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馮達庵居士:法華特論 第一 序品---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一 序品---同

  序者,敘述本經之由緒也。有通序,有別序。前述當時說法處所, 與聽眾機類;後述大會發起因緣,與表演境界。義理同科者聚為一段,謂之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阿羅漢千二百人,菩薩摩诃薩八萬人,及無數聲聞四眾、天龍八部等俱。
  此通序也。結集者自述當時法音曰“如是我聞”,乃經首恆例。凡自開經至結經一段時間,謂之“一時”。佛即“佛陀”之略稱,指當日說經之釋迦牟尼如來。王捨城為中印度摩竭陀國之都會。此城周圍有五山,第一山名耆阇崛,義為靈鹫。
  阿羅漢本聲聞乘極果之名;大阿羅漢則法身大士示跡漏盡比丘者。千二百人,乃舉重要者而言。捨利弗、摩诃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富樓那、喬陳如諸尊者尤稱上首。或譯萬二千人,蓋兼攝次要言之。凡發菩提心者得稱菩薩,加以摩诃薩三字,則為“大士”,乃真實發大菩提心能轉大*輪者之尊稱。八萬人,隱指八類菩薩各以萬計。文殊、彌勒、藥王、觀音、普賢諸大士,皆本經特殊人物也。聲聞四眾,內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學無學人俱有之;義如常釋。阿難、羅睺羅乃比丘之獨出者。波阇波提、耶輪陀羅則比丘尼中之領袖也。以上諸聖名義分詳各品之中,今暫不述。
  天龍八部,詳為天(諸天)、龍(諸龍)、夜叉(惡鬼)、乾闼婆(香神)、阿修羅(非天)、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樂神)、摩睺羅伽(蟒神)八類。等者,攝取一切人非人各類也。天中昭著者,為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屍棄、光明等。龍中昭著者,為難陀、跋難陀二龍王。其緊那羅、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亦各有名王。詳如原經,茲不贅。若阿阇世則人王中之殊勝者。俱者何?圍繞釋尊而住也。
  佛為菩薩說大乘無量義經已,隨入無量義處三昧。是時天雨四種妙華,供養佛及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會中四眾八部等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一心觀佛。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徹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盡見其中六趣眾生;及諸聲聞之得道;諸菩薩之修因;諸佛之入滅。諸佛滅已,弟子復起七寶塔供養佛捨利。
  此別序也。以教菩薩入無量義處為基礎;以放毫光照東方佛國為境界。釋尊將演法華先說無量義經者,以菩薩須與無量義相應,方堪接受法華也。是種經典,寓一本萬殊深旨。得其本者,直達菩提心妙體。依智起用,能以一身示無量形;一音顯無量理。學人如法受持,一向雖未修習六波羅蜜,而六波羅蜜自然現前;即身復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頓斷。由此接受法華,庶無障礙。然初心菩薩未徹本性,如何能顯此等清淨心地?則須仗佛加護而後有成。故是經具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三昧義為正受,或定;即心住一處不被搖動也。
  釋尊說是經已隨入無量義處三昧者,所以強其力用,令會眾皆見瑞相也。在此力用之下,驚覺十方如來共起加持;所有佛土從而六種震動,諸天普雨妙花。六種震動者:一曰動,二曰起,三曰湧,四曰震,五曰吼,六曰擊;取“震動”二字概括六種態勢也。妙花有四種:一曰曼陀羅,指適意白團花;二曰摩诃曼陀羅,指白團之較大者;三曰曼殊沙花,指柔軟赤團花;四曰摩诃曼殊沙花,指赤團之較大者。
  是經本以菩薩為當機,而四眾八部等受強大加持力,亦得見東方萬八千世界一切事相。六趣眾生固無所不現;聲聞菩薩諸佛勝跡亦概呈目前。普佛世界震動,當機獨見東方萬八千世界者,蒙十方如來以“一切種智”加持,先提起本具普賢心;應諸外跡,許見東方局部佛土也。阿鼻義為無間,乃地獄之至下者。阿迦尼吒義為色究竟,乃色界諸天之最高者。佛捨利即佛之遺骨。
