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六卷

  諸位看唯識簡介,第二表。首先說明識是從性變出來的,所以這個性,我們底下講它有內有外。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內外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學佛的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都有這個遍計所執,一說內外,馬上把它分了,內是內,外是外;內不是外,外不是內,這個就麻煩了,就沒法子入唯識之門,也沒法子入大乘之門。所以大乘佛法,無論講內外,講中邊統統都是一,都不是二。那麼這個內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識這個就是內,境就是外。識是從性變現出來的,說是內外還是一體,內就是講的見分,外就是講的相分,見相一個自證分,這個後頭會給諸位說明,底下有三段批注,它這個注一是在第一表裡頭,這個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劃的圖,第一表裡面這個注一,法性如是,旁邊有個批注,這是當年李老師講的時候,可以說裡頭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師講的,我的舊筆記,另外一半是補充的,此是解釋性之來湩,是法性如是,但是雖是解釋性之來源,性沒有來源,怎麼能夠解釋呢?
  所以下面說“世說解性”,世說就是世間人如此說,在佛法裡面講都是戲論,因為眾生有一個毛病,喜歡追根究竟,說阿賴耶識,識是從性變現的,性又從那來的呢?這個是喜歡追根究底,那麼世間說呢?這是以中國說法,舉出兩個,一個是列子,一個是易經裡面所講的,實際上易經只是講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個邏輯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是相通的,但是後來儒家把太極上又加個無極,實際上這個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學佛的,把佛教的理論,佛教的思想,附會在儒家的經裡面,易經是儒家學說的基礎,也就是學說的根本,可以說六經都是易經的腳注,易經裡面所講的,確確實實是說的宇宙的本體現象,拿我們今天來講就是體相用三大,就說這個問題。所以無極是宋儒推之上曰純善之性,曰無極,動呢?就叫做太極,這是宋儒說的,在以前沒有這個說法,講太極呢?自古以來就有這個說法,這是舉孔子為例。最初有這麼一樁事情,大學謂之明德,所以這個明明,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復明,如果已經明了,上頭那個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個明字,單單講明德,那是性德,因為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本覺本有,當然可以修得,不覺本無,當然可以離開,如果不覺本有,本有就離不開了,就斷不掉了,因為它本無。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拿這個原則,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輪回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煩惱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不生不滅是本有,當然可以證德,我們才會相信,才會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這個注子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們研究,還是從第二表來說起,先看注三,第一個是說八識可以分為四個部份,前五識是一個部份,它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前五識可以合起來成為一個部份,第六識是一部份,第七識是一部份,第八識是一部份,將來我們在讀唯識,如果講“八識四部”,它就是指的這些。其次說明名稱的異同,這八個識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們常常稱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稱之為心,也可以稱之為識,八個都叫識,這是它的名稱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別開來稱,第入稱之為心,第七稱之為意,前六都叫做識,這是分別的稱它,於是在宗門教下常常說離心意識,那麼你就曉得離心意識是什麼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這就是離心意識,這離心意識,諸位特別要記住,是對自己來說的,離心意識就是不用心意識,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不用心意識,是對自己說的,如果對別人也不用心意識,那就錯誤了,對自己不用心意識,真性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可是對別人要用,就是要從自己清淨心裡面變起心意識為他受用,這個是佛菩薩,自受用裡面沒有心意識,他受用的要心意識,我們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識,這個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識,佛菩薩與我們不一樣的,是捨識用根,就是捨心意識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三條說“名種之別”,別是講區別,八識或者我們講百法,就是五蘊,這個地方專門著重在八識上說的,八識就是五蘊,前五種就是受蘊,就是受,第六識就是想,第七識就是行,第八就是識,就是五蘊裡面講的受、想、行、識,如果要從百法裡面來講,那這個配法就不是這樣的了,百法裡面講這個受是五★行心所裡面的受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是這個受心所,單獨列的一蘊。想蘊呢?也是五★行裡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裡面有兩個心所獨立成為兩蘊,其余的還有四十九個相應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全部都是屬於行蘊,識蘊就是八識,前五識,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識裡頭,色就是色法十一個,五根六塵,這就把整個百法裡面,九十四種有為法統統包括盡了,五蘊就是百法,五蘊要是配八識來說,就是這個講法,這是單單配八識來說的。後面這一條,我們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因為底下還要來討論,就是八識的功用,前五是分別,這個分別,實際上是了別,分別就是了別,分就是分開來,譬如說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這個就是分開或者是分別了別,是這個意思,所以千萬不要看到分別,前五識有分別心,那就錯了。如果單單講眼識,眼識就是了別,因為它前面講了五識,五識各了別各的境界,又個不同,這個分是這個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別,了別色聲香味觸,所以這個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別了別,所以這個分別是了別的意思。
  第六識叫恆易轉,換句話說,它是最不穩定。我們常常講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無成,所以我期望同學們,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無論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話,他的主意是堅定的,他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就是連打仗都是如此。美國人在韓戰、越戰就是主意不定,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敵人要強大的多,可是結果打了敗仗,原因在哪裡?主意不定。所以他這些軍事裝備沒辦法保護自己,到最後還是吃了敗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識極不穩定,所以叫心猿意馬,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如果我們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陰就浪費了,現在覺悟決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學一樣東西。我也是常常勸大家,在佛法裡頭要扎根,要有根底,沒有根底,很難,太難、太難了;好象要建大樓,你的樓愈高,你這個地基打得愈深、愈堅固,你才能夠建高樓,基礎不穩固,那怎麼行呢?那沒有辦法。奠定基礎是要從待人接物、背誦經典上,認真的著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在目前生活環境裡面,要做相當程度的自我犧牲,就是要忍受苦難,要肯吃虧,要能夠放得下。為什麼呢?我們這個心定了,心清淨了,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了,道業才能夠生根,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名聞利養還能夠動搖我們的心志,諸位想一想,你這個道業的根就扎不下去,為什麼呢?心隨名利轉。這個事情是麻煩。
