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次別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三、正釋經義

次別序

  下一品為別序,亦為發起序。序中如來現瑞放光,阿難喜悅請問,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而。願為宣說。】

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故現瑞放光,以興起阿難之問端,幷令聞者生希有想,生難遭想,依教奉行,求生淨土。按圓頓諸經,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今經亦然。《漢譯》曰:“於時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我侍佛以來,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吳譯》同之。唯文字稍簡。余譯,則語而未詳。《魏譯》中兩度雲:“光顏巍巍。”又雲:“威神光光。”《唐譯》雲:“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宋譯》雲:“面色圓滿,寶剎莊嚴。”五譯合參,便知漢吳兩譯最詳。余譯乃其簡略。唯《宋譯》中“寶剎莊嚴”,顯光中現剎之義,可補古譯之不足。由是亦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又古注經家多謂本師說此經時,未曾放光。蓋未詳考漢吳古譯之故耳。

“世尊”指釋迦牟尼佛。《淨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故號世尊。”佛是世間極尊,故稱世尊。“威”者,有威可畏謂之威。此指威神。《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光”者,光明也。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即放光照耀之義。光明有二用:一者破暗,二者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金色光耀,熔金彌甚。喻佛光明,如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

“又如明鏡,影暢表裡”。影者,光影也。暢者,通達也。海東憬興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雲表裡。”《淨影疏》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裡,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裡。”按上兩說,佛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由鏡放光外照,謂之“影表”。所放光明,還照鏡內,謂之“影裡”。漢吳兩譯中,佛光“數百千色”,“數千百變”,“光甚大明”,“上下明徹”,“巍巍重明”皆顯“影暢表裡”之義。《宋譯》為“面色圓滿,寶剎莊嚴”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如大圓寶鏡,映現十方。如《甄解》所釋:“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上說正顯《華嚴》境界。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指佛於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光色參迴,自然最勝。如《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故知《魏譯》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鹹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無能比者。至於“數千百變”,則同於本經《壽樂無極品》中之“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同表佛光,自然交參迴轉,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

  “尊者阿難,即自思維”。尊者阿難乃本經之當機。若論其本,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法華經》中佛告菩薩曰:“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若論其跡。則為集結經藏,傳佛心印(禅宗二祖),傳授密乘,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曰,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又《胎藏界曼陀羅鈔三》曰:“阿難密號集法金剛”此又顯阿難之本---蓋金剛即佛也。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現則示現為佛侍者,續佛慧命,繼往開來。故於本經當機,乃能善自思維,發此妙問。

“色身諸根,悅豫清淨”。“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悅豫”者,喜樂也。“清淨”者,《嘉祥疏》曰“光顯也”。又《寶積經》曰:“如來身者,自性清澈。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如淨水中明滿之月。”綜上引證,經文釋為:當時世尊,眼等五根,同現喜容,心中安樂,妙相清澈,如鏡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圓滿,淨若無形,和悅歡喜,清淨莊嚴。又佛何故喜?《淨影疏》曰:“喜有二義:㈠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㈡念眾生,得益時至,故喜。”

“光顏巍巍”。“光”者光明,“顏”者容顏,《無量壽經箋注》曰:“佛之顏有光,故雲光顏。”“巍巍”者,高大尊勝之貌。《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顯也。”總表佛之德容,顯曜光明,超於一切。

“寶剎莊嚴”。集自《宋譯》。上有“面色圓滿”四字。表佛面容所放妙光明中,映現十方佛土之莊嚴寶剎。“剎者”,《法華文句記二》曰:“此雲田,即一佛所王土也。”故知剎即佛土、佛國之義。下《宋譯》續雲:“如是功德,得未曾有。”蓋為昭示十方,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故本經中續曰:“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此表阿難雖久侍佛側,但如斯瑞像,前所未見。今日幸能瞻視欽仰,見此光明,心中歡喜,乃起希有難遭之想。於是阿難從座而起,袈裟被體,袒露右肩,此名“偏袒右肩”,乃比丘致敬之極。“長跪”者,雙膝著地。“合掌”者,合左右兩掌之十指,故又名合十。印度以合掌表敬禮,表一心專注,恭敬之儀。“白”者,表白也。阿難長跪合掌,向佛陳說,敬發所問。

  “入大寂定”。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禅定。《涅槃經卅》曰:“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又《甄解》雲:“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幷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故知大定,通說即為佛之禅定,名大涅槃。若按今經,則指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稱寶王三昧,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開演淨土法門,故入念佛寶王三昧。

