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我們這一學期連今天是二天,下個星期還有一次,所以我把時間全都來講百法。百法裡面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心法,所以我們也用了很多的時間來討論。實際上時間還是嫌太短,心法裡面的精義,還是不能夠往深處廣泛的來研究,心所法以下都好懂,為什麼呢?我們現代的心理學,可以說都研究到了,在心理學范圍之內了。唯獨八識,在前五識跟意識,心理學上會討論到,阿賴耶跟末那這是現代心理學所沒有能夠涉及到的問題,但是阿賴耶可以說是心理學的大根大本,本源沒有找到,那麼這個學術自然是有問題的。在此地我們跟諸位介紹到的,是以表解為中心,批注它注的很簡單,多半都是用比喻,希望諸位自己去看,我們用六個小時的時間,來給諸位介紹表裡面所列的,大家看心所有法的表解,就是四十九面的表解。
為什麼叫做心所有法呢?心就是指八識,是說這些法是八識所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八識的作用,在唯識裡面它有三個定義:第一、就是這些法不能夠單獨生起,一定要依靠心,就好象枝葉花朵一樣,它不能單獨生,它一定要靠根本,如果沒有根,它就不能生,八識就是它的根本,它是依八識所生起的,這是定義裡面第一條。第二、它一定與心相應,就是它起來之後,與心相應稱之為心所有法,還有與心不相應的,不相應的另外算一類,不包括在這一類,那就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我們暫時不討論它,這是專門說它起作用是與心相應的。第三個定義,它必定是系屬於心的,心有八個,就看它與哪一個心相應;與哪一個心相應,就系屬於那一個心。譬如講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是八個識統統都有,如果與第八識相應的,它就系屬於第八識;與第七識相應的,它就系屬於第七識。我們這個本子沒有附八識規矩的表解,舊本子上有,八識規矩的表解我們也有單張的,諸位一看就曉得,排列得非常清楚。
五十一個心所又分為六類:第一類就是遍行。遍是普遍的意思,所謂普遍,它裡頭含著有四個意思,第一是說遍一切心,八個心王裡面統統都有。第二是遍一切地,這一切地是指三界六道,唯識把三界分成九地,欲界算一地,這個范圍很廣大,包括了欲界的六層天,當然包括了阿修羅道、人道、三惡道,這整個合起來稱為五趣雜居地,這算一地,色界四禅算四地,初禅算一地,二禅算一地,一共四地,四空天也算四地,所以一共合起來叫九地,諸位將來看到經裡面講的九地,就是說的三界,說三界就是九地,遍行心所是遍及九地,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統統都包括在裡頭,可見得它作用的范圍相當廣泛,第三它遍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它都能達到,第四它遍三性,唯識裡面講三性就是善性、惡性(就是不善的性),以及無記性、善、惡、無記它都有,由此可知這五個心所,作用確實是廣大,遍行簡單的介紹到此地。
第二講別境。別就是差別,這個意思是說它是各別緣各別的境界,這個心所它才能夠生起來,不像前面五遍行,前面五個心所是同時起作用,不是單獨的,所以唯識學家常講五遍行五個心所,構成了一個念頭,而且它的速庠,實在是太快了,五遍行一個一個來觀察的時候,不但不是我們的能力能辦得到的,恐怕八地菩薩還看得不甚清楚,為什麼呢?我們常常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個生滅就是一個念頭,換句話說,一個生滅裡面就包括了五遍行,由此可知,五遍行裡頭每一個心所是一個念頭的五分之一,你想想看這個多麼微細,就是因為它太微細了,速度太念了,所以阿賴耶變的相分,我們誤以為真實,這不能不說沒有道理,我們看電影,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鏡頭一開一合一個生滅,一秒鐘開合二十四次,我們已經就被騙了,被迷惑了,以為那個動作是真的,不曉得它本來是不生不滅,我們就被欺騙了,那麼想想看,如果一秒鐘二十幾萬開合,你怎麼能夠覺察它是虛妄的?所以遍行心所,在說起來一條一條給諸位介紹,它真正起作用,我們很不容易去體會,不要說觀察了,連小乘阿羅漢九次第定,都見不到,我們凡夫心思昏昧、散亂,當然是觀察不到;不但觀察不到,連體會意思都不容易。我們今天在經論裡面讀到這個問題,曉得有這回事情,這個在心法裡面可以說是極深的一層。
佛常講不動地才見到阿賴耶識,換句話說,他才見到五遍行心所的活動,往上去,九地、十地、等覺愈往上就看得愈清楚,八地菩薩才見到遍行心所活動的狀況。可是別境則不然了,別境這個念頭要粗得多了,它所緣的境界也有四類,第一是講它所喜歡的境界,這個是不一定的,他所喜歡的境界不一定是善與惡,這是不一定的,譬如好善之人,他所歡喜的是善事,惡人他就喜歡作惡,所以這個所樂之境,我們今天來講就是欲望,有這個欲望去引導它,這個心所才能夠生起來;第二是決定的境界,如果這個境界要是不決定,這個心所也不會生,所以它緣的是決定的境界,第三是曾經習的境界,就是過去有經驗,過去曾經學習過,這個學習的意思是很廣泛的,第四是所觀之境界,這五個心所它各緣的不一樣,就是各緣各的境界,不像前面五遍行,它是緣一個共同的境界,五個心所緣共同的境界,這是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界限,等我們討論到的時候,我們再說。