  所以以往蓮池大師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對人說,他是得力於遍融大師的教導。遍融大師教他什麼?遍融大師在當年是佛門的泰斗,是當世的高僧大德,他為了要到他那裡請教,去求法,三步一拜,到他的道場,你們想想看,這多麼虔誠,那個時候他年輕,二十幾歲出來參學的時候,到了道場之後,老和尚看到他來了,這麼虔誠,也集了大眾在講堂去接見他,拜進了之後,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說:“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就給他說了這一句話,別人聽了之後都笑笑:「我們以為老和尚有寶貴的開示,這麼虔誠拜到這裡,原來是老生常談。」這話老和尚常常講,常常講怎麼樣?聽的人耳邊風,蓮池大師聽了很感動,所以他給別人講:「你們不可以這樣說。」他是真正體會到了,所有修行失敗的人,都是被名聞利養害了,他這一句話,他聽進去了,這個就是印祖所說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一句話他真正覺悟了,曉得這一句話是對症下藥,所以他一生遠離名聞利養,他道業基礎才能夠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曉得這個對自己傷害之大,它將你整個道業、整個前途,統統給你摧毀了,有幾個人曉得這個東西利害,如果我們把名聞利養從心地裡面拔除,名聞利養跟我不相關,你的心自然清涼自在,清淨心才是法器,清淨心決定不受世間的干擾,什麼魔王外道對你不發生作用,這樣的人在這一生,道業必定有成就,所以蓮池大師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說,得利於遍融法師這一句話點醒了他,他能成為一代祖師,一句話點醒了,而遍融大師這一句話常常說,沒有幾個人在這一句話裡頭覺悟過來,都把它聽做老生常談,不以為意,所以在當時沒有第二個蓮池大師。
  遍融大師對一切人並不保留,並不是說對蓮池大師特別好,不是的!他雖然十分恭敬,對待他跟對待別人一律平等,沒有偏差,為什麼蓮池大師得利益呢?他聽了這句話,他開悟了,他明白了;別人聽了不明白。為什麼不明白?他不知道名聞利養對修行人所造成的傷害,他體會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個學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樣,你要想道業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統統把它斷掉,這個是我所有;那個是我所我,你的道業就不要想成就了,為什麼呢?有了個我所有,就是累贅,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這第六意識恆易轉,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捨棄掉,不要害怕,我捨棄掉了,那我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道業才能成,你什麼都有了,你道業就不能成就,什麼都沒有了,佛、菩薩、護法神護持你;你什麼都有了,護法神遠離你,為什麼呢?你自己有辦法,用不著他,他來了,你也不會恭敬他,用不著他,因為你自己樣樣都有了。什麼都沒有,護法神就要照顧你,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對於一個學道的人也是如此,他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要照顧他,他要有了,他比我還多,我照顧他作什麼呢?用不著照顧他。所以我們要把一切物捨盡。
  我們建立這個圖書館,建立這個道場,這大樓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算完工,手續統統都完全了,我們組織一個財團法人,我絕不參加,財團法人別人去組織,你們去管理,道場呢?你們的,我一無所有,如果我要是在裡頭加個董事長,這個道場是我的,我也完蛋了,為什麼呢?我對這個要操心,這個道場,有,與我無關;無,與我也無關,我什麼都不操心。佛、菩薩護持,如果你要是有個心,那萬一被人侵占了,把我們趕走了怎麼辦呢?不要等他趕,他一不高興我就走了,我還要他趕?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佛、菩薩是處處地方都給你設了道場,多自在。所以我有這個圖書館,說老實話,這個圖書館的建立,我不自在,為什麼不自在呢?圖書館訂的這些課程,我天天在此地講,別的地方想請我去一下,我沒有時間,你看從前我沒有地方,哪個地方請我,我就到那個地方去,一年到頭雲游四海,處處作客,處處觀光,多自在!現在我出去受限制,不自在,這是各有因緣,這個地方同修們有因緣,所以有這個道場的建立,這個道場不拒絕我在此地講經,所以這些大經大論,我們可以長時間來講解,來作研究討論,這是有這個道場的好處。從前我們各地方去講經,那都是看道場主人,他歡喜了,我們就講,他不歡喜了,我們就離開了。小部經決定沒問題,大部經很難講得圓滿。但是佛法之圓滿,絕不是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完了叫圓滿,這是我們世間人眼光看的圓滿,佛法不如是。佛法是以開悟為圓滿,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完了,你聽了也沒開悟,這不算圓滿。蓮池大師參訪遍融和尚只是一天,只是聽了幾句話,他開悟了,他真正覺悟到名聞利養的害處,他能在一生當中都不沾染名聞利養,這個是圓滿。六祖在忍和尚那個地方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了,那是聽經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面講圓滿,是講你有悟處,並不是說一部經一定要從頭到尾講完,不一定。譬如佛講《華嚴經》七處九會,九次法會在七個處所,換了七個地方。所以我們要曉得圓滿這個意思是什麼。
  那麼心不為世間這個環境所轉,如果被佛法轉了,那又是麻煩,凡夫的心被五欲六塵所轉,可憐!學佛的人,心如果被佛法所轉了,一樣的可憐!學不成,你這個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你要親近老師,你要有一個親教師,親教師就是和尚,這個在我們一般講就叫師承,你要有個老師,老師就是負責任指導你的,你要是真正跟這個老師學,你決定成就。老師教學他就是負這個責任,決定成就,成就之大小,那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但是可以說決定性的成就。如果你要是不接受老師的指導,沒有老師,沒有師承,這裡學一點,那個地方學一點,學成大雜燴,這是不會成就的,可以說是一無所成,充其量你那個成就叫世間成就,你在世間可以作個教授或者可以作個博士,在佛法裡沒有成就,佛法裡面講的成就,最低級的是保住人身,我這一生得佛法的利益,來生不墮三惡道,這是最低的成就。我剛才經諸位講的,你要有一個親教師,有一個和尚,他給你決定性的成就,是最起碼你不墮三惡道,你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一定殊勝。你得人天福報,就是五乘佛法裡頭人天的成就,一定得到的。我們講六祖大師會下成就的四十三個人,是甲等的成就:明心見性,乙等、丙等的那太多太多了,真是無法計算的。你不聽老師的指導,那三途有份,那就是沒有成就了;你在世間無論你是怎麼樣輝煌的名聞利養,你來生墮三惡道,這個不算成就。
  我們讀《安士高傳》,這大家都熟悉的,安士高那個同學,墮在惡道:畜生道,他是蛇身,他去作神,這個神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龍王,我們本身同胞講的媽祖,媽祖是屬於龍王,這個就是不算成就,沒有結果,那我們要研究,他為什麼沒有結果呢?他沒有離開名聞利養,雖然是明經好施,這在我們講很難得了,三藏教通達,講經頭頭是道,又喜歡布施,名聞利養他沒有斷盡,為什麼沒有斷盡呢?他在分衛的時候,分衛就是托缽,齋主供養的飯菜不太好的話,他心裡就不舒服:「我是一個修行人,我對眾生有這麼多的貢獻,怎麼這一缽飯還是這樣的?」心裡難過,這就是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心地不清淨,沒有開悟。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得的享受,這個享受是業報:我今世的修行,來生的果報,我現前這個果報,是我過去的業報,怎麼可以說我現在的修行,殊勝功德,過去世的業報還現前,那是過去業報沒辦法,你功力不夠大,如果你這個功德果然殊勝的話,現世業報是可以轉的,不是不能轉的,可是轉怎麼樣呢?轉是一種殊勝的心才能轉;如果,唉呀!怎麼還是這樣?這就轉不了,這個念頭怎麼能轉業呢?轉業的念頭是再苦境界還是歡歡喜喜,這是個轉業的念,對於現在生活環境稍稍有一點不滿,有一點厭惡,這個念頭只有造業不能轉業。諸位要曉得清淨心轉業,染污心造業,所以第六、第七識它造業,它不能轉業。我跟大家講的,是處處為大家好,諸位要想成就,你要把我講的話牢牢記住。
  你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居士轉業了,了凡居士對於自己的生活有沒有抱怨?有沒有怨言?有沒有像安士高同學那種心情?你們要留意到這一點,我們讀古人的傳記,要體會到這個道理,作為我們自己修學的借鏡,他犯的什麼過失?這個過失遭遇什麼樣的後果?我們讀了以後,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個過失?如果我們也有這個過失,將來遭遇同樣的後果。洞庭湖這個龍王,他很幸運,他的同學安士高得道了,所以到他要遭大難的時候,他就會救他一把。那麼我們也造了這個業,將來要受這個果報,看看我們附近的同學有沒有得道的呢?如果沒有得道的,我們將來遭難,誰來救我們呢?他是沾了安士高大師的光。可是安士高大師度他,為他修福,也只是把他脫離了惡道,把他送到忉利天去享天福,畢竟不能出三界,所以這個果報不是究竟的,究竟的果報,最低限度要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清淨心,比袁了凡那還要殊勝得多。所以我們要不把世緣放下,這怎麼行呢?
