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言生教授:青原山禅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青原山禅思  

吳言生

  素有“文章節義之邦”、“江南望郡”之譽的歷史古城吉安,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歷代為商賈雲集之地,有“金廬陵”的美稱。而被詩人楊萬裡贊為“山川第一江西景”的青原山,更當之無愧地成為吉安的第一名勝。自古以來,它就以渾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旖旎的自然山水景觀吸引著眾多的游人香客。

  青原山在吉安市東南二十裡,海撥316米,佳景棋布,有象鼻峰、獅子峰、玉帶峰、翠屏峰、虎跑泉、噴雪泉、珍珠泉、沸珠泉、釣魚台、試劍石、飛來石、飛來塔、待月橋等勝景遺跡36處。山中古木成陣,枝干勁挺;綠茵如染,奇花爭媚。峰巒迤逦,近觀蒼翠欲滴,遙望淺淡似霧。懸崖飛瀑,宛如玉龍自九天垂懸而下,盡情地啜飲著山中的新綠;又好像一抹銀弦鋪展在碧柔的琴床上,雍容地彈奏著泠泠的天樂。前人有詩贊歎說:
               
  到處青山到處家,旋敲石火煮新茶。老僧攜我前溪去,共看懸崖剪雪花。
  乘興渾忘老步難,還過虎穴看飛湍。嶺頭一道銀光落,散著空山六月寒。

  山川青原美,處處皆詩情。敲石火,煮新茶,在脫落身心的擊石取火、品飲新茶中,置身上古,酣飲太和,可以欣然地感受著季節的流轉,超絕於塵世的喧擾。懸崖上的瀑布如流珠淺玉,像雪花般在青山碧樹、蒼茫翠微中飄揚飛灑,使人神意俱清。詩歌生動地描繪了青原山的飛瀑流泉,流瀉歡鳴於密林之中的瑰美景觀。正是這瑰美的景觀,使得詩人忘卻悄然而至的老境,不憚艱險地經過虎穴,親臨觀賞。嶺頭的瀑布如銀河般瀉落,這生命的甘泉,滋潤著山中的一草一木,使青原山在酷暑的季節裡,淨化了炎熱和煩囂,多了份清涼與適意。

  曲徑通幽處,淨居禅意深。沿著潺潺的小澗,一條小徑逦迤地通向山間。走入群峰環抱、眾水萦繞的山腹,來到一座山口,便有一座石雕牌坊在伫立迎接。額首的“祖關”兩個大字,飽滿有力,一見就知是出於唐代顏真卿之手。祖關的後面,便是名聞天下的淨居寺。寺為一色的磚木結構,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寺門橫額“青原山”三字,是南宋文天祥登臨青原山留下的墨寶,正氣凜然。主體建築三進三層。第一層為天王殿,正面塑著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左右是四大天王。第二層是大雄寶殿,大殿正面塑釋迦牟尼等佛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四面為池,以拱橋相聯。第三層為毗盧閣,塑如來法身、報身、應身三像。法鼓金磬,梵呗課誦,匯融成美妙的佛國梵音,萦回缭繞在青原山的蒼蒼翠微中。大殿兩邊的牆壁上,鑲嵌著北宋文人黃庭堅的詩文刻碑8塊;齋堂的牆上,鑲嵌著南宋宰相李綱的詩文刻碑11塊。唐代詩人杜甫、北宋詩人蘇東坡、南宋大臣周必大等都在這裡留下了舉世珍愛的墨寶、詩篇,為青原山和淨居寺增添了亮麗的色調。

  欣賞著這些目不暇接的文化瑰寶,意猶未盡,信步來到淨居寺後的七祖塔前,不由得湧現出青原山那段古老的歷史。詩情禅意,思接千載,便也如蒙蒙岚霧,彌漫融化在雲霞爛漫的往事之中了。

  淨居寺始建於唐神龍元年(705年),因背靠安隱嶺,初名安隱寺。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行思和尚從曹溪來到這裡,擴建廟宇,開拓道場,門徒雲集,禅風大振。從此之後,青原山始名聞天下。宋崇寧四年(1105年)徽宗賜額,改安隱寺為淨居寺。

  行思(?~740年)俗姓劉,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出家受戒後,到韶州曹溪,谒見六祖慧能:

  遂問(慧能)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慧能)曰:“汝曾作什麼來?”曰:“聖谛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谛亦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壇經·機緣品》)

  怎樣才能不落入聖凡、尊卑等相對的觀念之中,是禅者致力參究的大事。慧能啟發他自省,反問他為此都作了些什麼。行思頓有所悟,說就是連佛教徒所追求的最高真理(神聖的第一義谛)也不屑為,已經達到超越聖凡的了悟之境了。慧能再次逼拶他,說既然有了個“聖谛亦不為”的意念,仍是落入了無為無事的自以為悟的意識之中,還未臻纖翳不著的澄明之境。行思的答語,再次將慧能認為他沾沾自喜於“聖谛亦不為”的看法遣除,表明自己確實是徹底的“聖谛亦不為”,而絕非粗淺的表面的覺悟。在電光石火的問答中,禅機活潑地躍動。慧能對行思的回答非常滿意,雖然當時門下人才濟濟,還是果斷地讓他當了首座,後來又讓他“分化一方,無令斷絕”(同上)。行思得到慧能親傳後,回到吉州青原山,弘揚禅法。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行思圓寂,歸真之塔贊稱:“聖谛不為,落何階級?火裡蓮花,雪中紅日。顯發大機,掀翻古轍。千古繩規,三宗鼻祖。”充分肯定了青原在中國禅宗史上“三宗鼻祖”的重要地位。

