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馮達庵居士: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證 第二節 真言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二節 真言宗
  依密乘而實修,原名密宗。流入東土,分兩大派:一曰唐密,大唐所習之專宗也;二曰藏密,西藏所習之專宗也。唐密特名真言宗,乃“真言陀羅尼宗”之略稱,是佛自立之名(見《聖位經》),與他宗隨意命名者異。
  西藏現為中國屬地,約中國密教,本宜唐、藏合論,但藏密典籍譯成漢文者甚少,未能確定其深淺,唐密為中原固有之宗,大義早經發明,更因東瀛返哺,教理益精,漢文大藏記載豐富,足資學者探討,故本節惟標“真言宗”之名。
  密教之入中國,遠在六朝之時。東吳支謙以來,密咒屢有[傳]譯,然無實行之者;有之自東晉帛屍梨密多羅始。其後,北涼昙無谶、元魏菩提留支等皆以擅咒見稱,但屬咒術一類,尚非密乘正宗。唐武德間,中印婆羅門僧瞿多提婆初赍“曼荼羅”法至京,高祖不納。貞觀間,北印僧人譯傳《千眼千臂陀羅尼經》,沙門智通因感瑞應,奏聞於朝,法秘內廷,莫知其道。嗣有慧琳法師發願學密,向梵僧蘇伽陀求得此千眼法流傳於世,然尚未聞開壇灌頂事(見《〈千眼千臂經〉序》)。
  此千眼法為密乘蓮花部之一種,具名《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與伽梵達摩所譯《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不同。達摩譯本未標年代,其陀羅尼較唐密全文固未及半,句語復多出入。
  密乘正宗,唐開元間始有之。直求菩提大道,不重世間小驗。善無畏傳大日宗,金剛智傳金剛頂宗,不空合一爐而冶之,真言宗遂告完成。要理有四:
  其一 六大緣起
  緣起之義,隨種種緣力引起種種法相也。學者對此問題,各就見地加以解說。或曰業感緣起:於法之來源茫無所知,只憑意識經驗,因果必相感應,謂法之起但由業力感召而然。--此最粗淺之說也。或曰賴耶緣起:觀察業力不隨身死而消滅,非依阿賴耶識不可,謂萬法之興由於賴耶所藏業種之現行,借六塵表為粗相耳。--此較精深之說也。或曰真如緣起:以為一切法相皆屬幻影;斂歸本體,一無所有,只存真如妙理,具含無邊德性,德性隨機開顯幻影,應諸外跡而已。--此更探本源之說也。然由無相之萬德何以能開出有相之萬法?真如學者則未嘗細究,立說猶嫌渾略。必欲洞明所以然,不可不知“六大緣起”妙義。攝相歸性,義甚殊勝,因名曰大。分六門詳之。
  (1)地大
  如實不空之體大本來絕無朕兆,而托起為法界,若有妙質(實則無質,惟具理性)寓焉;依各別妙質一一開為法相,則成為種種原質。印度古代學說,一切原質皆攝於地,從而名其妙質曰地大。然地大之發展一切妙質究由何種力用致之?則“堅性”之力也。任何種子皆處涅寂境之中,托以堅性,而後顯露妙質於法界;無堅性內托,任何種子俱不能建立。是故堅性為地大之所依,展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一根本。
  (2)水大
  法界無數分位中之一切種性本來互相融攝,任取一性為主體,余性皆成輔屬。學者若只會得渾略之實相,不過知其如實不空而已,不明任一種性之如何結構也。欲親證其結構,不能徒依地大之襯托力,須開敷其種性之條理而細認之。此猶水灌物種令漸發芽,乃至開花結果,物種之特性庶一一呈露,從而名其開敷之能力為水大。然水大何以有開敷力用?則“潤性”致之。是故潤性為水大之所依,展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二根本。