  彌勒菩薩觀是神變已,心念:世尊入此不思義三昧,事甚稀有;與四眾八部同一疑情,欲求解決。於是代表大眾向文殊師利菩薩啟問瑞相因緣。
  彌勒正譯梅怛麗藥,義為慈氏;乃釋尊座下“補處”(繼釋尊成佛者)菩薩之姓。別名阿逸多,則“無能勝”之義。二千五百年前,隨釋尊應世示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先佛入滅,上生兜率內院;四千歲滿(當閻浮提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後),下生此土;繼釋尊之後為賢劫第五位應身佛。夙世恆修慈心三昧,故取以為姓(或曰名),溯其本願,乃毗盧遮那心數中金剛因菩薩所支持者。故世世能依慈心三昧,廣轉*輪;為眾生植菩提因。實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早已成就;獨稱慈氏,舉一攝余也。隨時可以成佛,而懸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後乃克應現;三乘教人共業所感,彼時方告緣熟也。《無量義經》為《法華》前驅,彌勒非不知之;而必咨詢文殊師利者,藉文殊答詞以釋群疑雲爾。
  神變者,以神通力變化事相,出乎大眾常識之外者也。識力所不能窮究,謂之不可思義;略雲不思義。瑞相,即上文地動乃至起塔等事。啟問瑞相因緣,即詢何因而致此也。
  文殊師利對彌勒及諸大士言:世尊將說一切世間難信之大法,先現此瑞相,過去諸佛不乏其例。如無量無邊不可思義阿僧祗劫之前,有日月燈明如來應世,演說正法;為諸聲聞、緣覺菩薩三類根機廣宣三乘教已而般涅槃。遞次相承,共二萬佛,同名日月燈明,皆說三乘教法。最後之日月燈明如來,未出家時有八子各領四天下,威德自在;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八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一心修行,為大乘法師,各於千萬億佛所植眾德本者。
  文殊師利或譯曼殊室利,義為妙吉祥,或妙德,或妙首;通常略稱文殊。此位菩薩具有性相互融之德,入俗無礙。諸佛應世,恆以“文殊三昧”為所依;故稱諸佛之師。法華境界,瑞相不可思義;文殊能徹其妙,酬答因緣自然如數家珍。論其功行,早已成佛;然以“證智”化他,是其本誓(見《大日經》八秘密印);故恆隨諸佛示跡為法王子(即佛之子)。釋尊時代,則名文殊師利菩薩,誕生於捨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家;助弘一乘正法。釋尊滅後四百五十年,印度有馬鳴大士出現,堪承其道,乃於本生處入滅。而常住法身,恆密照中國五台山,隨緣應化,神妙莫測。
  凡可以意識思議者,其事易信。三乘教法攝機較廣,即是之故。一乘教法離言絕思,唯依密法行之,日久可奏實效。然世間眾生無相當智慧,未明宗旨所在,辄起疑情,故稱“難信”。此等眾生苟非夙種一乘正因,須以不思義瑞相引其興趣。過去諸佛遇緣熟時,對正信之機不妨取方便之行;非唯釋尊為然。但知見不正者未便示此瑞相,免墮邪信也。“阿僧祗”義為“無央數”。累言“無量無邊不可思義阿僧祗劫者”,極言其久遠而已。
  如來從受用身應現世間,當機若未開發大量福德,不能見莊嚴佛相。心較淨者,許見化身流露光明。名曰日月燈明如來,表當時眾生多有離塵之志也。然智慧尚淺,未克明心見性,無由領會一乘妙旨。藉識化度,不可不權用三乘教法。對聲聞機為說四谛(苦、集、滅、道);對緣覺機為說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對菩薩機為說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等。化緣已盡,體察眾生尚無引入一乘機會,則般涅槃。即泯化身復歸受用境界。
  二萬佛歷劫相承俱名日月燈明如來者,眾生根機無大變異也。唯說三乘教法者,一乘緣分總未成熟也。最後一佛始有福慧雙具之大機出現,皆示跡為佛之子;在俗為轉輪王。“四天下”者,東、南、西、北四大洲也。以威德統馭四洲,原屬金輪聖王;實乃地上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為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此道,世間則尊之為佛。八子以父出家修行克證佛果,知修行宜先離俗;遂各捨王位,專心出世之法。因夙根甚厚,廣植德本;故能自他並度,恆為大乘法師。蓋一乘將行之前奏也。
