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四章 曹洞宗禅詩 四、曹山“君臣五位”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曹洞宗禅詩

四、曹山“君臣五位”偈


吳言生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95—97頁


    四、曹山“君臣五位”偈

    曹山本寂繼承洞山正偏五位之說,藉君臣相對之誼而說明五位之旨訣,稱為君臣五位。曹山以“君”象征本體,以“臣”象征現象界,《曹山元證錄》: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捨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當詳審辨明。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進雲:“如何是君?”師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雲:“如何是臣?”師曰:“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雲:“如何是臣向君?”師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雲:“如何是君視臣?”師曰:“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雲:“如何是君臣道合?”師曰:“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

    曹山以臣向君為偏中正,君視臣為正中偏,君臣道合為兼中到。君臣道合,則天下太平,冥應眾緣,不墮諸有,動靜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體用一如,是最高的悟境。為了進一步說明君臣五位,曹山作了一首總頌:

        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
        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
        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
        無身有事超歧路,無事無身落始終。

    詩意謂對於曹洞宗禅人來說,須明白曹洞宗君臣五位的宗旨。“真際”,即自心自性,它並不是靜而無動、滅而無生的“頑空”,故不能將它與一潭死水式的“頑空”混為一談。禅心是“妙明體”,窮盡、通達了“妙明體”之後,就不會觸犯或偏離大道,一切隨緣,並不須假借什麼力量。禅者的語言通脫不犯,就不會被般若大火燒著。參禅者會像古代大德們那樣潛行密證,連鬼神都莫測其跡。在修行的最高層次上,無身有事,去除了意想情識之我身,而勤求了卻生死大事,則自然會超出世俗歧路。等到了卻生死大事之後,已忘其為事,也無此假身,而融入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的絕對本體之中。

    曹洞宗正偏、君臣五位理論除了汲取了華嚴宗理事圓融論,以及《參同契》、《寶鏡三昧》的理事論外,還汲取了《起信論》的思想精華。正偏、君臣五位之說運用了本覺、不覺理論來說明參禅者在不同階位的悟道體驗。《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指出,真如有隨緣、不變兩個特質,真如之理體雖恆不變易,但隨緣則生出萬有,產生事相的變化,成為悟迷淨染的存在。隨緣,以顯現萬有差別之事象,靜中有動,為正中偏;不變,以隨順真如平等之理性,動中有靜,為偏中正。此正偏二者妙合而歸於一元,動靜不二,為兼中到,君臣道合,理事雙融。

 

 

上一篇:學誠法師:學業、道業、事業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