禅師在廚房裡作務,馬祖進來問他在干什麼,石鞏回答“牧牛”,馬祖問他怎麼牧,石鞏說:“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將回!”馬祖予以印可(《五燈》卷十三《慧藏》)。 “草”象征見取,即對外認同。“牧牛”就是要遠離知見之草,保持心態的調和,一旦入草,要立即將心拽轉回來。後二句宕開,寫環境之清雅幽美,在此無草之境中,心牛終於得到了調伏。“牛飽取陰涼,余事誰能管”,此時的牛已成為脫落煩惱的“露地白牛”,即人的本源心性,因此,便不需要再對它加以約束。後世《十牛圖頌》之《牧牛》:“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紅塵。相將牧得純和也,羁鎖無拘自逐人。”也沒有跳出此詩的范圍。

    其三,寫調心之後,到塵世去檢驗定性。“不把一文錢,買斷乾坤地”,即“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蘇轼《前赤壁賦》) 之意。播種不施工,收獲不准備,喻萬物隨緣而生,各人的生死各人了,別人代替不得。在鬧市之中,揚一響鞭,原本關閉著的店鋪,忽然間紛紛開啟,喻心花頓發之際,原本閉塞的六戶,瞬時開啟,見色聞聲不用聾,水月相忘了無心。在無心之中,輝映著萬物的澄明。

    其四,是最能體現牧童本色的一首,也是禅意化境的一首。牧童披莎戴笠,本為抵御風雨的侵襲。但縱是山深無雨處,入雲深處也沾衣。深山多霧氣,潤衣亦足慰人。春天,百花欣欣向榮,可以傾聽它們的喜悅。秋天,萬木凋零泫露,可以傾聽它們的哭泣。牧童走入花草樹木的內部,用花草樹木的態度體驗著花草樹木。牧童的心就是這樣,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感悟真如,人間的是非毫不能入。

    善昭的《牧童詩》上承寒山詩風,加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大規模地將牧牛象征為調心,是禅宗《牧牛圖詩》的嚆矢。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寒山詩在詩壇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又可以了解到禅宗《牧牛圖詩》的思想、藝術淵源。 

 

上一篇:其它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下一篇:學誠法師:楞嚴感悟系列篇之一:從開悟到成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