  在家的同修,我在此地要奉勸你們,你要覺悟,你今天的家業,你要冷靜的去想一想,是你自己的嗎?這個有所有權狀,那個也有所有權狀,一大堆,看到都是你自己的。我今天一個同學過去了,在開吊,我在這裡講經不能去,現在正在開吊,羅堅,這一死了,試問問這所有權狀,你都能帶去嗎?你一樣都帶不去。燒成骨灰了,那是你的?你不覺悟嗎?沒有一樣是你自己的!所以我們要覺悟。現前所有的,我常常給諸位說,我們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今天我們這個道場,我在這兒使用,我不要所有權,我這個用,用一天,這一天用得很自在,明天用不用?不知道,也許明天我死了,還用什麼呢?這就不要用。你這個是心開意解,得大自在,心裡頭一點牽掛都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淨心是這樣得來的。今天用得很自在,如果想到我明天還要用,你的心就不自在了;你要想這是我所有的,你更不相在了;你說為兒孫,給諸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真正為兒孫是怎麼為法?為他培福,這個是真正聰明人為兒孫。
  前天有個同修來給我講,他弟兄兩個,他的弟弟很聰明,但是不喜歡念書,很會花錢,他來跟我研究,家裡的人對他都很頭痛。那麼他是個學佛的,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另外是報恩、報怨的。他說不像是報怨的,因為對他家裡的人都很好,很像討債的。我說既然是討債的,那你就要還債,痛痛快快的還,他要錢的時候,隨他花,還了了,債就完了;可是作父母的人,如果有智能,還債當中為他修福。他說那這個怎麼還法呢?我就把我印的《大乘起信論》送他三本,我說這個就是方法,我印這個書,我是每年過生日為母親回向,印一部書,這一千本書,三萬五千塊錢,你為你弟弟跟父母講,譬如這部書,三萬五千塊錢,用他的名字,贈送給十方,這三萬五千塊就還他了,還他又給他培福了,他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這是方法。更殊勝的功德利益呢?譬如說我們寒暑假辦大專講座,你出功德,我們辦一次講座大概是十萬塊錢,你拿十萬塊錢,用他作功德主,這十萬塊還他,辦這十天的講座,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這已經還他十萬了,這個還法,他既不拿去吃喝嫖賭去造罪業,還了他錢的時候,已經替他培福,這個還債法,將來這個人他心意會轉,會變成社會上一個好人,會變成國家有用的人才,這是有智能的人,還債的還法。否則的話,他這個錢還是拿去吃喝嫖賭,拿去糟蹋,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錢,他們家有錢,是個大財主,你把這些錢拿去替他作功德。
  那麼我舉例子,各大專院校,過去《大藏經》剛剛出來的時,那時候預約價錢很便宜,七千多塊一部,我買了十幾部,贈送給各學校的圖書館,像這種事情,都是還債,都可以還債,你們家裡有的是錢,用這種方式來還債,如果你真正覺悟,你這個弟弟能救回來,將來跟你的一家人相親相愛,給他培福,所以為兒女培福,應當要在這些地方作,要曉得這個是真正功德利益,特別是在佛門,正法,你要知道正法,在佛門裡面修福,這個福報無量無邊,這樣父母一轉變,變為他的大恩德主了,他自己不會做,你替他修福,替他培福。這是世間人他不懂,我給諸位說,我今天得自在,我的自在從那裡得到呢?你們大家都看到的,我是十方供養一點一滴統統都布施出去,如果說我還有「我有」、「我所有」,那就壞了,我要是積有就不自在了,你目前有再大的財富,你都不自在。佛光山的星雲法師,萬佛寺的聖印法師見到我的時候,唉呀!還是你自在。我當然自在,他為什麼不自在呢?一天到晚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為什麼?他所有的太多了,有的愈多,操心愈多,愈不自在,你要想自在,統統放下,什麼都沒有就自在了。這個理,你們聽了也認為不錯,也點頭,你就是放不下,換一句話說你還是不自在,統統捨盡了,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圓圓滿滿的;你不肯捨,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一點點,有限的一點點,而且還得不到,還會失捨,隨時會失掉,所以第六識、第上識它的功用,你要搞清楚,你喜用它,修行證果,成佛作祖是它,你不會用它,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教你墮三塗、受輪回也是它,所謂是罪魁功首,造罪業它第一、一等,你要說修功德,它也是一等,這個就是指的第六意識,所以先要它穩定、專一就會成功,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去找,它為什麼不專一,要找這個原因,找到之後,把它消除,心自然就清淨,就專一了。
  第七是“恆思量”,旁邊注的“有定所”,它與第六意識不一樣,第六意識是無有定所,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第七識有定所,定在那裡呢?我執,雖有定所,不好、迷惑,所有煩惱的根源都從它生的,有了我了,當然就想我所有,如果你要是真破了,我都沒有了,那來的我所有呢?到後面我們再細討論。
  第八“含藏異熟”,我這個地方注的,含是包含,藏是收藏,異熟,就是因緣果時,它是會變的,變異成熟,怎麼個變異成熟法,下面再講。諸位再看注二,注二給我們解釋八識的性質,首先說“不動唯性”,第一表裡頭用圓圈作個符號,作個代表,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是不動的,不動的真性裡面具足無量的智能、無量的德能,佛與大菩薩就是住在不動這個本性,譬如經裡常講,八地菩薩證得了不動地,換句話說八地菩薩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個就是不動地,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薩,與如來的果位上實在沒有什麼兩樣,他所用的心,就是大圓鏡智,心要是動了,有一念妄動,這就變成識了,前面第一表裡面我們說過,它一動就變成識了,這個識我們叫它做阿賴耶識。
  “集起唯心”,這是說明阿賴耶識,集是集種,集合種子,無量無邊的種子,統統收集在阿賴耶,阿賴耶像個大倉庫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種子統統都在阿賴耶識裡頭,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現行,起作用,這個唯心,這個心就是第八識,第八名心,諸位要曉得,集起兩個意思是同時的,譬如我們講現起,眼前的一切現象,這就是阿賴耶的起現行,這個現行是剎那剎那現起,所以這個現行它不是真的,經裡面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你就想想它這個現行是生滅的,生滅的現行是前後不相道的,個個是獨立的,就好象我們看電影那個底片一樣,張張是獨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行的狀況就是這個樣子,一面起現行,一面這個種子落在阿賴耶裡去,所以阿賴耶現行與種子好象在那裡循環,永遠在循環,循環在這個上面了,就是現行;下面了就是種子,不斷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變種子,這個就是阿賴耶的相。那阿賴耶多大呢?廣大無邊,一迷了真如本性,整個本性變成了阿賴耶;如果你一覺悟了,整個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誰識裡可以算是根本法,我們要是不把它搞清楚,以後對於唯識就會發生很多的障礙。
  我們看注四這一段,在這一段裡面,先說五俱起識,這個就是明了意識,五俱起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的,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此地所列的三項,這三項裡面,分別是第六識,是與第六俱起,就是分別識,染淨是與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識,意裡頭有染淨,根本依就是八識,八識裡面它有業相、轉相、境界相,它裡頭包括三個,加上前面兩個,一共是五種,無論哪一個識起作用,必定有這五種,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識。