第三善心所,一共有十一種,這是歸納起來的數字,如果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講,那個數字就多了,這是天親菩薩把它歸納,遍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這十一法的確它的性質屬於善良的,也唯有在善心當中,它才能夠生起,佛法講善的標准,必定是教我們得利益,現世得利益,來世還得利益這個才叫善;如果現世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個不叫善,這是佛法講善惡標准與世間一般見解差別就在此地,世間一般見解認為我現在馬上得利益,就得好處,這個叫善,後果怎麼樣他就想不到,尤其講到來世,他更沒有想到長遠的利益,佛法裡面的善,是長遠的利益,只要是這十一個心所,我們要是常常來用它,換句話說,你生生世世得善果,得福報。
第四是講根本煩惱有六法,這六法的性質,就叫做根本煩惱,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它生的,所以它叫根本煩惱,既然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它生的,那麼底下講隨煩惱,隨煩惱當然是它所生的,為什麼叫它為煩惱呢?煩的意思就是擾亂,使人心煩,得不到清淨,惱亂有情眾生,它這一攪和、一擾亂,果報就苦了,六道輪回可以說就是它制造的,我們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所得苦樂之報,也就是它在主宰的,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心所,一定要認識清楚,認識了就不受它的害,不認識才會受它的害,認識就是所謂的覺,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就是指煩惱心所,煩惱心所一現前,你要是能夠覺察,立刻曉得它了,那麼我們就不受它的害。
第五隨煩惱有二十類,稱做隨煩惱,意思就是說它是隨根本煩惱而起來的,唯識論裡面講“隨根本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分是分別,位是位次,就是一類一類的,位也可以當類講,就是隨根本煩惱分類裡頭所現的差別,根本煩惱有六類,所以隨煩惱那些是屬於那一類的?那些是從貪生起來的?那些是從瞋恚生起的?各有各的類別,不相同。等是平等,與那一類煩惱相等,流是流類,所以稱之為等流,等流這兩個字在佛法,尤其在唯識裡面我們會常常看到。
最後一條叫不定,不定心所有四種,它與前面五類不相同,前面五類性質屬於善的,就是善的,決定不是惡的,惡的決定不是善的,但是這四個心所不定,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惡,要看它現行的境界而定,就是看它現行起作用時來講。底下說與此相應,這個此就是心王,括孤裡頭的王是批注,就是與此相應。
百法在此地只是給諸位作一個簡略的介紹,希望引起諸位同修對於唯識的愛好,這一次我們《百法明門》六種批注的本子,已交給印刷廠印了,這六種批注,可以稱得上權威的批注,都是好注,大概這個月可以印出來。因為我們大專講座用這個作教材,實際上這個教材沒有辦法照著講,照這個講的話,一年也講不完,提供諸位作參考,講座裡面我們介紹的還是用這個表解,詳細的都在這個本子裡面,我們現在繼續看底下的表解,第五十頁,諸位看遍行。
遍行心所有五,就是觸、作意、受、想、思,下面有簡單的批注,這個批注都是百法明門論窺基大師所解釋的,他解釋的多,此地只是摘錄一、二句最重要的,給我們作說明,我們初學的要記,就是這個東西一定要把它記住,你記表解裡的注就好,簡單明了,五遍行的名稱:觸、作意、受、想、思就是這五類,首先跟諸位說明,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它排列的順序很重要,因為順序是不能夠顛倒的,所以諸位要是記誦百法,順序不能顛倒,它是有層次的,瑜伽師地論裡頭的順序是作意在前,是作意、觸、受、想、思,可是在唯識論裡面是觸在前面,那我們講這個順序不能顛倒,而《瑜伽師地論》與《唯識論》在五十一心所第一個心所,這裡頭我們就看到排列的方式不一樣,這個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它疏忽了,把它顛倒了,不是的。因為《瑜伽師地論》是菩薩教化二乘聖者,所以作意擺在第一位,那是對阿羅漢、辟支佛對那些人講的;而《唯識論》是對凡夫講的,所以對凡夫講的第一個是觸。二乘聖者他已經不觸了,不觸怎麼辦?不觸就要勸他作意,作意的時候,後面才有觸;所以排列的順序不一樣,是因為教學的對象不相同,攝機不一樣,是這樣的情形。到以後我們看《瑜伽師地論》看《唯識論》,看到這個順序不一樣,就不至於懷疑,曉得它教學的對象不一樣,觸怎麼解釋呢?“由根境識三和所生”,根是根身,像眼耳鼻舌身五根,境是境界,眼根所對的境界是色塵,耳根所對的境界是聲塵,有根有境還要有識,像我們在《楞嚴經》裡面最近所念到的十八界,根塵識這三種和合所產生的結果就叫做觸,觸是三者和合所產生的結果,換句話說,觸就是接觸,所以這個觸不是觸塵,觸塵單是身根所對的叫觸塵,這個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但是六根,它這個連阿賴耶也相應,末那、阿賴耶裡頭都有,簡單講就是接觸境界,境界初接觸的時候,這一接觸立刻底下一個心所就起來了,所以它是連帶作用,剛才講速度非常之快,那麼這就有作意。
作意是“引心趣境”,引是引導,前面根塵識三和所產生的結果,這個是觸心所起來了,如果單有觸要是沒有作意,諸位想一想那裡會成一念呢?不能成一念。所以立刻就有作意,立刻就有作意的心所起現行,這個作意我們可以說就是攀緣。但是這個攀緣要看在哪一個心王上,如果在第七、第八識極其微細,第八識是極微微細,第七識是極單純,七是什麼呢?只攀緣第八識見分的一分,所以它是極其單純。要是在第六識跟前五識的現象,比較上粗顯,雖然粗顯,也不是我們容易覺察得到。