  是時日月燈明如來為菩薩根機說大乘《無量義經》。說已,入無量義處三昧。天雨四種妙華供養佛及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會中四眾八部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復見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如今所見無異。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願樂聽法者,睹此瑞相,求其因緣,知將為妙光菩薩說一切世間難信之大法。如來從無量義處三昧出,即說此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大乘《妙法蓮華經》。
  一乘大法之得流現,必有大智慧者為正機。其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堪以當選。相緣入世者,復有若干上根作上首弟子,如佛八子之類。八子離俗修行,即作大乘法師。是知當時行菩薩道者眾。觀“無量義”會中,在座已有二十億菩薩,可知其盛。具此盛況,宜佛宣說《妙法蓮華經》矣。文殊憑其經驗答復彌勒,雖未遽言釋尊將說何經,大眾固可推知將說《法華》耳。
  日月燈明如來廣宣《妙法蓮華經》,亘六十小劫身心不動。會眾在座聽受,謂歷六十小劫猶如食頃,無有一人身心懈倦。說是經已,如來自言:今日中夜當般涅槃。隨授記德藏菩薩次當作佛,名淨身如來。中夜時至,即入滅。滅後妙光菩薩持此《法華》,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前如來八子復師妙光以堅固無上妙心。其後歷劫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正覺。最後成者名然燈如來。
  深證覺體者,曠劫無異一念。無量無邊偈頌之大經,只是一念演成。需六十小劫者,循俗谛而言。聽眾謂如食頃,雖仗佛加持力超出凡情之上,猶帶時間見也。食頃之時,歡喜所勵,身心自不致懈倦。最上大教已宣,如來本懷斯暢;可以涅槃。然必付托有人,責任方盡;於是有德藏菩薩授記之事。德者“師利”本義。具足文殊德行,宜其成佛,故與授“補處”之記。然非仍名日月燈明如來,而號淨身者,眾生機類轉趨清淨世界也。日月燈明滅已,妙光菩薩繼續宣揚《法華》。八子將來成佛,皆利賴之。然燈如來,即釋教諸經所傳曾為釋尊授記者。
  當時妙光領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讀誦諸經皆不通利,多所忘失;然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承事供養贊歎,廣種善根因緣。其人謂誰?即汝彌勒前身也!妙光非他,乃我文殊前身也!今見此次瑞相與前無異,故知世尊當說大乘《妙法蓮華經》。
  獲得心中妙光,庶能與法華境界相應;故法華正機端推妙光菩薩。八百弟子固皆志求心光發明者。然彼求名菩薩心光尚微,涉世多滯;對於名聞利養未能無住;雖讀誦大乘等經,實不通利。通者,達旨也。利者,無礙也。時或勉強護持其心,尋即忘失。然於無量佛所植眾德本,終於今世作彌勒菩薩,與於等覺之列。心光妙明者,應諸外跡一切不染;故今世有文殊師利之名(具入俗無礙之妙德)。文殊答詞唯詳述往事,臨末點出釋尊必說法華,中間未嘗談及法理。此純寓理於事,一乘教法往往如是。
  論曰:眾生心中原攝一切種性。能圓證之,則成一切種智而入佛位焉。所謂佛慧、佛知、佛見諸名,皆緣此智而來。眾生雖未得此智,而所攝一切種性,卻為成佛之本;故又稱此性為佛性。已證佛果之人,慈悲所行,恆願一切眾生開發自心佛性,而密密加持之。眾生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深厚,雖蒙加持不能自覺。為補助計,不得不從外跡指示。先令當機破除執著,俾無明漸薄。薄至心光自能流露,則佛性見焉矣!基此心光以開發一切種性,佛境漸彰,終成正等正覺;是乃唯一入佛之道。此一乘,佛乘之名所由立也。破除執著諸對治法,統屬三乘;只作一乘預科。應身如來親宣此旨者,厥有《妙法蓮華經》。是經號曰佛所護念,以加持力為主也。又曰教菩薩法,凡受持者胥歸菩薩行也。然開權顯實,非屆緣熟不能說;強說之者,反滋流弊。往古日月燈明如來時代,經二萬佛應世,總從預科施教。最後一佛機緣告熟,始有法華之演。遭遇之難如此!丁茲末世,猶得於釋尊遺教中窺見是經,焉可不知寶貴耶?


 

 

上一篇:馮達庵居士:法華特論 發凡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