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普式居士:唐密與廣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唐密與廣東
唐普式

 一、唐密的建立

  當年印度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得金剛薩埵灌頂,傳出金剛界金剛頂經《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和胎藏界大日經《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兩部大法,又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後人以此,建立真言宗或稱密宗(通稱正純密宗或純密,以別於雜密和左道密)。龍猛後傳龍智菩薩。龍智的弟子頗多。公元8世紀初,有善無畏和金剛智兩三藏,先後來中國傳法。善無畏乃中天竺人,捨烏荼國王位出家學佛,早年名揚西域(今玉門關以西地),唐睿宗曾派將軍史獻出玉門迎候,不遇。公元716年(唐開元四年),善無畏攜梵文經籍至長安。其後,南天竺國王第三子金剛智,聞中土佛法崇盛,乃於公元719年,與其徒不空攜經籍由海道經廣州入洛陽。此後,兩人會合傳揚金剛界和胎藏界兩部密法,體系完備。正純密宗在中國建立起來。自立宗至唐武宗毀佛(846年)之後在唐朝盛行一百多年。其後在四川延續至十三世紀。金剛智、善無畏、不空被稱為開元三大士。唐朝密宗因受中國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與印度後期密宗、藏傳密宗、東傳(日本)密宗都有不同之處。這是有中國特色的密宗,故稱唐密。

  二、不空三藏二次長住廣東傳法

  公元732年8月15日(中秋)金剛智圓寂於洛陽,遺命不空復返天竺,廣求諸經論及真言教。是年12月,不空率弟子含光、慧辯等37人,途經廣州。采訪使劉巨鄰懇請開壇灌頂。不空乃於廣州之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建立灌頂道場,大開灌頂之門。且逗留廣州九年之久,相次度人百仟萬眾(《宋高僧傳》、《不空傳》)。後有诏書令不空送國書至獅子國。741年,始乘商船離中國(一說:不空在廣州開壇和赴獅子國皆在開元29年。這與[相次度人百仟萬眾]不相稱,故不取此說。而依張連骝《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之說)。由此可見,當時密宗在廣東已經相當盛行,而且光孝寺可說是唐密的發源地之一。
  不空在獅子國遇普賢大阿遮黎(即龍智),請開十八會瑜伽法門及大悲胎藏界法門,與弟子含光等亦同受五部灌頂。由是顯密法理無不窮其源委,唐密更趨完備。公元746年,不空返長安後為玄宗灌頂。長安、洛陽臣民受灌頂者不可勝數。公元749年,不空表請還國,玄宗准奏。不空乘驿馬五匹於750年至南海郡,染疾不能登程。同時玄宗亦有诏令其再留中國。不空乃在南海郡(一說在韶州,一說在廣州)稽留四年之久。至753年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奏請迎不空至河西乞受法益。玄宗始召其返長安,隨赴河西弘法。不空此次留居廣東,歷史資料只載其日夜精勤,手不離經從事翻譯,並未涉及是否傳法之事。但以理推之,因有上次之大開灌頂壇事,此次當不能斷然拒絕全不傳法也。
  由於開元三大士之弘揚及其弟子惠果等的繼續闡發,唐密不斷發展。至代宗時(768年)曾敕令近侍大臣、諸禁軍使一致灌頂;是為唐密最盛之時。宗徒除本國人外,有日本人、朝鮮人、印度尼西亞爪哇人、西域人等,對外影響很大。後由日僧空海、最澄傳入日本成為東密和台密,繼續發展。而中國則在唐後,又遭五代變亂,社會不安定,密宗傳承日漸衰微而至於斷絕了。