第三個是受,第四個是想。在五蘊裡面,諸位要記住,就是將受、想這二個心所,建立成單獨的兩蘊,色、受、想、行、識,色蘊、受蘊就是此地的受心所,想蘊就是此地的想心所,行蘊是除了這兩個心所之外,其余四十九個統統包括在行蘊裡頭,所以行蘊包含的范圍很廣大,不但是相應的四十九個包括在裡面,不相應的二十四個心所也包括在裡頭,所以行蘊它攝的心所最多。受是“領納順違俱非境”,所以受就是領受,也就是我們講的感受。感受的境界可以分為二類,順境:就是順我們的心意,能夠令我們生歡喜,生樂受。「違」是違背了我們的意思,能令我們得到苦的感受。「俱非」是沒有苦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記性,說不上苦樂的境界,這個感受是沒有像苦樂那樣的明顯,所以它在造業的力量也薄弱,不太容易感受到果報。
有了作意它才有受,有受它裡頭就有想,想蘊是“於境取像”,實在講這個取像,我們為什麼不能說分別?因為別境才分別,但是“想”它也是有分別的,這個分別太微細了,極細的分別,我們常講心性分別:於境取像,到思這才構成一念,“令心造作”,思是什麼呢?思是有了界限,諸位想想看,這個想,想裡頭還沒有界限,所以批注“於境取像”,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們看想中國文字,就會令我們聯想到,古聖先賢創造文字的時候,佛法並沒有到中國來,雖然在歷史上傳說的記載,佛出生的時候,就照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記載來說,是周朝昭王二十四年,算到今天三千多年,照外國的記載,現在他們算佛歷才二千五百多年,就照中國來算,是周昭王的時候,我們中國在那個時候已經有文字了,而且我們的文化水准世相當之高了。從造字上你看“想”這個字,想在六書裡面講是會意,底下一個心,心裡頭有一個相,這是想,心裡面有個相,這個相裡頭並沒有分別,沒有起分別,只是心裡頭有個相而已,所以與佛法這個心所:於境取相的意思,可以說是完全相符合,所以我們常講思想,思是思,想是想,實在講是兩樁事情,思是有造作,想沒有造作,想只是取相而已,沒有造作,這個「思」是心裡有了界限,有分別了,你看它上面是個「田」,那個「田」就是界限,就劃了界限了。想裡頭沒有劃界限,只是有相,但是相裡頭還沒有分別,到思這就有了分別,有了善惡、好丑這些分別,到有分別,批注上說“令心造作”,造作作的什麼?造作的是業。所以到這個地方才能講構成了一念,一念我們講就是一個生滅,也就是造的有業了,如果我要是能夠覺察在五遍行裡面,我們到受或者到想為止,換句話說,你就不造業,微細的末那與阿賴識,真的我們不能覺察,甚至於我們連體會都體會不到,就是它的行相太微細了;但是前六識的五遍行,我們如果心比較清淨一點,可以體會得到,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這個境界比較粗顯,我們第六意識在打妄想,也能夠體會得到,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止於相,不在相裡面起分別,給諸位說,我們與這些大菩薩起的作用,實在講是無二無別,在境界裡面離了分別心,沒有分別當然就沒有執著,執著是因分別以後才堅固的執取,所以沒有分別就不面有執著,這就不造業,遍行就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再看底下一條別境。此地批注是:“別境五心所與各心王相應時”,底下是舉的例子,諸位自己去看,我們還是看表解,諸位看第五十一面,別境簡單的說,就是造作了,我們一般講造業了,業也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善業,一類是惡業,不管你造善,造惡,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別境這五類的心所,除了善惡之外,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特別是念佛,修的是淨業,淨業也是五別境在造的,所以淨業還是它造的,由此可知,善惡染淨都離不開它,這五個心所,剛才給諸位說了,它各有各的境界,雖然它也是造作的一樁事情,是一個事情,可是一個事情裡頭,各有各的境界,好象一個機關裡面有五個職員,五個職員是共同來作一樁事情,但是它各人有各人的職守,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范圍,但是它是起聯合作用的,譬如像軍事上作戰,現在講的陸海空聯合作戰,但是陸軍是陸軍,空軍是空軍,它各有各的范圍,但是作戰時它能夠配合起來,作一個整體戰,這五個各有各的范圍,但是造業的時候,它是總體的,它是聯合的,它與前面五遍行性質不相同,五遍行雖然是五個人,但是它的工作性質完全是一樣的,並不是一個一個分開的,所以它叫遍行心所,這個它每一個人是分開的,所以各有各的境界,名稱是“欲、勝解、念、定、慧”。這個順序也是不能顛倒的,好象辦事的程序一樣,它是有一定程底的。
第一個是欲,剛才講了,這個欲就是欲望,“緣所樂境起希望”,這個樂是愛好,這個境界是它喜歡的,因此不一定是善、惡、無記,對這個境界它有了希望,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個攀緣心,有了這個欲望,可見得這個獨立的一個境界。
第二個心所叫勝解,勝是殊勝,解是理解,“緣決定境印持之”,境界它明了,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頭下了決心,而且這個決心它能夠修持住,印就是印可,持是保持,這個就叫做勝解。
