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馮達庵居士:佛教真面目 緒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緒 言

  吾人所能感見之事物,無窮無盡,括其要不出精神物質兩界。由精神演成無量眾生;由物質演成無邊世界;根本究從何來?此古今學者勞心焦思終不能解決之二大問題也。有強作解釋者:或以神話點染之,普通宗教家之手段也,或以意識推測之,普通哲學家之眼光也;高下雖殊,總與真理不相應。然宗教點染,有時亦根據特殊事跡;惜無實際義理以調和之。哲學推測,有時亦符合局部正道;惜無實習方法以證明之。故對研究者之要求,皆不能如量應付;根本問題,遂稱為人類最大之謎矣。
  世間妙理原來恆寓無窮無盡之事物中,未嘗自秘;吾人不能一一發明之者,智慧有所不及耳。智慧差等甚多,就人類言之,通常略分上中下三品:下品雖愚,對於世間妙理猶有許多常識從經驗得來;中品益多;上品更未可限量。《中庸》之論此事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所謂聖人,即上品之上者,而於妙理猶未盡知。則根本問題終無解決之望已乎?是又不然。三品智愚之中,初未注意極下極上之人;以環境少所見也。極愚者不惟不辨菽麥,且或一無所知如“白癡”焉。極智者洞明眼前所處世界之一切事理,且更具有周知十方三世任何世界事理之“一切智智”焉。白癡之徒世固有之;具一切智智者則曠劫難遇,偶然遇之,實異數也。孔子時代,一切智人無所見聞,宜《中庸》之作前言也。
  有疑吾言者曰:“世豈真有具‘一切智智’之人乎?學力相差太遠,非吾人所能企及,誰其信之?”則應之曰:“以己律人,豈必中肯?觀今日科學進步之神速,固非前世紀之所敢期;現代未開化之民亦冥然罔覺。依此輩人類之主觀,否定‘原子能’等種種驚人學術,其果合理也耶?”孔子雲:“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阙如也。”學者態度應如是爾。其能奮起前進之心,追求所不知而知之,則尤學者之積極態度矣。然有所追求,必有可舉之對象。一切智智者之對象何在?則距今二千五百余年前出現於印度之釋迦牟尼佛即其人也。
  釋迦姓也(義為能仁);牟尼名也(義為默寂);佛乃佛陀之略稱,義為圓具大覺之人。覺而曰大,即一切智智之別稱。佛憑一切智智之偉力,隨機發露其學理,使人依教學習,皆能實地證明,與空談哲理者不同,是謂“佛教”。學者智慧不一,所得或淺或深。深之至,能解決眾生世界兩大問題;洞悉整理世間之大道;大同郅治確能依以實現。其次者,徹悟世事等同夢幻,無所用其憎愛,於是得大受用;乃至苦惱之場自覺無非安樂之地。又其次者,知世間眾生不獨吾人所能見之動物而已;有六趣焉,有三界焉;而眾生之作業,有因果原理焉;眾生之肉身,有輪回定義焉。知之熟,自然有止惡修善之趨向;自然無損人利己之行為。人人如是,天下不治而治矣。一切智人之應世,裨益眾生若是其大也!真抱救世之志者,烏可不取佛教而研究之耶?
  印度學者對於佛教之心得,隨其淺深志之於冊,是名法寶。教典之富不可悉舉;先後流入中國譯作漢文者不下五千余卷之多;益以東方學者之發明,集成一部《大藏》。方諸梵本所有,雖未及什一,然精要大略既具,足供學者參究。八百年前印度佛教不幸滅亡!中國漢文教典幾成世界唯一鴻寶。迄今能與並駕者,只西藏藏文教典而已。而西藏乃中國屬土之一,則謂中國代替印度為世界佛教總匯之地,亦無不可。
  佛教真面目,在精神;不在言語。舉全體精神界而融攝之;靈明自在,活用不息,是謂佛性。眾生各根據佛性之一分子而發為身心。於素未經驗之幻跡中,隨事加以認識;偏於注意,轉成住著。靈明活用之佛性,遂被掩蓋不能覺知。一切行為,惟受局部識力支配,不得自由。經驗日豐,智慧漸出,終有顯現佛性之時。然須歷無量劫數而後能。發達之極,乃成一切智智。然先覺之人,每發大願,隨機指出佛性本來面目。當機如能心領神會,自可超越無量劫數而頓悟焉。釋迦如來出世本懷,全系於此。但非上品根機,未能遽會;不得不借言說以資開示;此教法之所由來也。教法高者藉表佛性;低者姑遮凡情;前實後權,對機施設。權機固未明佛教真面目為何?實機苟未能因指見月,所得亦不過依稀仿佛之境而已。
  中國《大藏》,權實教法俱豐。初行權教,繼行實教,此固隨梵僧之提倡而然。行權教時,戒律為主。能守具足戒,非出家不可;於是僧尼尚焉。為鼓勵計,恆言出家為三界中之至尊。在家學佛,只許作近事男(梵名優婆塞)近事女(梵名優婆夷);藉此親近僧尼,耳濡目染,為將來出家基礎而已。世之人不知佛教真面目所在,或以為僧尼即全部佛教之代表矣!