  旁邊有個小批注釋根本依。根本就是種子,我們今天所謂的印象、習氣,譬如說我們見色、聞聲,心裡面落了印象,這個印象在唯識裡面就叫做種子,種子今人稱之為印象,種子的力量有強弱不同,有的力量很強,有的力量徇薄弱,這個意思我們也容易懂,好比印象有深有淺,如果特別氅意這個印象就會很深,如果沒有注意,這個印象力量就顯得很淺,力量強的先受報,力量弱的後受報,將來果報有先後的不相同,這個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五俱起識底下有個三,這個三是批注,“前五了別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是了別外面的境界,“五識分了五境”,這個五識就是前五識,眼識它只了別色塵,耳識只了別聞塵,各有各的對象,彼此不會混雜,可是第六識就不一樣,第六是總了五境,它有這個能力,就是五塵境界落謝影子,它都能夠緣得到,因此它的功能也特別大,這是簡單的給諸位說明什麼叫五俱起識,這個都是唯識裡面很重要的法相名詞,我們要記住,將來在唯識經論裡頭常常會看到。第二講獨頭意識,獨頭就是指第六識,意有主宰的意思,這個後面有兩條注子,第一個注子是後頭所列的第二,這是講它恆易轉。小注裡頭第二是說性界,受恆易轉,也就是前面講的第六識恆易轉,曾經簡略的給諸位介紹過,即主意不定,主意不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學佛,世間事情你要是拿不定主意,朝三暮四,無論是大事小事都不會有成就,哪些不定呢?你看這個地方舉出了三類:
  第一個是講性,性有善、有惡、有無記,不穩定,譬如說我們對人,一會兒一個念頭,想想這個人不錯,對他很好,是善心所;一會兒想想他有很多毛病,這叫惡心所。所以它的念頭常常在轉,因為念頭常常在轉,所以才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如果這個念頭不轉了,那好的永遠是好,惡的永遠是惡。就是因為這個念頭轉得很快,甚至於自己都控制不了,這個講善惡之性。三性不穩定。
  第二個講界,這個界特別是講果報,我們在六道輪回不穩定,這個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總是在這裡頭輪回,而且我給諸位說,色界、無色界去的機會比較少,欲界裡面的機會最多,所以總是超越不了欲界,這三界裡面是欲界最苦,為什麼脫離不了呢?就是五欲你斷不掉,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佛給我們講這叫地獄五條根,這五樁事情斷不了,欲界就不能夠超出,我們講念佛求生淨土,這五樁事情要是不能夠擺脫,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為什麼呢?就好象繩索一樣,它把你牽在這個地方,像我們坐船,船的纜繩一樣,它有五條纜繩,有一條牽住你,你這個船就不能開動,這是我們特別要記住的,如果不斷五欲六塵,三界就出不去,這個是變化很大,生生世世都在這裡轉變,捨身受身極不穩定,果報不穩定,前面一條是造因不穩定,就是造業不穩定,恆易轉,第二條是果報不穩定,也恆易轉,第三條是享受不穩定,享受是苦樂憂喜捨,我們想想人生在世,苦多樂少,這個可以說是剎那剎那都在那裡變化,這個是極不穩定。
  那麼獨頭意識,注意看下面,它的功用第一個是動身業,意好象總司令一樣,它是發號司令在那裡指揮,我們身體一切的動作,都是它在那裡支配,第二個是發語,一切的言語,也是意在操縱的,它在那兒作主,譬如我們說一句話,要問你這句話什麼意思,意在那兒作主的,那獨頭意識它本身的活動就是意業,動身業就是身業:身的造作,發語業是言語的造作,由此可知,身語意三業的造作,是以意為主。那麼我們可以說意清淨了,身語都清淨;意是染污的,縱然身之禮拜、語之贊佛,都不清淨。譬如說我們心裡頭巴結佛,求佛保佑我升官發財,我對他禮敬、對他稱贊,這個禮敬,稱贊都不清淨,為什麼呢?你有企圖,如果佛不保佑你升官發財,那麼你對他就不禮敬,也沒有稱贊,所以諸位要曉得,意業不淨禮敬、稱贊都是不清淨的,假如意業是清淨的,打人、罵人都是清淨的。曾經有同學來問我,《四十華嚴》裡面甘露火王這是什麼意思?我說你作錯了事情,父母責備你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父母就是甘露火王,為什麼呢?父母打你、罵你,是為了你好,為了愛護你,所以是清淨的,不是染污的;別人作錯了事情,你看他打不打他?罵不罵他?他才不理他,佛陀教誡他的學生,有的時候也有罵,有責備的時候,那是清淨的,所以說意業清淨了,身語都清淨,意業不清淨的時候,身語都不清淨,最重要的就是意業,既然三業有造作了,有造作必定有果報,決定不會說造作之後沒有果報,給諸位說沒有這個事情。所以經論裡頭常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來的時候,眾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時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個時候害怕有沒有用處?一點用都沒有,菩薩對於這個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果報來了他不怕,縱然墮地獄,他也不怕,為什麼呢?知道這個是自作自受,那有什麼法子?所以他能夠逆來順受,這是菩薩。他明白人,菩薩是怕造因,菩薩怕造業,他知道造業要受果報的。
  那麼我再告訴諸位,小乘人害怕的是怕身語業,所以小乘戒戒在那裡呢?身口七支,這個是小乘戒,大乘戒怎麼樣呢?大乘戒不禁身言,大乘戒戒在意地,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難。譬如講殺生,小乘戒一定要把有情的生命殺死了,這才犯戒,起心動念不犯乘,那個人我恨他,我想殺他,但是我沒有殺他,這個不犯戒,所以小乘戒跟世間法律是差不多的,你心裡起念頭,確實沒有這個行為,不構成法律的刑責。可是大乘戒裡面就不行,大乘戒裡起心動念就犯戒了,這個是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大乘戒是戒在意業,不戒身語,因為意業清淨,身語自然清淨,所以身語就不必戒了,小乘戒在事,身語是事,不戒在心,大乘是論心不論事,這個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小乘戒多,好持,容易作得到,大乘菩薩戒雖然不多,不容易作到,因為它是在起心動念之處。在中國無論是出家在家,是大小乘戒同時修學的,這個跟從前印度以及現在的南洋小乘國家的佛教不一樣。譬如泰國,他們只有小乘戒沒有菩薩戒,在中國受戒的時候,譬如說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這個是小乘戒,菩薩是大乘戒,在家同修受戒的時候,你受三皈五戒,是小乘戒,你受菩薩戒是大乘戒,所以大小乘戒並行,這種修行方法確實是很殊勝的。
  底下是講果報,果報你看“引滿二業”,引業是講的正報,滿業是講的依報,這就是依正兩種果報。所以看旁邊小注第四,實際上底下這個表,我已經列出來了,引業指五趣總報,滿業指五趣身別報,諸位看表解,這個表解彎過來,你看這一邊,引為總報業,指第八識,我們以人道來講,我們到人道來投胎,這是前世,我們這個業力可以說相當的復雜,五戒的業力很強,先得果報,我們到人道來投胎,得到這個人身,這是總報,這是引報,引業,就是在六道輪回裡面,牽引我們到那一道去投胎,這叫做引業,這個就是第六識,我們一般講神識去投胎。