第三叫念,此地的念定慧,不是五根、五力裡頭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樣,意思完全不相同,叫根五力裡面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樣,意思完全不相同,五根五力裡面的念定慧,那必定修行人才有,不是修行人沒有,而這個念定慧是一切人統統都有,一切眾生每個人都有,他要是沒有,他就不造業了,所以名詞是一樣,意義不相同。念是“緣曾習境令心明記”,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經驗,過去所經歷的記得很清楚,不會忘記,就叫做念;以今天來講,就是我們所謂的經驗。經驗愈豐富的,他造業的力量就愈大。
定就是講專心,“緣專一境令心不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專心,不管作什麼事情,你用心要是專,這個事情就很容易成就。慧是“緣所觀境而起揀擇”,就是它在境界裡選擇,為了要達成它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欲望,它在手段、方法上有所選擇,它能夠選擇,那麼這個就是它的慧,如果我們將別境心所,這個造作是造一樁善事的話,譬如說別人有了苦難,它發了慈悲心,要去幫助別人,這是欲心所,它有了這個希望,想去幫助別人,對於別人的苦難他確實理解,知道得很清楚,這就是他的勝解;想想過去也曾經幫過別人,這個就是他有經驗,或者他自己雖然沒有幫過別人,他看到別人作過這些慈善事業,吸取他人的經驗,這也是念,從過去的經驗當中或者從別人的經驗當中,他專心去作這個專心就是定。
至於用什麼方式去作?用什麼方法去作,他在裡面考慮,在裡面選擇,這就是慧。這是我們講作一樁善事,造作時是有這些層次、有這些心裡,如果要是作惡,同樣的這五個心所一個都少不了,譬如作小偷對人家的財物起了貪心,他要希望得到,可見得他也有欲心所,他對於這個財物很肯定,認為這個對自己有決定的好處,有一定的利益,一點都不懷疑,這就是他的勝解,或者過去也曾經作過這個事情,是有前科的,或者看到別人作,他吸取這個經驗,這個是他的念,去搶劫,去偷盜也都要專心,不專心你也偷不到東西,所用的手、方法這就是慧,所以你想想看作惡、作善都離不開別境的五心所,我們修行,無論是在行門或是解門,同樣的也離不開別境的五心所,我們今天研究唯識,對於佛法這一門的學問,很愛好,能夠發生興趣,這就是欲心所,我們希望能夠理解它,希望能夠獲得,對於唯識的教義,能夠肯定的相信它,這是勝解,所以說同樣的須要這五心所,乃至於念佛,我們希望得一心不亂,希望在來世我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別境心所依舊是不能離開,所以,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這五個心所,這五個心所我們要是善於利用,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不善運用,那就會成就一切不善法,至於善與不善,是下面心所裡面所說的標准。
諸位請看善十一法,剛才說過,這十一善法的性質,是善而無惡,它是與造惡完全相違背的,實實在在是善,第一個叫信,這個信底下就要加以解釋了,這是善心所的信,譬如作小偷的,他相信自己今天一定能偷到東西,這不是這個信,這個信裡頭不包括你有信心能夠作惡,你能夠得到惡的成就,這不是這個信,所以這個信它有定義的。“於實德能,深忍樂欲”,這是善心所裡面的信心所,實是講真實,真實是說什麼呢?是講的本性,縱然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讀論語,大家相信孔子與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也沒有通過消息,在野史所記載的,最早也是周朝未年的時候,秦漢之際佛法傳說有到中國來,但是沒有被人注意到,真正注意到也就是國家派使節去求法的,是在漢明帝的時候,以前當然有可能有些到中國來的,沒有受到尊重,沒有受到注意,當然對中國文化不產生任何影響,可是孔子在論語裡面,曾經跟我們說過,講到性本善,孔子講的還不是性善,他講的是「性相近,習相遠」,這是孔夫子說的。主張性善的是孟子,主張性惡的是荀子,他們講的都有道理,聖人的境界那確實是不一樣。性相近,跟佛說法就很相似,佛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性相近。無所謂善惡,性是一樣的。賢人就要降一等了,不是從第一義而是從第二義者,從第二義看,性本與十一善心所就相應,為什麼呢?這十一個善心所也是我們本來具有的,與生俱來的,那麼講性本惡也有根據,為什麼呢?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就是六個根本煩惱心所與二十個隨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不能說它沒有道理,也有道理;所以你仔細去研究都能夠講得通,都能夠言之成理。所以《三字經》裡面講:「人之初,性本性」,你能夠相信,這個性是相接近的,本來是善的,這個是真實的,這個是“實”,這個是德。相信我們能夠成聖成賢,這個是“能”。
所以對於真實之法,對於德能,深不是淺,忍就是認可,就是同意,實德能這三者,是真實的,是我們可以證得的,這叫做信心,所以這個信是通凡也通聖,世間要想作一個賢聖君子,他所憑借的就是這個信心,他要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夠成聖成賢成君子,或者是不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善人,換句話說,他善心所第一個他信心失去了,我們今天所講的自信心,人要是把自信心失去掉了,當然一切善法不會成就,為什麼呢?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這個是在三界之內成就一切善法,首先你要有信心,佛法裡面常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世間善法第一個是講信心,出世間的善法,第一條還是講信心,你看《華嚴經》的四科,第一個就是信,信、解、行、證。你不相信你自己能作佛,那你決定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當然往生不了,所以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不是憑空建立的,是有理論依據的,世間有世間的理論,所謂是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是聖人,他能作得到,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要相信自己。