  《妙法蓮華經》流入中國,開權顯實;學者始知權教乃引誘小孩之方便法門。《普門品》談觀音三十二應,僧尼乃其中之二耳。執其二而遺其三十,絕非實教之道。實教既傳,智慧較勝者相率研究之,於大乘中各取契機之經論以為宗,而於自心一點靈活佛性則少所發明。以故佛教真面目猶未顯著。
  達摩西來,鑒於中國學者多從文字相尋活計,翻為佛性障礙;於是就人心之所固具而直指之。信之最笃者厥惟慧可,卒傳衣缽為禅宗二祖。然師徒皆以破斥講解家而被仇視;雖法脈不斷,其道究難推行。是故佛教真面目之在中國,當時只露一線曙光,不能照耀有眾。累傳至六祖惠能,機緣成熟,佛性從此始播天下;至五家分燈而益發達;此固達摩預有懸記者也。
  佛性之發明於心,徒恃自力難以實現。依教練習,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但湛寂之極,得離意識以見真空;佛性雖未遽顯,卻有活躍之機。當此之時,若得善知識施以加持之力;根機猛利者便如脫穎而出。惠能得法於五祖,即其中顯著之例也。夫以不識字之惠能,而預有一切皆空之見地;本非凡流可比。然不蒙五祖之提挈,豈能遽見本來面目乎?根性較次者,一師加持之不足,則更參諸師以益之;非真靈光活現不獲印可;六祖以後之學人大都如是。
  既見佛性者,尋常日用無非大道所寓。就其立場以履行倫理上之道德,於己則性光日展;於人則隨事得益。服務於國也盡其忠,國得大益矣;服務於家也盡其孝,家得大益矣;服務於社會也各盡相當之善,社會得大益矣。而行之者不見有己,不見有人,亦不見有忠孝諸善;惟覺一片靈光“活潑潑地”應用無差而已;是為法身佛境界。六祖之於此旨固常極力提倡。唐以還,在家居士得此受用者間亦有之。
  實踐倫理以濟世,乃積極佛教之特色,是為法身應世門。若迳發大願,求五智一一充量開展,則為法身向上門。向上之道,教家雖有其理論,而無實行方法。開元三大士來弘純粹密宗;五智實際,凡夫始能即生證明之。佛教真面目至是益詳明矣。然百年後遽遭會昌法難,經軌淪喪;此宗遂告沉寂。惟禅宗不須教典,仍能法脈延綿,未嘗中斷。
  達摩懸記雲:“後世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能見佛性也;行道者,積極救世也。說理者,講解文句也;通理者,領會大義也。世間法盛衰無常,佛教何獨不然!禅宗至馬祖以後,明道果多矣;洞見真面目之大德比比皆是。然其化度功夫,只以接機為限;以之積極濟世,則罕聞焉。末流之弊,更變為口頭禅:有僅從教相認識中道而蒙印可者;有漫向語錄摭拾瓦礫而當黃金者。《壇經》雖號六祖遺言,除方便對機語外,余皆學人指針。然學者每多買椟還珠,不從現量上體會真實佛性;卻在在以辭害意,偏執“一切不妨”等表面之詞恣情妄行,自稱得大受用;醍醐竟變毒藥矣!西藏大德有不承認中國禅宗者,蓋未得真實正法眼藏之輸入耳。
  宋儒以佛教少積極濟世之士,有竊取實踐倫理之道而建立理學一派者。若行之笃,終得大德提持,未嘗不可顯現佛性。然為門戶所囿,不敢廣參善知識;甚或加以诋毀焉。以故涵養者未能當體即空。首創此派之周敦頤,嘗有詠懷之詩,不脫分別意識,其余更無論矣。縱其道德之隆足以感動人天,所得不過人天小果;去本來面目殊遠。
  近數百年,中國佛教停滯不前。最近受西洋新學影響,激起志士研究之心,教典搜集不遺余力;大藏范圍日漸增益。金聲玉振尚俟其人;今欲挹其大要,事非容易。但此中眼目,厥惟佛性。能速現此佛性者,不出三宗:禅與真言淨土是也。禅宗直指佛性;真言宗擴展佛性;雖詳略不同,皆顯法身妙用。然兩宗鹹重師承,否則佛性難現。於無師之時而欲自求得之,則淨土宗庶幾有濟。蓋諸佛法性原恆流通眾生心中,得加持特緣斯速顯現。無加持力而懇切念之,一心不亂之頃,未嘗不可稍露端倪。惟諸佛法流緣有厚薄。厚者易見,薄者較難,阿彌陀佛法流於此土眾生最為濃厚,是故一心專念此佛,時節因緣一到,心中自有一種消息表示佛性之活躍也。
  依上舉三宗而實行,自有探骊得珠之望。著者希學人之速見佛教真面目也,特出修證一章:集三宗之精髓,為全書樞紐。自見佛性而欲開示眾生,則教義仍須研究;且實修之時,預有教義為圖案,亦籍此以辨別境界之深淺;此本章之前所以先標研究一章也。教義之研究,乃根據所譯法藏而來,故又先之以“傳譯。”所譯之本出自印度,更須明其源委,故以“教源”冠其端。修證有成,佛教之真面目具見;一切深奧妙理自然了了於心;世間所不能解決之眾生世界兩大問題,可以如實指陳為大眾作黑夜明燈也;於是以解題終焉。
  五章義理半屬深奧,上根利智允契機宜;次焉者虛心至心參究之,亦有豁然貫通之日也。

 

上一篇:馮達庵居士:佛教真面目序
下一篇:聖嚴法師:煩惱與習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