  (3)火大
  “多法界”雖千差萬別,初惟無形中默契其理趣;開為外跡,並無色相可見。欲見之者,不可不入“寶部”三昧以支持之。此種三昧固藉地大為體、水大為用,而能輝發色相者,端在火大。藉“火”為名,以世間之火具光、熱兩種能力,關系物相甚大也。然火大何以能具光、熱力用?則“炎性”致之。將此性施諸法界妙質起摩擦之功,故光、熱作焉。是故炎性為火大之所依,展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三根本。
  (4)風大
  任何種子之心,欲以所具特性(不論主性、賓性)啟發他心同樣法性,須先入特性三摩地;次推動此性遍滿十方,打入一一他心之中。他心能接受者,即起此性與之相應,得開出“共業”法相。是為風大作用。借“風”為名,以世間之風有運送能力,令所送物由彼達此也。然風大何以有此力用?則“動性”致之。法界所謂推動,非真由此送彼,乃自心發動一種法性,波動一切他心皆起其蘊藏未發之性(如水波紋)也;開為外跡,遂顯現種種變化狀態。是故動性為風大之所依,展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四根本。
  (5)空大
  萬法本體不惟無質,且亦無性;似若有性者,原屬地大作用。所謂一真法界指此。更能開出多法界,則水大條理之,火大輝發之,風大變化之。泯“四大”之力用,便一無所有,即歸絕對空體。然空之中隱含萬德,現諸法界雖“四大”依以起用,仍然當體即空,因名空大。其力用無可比況,只稱“無礙性”而已。一有所礙,則“四大”便不能任意緣起萬法。是故無礙性之空大又為緣起根本中之根本。
  (6)識大
  仗“五大”力用開出一切法界特性,心之所感惟覺光明理致,初無形相可觀;擴為外跡,詳分六根認識之,而後標成種種假相;攝相歸性,在法界中猶有辨相之“靈知性”在,是名識大。“五大”依真如而分,識大依本覺而生;無“五大”固不能緣起萬法,無識大亦無從辨別萬法。辨別精熟,轉能以識大操縱“四大”。是故萬法之緣起復以靈知性之識大為主要依。
  究竟真理原依“六大”緣起萬法。未達此理者,各就見地抒論之。“真如緣起說”失之渾略,其中猶有高下:能會二空真如,萬法固從本性直現;只會生空真如,萬法則從“異熟”流出耳。“賴耶緣起說”,乍觀之似在“真如緣起”之下--俱生我執未斷故,然賴耶實通三位,初位見地固低,中位同生空真如,後位同二空真如,且無渾略之弊也。“業感緣起說”,二乘及不了義空宗俱有之。
  “六大”之義極為精微,地、水、火、風諸名只循俗谛借用之,直須會其本性乃得。若執六塵上之地、水、火、風作為萬法緣起之原,即落外道見解,反不若科學家分析之詳矣。有志參究者尚留意焉。
  其二 四曼荼羅
  曼荼羅深義為輪圓具足:將一切法界性加以周備之排列,圓具無缺也。表諸色塵,或偶像,或圖畫,作諸佛菩薩、諸天等大集會形式,乃淺義之一耳。今就四智所證之曼荼羅分論如下。
  (1)大曼荼羅
  法界本體恆在無住涅之中,無所表示。見性之人能感得多法界者,“五大”襯起之力也。能感之性即本覺之靈知,各各建立自性身。初本無相,只各具一段超妙精神而已。以無量無邊之自性身互相聯絡而排比之,名曰大曼荼羅,實即精神界排列法也。稱之曰大,“五大”襯托所成故。與余三曼荼羅融合,則諸自性身各有莊嚴妙相。建立此曼荼羅,以大圓鏡智為主,金剛堅固身境界也。
  (2)三昧耶曼荼羅
  以靈知之心具攝一切法界理性,加強地大能力,得入“寶性三昧”,為物質之源;更增火大能力,得入“寶光三昧”,則光明彰焉;復增水大能力,得入“寶幢三昧”,則形器現焉。以無量無邊之器相各為標幟而排比之,名曰三昧耶曼荼羅,實即物質界排列法也。稱之曰“三昧耶”,贊三昧中所顯福德故。建立此曼荼羅,以平等性智為主,福德莊嚴身境界也。
  (3)法曼荼羅