大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要我們有信心,必定能夠作佛,因為你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了,可見得是喪失了信心,所以我們不能成就,那麼再說佛法裡面唯識確實是相當艱難的一門學問,古人也曾經勸告我們,雖然是很難,但是值得學,為什麼值得學呢?因為這門學問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了,難是難一點,還是值得,能不能學會呢?那就在你自己的信心了,你果然具足了前面別境五心所,加上你的信心,那有不成就的道理?這個東西要專心,要有耐心,不怕艱苦,你才會有成就,這問學問從百法入門,必修的課程有五蘊論、有觀所緣緣論、有二十頌、有三十頌、有成唯識論、有瑜伽師地論、有解深密經,我們講六經十一論,這幾樣是最重要的,所以諸位要是專修唯識,你就可以從這幾部論,經是大經,取解深密經,取這一種,但是你要想修學,要克期取證,就是自己要訂下一個進度表,或是三年、或是四年,一定要把這些經論學完,四年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專攻唯識的話,就是我剛才給諸位說的這幾種書,就足夠你四年去讀;而且你還要專心、專攻,一個人去學,所謂是孤陋寡聞,很苦。所以修學是離不開師友,老師,指導我們的人,同學,必須一天到晚互相切磋琢磨,在一塊研究討論,這是一門大學門。
所以將來有這個機緣,同學們真正對這個學問有愛好,能夠結合三、五個同志,人多了當然更好,但是不容易,很不容易得到,有個三、五個人在一塊用上三、四年的時間來專攻,經裡面是以《解深密經》為根本,這是唯識的根本經;論裡面是《瑜伽師地論》。要想專攻唯識,要是不專攻《瑜伽師地論》,那是不行的。但是你要攻《瑜伽師地論》,先要以《成唯識論》作基礎,所以在課程方面,是以第一個階段,就是以《成唯識論》為主,包括《百法》、《五蘊論》、《觀所緣緣論》、《二十頌》、《三十頌》、《成唯識論》,這得要兩年,得兩年的時間來專攻,包括《成唯識論》的窺基大師的《疏記》。
第二個階要就是以《瑜伽師地論》與《解深密經》這兩部為主。至少也要兩年的時間專攻,一天至少要用八個鐘點的時間,一天要有八小時的課程,四年畢業,這樣在唯識上確確實實奠定了深固的基礎。這是唯識宗或者,我們今天講唯識學系必修的課程,有價值。能夠花上四年的時間,以後無論研究大乘佛法任何一個宗派,那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花上四年的時間,值得!不是不值得。
那麼諸位想一想,你要是專攻來作研究,護法,這就是你的福報、你的因緣。今天要是在學校裡面,學校沒有這個課程,縱有這個課程,沒有這麼專,這個東西要專攻,不專攻不行!所以說提供修學的環境,四年當中讓你作學生,能夠把一切世俗的事情都放下,這是很大很大的福報。如果一旦有這個機緣,這個機緣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佛法裡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自己要善於把握,輕易放過,以後想再得到這個機會,不容易了,我們圖書館這個環境,所苦的就是沒有宿捨,專攻,確確實實要生活在一起,為什麼呢?一天到晚要在一塊研究討論,雖然書不多,它有相當的深度,要很勤奮的去研究,四年才能夠達成目標。我們圖書館在設備上來說,大至上可以提供五、六個人作研究工作,這設備是夠的,我們目前有五部藏經,這個典籍大致上還可以供給五、六個人用的時候,是不會有問題的,要的就是要專心。這是善心所可以說是根本的一個心所,就是我們一定要建立自己堅強的信心,自信心。
第二個是慚,第三個是愧,慚愧這兩個心所是善心所。什麼叫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這兩個心所,就是我們世俗人講的良心,心良,良是善良,善良的心,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致良知,也就是特別要發揮這兩個心所,慚是自發力,就是我們自己的良知良能,他的作用就能夠,崇是崇尚,重是尊重,能夠崇尚,能夠尊重賢人善事,對於賢人善事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這個叫慚。所以這個是自發力,自發的叫慚,愧就不是自發的,但是它的作用,與這個是一樣的,可是它是受外面力重而發的心,“依世間力,羞恥過惡”,世間是什麼?輿論,我要是作了不好的事情,別人會指責我,為了怕別人的指責,自己壓制自己,不敢為非作歹,這個叫愧,也就是說愧對別人。由此可知,這個愧心所不及慚心所,慚心所是以自發力,並不是受外面力量影響的,愧心所是受外面力量影響的,但是它不敢作惡,不敢為非作歹,所以它是屬於善心所,這兩個心所能夠教我們成就一切善法,精進不懈,所以佛法裡頭很推崇這兩個心所。