  底下講異熟身酬引業,異熟身是相續相,這裡面牽涉到有很深的道理,這個異熟等我們講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再給諸位說明,滿業是別報業之前六識所得的體,譬如說我們到人道來投胎,大家在前世都作有五戒之業因,都得到人身,可是雖得到人身,我們面貌不相同,這就是滿業,就是別報,我們身體健康狀況不相同,我們壽命長短不相同,這些跟我們身體正報不一樣,這是屬於滿業,都得到人身這是引業,所以給諸位說,引業是無記性的,可以說是平等的,都得一個人身,在滿業上講不平等了,滿業牽涉到過去善惡的業報,所以這個果報是相當復雜。再有我們生活的環境不相同,就是貧富貴賤不一樣,這個是依報的環境不相同。所以前六識,異熟身它這個是間斷的,前面八識是相續的,酬滿業就是苦樂憂喜捨,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這個是講果報,三業造作一定感受六道輪回的果報。六道輪回從那裡來的?是自己制造的,苦樂種種的受,從那裡來的,也是自己制造的,我們看別人享樂,不要去嫉妒,嫉妒造業;不要去障礙,障礙造的業更重,為什麼呢?各人各人的果報,如果我們再造業,那我們來生得到的是更不如意,比這一生還要差。如果你要覺悟了,從此之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今生種種不如意,到來生會得大自在,為什麼呢?今生修的善業多惡業少,來生必定是得自在。
  第二講“諸識獨最”,這個旁邊我批注的是造業,第六意識在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裡面,講到造業它是第一,這個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有淨業,它都是第一,造善業它是第一,造惡業它也是第一,我們學佛修淨業它也是第一,譬如說我們念佛人目標是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諸位要知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都是第六意識心,都是意識心,當然我們的目標不僅如此,總想能證得理一心不亂,但是諸位要曉得理一心不亂是以事一心不亂為基礎,再往上提升的,由此可知,在修行的最初這個階段,我們用的確實是第六意識心,雖然我們今天常常強調捨識用根,可是畢竟我們還是捨不了,捨不了呢?你還是用的第六意識心,到第六意識心用到清淨無染,自然就轉成智能了,就是捨識用根,所以這個裡頭它有過程,它有程序的,不能夠躐等的,到達轉識成智了,世出世間一切真相,統統都明了了,正如唯識所說,後面一條說“輪回不停”。輪回就是第六意識的力量在推動的,換句話說輪回就是它制造的,如果不是它,哪裡會有輪回呢?沒有輪回這個相。法界緣起這個相,有;輪回的相沒有。法界緣起的這個相,給諸說是實相,所以你要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過來的時候,你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境界呢?是一真法界。你見到法界緣起,從法界緣起裡面看,法界是平等一相,清淨寂滅相,在一般的講法,八地菩薩才親證到,八地菩薩證得。如果把尺度放寬一點,我們也可以說圓教初住以上就已經入了這個境界,但是入的粗、淺,位次越往上,這個境界越細、越清楚,這都是一真法界。
  在淨土裡面說,實報土與常寂光淨土,這個裡頭不但沒有輪回,而且也沒有十法界,緣起有沒有?有緣起,那麼我們也許最關心一件事情,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力量能證得呢?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關心這個問題,我可以告訴諸位,能不能證得,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換句話說,你自己肯不肯去求證,如果你自己肯,像經論裡面說的,直下承當,你確實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得,為什麼呢?因為用功這個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別人不能代替你,你要肯干,那你當然可以證得,一生決定可以成佛,我們再講一切經裡頭,有兩部經叫根本*輪,一部是《華嚴》,一部是《法華》,佛在這兩部經裡面,都擺出樣子給我們看,《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沒等第二生。《法華經》裡面龍女八歲成佛,這都是講一生。因此可知,這個一生是可以辦得到。
  可是我在講席裡頭跟諸位講,我們要具足三個條件,這三個要是不具足,那麼就沒有指望了,三個要具足呢?這一生一定成就,這三個條件經上講: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具足這三個條件,我在講席當中又補充了三條,實際上這三條善根福德因緣都有了,我怕諸位因為常常念經,善根福德因緣有口無心念過去了,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提醒諸位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要通達理論,第二要曉得方法,第三要明了境界,這三樁事情都是善根福德所包含的,理論通達了沒有懷疑,方法明了了,你可以修行,你自己有了辦法,境界知道了,你的信心增長,決定不會退轉,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我自己到那個階級,自己知道,前面情況怎麼樣我曉得,後面的情況是怎麼樣我也曉得,我現在自己在那個地方,我也知道,信心充足,法喜充滿。前面什麼不知道,裡頭什麼也不曉得,迷在裡頭,這個修行很苦,換句話說,好象自己走路一樣,走在大路當中,不曉得自己在那裡,這是很苦惱的事情,所以境界要曉得。
  那麼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可不可以都搞清楚呢?可以,這個大家放心,佛法講的,你要是具足有這個因緣的話,確實可以,所以佛法是自古以來,都有師承的,就是當我們自己沒有搞清楚的時候,這些條件不具足的時候,我們要依靠老師,要依靠一個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統統搞清楚了就可以離開老師,為什麼呢?你可以獨立了,可以不必再依靠老師。拿《華嚴經》作比喻,在沒有搞清楚之前,善財童子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你看《華嚴經》這一段經文講的本末二會,文殊菩薩是本會,在四十華嚴裡面三卷經,頭三卷這是本會,就是善財還沒有具足這個條件,那他要跟老師,他要依靠老師,文殊菩薩就是它的老師,這個我們講師承,他這些條件統統都具足了,不必再依靠老師了,這就出去參學:五十三參,那是自修、自悟、自證,不必再依靠老師。由此可知,開頭,依靠老師非常重要,必須在老師會下成就這些條件,才可以獨立。
  那麼究竟要跟老師跟多久呢?這每個人不一定,我們看看中國這些古大德,有些人很短,有些人期限很長,所以跟老師的時間是不一定,而是以具足這些條件為圓滿,你跟老師一天,一天當中你都具足了,那你就畢業了,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具足,那麼就十年畢業、二十畢業、三十年畢業,一生當中條件都不具足,一生都不能離開老師,這是古大德他們垂范的典型,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那麼親近老師這裡頭確確實實也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我們淺而言之,所謂善根,就是你能夠聽得懂,這是善根,你能夠明辨邪正是非,這是你的善根,你有這個能力,你對於老師能夠尊重,在學習期間當中,你有恆心,你有耐心,這是你的福德,為什麼呢?我不成就,我不離開老師一步,這是福報、福德,因緣是老師、同學、道場我們今天講一切設備,同參道友,這是因緣,這些統統具足,不太容易,那也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並不是很簡單的,你要是統統具足了,可以說成功就在望,指日可待。
  獨頭意識後頭還有一個批注,就是這一張的最後,講獨頭意識,這裡頭又分三種,我們都要搞清楚,第一種叫定中意識,這是與定相應的,譬如修四禅八定,這是世間禅定,修九次第定這是阿羅漢所得到的禅定,以念佛法門來說,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都是定中意識,這一種統統是講修行人,也就是講修行人之所用心,這個用心算是得法,即用第六意識心用得很如法。