  法法相關之條理,妙義無窮無盡,無形相可見,惟以名句代表意趣而已。加強水大能力,意趣濃厚;以風大推動之,則從口部發出琅然言音,即法性之顯示。一音本來頓顯無量妙義,為曼荼羅全部種子真言;而分位行之,則一一法性又各呈特殊之音,成為無量諸尊種子真言。集合一切種子真言,不落空間,隱加條理,名曰法曼荼羅(若以形式表之,一一種子皆代以文字作空間排列)。建立此曼荼羅,以妙觀察智為主,受用智慧身境界也。
  (4)羯磨曼荼羅
  眾生日住大曼荼羅中,內心隱受諸佛加持,迷不自覺。為救度故,諸佛加強風大能力,由外跡推動之,俾眾生從六塵接受教法:所謂羯磨事業也。眾生根機差別無量,應推動何種法性以感其心,自然隨機而異。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身,或現諸天身乃至人非人身,皆當機之自感,佛惟於涅妙心中作無形運用而已。將運用種種狀況隱加條理,名曰羯磨曼荼羅(若以形式表之,則代以諸佛威儀作空間排列)。建立此曼荼羅,以成所作智為主,千萬億化身境界也。
  四種曼荼羅皆依空大而建立,恆與法界體性並顯。專論法界體性,本可建立總相曼荼羅,然離四曼別無特相可見。於帶顯四曼之際,證明清淨法身妙趣,則稱法界體性智。
  以上諸理深奧之至,非的的見性不能心領神會;徒憑意識討論,殊乏興味。欲求興味,不可不真實修證之。
  其三 三密加持
  上文所論,果欲真修實證,自須尋求正法。其要維何?則在三密加持--即如來密用身、口、意三業加持行者,令起相當法性也。原理如左。
  (1)身密
  羯磨曼荼羅中之特殊符號也。諸佛之作羯磨事業以利益眾生,恆隨機宜提起相當法性以加持之。法性湧現之際,波動色身,示相當威儀:以手印為主,眼、口、臂、足等姿勢輔之,是為印契。行者傳其印契,須由灌頂壇中如法得之。爾時,十方諸佛法流加持其身,法性種子即於自心開發其端。日日依法作之,漸漸堅固,終成金剛種性,不被搖動。
  (2)口密
  法曼荼羅中之特殊符號也。一一印契既各提起相當法性,若加強水大以開敷之,則波動色身,示相當言音,是為真言。行者傳其真言,亦從灌頂壇中如法得之。此是諸佛自然法音,眾生本來具有而不能啟發,須假諸佛加持力提起之。每念真言一次,即法水滋潤一次,法性種子次第開敷,如蓮苞漸放,終成千葉莊嚴之花。
  (3)意密
  三昧耶曼荼羅中之特殊符號也。行者依身、口二密加持力,受持不斷,終能如量開發,於無相中受用清淨法樂矣。若欲彰為莊嚴淨相,則須依“寶部三昧耶”法提起妙質以發皇之。如來不落意識,惟隨意樂密提“見大”,自能現出淨相以莊嚴二報。行者得其加持力,初藉意識以資觀想;及其堅定,則捨去意識引入內心,即可受用有相之莊嚴法樂焉。
  三密之中,自以身密為本,無身密則特種法性不能提起故。滋潤法性使漸濃厚,全恃口密真言。須念誦幾何而後成就?則視根機而定。上品根機,念誦無多便達濃厚之度,與本尊法身相應;中品非多念不可;下品有終身念誦不見法身,勤苦功效可獲諸天勝境耳。法性較普通者,印契但用普通合掌,重在虔誦真言以收法驗。真言所表*輪本來一念頓具,凡夫無此妙智,須析為若干句,一一以言音發之,遂落時間格式。通達者能將多音所含要理縮為單獨種子頓然念之,泯卻時間而法理具足,斯得智慧身之受用。若依清淨心開發莊嚴二報,則屬意密大用,不妨借空間格式而觀之。其成熟也,能不落時間,任舉一物,同時頓顯三世事相,即有即空,互不相礙,是為福德身之受用。
  三密之傳必重師承者,仗壇上作法功夫,引起諸佛加持力入行者之身,為金剛種子也。有夙生曾經灌頂者,現世雖不遇明師,但依法念誦,未嘗無功,金剛法種永不消滅故。古今自習准提等真言能生效驗者,職此之由。
  其四 六種無畏
  無畏者,度過障礙,其心泰然無所畏懼也。障礙有粗有細,略分六種。經六種破除之力,即有六種無畏心相:此常途解釋也。在真言宗,則就行者修證淺深,建立六種無畏:
  (1)善無畏