  三、王弘願復興密教

  王弘願:字師愈、號圓五,廣東潮州人,生於公元1876年農歷7月18日。早年喪父,家境清貧。然好讀書,自力研討。對文史哲理無不涉獵。對日文造詣頗深。中年尤好佛學。曾在潮州中學執教八年。民國初年任該校校長。後獲日本東密傳法院流豐山系管長、大僧正權田雷斧大阿遮黎所著《密教綱要》,甚為喜好,乃譯為中文行世。由是中國人得知日本密宗和雷斧其人,赴日求法者日多,江浙有大勇、持松、顯蔭諸和尚。滬上有程宅安居士。香港有黎乙珍居士。皆為當時之俊彥。雷斧由是察知中華密教有重興之機,並認為與王弘願居士特別師資道合。乃於1924年5月27日以研究密教名義,率其徒小林正盛等人來華。是年6月至潮州。即在潮州開元禅寺設壇為王弘願居士灌頂,傳授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沙門數人亦得乘機參加。對此特殊盛舉,不但為國內佛教界所贊賞,亦為日本古義、新義諸派所隨喜和支持。或贈予秘典,或贻以法具。密教宗風由是於中國大振。雷斧阿遮黎回國後,復請得日本政府於庚子賠款中撥千金為王弘願居士赴日學密之資。1926年夏,王弘願居士五十歲,在日本獲得傳法灌頂,密號遍照金剛(即大日如來)。從歷代祖師經驗,秘傳皆得全部傳承。位當密宗普門傳燈大阿遮黎第四十九代祖。從此,失傳數百年之密宗,又在我國復興了。
  王弘願大阿遮黎(傳法大師)自日回國,即在潮州自住處所,設立[震旦密教重興會],開壇灌頂傳揚密宗。同時創設潮州刻經處,刊行密教重要經典、秘傳寶籍、修持儀軌。又將其所學心得,集中刊於《密教講習錄》(共刊出四十余冊)。此外還有《贊槐堂詩文集》、《圓五居士集》等等。
  密宗既在廣東復興,不但學法的人不斷增加,傳法據點亦在不斷增多。除潮州[震旦密教重興會]外,廣州有[解行學社]建立的[解行精捨]。其中設有學佛部、佛學部、佛事部皆有專人負責,並建立灌頂壇、護摩壇、藏經閣、獅子堂、彌勒堂、龍華堂、社園、客堂、宿捨、齋廚等無不齊備。汕頭有[密教重興會],亦有一定規模。此皆王大阿遮黎領導下的組織。另有黎乙珍法師在香港建有居士林傳揚密教。
  此外王大阿遮黎還受聘為中山大學哲學講師,講授印度哲學、因明學等。還負責修廣東通志中的宗教志。
  王大阿遮黎為弘法利生貢獻了後半生全部生命。1936年夏傳法於馮達庵、汪彥平、王福慧、王學智四大弟子。是年農歷12月24日示寂,世壽61歲。

  四、馮達庵重振唐密

  馮寶瑛:法號達庵,原藉惠州,後遷居廣州芳草後巷2號。生於1887年農歷9月22日。聰敏過人。畢業於廣東高等學堂數學系。旋在惠州中學、廉州(今合浦)中學執教,隨又辦過報紙。36歲開始學佛,中文佛典幾乎讀遍。對各宗各派無不窮研。初習淨土,隨由禅入密,皆大成就。初期作品《佛法要論》出版後,凈土宗印光法師見之,贊譽得未曾有,並定為凈土宗必讀之典。可見當非一般典籍。其論四級禅(昭靈、明心、無生、見性)的文章(載於《密教講習錄》)。道古德之所未發,對參禅者是一大貢獻。1927年在參加香港黎乙珍法師之胎藏界學法灌頂時,當座即得月輪觀成就。1929年參加王弘願法師在廣州開設的金剛界灌頂時,即見三摩地菩提心。其後胎藏界加行,即入大菩薩位。金剛界加行,即入大普賢位。1936年夏,時年50歲,得王弘願大阿遮黎傳法灌頂,一且而萬法皆通,紹密宗第五十代遍照金剛普門傳燈大阿遮黎位。對兩部大法一一印證,歷代祖師經驗無不踐履。從此瑞應迭著譽傳遐迩,創作不少。世界名圖書館亦有其書。而平生要舉,則在於重振唐密。