  下面兩種就是一般凡夫,獨散意識,就是我們現前,獨是簡別他不是五俱,它獨自起來的,這裡頭沒有其它的跟它一起,散是散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散亂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般人頭腦糊裡胡塗的,糊裡胡塗的這個就是獨散意識,如果是五俱起意識,頭腦有條理、很清楚,獨散意識這個人就是糊裡胡塗、迷惑顛倒,就是這樣的情形,這種情形也是我們常常能看見的,還有一種是夢中意識,你為什麼會夢?作夢也是獨頭意識在起作用,所以夢裡頭你的神志決定沒有清醒的時候那麼清楚,原因在那個地方呢?因為清醒的時候是五俱起意識,所以頭腦特別清楚,作夢的時候,它不是五俱起,它是獨頭意識,所以夢之境界就不太清楚。
  這底下注明的:『此即獨散意識,因其形相內略異於五識,故別立此★』,這個就是夢中的獨散的意識,統統都是屬於獨頭意識起的作用。下面批注為什麼叫它獨頭?“以皆不與五識俱起,”定中、獨散,夢中它都不與前五識同時起作用,“雖已得自在者”,這個已得自在者就是定中意識,像阿羅漢,像我們得一心不亂的,這是已經得自在了,可是定中意識是得於五識俱起,就是得自在的人它可以,夢中的境界還是跟我們醒的時候,一樣的清楚,那只有在定中才行,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此地單講:“然今且取未得自在者言,”專門講凡夫,得到定的人,已經得自在的人,它雖然是與前五識起作用,但是那個前五它不是與根塵起作用,單單是五識起作用,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凡夫起作用是根塵識統統起作用,所以與定中意識起作用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條,第三段是末那。
  末那恆思,怎麼叫恆呢?因為它恆思量,底下有二條二個注,“染有我,淨無我”,為什麼呢?末那是染淨依,這個講的是第七識,什麼叫染有我呢?這個就是見惑,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末那就染了,四大煩惱裡面第一個就是我見,這是相當麻煩的,我們一般講的我執,所以它是屬於見惑,這個是相對的,因為有我,就有人,就有眾生,就有壽者,從相對裡頭建立的,凡是相對的,就是染污意,底下舉了例子,身我、法我、無我,我就是執著,執著這個染污意,這個染污意是什麼呢?它的體性我們要搞清楚,就是阿賴耶識裡面見分的一分,阿賴耶的見分廣大無邊,我們在廣大無邊的見分裡面,執著一分,好象整個大海是阿賴耶的見分,只執著大海裡頭起一個水泡泡,把那個水泡泡執著認為是我,這叫我執,水泡泡有沒有呢?實際上沒有,你們看水泡泡從這個地方飄到那裡去了嗎?你們仔細去觀察,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今天根身,執著這一分精神,我們的精神就是阿賴耶的見分,那麼這個見分在那裡呢?這個事實真相必須搞清楚,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們去想去,好象今天我們手上拿了一個無線電收音機,我們撥了中廣的頻道,在聽音樂,我們把音樂、音聲就比就阿賴耶的見分,這個收音機就比作我們的身體,你想想這個音聲是在他的身體裡面嗎?我們一面走著一面聽著,我們移動一步,這個地方的位置與這裡改變了,你收音機在此地,電流在這個地方,收音機搬到這邊來,是不是這個電流跑到這兒來了?不是的。這個電流還是在這裡好好不動,我們不明的白這個真相,以為就在這個裡頭,走到那裡它跟到那裡,那有這個道理?這是絕大的誤會,我們的身體就好象收音機一樣,而我們阿賴耶的見分,就像電流一樣,充遍了整個虛空,無論我們身體移到那個地方,都當處相應的,不是前面跟著來的,楞嚴裡面給我們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幾個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這種執著叫虛妄的執著,這一執著就變成染污了。
  這個地方有個批注,第一條:有我六識為善,乃成有漏,第七識有這個執著,前六識無論作什麼善事,統統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諸位要記住,三界裡面有善報,它有果報。世間人認為果報好,貪圖果報,學佛的人曉得果報不好,不但那惡的果報不好,善的果報也不好,最好沒有果報,所以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真好。底下說明“我”有三類,一種是身我,我是身見,把這個身執著是我,二是法我,法我是執著有,一切萬法都把它當做實在的,這是法我,第三是無我,無我是執著空,我沒有了,實際上執著空,不是真正的無我,真正的無我在後面:淨無我,這是無漏的,這個地方無我是指什麼呢?譬如講無想天,四空天裡面的無我,都是屬於染有我,它是不是真的無我呢?它還是有我,它執著一個無我,它還有個無我,有個無我,當然還是有我,有有我跟有無我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它沒有真正作到無我,真正作到無我,這才是無漏,真正無我是轉識成智以後,這才能作到真正的無我,表裡面給我們列的,染這就是有我,淨這是無我,所以在此地要著眼的就是染與淨,如果是染淨相對,那個淨還是不淨,還是屬於染,必須要超越染淨,才叫做淨,所以無我也是如此,無我與有我相對的這個無我,還是有我,所以底下注的有身我、法我、無我,這個無我就是有無相對的,超越相對的才是真正的無成,所以下面染有我裡面的無我,與淨無我的無我,這是我們比較容易看得出來的,但是染淨兩字,不太容易看出來,如果我們把染淨看做相對的染淨,那就錯了,這一樁事情,我們留在起信論裡頭再詳細的研究,如何才能達到真正的清淨,也就超越染淨之淨。
  染有我旁邊的小注是見惑,相對的,講到見惑這就是屬於見思煩惱了,我們通常說之為見解上的錯誤,底下的小注,第一:末那執著有我,前六識雖然為善,善全是有漏的,因為它有我執,我執還很不容易破除,但是不破我執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三界之內是有漏的,與有漏法相應,由此可知如果要想超越三界,必須破我執,我與我所這個觀念要斷盡,這才有能力超越三界。染有我裡面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叫身我,身就是生身,執著我們現前的身心認為是我,這可以說是三界之內的凡夫,普遍的執著,縱然到無色界天了,無色界天在凡夫位裡面,六道裡頭它算是最高了,比我們下兩界的人,那要聰明得多,他不執著色身是我,可是它執著神識是我,所以他還是有我執,只是我執的對象不一樣就是了。因此非想非非想天人,他還是逃不出三界,在這一點諸位要記住。欲界天人就有神通了,五通具足,能夠自在的變化,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那真是羨慕之極,諸位要曉得那依然是凡夫!我們對於這個境界決定不可以迷戀,迷戀那就上他的當了,《楞嚴》後頭有辨魔,《起信論》也有一段很長的文字未辨別。第二是法我,諸位一看就曉得,這個法我就是法執,身我是人我執,法我是法我執,無我就是空執,執著空、著空的,這統統都是屬於有執著,這三種執著,通常凡夫有前面兩種執著,就是我法二執,無想天與四空天它是執著空,換句話說都沒有破執著,破了執著這就叫無漏了。你看小乘聖者,我們講阿羅漢,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破人我執,這就算是淨無漏了,所以到阿羅漢才是真正的無我,不過雖然講無我,它的程度還很淺,他只是無生我,法我它還有,在圓教來說,要到初住位的菩薩,這個時候已經破一分法執,證一分法身了,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一定要向這個方向去努力,就是遠離我法二執,要向這個方向去邁進,才能夠得到殊勝的成就,下面再給諸位介紹阿賴耶識。