你看看印光老法師,這可以說是我們近代的大賢,淨土宗近一代的祖師,他老人家自稱,稱「慚愧僧」,我們在《文鈔》裡頭常常看到的「慚愧學人」。換句話說,他這個是示現的,也就是教給我們,今日之下修行人,能夠常常以這兩個心所現行,就好了。在淨業裡面,我們求個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就能作得到,如果這兩心所要是失掉了,那個麻煩可就大了,那就是煩惱心所裡頭無慚、無慚,無慚是什麼?沒有良心,今天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學派,就是提倡無慚、無愧,我都看到書攤上有叫厚黑學,那就是無慚、無愧一派,臉皮要厚、心要黑,換句話說,這種人就是無惡不作,他自己沒有天良,也不怕別人責備,作了壞事情,報紙上注銷來了,你看,我出名了,報紙上今天登我了,你看那個皮多厚,良心多黑,他以為他在社會上能占到便宜,實在講果報在三途。不堪設想,這是我們學佛的人要警覺到的,知道那是邪知邪見,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我們接著看,下面無貪、無瞋、無癡,這三條也叫做三善根,佛法裡面常說的善根,善根就是指這個三條,那麼這個是講世間法;一切善法都是三善根所生的,出世間的善法,是從精進所生的,所以出世間的善報,就是三善根加上精進,因為出世間法,如果不精進就不能成就,也可以說出世間法的善報,只有一條,就是精進,諸位要是讀歐陽大師內學訓示,他老人家就是這樣說法的,貪、瞋、癡就是三毒煩惱,是根本煩惱前面的三條,此地是將貪、瞋、癡翻過來,無貪、無瞋、無癡,意思是什麼呢?“於三有及造成三有之具無著。”三有,三是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是指果報,就是三界的果報,“及造成三有之具”,就是三界果報的業因,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了對於三界的果報以及三界的業因,都不貪著,這個叫無貪。
那我們可以說,三界包括的范圍非常之廣泛,三惡道業因就是貪瞋癡,不但貪瞋癡要捨掉,人道的業因是五戒,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人道的業因,得人間富貴果報,天道的業因,欲界天是十善,我們常講十善業道,色界、無色界是四禅八定再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個就是三有之具,能夠造三界的果報,那麼也許有人要問了,三惡道的因與果,我們是要離開它,這是對的;五戒、十善,佛常常說,那我們應當要執著,為什麼也不可以執著呢?諸位要曉得,五戒、十善在佛法裡面講是根本法,正所謂如果我們做人都做不好,你要想成佛、成菩薩那就沒指望了,佛法是建立在人天基礎上,所以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因此善人好人是學佛的根本,我們應當要修,雖要修,不要執著,我們對於人天的善因,人天的善果,可以修,可以享受,不能執著,一執著這個裡面就生煩惱了,不執著沒有煩惱,所以你不執著,真正沒有貪心,以無貪心去修善,以無貪心去接受善的果報,這個雖然在修因證果上來講,心地是清涼自在,這叫真善。
那麼看看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人在修因,在行善的,也有許許多多人,今天在享受果報的。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一下,修善因的人他有煩惱,天天在做好事,他煩惱不斷;在享福的人,今天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有許多財富的,他也是煩惱離不開,所謂是富貴而不樂,這個原因在哪個地方呢?就是因為他的三善根沒有現前,他對於他的修因、果報都執著,在這裡頭取相執著,我們不能說他修的不是善法,不能說他得的不是善果,果報不清淨,雖善而不純,這是我們應當要留意的。
這一次我們的佛學講座,可以說你們同學們都有很大的福報,有許多善心的人發心,教材都是新印的,都是我們很慎重的去選擇,選擇好的教材,有些印出來了,有些還在印刷廠,這個月底統統會印好,譬如說唯識,這一次印的是這份教材,以及諸位現在看的《唯識易簡》,我們是用這兩種。課堂因為時間少,只有十幾個小時,就與我們此地一樣,用表解簡介為中心,書都送給諸位作參考資料,心經我們選擇的是泰國陳克文居士所批注的般若心經,他這個注子注得相當之好,他是以大般若經來批注心經,很難得的一個好注子,是近代人注的,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很淺顯,所以這個注子相當之好。前面有台中李老居士一篇序文,特別給我們介紹,所以這一次我們選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已經印出來了,同時僑仁這邊的講座,你們同學們很發心,要我來講《了凡四訓》,所以《了凡四訓》的本子也印出來了,印出的這個本子,是你們同學們自己發心,拿錢出來印的,今天在道場也給諸位結緣,你們每一個人可以先帶一本回去看。僑仁裡面我們擔任是三門課,一門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圖書館有這個經本。另外就是《心經》,有六個小時,也是簡單的介紹,好在都有很好的參考書。還有一門就是《了凡四訓》,我是擔任這三個科目。《了凡四訓》裡面所給我們說明的理論與修學方法,以及所得的果報,確實著重在無貪、無瞋、無癡,你看人家這三善根如何來修學,如何將這三善根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他所獲得的是什麼樣的果報。我們俗話說改造命運,創造新的命運,命運是決定在我們自己掌握之中,不操縱在他人,鬼神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佛菩薩也不能主宰我們自己的命運,自己命運是自己主宰的,既然是自己主宰,當然自己可以改造,這個是毫無問題的,《了凡四訓》提供我們一個榜樣,提供我們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是我們可以效法的。這是三善根的第一條。