  馮大阿遮黎提倡唐密,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依據宗趣,修持有序。

  唐密主要依據大日經、金剛頂經而立。大日經屬胎藏界,乃他受用身法,依般若性而行,攝十地菩薩入大菩薩位(如地藏、觀音等)及其成就可成諸佛理法身、大菩薩本地身、或諸菩薩等流法身,為因地即身成佛。金剛頂經屬金剛界自受用身法。乃毘盧遮那佛(即遍照金剛-大日如來)與其眷屬四佛、四波羅密菩薩、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菩薩互相攝受共享法樂之境界。行者依薩埵性而行,經歷十六大菩薩位,由金剛初心至金剛後心,五智四曼荼羅皆已完成,自性法身開發盡致,自受用身莊嚴具足,乃果地即身成佛,屬智法身。其中行法皆以三密(身密為手印、口密為真言、意密為觀想)為用。而薩埵性必以般若性為基。所以密宗的[正機]行者,必以見性為前提。若未見性而修密者則為[旁機]。因三密未能發揮妙用,必以大精進心行之,以促成般若使符[正機]的要求。是以依據宗趣,唐密進修歷程,分為四級:
  行者雖能入靜,未破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祗依信心而行,為初級修法,名為作密。
  己破分別二執,未破俱生我執,可依理解而行,為中級修法,名為修密。
  己破俱生我執,未破俱生法執,能依般若性而行,是為高級修法,名瑜伽密。
  己破俱生二執,能與諸佛菩薩相應,依薩埵性而行,是為最高級修法,名最上瑜伽密。
  大日經相當於高級教法,其果可達大瑜伽。金剛頂經相當於最高教法,其果可達最上瑜伽(或稱無上瑜伽)。而兩經教主同為大日如來,亦皆屬受用身法(報身)法。雖有修因修果的不同,而皆統一於即身成佛修法的歷程之中,既可從因向果,亦可由果向因。所以當年專授金剛界大法的金剛智與專授胎藏界大法的善無畏兩大士,相互灌頂,相互傳授兩部大法。由此可見,唐密對兩部大法,並不倚輕倚重,也不誇耀那一部,而是統一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主張金胎兩部不二(蘇悉地經)。
  在實踐方面:唐密的行法,是以大日經住心品中三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為指導的。
  龍猛菩薩之菩提心論雲:[菩提心有三門之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己,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所以唐密認為,不但須發菩提心,而且必受菩提心戒。密教的菩提心和顯教諸戒有本質上的不同。顯教諸戒在戒除[賴耶緣起],始有機會顯菩提心體,是屬治標輔戒。密教的戒在戒衛已發的菩提心,這是治本的自性戒,帶有關鍵的性質。
  唐密依行者根機,設有四種戒,直指戒體:
  (1)菩提心戒
  勝義菩提戒,無相唯覺性。
  (2) 三昧耶戒
  自他互放射,定慧交融化。
  (3) 一真圓戒
  導入圓滿土,一真徹十方。
  (4) 五智密戒
  時方因果空,密戒同寂滅。
  唐密對[戒]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這是種因的作用。[因]如果不好,[果]自然不佳。如果[因]種得好,其作用便非常大了。
  達庵法師有偈曰:
  治本自性戒,主要祇一眛,
  精持主戒體,即身許成佛。
  大日經供養次第法雲:[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俱萬行,滿足凈白純凈法。
  唐密重視受戒,並不次於灌頂。因為未受戒,灌頂便無基礎。如果受戒後,沒有灌頂機會,即身也許成佛。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這是唐密比較特殊的地方。
  唐密行者發心、持戒已,則應受灌頂。唐密灌頂就儀式而言有兩種:
  (1)秘密灌頂:大阿遮黎入行者本尊三摩地,以本尊法流從行者頂門灌入行者之身,使其菩提心中,本尊法流特盛而植下強有力之本尊種子。此後經三密加持,本尊功德日漸開發速成本尊之身。此種作法全仗心想為之,所以又稱心想灌頂。
  (2)莊嚴灌頂:行者未能接受秘密灌頂,大阿遮黎除入本尊三摩地外,並建立壇場,以圖像表示諸尊,以瓶水表示法流,以及用其它種種莊嚴事相,通過行者觀感,以增強本尊法流之作用而獲得灌頂實效,故有事相灌頂之稱,亦叫具支灌頂,因壇場中俱備種種事相也。
  唐密灌頂就實用方面,所分三類:
  (1)結緣灌頂:其作用祇使行者與本尊結一勝緣,從而加強行者信心,得仗堅持本尊真言之力,易破分別二執,這不是對真正學密行者而設的。
  (2)學法灌頂:行者己發菩提心,並受菩提心戒,則論其破執程度如何,是否達入密[正機]要求,皆可授以本尊修法,法爾應先灌頂。因此稱這種灌頂為學法灌頂,或稱受明灌頂。唐密既有金、胎兩部之別,灌頂也有兩者不同。一經灌頂植下本尊強有力的法種,則可培養成圓具本尊功德之佛身,所以學法灌頂實包括修密、瑜伽密、最上瑜伽密。
  (3)傳法灌頂:行者己成他受用身,又與金剛心相應,則有轉*輪能力,而將佛性轉輸於眾生,生生不息,則應受傳法灌頂而紹阿遮黎大位。這是果位灌頂了。
  學法灌頂是唐密的關鍵性環節。無論所學之法屬一門或普門,只是本尊三摩地有不同,而每界灌頂儀式只行一次。唐密認為,由本尊三摩地灌頂所成之本尊種子,己圓具本尊一切功德,可開展成尊身而無不缺,不必多次灌頂。若將本尊功德分幾次灌頂而培植之,於理不合,因為未有集合幾個胚胎種子始成一尊身者也。