  阿賴耶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在古時候翻作“無沒”,意思就是說它永遠存在,它不會失去的,翻這個意思也是很對的,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藏識,這是新譯,藏裡面就含著能藏、所藏、執藏。批注五:“藏為能、所、執三也。”所藏就是萬法的種子,我們今天稱為印象或者是習氣,就是持的這些,第二個意思就是異熟,異是講變異,熟是說成熟,這裡頭有三種,第一個是時,時是講因果不同時,從因到果不是一時的,譬如一個植物像種瓜,瓜子是因,把瓜子種下去,總要三、四個月才成熟結瓜,所以從因到果不同時,先因後果,因果不同時,縱然講蓮花,佛法常以蓮花表法,蓮花很特別,就是它因果同時的,有花的時候,蓮蓬裡頭就有蓮子,可是諸位想想,還是不同時,為什麼?雖然有花蓮蓬裡頭有蓮子,那蓮子沒有長成,沒有熟,所以蓮子從開始長,到它長成熟的時候,還是不同時,不過這個蓮花是比較特別一點,就是因為我們看到它有花,蓮蓬裡就看到它有蓮子,這是佛法常用蓮花表法,表因果不二這個意思。
  阿賴耶裡面確確實實無論是心法,或者是色法,為什麼說解脫之道在此呢?就是它有這三個特性,於是我們求解脫的人就有了理論上的依據,有理論的依據,當然就是善巧的方法,此地這也許是省略,從因到果當中一定要有緣,如果沒有緣,雖有因也不能結果,所以佛法解脫之道,就在緣上,這個緣裡面,小乘法著重在事相上,斷惡修善,大乘法裡面著重在心法上,我們今天所謂的心理建設、改變心理,大乘法在這個地方。在事相上修行,不能夠圓滿的把心轉變過來,當然也有影響、也轉變,轉變的不究竟、不圓滿,如果是究竟、圓滿把這個心改正過來了,事上無有不善。而且這個善是屬於無漏善法,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我們今天讀《華嚴》特別偏重在《四十華嚴》,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要作佛,諸位曉得,從理論上講,毫無問題,為什麼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本有,那怎麼不能作佛呢?如果說佛性沒有,那我們今天講,我們學佛要作佛,這個恐怕是有問題,佛性沒有,佛性是本有,而且佛性從來就沒有失去過,這還有什麼問題呢?佛性從來沒有失去過,在《起信論》裡面稱之為本覺,馬嗚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妄心、妄想,不覺就是無明、妄想,可見得無明、妄想是本來無,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斷掉,不要怕。這個煩惱斷不掉,煩惱本來無,決定可以斷掉。
  所以學佛,首先要建立這個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學佛四個階段:信、解、行、證,這信心建立,在菩薩果位上就是信位,十信位的菩薩,如果你要是沒有這個信心,換句話說,你還在菩薩門外,你連十信都沒有,什麼叫初信,初信的條件就是相信佛性本有,相信無明,不覺本來空,他相信這個,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初信位的菩薩,相信我們自己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雖然沒有證得,相信!這個叫信位菩薩,菩提心證得了,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所以你堅決相信自己有,向這個方向努力去修學,這就是信位菩薩。
  我們要修,諸位要曉得,我們發心要大,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期望我們,都是這樣勉勵我們,十法界我們學誰呢?學佛學。菩薩那都不甘心,一定要學佛,這個是諸位要特別記住的,如果你那個心,只是在菩薩位上,換句話說,你將來最大的成就,就是菩薩,距離究竟的果地,那還有一段相當的路程,我們為什麼不學佛呢?如果說你的悲心很重,內裡頭要學佛,外修菩薩行,這個可以,這是悲心重的一類眾生,自己內裡頭決定要學佛,受法乎上,我們的目標是在最上層,我們在日用平常修菩薩行,捨己為人,菩薩行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個是悲心特別重。但是諸位又要曉得一樁事情,菩薩的慈悲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沒有般若波羅密,你就不能修方便行,你們看看《華嚴經》裡面十波羅密,光是以般若波羅密作基礎,般若波羅密是根本智,由根本智再變出後得智,後得智是方便波羅密、願波羅密、力波羅密、智波羅密;如果你沒有根本智,你就是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那就是俗話講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不但你那個慈悲叫濫慈悲,對自己沒有利益,而且害慘了眾生,這是沒智能,完全感情用事,還以為自己是大慈大悲,所以祖師提出來,告訴我們“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諸佛菩薩都大慈大悲,那諸佛菩薩還是禍害下流嗎?人家有智能為基礎,所以諸位修行必須著重在三學,三學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戒定慧,然後進一步才能夠修慈悲方便,因為慈悲方便統統是從智能裡面生的。
  好,那我們想取法乎最上,我們既然有這個因、有佛性,我們現在取佛的緣,佛的緣裡頭,第一個條件,是真慈平等,菩提心裡面特別提出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位要曉得,感情用事就是假的,真心是從平等、清淨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真的,所謂是永遠不變的,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那我們想想,我們待人接物,我們的心平不平等?不平等,我們對人有親有疏,換句話說,這個就是要覺悟,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要覺悟,我現在修的緣,不是佛的緣,不是學佛的緣,因為佛心是平等的。
  再給諸位說,平等就是直心,菩提心裡面的直心,我們這個心,待一切人、待一切物不平等,這個在十法界的緣,佛這個緣就沒有了,佛的緣沒有了,雖然有佛的因,不會成佛、不會結果,當中沒有緣,所以諸位真正要想成佛,這一生想成佛,一定要修真慈悲,要修平等心,在一切不平等裡頭去修平等,如果境界都平等了,那還修什麼?那就成佛了,就是因為現在這個境界,擺在面前不平等,不平等裡頭你要去修平等,這就是佛的因加上佛的緣,後來一定結成佛的果,真慈平等心是成佛之緣,你看解脫之道不是操縱在自己嗎?我在境界裡頭就是修平等心,修真正的慈悲心,那我在解脫道裡頭,是至高無上的解脫,我們修的這個。
  你看你修這個法門,有沒有人能夠障礙得了你?有沒有人能破壞得了你?沒有。障礙來了,破壞來了,你心是平等的,更顯得你平等,更顯得你慈悲,就成佛了,沒有能破壞的。第二等的是菩薩,菩薩是什麼心呢?六度普攝之心,一心一意以六度法普攝一切眾生、攝化一切眾生,這是菩薩的緣。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有菩薩的種子,你修六度萬行,就是菩薩種子上加了緣了,那麼你這一生一定作菩薩,一定成就菩薩。辟支佛的緣是修十二因緣,聲聞之緣是修四谛、三十七道品,天人是修十善、四無量心,單修十善,欲界天,十善裡面有四無量心,那就是色界與無色界,五戒這是人之緣,過去修的戒是因,現在我們繼續再修五戒,是緣,來生必定不失人身。悭貪嫉妒,是餓鬼道的緣,你想想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有沒有?有!有悭貪,也有嫉妒,我們現在如果在一切境界裡頭,悭貪嫉妒還要增長,好了,餓鬼道我們有因,現在又加上緣,那將來必定變餓鬼,那還有什麼話說?瞋恚是地獄道,我們有瞋恚心,如果現在在一切境緣上,遇到不順心的,瞋恚就起來了,這就是把地獄道的緣又加深。愚癡是對於邪正不能辨別,是非顛倒,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把它顛倒了,好人看作壞人,壞人看作好人;好事看作壞事,壞事看作好事,這是愚癡,愚癡是畜生的因緣。細說說不盡,這是我們從總綱領上,提醒諸位同修。