第二講無瞋,瞋是瞋恚,前面的貪欲是對順境來說的,這一條是對逆境來講的,換句話說,不順自己心意,我們往往在這個境界生瞋恚心,這個也是根本煩惱,“於三苦及能生三苦之具無恚”,這是瞋恚心,三苦在佛學概要裡頭介紹過,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把三界之苦全都包括了,我們欲界這三種苦都有,苦太多了,苦不堪言,苦果是我們現在受的,苦因就是惡業,就是現在所造的,下面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那就是苦因,就是三苦之具,三界裡面所受的苦報,那就是苦果,色界四禅雖然沒有苦苦,它是壞苦、有行苦,縱然到無色界四空天,我們所謂是精神的世界,它連身體也不要了,身體都不要了,壞苦沒有了,雖然沒有壞苦,但是它有行苦,所以佛說「三界通苦」、「三界火宅」,意思也就是這樣子,稱為三界火宅。
我們對於這些苦與果報、對於苦的因,不生瞋恚心,特別是見到別人在造作,我們更不應該生瞋恚心。聰明人他曉得別人在造苦因受苦報,與自己不相干!如果是看到別人在造苦因,自己瞋恚心動了,那麼自己造業了,這個真正是無妄之災,自作自受。尤其更甚的,譬如說看電影、看電視、看小說,看到自己心裡不如意的時候,瞋恚心生起來,這個叫冤枉!外面境界完全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根本沒有這個事情,你看了之後,自己感情不能壓制、不能夠控制,在境界裡起了貪瞋癡慢,這不叫冤枉嗎?自己在造罪業,後來自己還是要遭受苦報。
所以諸位要曉得,編寫小說的人,編寫劇本的人,以及那些導演、演員,在佛法裡面講,都是屬於绮語。你看看十惡業裡面:绮語,绮語什麼呢?花言巧語!編的那些言辭很美,教人在這裡面起心動念,起貪瞋癡,用這個方法來誘起一切眾生的貪瞋癡,起這個念,所以果報都不好。可是在今天講,我們世間來說,賺錢他是第一,他收入的財富,比各行各業,都要來得多、來得容易、來得快,現前得的利益多!但是你想想那個果報,就太可怕了,你教多少人起心動念,起貪瞋的念頭?這個罪業就不得了,所以口業,我們講妄語、兩舌、惡口,這三項加起來,都敵不過绮語的罪業,绮語的罪業,非常非常之重,實在是太可怕了。如果諸位稍稍留意一下,你就能看得到花報就不好。你看多少國內國外有名的電影明星,都是很年輕死,死的都不好,都是自殺之類,這結果都不好。花報不好,果報更有他受的了。愈是成名的電影明星,愈是容易引起人貪瞋癡的惡念,他造的業愈重,他墮落的也越慘烈,這是不學佛的人不曉得,學佛的人很容易能夠看得出來。因此,口業裡頭,绮語決定做不得,我們自己活再艱苦,也不能用這個方法來取利。
三善根最後一條就是無癡,“於諸理事,明解不惑”,就是世間一切人情事理,明了、能夠明白,能夠理解,而不為境界所迷惑,這就叫無癡,癡是屬於根本無明的一分,諸位想想,他要是果然不被境界所迷惑,他在境界裡頭就不會起心動念,換句話說,凡是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了,總是先迷惑,然後在順境裡面才貪著,在逆境裡面才瞋恚,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貪瞋癡,前面兩種貪瞋是粗惑,愚癡是細惑,很難斷,貪瞋斷的是事,有定就可以斷了,可是破愚癡一定要開智能,惟有智能才能破無明,癡這個煩惱,如果我們要是能夠除去少分,對於一切事,就能夠明達,要是把它除盡了,世出世間一切理就現前了,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法,如果有一點點私心、我執,就障礙了你的三善根,所以我們要修三善根,必須要將我執總得要淡幾分!能淡一分,就能得一分的三善根,能淡二分,就有二分的三善根,在佛法裡面,此地是講世間法,佛法裡面修三根的方法,就是六度裡面的布施對治貪的,就是無貪的增長,忍辱就是無瞋的增長,般若就是無癡的增長,所以在世間法裡面,是講無貪、無瞋、無癡,在出世間法裡面是布施、忍辱、般若。諸位如果要是明了無貪、無瞋、無癡是世間,三善根,那麼你就曉得出世間一切善法從那裡修呢?要從布施、忍辱、般若,無怪乎佛在金剛般若會上,特別強調布施、忍辱,布施、忍辱這兩個法門,可以說把菩薩地所有法門,統統都包含了,所以這個就是菩薩法裡面的根本法。
再看底下一條,勤,“謂精進,能勇於修善斷惡”。這個勤是有一定的定義,就是修善斷惡,這個是善心所裡面的勤心所,孔老夫子有兩句話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因此小善小惡,我們特別要留意,不可以因為善事太少了,作它沒有意思,不可以,為什麼呢?積小善就成大善,不能因為這個惡是小惡,這個無所謂,可是積小惡就成大惡,所以古聖先賢教誡初學,無不是從防微杜漸上用功夫,那就是說從小惡上下手,再小的惡,我們都要警覺,不作;注意到,大善大惡那更不必說了,小惡不作,大惡決定不會作,小善肯為,那大善他一定是盡力去修學,這個叫勤,也就是勇於修善斷惡。善惡的標准,簡單的說,凡是利益於自己的皆是惡,凡是利益於他人的都是善,這個是簡單的講,真正想修善行的,要記住這兩句話,我們起心動念都能夠替一切眾生設想,不要去想自己,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個是善行,如果處處都把自己利益擺在第一位,而後再想到別人,這是不善,縱然修善,這善裡頭已經有夾雜了,已經不圓滿了,這個善行,了凡四訓裡面給我們的講的,有純、有雜、有圓、有偏,這就說得很多,有人修善,很純!有人修善,善裡頭雜的有惡的念頭,雜的有不善,不純,有大有小,不一樣。這些地方,我們要能夠善於辨別,使我們修善,能夠修到純善,修到圓滿究竟的善法,果報一定是相應的。所以諸位能夠信得夠,當然你就可以修了。