 

   二、主顯法性,突入佛地。

  (1)培養根身,務求見性。
  密宗和禅宗皆為一乘大教,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禅宗在見性後即下化眾生;密宗則在見性後上求諸佛,實踐即身成佛之旨。所以密宗第一步功夫也是要見佛性,印證般若波羅密。然而若要見性,一般先建根身。根身是諸佛菩薩法流交通的樞紐,可分兩級:有漏根身和無漏根身。唐密稱之為人身總干線,或稱人身法流總路線。禅門中[說似一物則不中,並卻眼耳口鼻道將來],皆是有漏根身寫照。天衣義懷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山頭獨足立],藥山俨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則是漸入無漏根身的寫照。達庵法師佛部頌曰:
  身中寓干線,命根直透頂
  藍光沖上空,頂髻集佛部
  (蓮花部、金剛部加持也是通過干線而實現。若三部齊觀則中線左右各現一線成三線)
  由於根身成就,自可內成禅定。涉世則般若成功,內觀則可見本性。唐密據此根身,匯集五智法流而建立法性曼荼羅,證法界生身而突入佛地,證本尊身而即身成佛。
  (2)重視明點,開出娑婆世界。
  唐密不但重視人身脈道,而且重視明點的作用。有偈雲:
  心中起明點,貫徹身口意
  不廢六塵境,三業自清凈
  這是般若菩薩與六塵接而不染的頌詞。
  況且唐密認為釋尊的化土整個娑婆世界,是由明點中可以開顯出來的。佛和大菩薩通過明點,將三界六道逐一開顯或同時開顯出來。由此可見唐密是如何重視明點了。
  不過唐密重視的脈道和明點,是有選擇的,是和宗趣有關系的。唐密一向主張直趨無上菩提,不重民間小驗;所以對有關人體氣化的氣脈和明點,根本不與理會。
  唐密也認為有關氣化的氣脈和明點,對人體有極大作用。各輪的支脈在體內伸展,構成全身氣脈交流整體。但在修行上說,這充其量祗能成就天身,不能構成佛身。而各輪的開顯是由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的相當法性加持,而定慧交融的結果。主要作用在於與諸佛菩薩瑜伽,而不在體內氣化。也就是說,由於法流加強影響氣流旺盛,自然身強體健,益壽延年。
  文章到此,可能出現問題,必須解決。
  (1)唐密是否修性、不修命?
  回答這個問題要有分析。唐密修性便是修法身、慧命(根身階段修[天身之命])。一般不必修肉身壽命。這是因為在修持過程中,根身建立,便對肉身發生作用,[六大](地水風火空識)是會在體內不斷加強的。及至見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現,氣行旺盛,身強體健。所以修性的結果也修了命。況且見性後,悟性提高即可控制命根。密宗有其法,禅宗也有自斷命根和捻住命根之法。