  所以說解脫道在此,完全看我們自己;十法界的升沉,都是在自己因果的轉變。再給諸位說,與外面的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是我們修行的場所,你修佛也是靠外頭境界,修菩薩你也靠這個境界,境界是一樣的,就看各人怎麼修了,境界完全相同。古德常講境緣沒有好丑,好丑就是在你自己的心。所以十法界升沉,是你自心在境界上的轉變,成佛、成菩薩、變餓鬼、變畜生統統都是你自己在變,與什麼人、什麼境界統統沒有關系。諸位要能夠覺悟到這一點,《大乘起信論》裡面的始覺四位,你就算第一個始覺了:初信的始覺,你真正覺悟了,曉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與我們的修學,確實沒有關系,修行成功與否,是在我們自己在境界裡怎麼樣去用心,所以我勸諸位取法最高的,我們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諸位要是能常常用這個心,你在境界裡訓練,當然也不是一天、兩天你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總得有個十年、八年,為什麼呢?煩惱、習氣太重了,至少也得十年、八年,在境界裡,心真正平了,真正的清淨了,對待一切人就如同自己一樣,確實沒有分別了,這樣才能夠漸漸入佛的境界,這樣念佛,才能夠有把握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作佛了,圓教初住以上:分證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是從因緣果上★★★★,而且在人身裡頭又能聞佛法,而且聞到如來正法,這個給諸位說,這是善根深厚之人,確確實實有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了。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貪窮,我們在社會上也沒有地住、也沒有財富,實際上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比那些有地位、有財富的人,要好得太多。
  今天在世界上,我們要是以佛法來講類似轉輪聖王的:美國總統,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他沒有聞到佛法,他享的是人天福報,福報享盡了,還得三塗去輪轉,換句話說,解脫之道他沒有聽到,解脫的機緣至少他這一生沒有。那麼我們在這一生如果能夠超越三界了,美國總統那個地位怎麼能跟我們相比?這個果報之差,那真是天壤之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相差太大、太大了,不能比!所以我們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是過去世有善根,但是今天我們所得到的人身,單就這個身體來說,身是無記性的,沒有好丑,果報是這個身,如果你說這個身相貌好丑,身體健康狀況不一樣,那是屬於滿業,單單就身來講這是引業、這是果報,果報是無記性,每個人都一樣,今天科學家的分析,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原子、電子、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這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就是屬於無記性。這是講造業因的時候,有善有惡,你所得到的果是無記性,第三個意思就是變,變是講過程,變化,前面說了從生到熟,從因至果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這個變化在唯識裡面講,一個是業力,一個是願力,所以把這個果報它能夠維持在一定的期限,所謂一定就是願力與業力,一般凡夫是業力。
  再給諸位說明,世間人常講,這個人出家修道命相都轉變了,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也有點道理,不能說它沒有道理,可是也並不是完全如是,那就是你出家得有道才行,如果沒有道,還是受命運的擺布,還是受業力支配,如果你真正修道,你不出家也改變,由此可知,出家與不出家實在沒有分別,分別在你有道沒有道,分別在這個地方。真正有道之人,確實是能夠隨心所欲的,為什麼呢?願力住世,他不是業力,願力住世這個裡面也有因緣,願力住世說明這個不是業力,業力就是佛法常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屬於業力,如果你的恩怨債償完了,這個業力就沒有了,就報盡了,這一報盡又投胎轉世作另一次的報償,所以它不自在,不能隨心所欲,是為業力所支配,乘願再來的人則不一樣,那麼他有緣,他這個願就是緣,與那些眾生有緣,在佛法裡面講得度因緣,得度的因緣沒有了,他就不住世了,為什麼呢?他的願就是在度眾生,而眾生不願意跟他它,不想得度,那他住世沒用,所以他就要走,這個是自在的,這種人你如果去求他,我要跟你學,為了一個人,他也要住世,所以他的來去是自由的。
  說到這個地方,過去我在台中的時候,民國五十三年,李老師那個時候是講圓覺經,楞嚴講完之後,講圓覺,圓覺經講圓滿了,有些同修們跟我說老師七十多歲,快到八十歲了,怕他走,他要是走了,我們沒有人領導了,沒有善知識可以親近了,有些同修找我商量怎麼辦?我說我們請老師講經。諸位曉得,講經有時限的,有期限的,如果講一部小經,兩年、三年就圓滿了,圓滿,可能就會走了,我說我們請他講一部大經,講什麼經呢?講《華嚴經》,大家都希望把《華嚴經》聽圓滿,《華嚴經》要是講不圓滿,他就不能走。所以你到台中去看,台中講《華嚴經》,聽經的人有三、四百人,講堂坐得滿滿的,果然把他留住了,所以他在台中宣布,一定要把《華嚴經》講圓滿。他還有個願,《華嚴經》講圓滿之後,最後講一部《阿彌陀經》,台中同學聽到這個事情,又跑來問我:「大概還要多久時間?」我就告訴他:「放心,至少要三十年。」從五十三年開始講《華嚴》,講到現在十八年了,才講到第二回向,大概三分之一,後面還有三分之二,我算算至少要三十年,我說:「你們大家放心就是了,至少有三十年。」這就是願力,我們大家求他,我們希望把這部經聽圓滿,這一部經不圓滿的時候,那是有違背他的願。
  由此可知,乘願再來是可以在一生當中辦得到的,我們自己發願,願的力量超過了你的業力,現前就是乘願再來,所以佛法是要啟請的,沒有人請,佛菩薩善知到沒有理由住世,因為他的業已經完了,沒有業力,沒有理由住世,釋迦牟尼佛當年能不能多住世呢?能!可惜的是弟子的的疏忽,沒有人請他老人家住世,沒有請。弟子們沒有請,魔王波旬來啟請,怎麼請法?請釋迦牟尼佛入滅:「你老人家說法已經四十九年,夠了,說了這麼多了,不必再說了,你可以入般涅槃了。」魔王一來請,諸位要曉得,佛菩薩大慈大悲,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一口答應了。弟子們以後曉得了,再來啟請,那不行,先已答應人了,先答應他了,佛沒有妄語、沒有戲論,既然答應你了,那就得要做到。弟子的疏忽。這個示現,也就是告訴我們,諸佛菩薩、善知識再來的人住世,是有因緣的,有人請他就住世,沒人請他不住世。有人真正來學,那一個人也得要教,也得幫助他成就;沒有人來學,他方世界因緣多的很,不守在一個地方。這都是講異熟、變異、解脫之道在此。
  第三個意思就是先來去後,這是指六道凡夫,投胎阿賴耶識先來,人捨報之後,人命終最後去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離開人身體了,這個人身體僵硬就冷了,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這個人身體有溫度,所以它是來先去後,投胎第一個它來,來投胎的是阿賴耶識。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五章 雲門宗禅詩 三、隨波逐浪
下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六章 法眼宗禅詩 一、般若無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