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普式居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義要釋 第二章 破諸相 第二節 十八界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義要釋
遍照金剛唐密第五十代普門傳燈大奢黎馮達庵 撰述
後學弟子普式 錄要  

  第二節 十八界空
  根境各全時,若祗向內心觀照,屬十二處攝。
  根境相對,若祗論假定據點,則歸十二處。雖內加觀照,公為前六識起源。非即前六識所緣之相;實則第七識所緣也。
  馳向外境,細加認識;則眼耳鼻舌身意六應供緣之而生。
  詳加認識,藉空間時間方式以了別之。於眼根色境交會點之,而體認其活用狀態,是名眼識。耳鼻等色准此。
  六境亦為六識相分,辨別綦詳;與上節只明緣起所自者,殊不同科。
  六識對象,緣慮到相當程度,則現相當虛假相, 是為六塵,即六識相分。上節所論之外六處,祗約境之據點言之,非指假現之相分,故不同科。
  而六根既不重內照,僅藉為六識之所依;其相亦與上節異。
  有境無根,六識不起。故六根恆為六識所依。六識既起,當境固相分所依,當根則為見分所依。六根由此亦為能觀之具;在身上各有位置。楞嚴經所謂“由塵發知,因根有相”,此寓此義。
  此六識及所攝根境,固各有其自性;別名為界。三六成十八,故曰十八界。
  界者,體性義,或謂差別義, 所以界別異類之事理也。
  經雲: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塵、六根、六識,因相輔之器不同,認識遂有差別。是稱十八界。
  破妄顯真時,十八種見執皆歸消滅。
  根境和合而後識生,此六識大綱也。單運自根、雖有所見,屬第八識攝。
  能切實發明諸根所依之第八識,乃得明心見性。
  依根開出法流、與外境融合一處,方是和合之相。能見此等相者,屬前六識。
  六識之中,前五識緣境,惟感一片現量;無種種分別之相。如眼識緣紅物所起之相,但感一種紅色;身識緣堅物所起之相,但感一種堅觸是也。至所緣境詳細狀況,則待意識了別之。
  五根五境和合,本來唯顯一道性光;總現量也。意力加以分析辨別;於是五根起相當認識,雖屬現量,然所感唯其特性符號,形相且無,勿論所依何物也。其能現出種種體相者。則意力所成之意識幻成之。眼耳鼻舌身依次名這前五識。意識則名第六識。意力在內心,認識渾略,每單名意,而列作第七識,或權譯末那識,以示別於第六識。
  意識對性光之分析,初恆幻作空間以序之。最濃厚者,假作中點;漸淡薄者,次第向十方排列之;於是形相出焉。
  意識分二類:
  一曰五俱意識,偕前五識俱起之義;亦是現量。如眼識所緣之紅色, 或屬紅柿,或屬紅花,或屬紅衣等等;身識所緣這堅觸,或屬堅鐵或屬堅石,或屬堅木等等,皆五俱意識了別之力也。
  二曰分別意識,對於法境加以種種區別之義。有比量,有非量。此乃根據經驗所得以緣慮三世之事。緣慮合乎條理者為比量;如研究種種學術,能依之實現所期之事者屬之。緣慮不合條理者為非量;如種種妄想不能實現者屬之。
  以五俱意識次第所得之現量為基本,進而區別其中種種法境;或比較彼此相狀之異同;或考察前後關聯之因果;皆名分別意識。
  眾生不知六識所現之相分為根境和合妙用之幻影,從而執為實有;是名浮塵境,或略稱為塵。以塵為名,喻如泡影非實耳。
  根境和合,原系一片性光。意識以空間形式分析之,乃有形相可辨。起信論所謂智相屬此。更以時間形式遞嬗之,則有繼續可講,起信論所謂相續相屬此。智相以立體形式一時頓現物形,而隱含無數差別性,不得不逐步化現,而起相續相之幻境,若能頓會諸差別性同時函於一體相中,不落時間形式而應歸於總智相;則丈室之內,不妨萬事並呈。若並形相而概泯之,回復根境和合之性光;爾時六識相分俱隱。禅宗破參境界,如是也。
  執此塵境,意識攀緣無已時;隨貪嗔癡等增上緣,辄造相當之業;展轉纏縛,為生死本。
因執塵境,不能返照根性,祗認六識所從出之顯露處為六根;是名浮塵根。亦以浮塵為喻者,視此色身等同塵境故。前五浮塵根,即俗所謂眼球耳鼓等。第六浮塵根,今人隱以腦當之。
  浮塵根境、夙世互相熏發;故六根構造。恆與環境配合。
  六根發源於第八識,而法性單薄,必仗六境為緣,得同類氣流交互融合,勢乃強大,堪被詳識。六塵雖屬假相;然性相不二,相愈詳性亦愈開; 故不妨借外跡塵相以展內心種性。
六境現前,吾人非能一一認識之,即由根所未習,或習而未成耳。
  入觀自在三摩地,內證六根本性,外契六塵如如,六識各顯自性分,則十八界皆能與大空本體相應;是謂十八界空。
  觀自在三摩地者,以妙觀察智親證真如妙用之三昧也。入此境界,原無相可見,無言可說,惟於大空中默契本體活用理趣而已。循第八識展開之,則六根各現性光;六境塵相不行,各顯如如理致、隱與性光融合。六識體會於其間,各各自證其識性;惺惺寂寂之中頓了一切,此十八界第一義谛也。是之謂空。若出俗谛,意識不妨緣空間時間因果諸形式而觀察之。但能隨發隨收,不滯塵跡;亦名十八界空。其在三乘學人,妙觀察智不顯,第八識亦未發明;一味遮情,務脫十八界纏縛;習之純熟,亦得與十八界空相應。如須陀垣輩,即屬此類。
  圓覺經普眼章雲:“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園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方”表空間。不落空間式之清淨境界,幻相無從出現;祗覺一段清淨法性,是謂“無方清淨”。即會第一義谛矣。既得第一義谛,不妨開為俗谛,顯現廣大無邊虛空;而皆覺性所行境界。故曰“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性園明,開出十八界,自然不復染污。
  此明會得浮塵之為幻影,心頓清淨,十八界自無不清淨。所謂清淨者,即妙觀察智親證幻影之本性也。
  對於法相者無住著,即心無染污、淨心開為十八界亦不住相、故十八界空。
 

 

上一篇:其它法師:科學、環保的敬香是佛弟子最虔誠的供養(行願法師)
下一篇:聖凱法師:法治與僧事——“以戒為師”的現代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