  唐密中也有特別修命之法。一是普賢延命法,一是金剛壽命陀羅尼法。但都是通過修性去修命。據念誦經中說:[若有善男人善女人,受持念誦,日各三時,信心清凈,業障消滅,更增壽命。若修三摩地者,現生不轉父母生身,獲五神通,凌虛自在]。這是特殊修命法。
  不過人命是受因綠所生法所支配的,縱使能壽一千年,而這肉身總受物質規律支配而消亡。
  (2)有關天身是否佛受用身的問題。
  唐密是佛受用身法,所以必須明了甚麼是佛受用身?
  上至十方諸佛,下至三界含靈,各有特殊[自性]互融於整個法界之中,是為自性法身總體。此是[離能所]、[泯時方]之絕對法性。而無量自性,可以隨緣顯現,是為自性法身。然依所證程度不同,則有因果二位之分。因位自性法身,超出三界,唯性無相,須入金剛初心而後見。唐密謂之理法身。果位法身之根據地稱金剛頂,對十方三界無不貫徹,十方如來皆已之分身。一切眾生皆已之眷屬。此即金剛喻三昧中具足一切智智之自性身,名智法身。
  密乘行者若能頓入金剛頂與十方妙覺如來匯合於密嚴凈土,現真身於總法界時,將萃聚於自身之十方佛種,一一放射於周圍,開作蓮花海會;顯出無量無邊如來勝相,皆屬自身分位;一一如來皆有三十六尊為伴,是為[金剛持]身。每尊又各有三十六尊為伴,如此層層迭迭無窮無盡;主伴互酬,共享無上法樂,永不休止,是謂自受用法身,盡攝金剛界諸佛菩薩。
  然實教十地菩薩,以二空真如為所依;雖過[等覺]而未獲[金剛持]身。自受用身如來為愍這類菩薩,乃分身攝受之。當機菩薩乃得感見如來常樂我淨之受用身土,從而得殊勝法樂。這由自受用身分出之身,為他受用法身。
  至於[天]這個詞,有光明、自然、清凈、自在、最勝之義,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但其所指范圍,極為混雜。世間天,指人道;生天,指欲界和色界諸天;凈天,指三乘之聖者所居;又有第一義天之稱,連佛也包括在內(《涅槃經》)。這樣,人、天、佛都是天,所以可以說[天身]就是佛的[受用身]。但是這樣說法,全無意義。
  而一般說的[天]是[六趣]中的天。是指六欲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祗是天乘行者的果報,這個天身與佛身(受用身)有極大分別,佛報身超三界,諸天身在三界內;佛報身無生死,諸天身有生死;佛報身已破極細執,諸天身未破俱生我執,或未破俱生法執。色界天頂天王摩酰首羅,便是因我執傲慢而被降三世明王所降服,這就是證明。
  在金剛界和胎藏界的曼荼羅中,諸天和佛菩薩的地位也明顯不同,諸天稱外金剛部,處於最外一層,有二十天,都是佛和諸大菩薩的護法。所以唐密認為,如果行者未證二空真如,尤其未證生空真如,若在定中出現佛菩薩形象,切不要諔認這是佛身,實際多是外金剛部的天身。如果誤認外金剛部天身為佛身,則又乃處六道之中,未超三界(屬下品成就未入凈土)。