《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對我學佛貢獻非常之大。我民國四十二年剛剛學佛,讀這個小冊子,我很受感動,我深深的相信它,所以才能夠放下,相信它裡面說的真理:一飲一酌莫非前定。才有膽子放下!世間人所以不敢放下,曉得是好,但是不敢做。原因在那裡呢?不敢相信。譬如說財物,我今天把財物統統捨掉了,那明天吃飯怎麼辦?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有這個顧慮,所以這個信心不容易建立,你真正明了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了,我今天統統捨盡了,到了明天自然有,而且比今天還要豐富,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呢?你的因殊勝,你的果報自然就殊勝。我們天天在這裡修因,你顧慮果報干什麼呢?世間人天天念著果報,不敢把果報捨棄,所以在修因上他就不圓滿,也就沒有那麼單純了,因為他的果報他不能夠捨棄,不能把這個果報再變作修因的基礎,這一開也是相當不容易突破的,突破了命運就轉過來了,所以你要改造命運關鍵就在此地,就是你能不能真正相信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你才會勇猛精進沒有任何顧慮了,全心全力的去修善。
底下這個心所叫輕安。“調暢身心,堪任有為。”調,我們常講的調伏,調就是調和的意思,伏是降伏,身心不調,身心呈現不健康的狀態;諸位曉得,身心不健康,作什麼事情都有障礙,無論世出世間法,你要想把它作好,首先要得到的條件!就是身心健康,輕安也就是身心健康,暢是舒暢,這個是健康的形象,堪任有為,有為就是事業,世出世間的事業,你就可以擔當,換句話說,輕安之所以不能夠現前,這是有障礙,就是這個善心所不能現前,有障礙,什麼障礙呢?我們常講的業障重,業障重,這個心所就不會現前,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業障消除了,輕安心所就現前。有為在佛門裡面來講,特別是指的教化眾生,諸佛菩薩在九法界隨類現身,這就是有為法,在我們世間法常講的化民成俗,這個是世間聖賢的有為,在佛法裡面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入佛知見,這是佛法的有為,所以要從事這種有為法,必須要消除業障,使我們輕安的心所,能夠現前,才能夠擔當自行化他的事業。
第九個心所是不放逸,小注裡頭說:“由前精進三根,能防惡修善。”放逸是煩惱,到底下隨煩惱裡面會講到,所以不放逸是善心所,那我們先得簡單明了什麼叫放逸?雖然底下還會講到,因為你懂得什麼叫放逸,放逸反過來就是不放逸,放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作什麼事情不認真、不負責,那什麼事情很難成就,不放逸就是對於事情,他能認真的作、能負責的侶,所以他會有成就,由此可知,絕大多數的人學佛不能成就,我們常講,他的病懈怠放逸,確實如此!不放逸這個心所是從前面來的,它的體就是三善根與勤,精進就是勤,不貪、不瞋、不癡、精進,所起的作用就叫做不放逸,所以不放逸這個心所的體,就是三善根加上勤,它是從這個分位裡頭變現出來的,也就是它起的作用,它的作用能防惡修善,防止作惡,幫助你修善。我們世間法常謙,所謂精神集中,我們能夠將精神集中在一處,真是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俗說所謂的只要功夫精,鐵杵磨成針,這個力量就是不放逸,如果我們能夠有這樣的學習精神與態度,唯識學縱然艱難,四年的時間可以畢業,如果你要是懈怠放逸,那就不行,不要說四年,四十年也不能成就,四十年不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可見得是全靠不放逸的心所,使我們在限定期限之內,能夠將我們的學業完成,這個學業的完成,也就是將來我們修學的基礎。
我們常講學佛的根基不穩固,實在講,今天無論在那一宗那一派,十大宗裡頭,無論那一宗,都沒有奠定堅固的基礎,所以我們學佛之不能成就,是有道理的,我們看看古人,看看高僧傳,看看這些語錄,為什麼人家好象學了沒有幾年,就有成就,就有結果了,開悟的開悟了,證果的證果了,我們搞了這麼多年,真是連個消息都沒有,這道理在那裡呢?就是我們那一樣學問都沒有根底,虧吃在這個地方,世間成就大事業的人,你們去問問他,他都有基礎,他要是沒有基礎,他不能成就,世法都如此,何況是佛法呢?所以我們要重視學術的根基,千萬不可以疏忽,這個根基三、四年是可以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想盡方法,要吃苦頭,這三、四年的時間,要把一切外緣統統放下,完全像作學生一樣,那麼外緣放下就要吃苦,又要享受、又要想學問堅固,這是很難兼得的,不容易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吃苦頭,要把生活水准降低,專心在道學上,用上四、五年的功夫,佛門裡面常講五年學戒,打基礎,最低限度也要來個五年!諸位像現在大學裡面,實際上說,大學念到博士班還是基礎,還是奠定基礎,這是我們應當要留意的,現在佛門裡面也設的很多像小型的研究班,主要也就是提供諸位這樣的機會,我們圖書館也有這個意思來辦,也願意提供大家這麼一個機會讓大家好專心用幾年功夫,在佛法根本的學問上奠定基礎,以後對於自己的修學,對於弘法利生,才能夠像古聖先賢一樣的效果,同樣的有深遠的影響力,否則的話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