  贊文中所說的三宗,指雲門、曹洞、法眼三宗。中國禅宗“一花開五葉”,在六祖慧能之後,進入了“分燈禅”時代,開演出沩仰、臨濟、雲門、曹洞、法眼宗五大宗派,其中沩仰、臨濟二宗出於南岳懷讓一系,雲門、曹洞、法眼三宗則出於青原行思一系,所以行思堪膺“三祖鼻祖”之譽。當然,青原禅法之所以能開演出中國禅宗三大宗派,其弟子石頭希遷也起到了至關緊要的作用。而石頭希遷與青原行思的緣份,也是與青原山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希遷(700~790年)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屬廣東)人。少年即投到慧能門下,受度為沙彌。慧能臨遷化前,希遷問師父入滅後,自己應當跟誰繼續學習禅法。慧能告訴他:“尋思去!”(《祖堂集》卷四)    慧能去世之後,希遷經常在靜處端坐尋思。後來首座和尚問他:“師父已經去世,你整日裡這樣空坐著干什麼?”希遷說:“我禀承師父的遺誡,這才苦苦地尋思。”首座點撥他說:“你有一位師兄叫行思和尚,如今在吉州青原山開法。你的因緣在他那裡。師父的話說得很清楚,是你自己鑽到牛角尖裡去了!”(《景德傳燈錄》卷五)    希遷豁然大悟,當即往青原山投拜行思禅師。行家相見,又有了場箭鋒相拄的法戰:
               
  師問曰:“子何方而來?”遷曰:“曹溪來。”師曰:“將得什麼來?”曰:    “未到曹溪亦不失。”師曰:“恁麼用去曹溪作什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景德傳燈錄》卷五)

  在行思看來,即使是到了曹溪,如果帶了個追求開悟的意念而來,仍然落入了執迷。因此希遷說縱然沒到曹溪,人人本具的佛性也未曾失去。行思說既然如此,為什麼還去曹溪?希遷回答,雖然佛性人人本具,但如果沒到曹溪親蒙六祖大師的訓誨,又怎能明心見性?只有在明心見性之後,才知自身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希遷的回答,機辯敏捷,充滿自信,深得行思的贊許,說:“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希遷當即對原本是師兄弟的行思行了大禮,稱之為師。後來,希遷在行思的磨砺下,禅境有了新的拓展,禅法益臻靈活細致,最後承接了行思的禅法。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年),希遷離開青原山到南岳,受請住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台,希遷就石上結庵而居,因此時人多稱他為石頭和尚。

  希遷的禅法圓轉無礙,經藥山惟俨傳到雲巖昙晟(782~841年),提出了“寶鏡三昧”法門。續傳到洞山良價(807~869)、曹山本寂(840~901)師弟,成為曹洞一派;希遷的禅法,還經他門下的天皇道悟弘傳,到五代時,更衍為雲門、法眼兩系。禅宗五家中,沩仰一家的傳承較早斷絕,其余的四家除了臨濟外,曹洞、雲門和法眼三家,在傳承上都淵源於希遷,也就是說,肇始於石頭希遷在青原山修學時的深厚因緣。

  禅宗聖地的青原山,除了留下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的錫影屐痕外,還受容了王陽明、方以智的缱绻情思。

  在淨居寺的附近,吉安最早的書院——明代創建的青原書院(後改名陽明書院),至今仍保存完好。青原山是明代王學江右學派理學家講學的中心,山中的“五賢祠”,所祀就是王守仁、鄒守益(東廓)、聶豹、歐陽德、羅洪先(念庵)等五人。王陽明對自然山水有著特殊愛好,其弟子栾惠在《悼陽明先生文》中,稱他“風月為朋,山水成癖”。王陽明本人在《青原山次黃山谷韻》中,也寫下了“煙霞有本性,山水乞骸歸”的詩句,足見他對青原山的眷戀喜愛之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方以智(1611~1671年)也與青原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方以智少年時參加“復社”活動,為“明季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進士,    清順治四年任禮部待即、東閣大學士。後來移居平樂,清兵攻陷平樂時被執。清將馬蛟麟逼迫他投降,命左置官服,右置刀劍,任他選擇,以智毅然站到了右邊。馬蛟麟為之折服,只得聽任他落發為僧。方以智遂改名宏智,別號愚者大師。從1644年起,受吉安人士和廬陵縣令於藻的邀請,54歲的方以智成為淨居寺主持,在青原山度過了最後的7年。在這期間他著有《禅樂府》、《愚者智語錄》,並繼嘯峰大然編成《青原志略》。方以智罹難之後,曾建有3座墓,青原山的衣缽墓即為其中的一座。

  厚重的佛教文化氛圍和清麗的自然景色,成為青原山的雙璧。風光似畫,梵呗如歌。歷代名儒文士,紛紛慕名而來,登臨覽勝,誦經禮佛,講學授徒,吟詩作賦,留下許多珍貴的作品,僅《青原志》裡收集的詩文就多達500余篇。近年來,隨著廬陵文化熱的興起,中外游人紛紛前來參拜,使古老寧靜的青原山,益發顯現出魅力和生機。青原下的曹洞宗於南宋時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的佛教正宗,擁有信徒680余萬人,淨居寺因此被日本曹洞宗奉為祖庭。青原下的其他宗派還繁衍於朝鮮、越南等地,這些國家的的僧俗四眾也經常到青原山作朝聖之旅。

  陵遷谷變,光陰彈指。風雨千年的青原山淨居寺,雖屢經興廢,仍基本上保持了當時的格局。而今,當我們游賞青原山時,依然可以像青原惟信禅師所說的那樣,獲得凡情脫落、表裡澄澈的“見山只是山,只水只是水”的殊勝感受。   
 

 

 

上一篇:聖嚴法師:成佛以後仍要受報嗎
下一篇:濟群法師:恰到好處的幸福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