   三、既重各部諸尊,更重普門大法。
  (1)金、胎兩部普門大法,初為唐密獨自傳承。

  唐密以大日如來(遍照金剛)為教主,金、胎兩部曼荼羅統攝各部諸尊。各尊皆大日如來分位,也是大日如來眷屬,為大日如來所攝受。然各尊祗代表部份或一門法性。如胎曼中東方寶幢佛代表火大。南方開敷花王佛代表水大。西方無量壽佛代表識大。北方天鼓雷音佛代表風大……等等。此兩部曼荼羅中,任何一尊皆可作為行者的本尊;經灌頂後,修其三密,皆可成就尊身而成就即身成佛之果。但任何一尊乃屬一門之尊,只能開顯局部法性,即是所修未能徹底,祗屬高級成就(中品悉地) ,未達最高成就。要達最高成就,必修普門大法。在胎藏界,必歷各部院主尊和中台九聖位,而成理法身。在金剛界,則經各部會歷十六大菩薩生,最後匯歸大日如來,成就遍照金剛尊身。如此兩部不二,始能開顯全部法性,法法皆能窮其根源,五智四曼具足,三身(法性身、受用身、應化身)齊現。與十方如來融合現莊嚴真身於總法界,自為海會中尊;又以大悲所行,現千他受用身以度地上菩薩;更現百千萬億應化身以度六道眾生。此等金剛大阿遮黎,世道稀有。達庵大阿遮黎有詩記其轉*輪盛況:
  根塵回脫彰真體,一切如來注法流。
  聚集此身成寶藏,包羅依報盡蓮俦。
  吽音融合群機湧,斛性彌綸十界周。
  無上瑜伽何處覓,頓降三世惡然休。
  這不僅是自己即身成佛,而是自已成佛後加持他人成佛。一次大轉*輪,遍周法界,不知多少菩薩入摩诃薩位:不知多少菩薩摩诃薩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時空都泯,任運自然的無上瑜伽,是真正實踐的寫照而不是戲論。
  達庵法師有偈示普法:
  開元諸祖密宗弘,先畫龍身後點睛,
  授職阿遮黎大位,自知無上瑜伽行。
  唐密四度加行,便是學習普門大法。加行結願,始得傳法灌頂,入傳法大阿阇黎位。
印度在龍智菩薩住世時,傳承一門之尊法者,頗不乏人。其後由空宗入密者,亦大有人在。密乘晚期之印度,由於伊斯蘭教入侵,習外金剛部法者,應在多數。對於包括金、胎兩部的普門大法,在印度是否另有所傳,無明確資料以作判斷。而無論在印度或中國,都沒有這方面的歷史資料,亦未有修持者。而金剛智和善無畏兩大士,也祗各學得一部。到中國後始互相傳授。不空三藏和一行禅師得合一爐而冶之。此唐密之所以殊勝也。後由唐朝傳至日本,延續不斷,直至現在。
  (2)教令輪身是自性輪身的使者。
  唐密分佛菩薩身為三類:
  一為自性輪身,二為正*輪身,三為教令輪身。
[輪]有摧破煩惱的意義。自性輪身是住於諸法自性的法身,即佛身。正*輪身是依本尊本誓正法以化度當機的尊身,即菩薩身。教令輪身則是對持強難以正法化度的眾生,示現大忿怒形以威力攝伏行使尊佛教令的尊身,一般稱為明王。如金剛界東方阿 佛,以金剛薩埵為正*輪身,以降三世明王為教令輪身。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有五大明王。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教令輪身。大威德(閻曼德迦)明王是無量壽佛教令輪身。教令輪身和正*輪身都為化度眾生而設,教令輪是以自性強大放射力,摧破煩惱、所知障,使行者[速獲三摩地,住摩诃薩位]。明王和佛菩薩一般都是曼荼羅中的一尊,可以學其三密,修其三昧而獲速效。不過明王既是一門之尊,也祗代表一門法性,其作用主要是維護自性*輪身,輔佐正*輪身,目的在開顯自性的功德,所以稱明王為佛的使者,一般修法儀軌皆以明王為先鋒,所以忿怒部法祗是進修歷程中的一種過渡,不是終極的佛法。