  行者如法受得一尊真言,勤修供養善行,雖不識真言妙旨,而法性隱自發展,勢力漸厚時,能起一段無畏精神,遇險惡之事可化平善。此為初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勵行十善亦可得之。
  (2)身無畏
  凡夫重視其身,事事顧慮,執著分別二見耳。真言行者熏修至本尊威光湧現,自心被攝趨向性海,分別之見漸薄,能起一段無畏精神,不受肉身牽累,如身遇痛苦難堪等事,辄能夷然度過。此為第二重無畏境界。准常途,位齊須陀洹者亦能之。
  (3)無我無畏
  分別二執雖斷,阿賴耶識猶存,恆為末那所滯,幻成一種暗景,所謂我相是也。真言行者能精進不懈,仗三密加持之力直趣解脫道,末那執著潛消,雜染賴耶淨盡,爾時一段無畏精神恆與湛寂之心相應。此為第三重無畏境界。准常途,二乘極果及證無生之菩薩皆能得之。
  (4)法無畏
  大乘菩薩於湛寂心中雖能親證生空真如,然一涉世,萬象森羅,不免為相所惑。真言行者進修益力,於本尊三昧眾相現前之際,知如鏡花水月,備極莊嚴無非虛影,推諸世事何獨不然,遂起一段無畏精神,不被世間從緣幻出之法相所惑。此為第四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實證第一義谛者足以當之。
  (5)法無我無畏
  實證第一義谛,知一切如幻、不過從緣而起,入俗度生自然無所畏矣,但緣之出興尚受異熟識支配,萬法根蒂仍在,是謂“法我”細相。真言行者受三密加持之力將達極盛之階,得見法界底源,異熟不能留礙,遂起一段無畏精神,操縱萬法,心恆自在。此為第五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實證法空真如者乃克當之。
  (6)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上舉五種無畏為等覺以前境界,屬因地攝。真言行者修成上上品悉地時,無相智慧身、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即達到“一切法自性平等”之階,一片無畏精神直從金剛心流出,三身具足,法化無邊。此為第六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即菩提座上成佛矣。
  以六種無畏准諸四種密境:初無畏當“作密”,二、三兩無畏當“修密”,四、五兩無畏當“瑜伽密”,第六無畏當“無上瑜伽密”。行者根機,有宜歷級上進者,有宜超級頓入者。各級進修軌范,依密宗原則,須鑒機面授,茲不具述。
  禅、密兩宗皆直顯佛性法門,一超直入為上機,纡回漸進為中機,滯於半途為下機。既與佛性相應者,從而上開佛境,密宗本旨也;從而下化眾生,禅宗本旨也。然各有通融之處。
  真言宗流行中國雖自善無畏、金剛智兩大士始,圓成之者厥惟不空大士--上溯毗盧遮那如來位列第六代祖師也。不空弟子甚眾,有名者十二人,最著者為惠朗、惠果兩阿闍黎,皆稱第七世。惠朗只傳天竺一人,竺傳德美、慧謹及居士趙政,再傳之後則無聞焉。惠果傳義操、空海及居士吳殷等凡十九人。義操之下,法全最有名,中日弟子頗盛,而經武宗毀佛,遂與諸宗同蒙法難,真言一脈斷續若何,不得而詳矣。幸空海一支光於東瀛。二十年前,雷斧阿闍黎特傳吾粵王弘願居士為重興中國真言宗之阿奢黎,當第四十九代祖位也。
  禅、密兩宗直傳佛性,貴乎法脈不斷,非若他宗得從經教研求、不必傳授也。間有示跡大士,不待傳授,能彰禅、密大用,則屬別出,不入支派之數。
 

 

上一篇:馮達庵居士: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證 第一節 禅宗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