   四、空樂不二是要點,卻不提倡行印。

  法法融歸一體發生無上喜樂是一乘教重要觀點。唐密金剛界有大樂金剛與其眷屬共享無上法樂;在胎藏界有大安樂不空菩薩,攝三十七尊於一身而住於胎藏界一切菩薩能生總位,是皆以空樂不二為歸。其樂而不空(著於幻跡,未契真谛),或空而不樂(祗歸幻跡,未徹真性)皆凡夫位。若證空樂不二,堅固不動,樂性所行,隨意入俗,莫非自在之境。唐密對此,是十分重視的。
  唐密證空樂不二,可有各種門徑:
  由佛頂部究竟門入。初則專注法塵引起現量樂性。樂性擴展終遍一切處,自他身份都泯,當體即證大樂如來自性法身。
  或從金剛部觀心門入。由開四輪道脈,輪輪定慧交融,破除所知障,樂性擴展終歸空樂不二,而證自性法身。
  或從蓮花部真言門入。法界理性,開顯漸盛,二障潛消,次第受於四喜,最後亦歸空樂不二而證自性法身。
  上述諸法,唐密均加采用。倘能如實修持,皆可成就。此外[行印]屬事相門,目的在對於定慧交融妙谛未能實際體會的行者,使能提持樂性,對上根利器的人,可能因此頓悟妙谛。不過弊病較大,易入魔道。而此雙身法,因與我中華風俗不相順應,一向無提倡者,亦無實踐者,祗在《毗那耶迦儀軌》中存此法例而已。更因有上述善法,不必用此低級行法也。
  歷史上,不空弟子、大興善寺住持——圓敬,曾試行雙身法以驗自己道行。結果犯刑律,得不空營救乃罷。北宋元禧年間,曾明令禁止新譯《毘盧遮那經》的流行,更不許續譯此類經本。所以雙身法終未為中國人民所接受。日本東密立川流、弘真等,亦曾提倡雙身法,結果被各派聯合撲滅之。
  唐密認為雙身法並非成佛之法,充其量祗屬諸天法。日本東密的毘那夜迦法,台密的毘沙門天王法,印度左道瑜伽崇奉的濕婆神及其妻迦利,都是外金剛部的諸天。距佛菩薩的無上大覺相差甚遠。雙身法無論在法理上都不能達到成佛的要求。所以為唐密所不取。


   五、解行相應、顯密交融。

  佛之說法,法報應三身恆有連帶關系,法身性也。性相互融,一動即三動。法身說法,無相可辨;報身說法,乃可分辨;應化身說法,乃得詳加認識。可見顯密二教不但不相斥,更是互相配合。達庵法師在所著的《佛教真面目》中,有一段極其精彩的論述:
  顯教由應化身隨緣施設;密教由受用法身恆常宣演;然彼此互相推動,缺一不可。蓋無受用身之主持,莫從應化;無應化身之流現,難顯受用。毘盧遮那之說大日經,蓋當釋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興之牽動,而襯起他受用身恆常說法之妙相。毘盧遮那之說金剛頂經,蓋當釋迦涅槃之後,因化身入滅之牽動,而襯起自受用身恆常享樂之妙相也。
  唐密極其重視顯教,對於性相二宗,空有兩法,莫不采之以為隨機說法之用,也作為解釋密行之用,而獲解行相應之果。
  [解]和[行]是修證佛法過程的兩個面,猶如車之有兩輪,缺一不可。倚輕倚重,皆有所失。在淺義方面說,必以慧解輔實修,實修才有指針;必以實修證慧解,慧解才能真實而深刻。實際上,無一法不可證,亦無一法不可解。顯教所說的各種不可思議,在密宗皆能究竟說之,華嚴有觀,法華有軌;龍女、善財之佛,唐密皆有修持之法,亦可作充分的解說。
  大日經住心品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舉個例子:在修密過程中,如將聲塵收入心中,則顯一段清凈妙趣。這意識現量,觀之純熟,則凝結為白蓮花形,此則意識自證分,即轉識成智的表現,亦妙觀察智初步。行者如再發希哩之音,則音中帶諸德,則蓮花變為赤色。行者如念五字真言,則五德齊彰,蓮花有眾寶嚴飾。此則顯密交融,唯識法理與密修持妙觀察智相應者也。《心經》也是解行相應,顯密交融的范例,祗是其真言因屬密教范圍,經中未作解說。若在唐密則解釋十分清楚也。
  達庵法師為了提倡唐密這一特點,在其所著《法華特論》(1948年版)中,自題照像曰:
  解行相應,顯密交融。
  弘一乘教,嗣真言宗。

   六、一乘大教普攝群機。

  馮達庵法師所以提倡唐密,除了唐密富有中國特色外,還在於此一乘大教能普攝群機。
  唐密一般以准提菩薩接引初機。准提菩薩乃密宗胎藏界蓮花部遍知院中之一尊,原屬他受用身攝。但《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不空譯),則是佛在逝多林給孤獨園所說,是屬應化身法范圍。所以准提法包括應化和他受用兩部分,由等流法身而入他受用身。同時,《七俱胝獨步法》(善無畏譯),則以准提法是七俱胝佛母所加持,統攝二十五部神咒(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寶部、羯磨部,此五部各部互攝,共成二十五部),所以有大威力,因此,一般凡夫皆能相應。此法緣起,則是佛為愍念未來薄福眾生而說。經雲:[薄福無善根眾生,但能誦此陀羅尼,皆得菩提芽生,決定菩提成就]。《七俱胝獨步法》雲:[此咒及印,能成就一切白法功德,不揀擇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擇穢凈;但依本法,無不成就]。對世間法合理願望,法驗無不顯著。
  又按本尊圖像,隨機所感,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八、三十二、八十四臂各尊之別。八十四臂尊攝八萬四仟法門和無量偈誦。今通用之十八臂尊,主要攝十八不共法,使當機由肉身證等流法身,再進而證他受用法身。
  准提菩薩由他受用身出到等流法身,為了普攝群機所以手眼很多,對不同當機示以不同法門,從而引入相應本尊而證即身成菩薩位,對未破俱生我執的當機,則以施無畏印破除六塵見。對未破俱生法執的當機,以把劍手與教令輪身相應,以火大力盡焚賴耶中因緣所生法。對己見佛性的當機,則以賢瓶印與正*輪身相應,以水大力普潤諸法種以速開蓮花眼。對求生西方凈土的根基,則以蓮花手與觀世音菩薩相應,導入甘露法門。其第二右手施無畏印還在一切旁機行者,無論其根基如何,祗要信心堅定,依法而行,精進不懈,皆可直破三關(分別二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破法我二見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對只求世間福利之人,以本尊印明加持,堅持不懈,亦可得世間法種種成就。
  在唐密,法(自性法身)、報(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應(佛應化身、菩薩等流法身)三身具足,體系完整。一方受中華民族性的影響,一方受禅宗頓悟法門的影響,進修歷程嚴密,接機之法,亦有更新。除沿襲印度由三乘進入一乘蹊徑外,更有一乘頓法,這更顯唐密的特色了。
  達庵法師為接引各種根機,更別出手眼,從事著作。以《佛法要論》接引凈土根機;著《八識規矩頌釋》以接引法相根機;著《心經廣義》、《金剛經大義》以接引性宗、空宗根機;《佛教真面目》則統攝各宗匯歸密教;《法華特論》則直示顯密交融,即身成佛之道。這些著作皆以實證為前提,從自心流出,一氣呵成,如數家珍,深達法源。此外《佛學起源》、《佛學源流》、《學密須知》、《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天眼通原理》、《宿命通原理》、《心經大義》、《金剛經編訂、提綱、簡注》、《人死問題》、《廣東佛教史》、《惠州西湖佛化史》……等等。出版與未出版的不下二十多種。攝機之廣,可見一斑。
  達庵法師三十六歲開始,即非常積極學佛。五十歲紹金剛阿遮黎位,即將全部生命投入佛學研究、實踐,開發人的潛在機能;有很多發現,有很高成就。其中有好多地方補諸經之不足。上面僅就其提倡唐密富有中國特色的密宗而言。其在度生方面,解放前組織有〔佛乘學社〕,在自已家中設有[普賢道埸] ,講述自己的著作,並為求學者受戒和灌頂。其利益眾生大願,畢生未嘗或歇。他九十歲大壽時,還自提其照片曰:
  真如妙法身,一體赅三用。
  這個暮年人,慈心永殷重。
  解放後,他很少舉行佛教活動。他七十?自感詩曰:[缺緣不復談化],對社會人士及其弟子的請益,仍很誠懇接待。1978年9月22日(農歷8月20日)在家中圓寂,世壽九十二歲。其弟子有大學教授、軍人、學者、工程師、教師、職員、干部、外商、一般市民等。現在除在廣東、廣州者外,有美籍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港澳人、台灣人等。他們在海外不斷印行達庵法師的著作。

  (完)

 

 

上一篇:覺真法師:佛教不能忽視僧伽的律儀教育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