“住奇特法”。《淨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無,故雲奇特。”《合贊》曰:“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華嚴性起品》,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歎之雲奇哉!奇則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華提婆品》,龍女成佛,特則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經說:“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此蓮華,欲言是依。則華外無佛正覺。欲言是正,則說言“百千億葉”。欲言是因,則如來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則十方所生妙華。欲言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欲言是伴,則唯是如來正覺。欲言是一法,則此中出無量法。欲言是無量,則亦一句名號。奇奇特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強名為奇特法。”上義甚深,茲略釋之。如來果德,稱為奇特。最極奇特,如經中“華光出佛”之文,則彰明矣!且如《華嚴經》雲:“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此實甚奇,但眾生皆具,則非特殊現象,故雲奇而非特。《法華》中龍女成佛,八歲之龍女,能立即成佛,確極特殊。但特而非奇。因眾生本來是佛,人人有分,個個現成。故龍女成佛幷不名奇。唯此經中之淨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經中《寶蓮佛光品》從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說明之。依常情而論,池中蓮花,應是依報。若說是依,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可見佛從花現,故雲花外無佛。故不能說是依。若說是正報,經中說花有“百千億葉”,明明說是花葉,而非佛身,故不能說是正。若說是因,但此乃如來果德之成就,故不是因。欲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覺功圓,則不是果。若說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含攝一切,其伴甚多。若言是伴,則心外無法,唯是如來正覺。極樂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彌陀如來自心所現。欲說是一法,但一花中有無量光,其中出生無量法,若說是無量,則只是一句名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所以說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亦不可安名,只是勉強名之為“奇特法”。今日世尊欲宣彌陀弘願一乘、最奇特之法,住於彌陀之所住,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佛所住”者,《淨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會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又“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雲住佛所住。”後說甚好,今佛所說,是佛果覺,乃佛境界,故住於諸佛自之所住,而流出此殊勝妙法,以為眾生之因心。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幷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雲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說,更切經旨。

“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無為指無為法,常樂指常樂我淨。)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又“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故今本師演說本經,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

“最勝之道”。《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又《會疏》釋曰:“於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於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又“最勝道者解脫德,《涅槃經》雲:“無上上,真解脫。”故無上上,即最勝義。”《甄解》之兩說,互為表裡。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往生必證涅槃也。又正當念佛時,心作心是,當下即是,即無上上解脫時也。今日釋尊,將演彌陀之妙法,故住於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故雲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等等。《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雲相念也。”《甄解》曰:“去來現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又《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經雲“威神顯耀,光瑞殊妙”。表所現色相,光顏巍巍,威神難測,放光現瑞,殊勝絕妙。十方寶剎,映現光中,是故《合贊》稱為,超過諸佛也。阿難因現睹光瑞,前所未見,歡喜慶幸。復自思維,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顯難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導師之行,最勝之道。蓋以三世如來佛佛相念,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故問曰:“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測度也。顯耀者,光麗也。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剎,妙顯《華嚴》不可思議之玄門,所現光瑞,殊妙絕倫。故請佛宣說。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上段為本師答問之語。“善”者,好也。“善哉”稱贊之辭也。《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淨影師謂阿難所問“稱機、當法、合時”。故佛贊之。《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贊歎之故。“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愍”,悲心拔苦也,“利樂”,慈心與樂也。佛贊阿難汝今願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乃能問如是之義。“微妙”者,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汝今斯問”。此句以下直至段末,皆表阿難此問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四天下”者,即住於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東勝神洲。三西牛貨洲。四北郁單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難此問之功德。勝於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辟支佛,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蟲類,百千萬倍。劫者梵語劫簸之略,譯為長時。《智度論》雲:“四十裡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蜎”者小蟲,“蜎飛”,能飛之小蟲。“蠕動”者,無足而行也,指爬行之蟲也。阿難之問,何以有如是功德。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含靈指含有靈性者,即眾生也。《漢譯》曰:“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蓋因此問而引出,凡聖齊收,利鈍悉被,橫超三界,迳登四土,諸佛同贊,經論共指,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不可思議,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故佛贊其功德。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無盡大悲”。《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無盡”者,即《行願品》中“無有窮盡”。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者,憐恤也,憐憫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廣也。“闡”者,開也。“道教”指正道實教,即諸佛之教化。總指世尊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故知“光闡道教”,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救一切眾生,故曰“欲拯群萌”。《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雲"拯群萌"。”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甄解》則於上說,結歸後義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惠以真實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賜之義。“真實之利”者,按善導大師意,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大師偈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甄解》贊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甄解》又雲:“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又《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乘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以十九願望廿願(《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以二十願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夫圓頓至極,莫過於《華嚴》與《法華》,今貶之為權假,而獨贊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其意為:若論法體,諸經皆實。但今論利益,則余經假而唯此法為真。何以故?因《法華》等雖說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見依法修持當世成佛之人。故僅成為別時(指後時)成佛之因。就法體論,本不須待至別時,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淨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萬修萬去,故勝余經。且㈠往生必證菩提。㈡法滅唯此經度生。㈢凡聖念佛齊等。《疏鈔》“齊諸聖於片言”。故雲,真實之利,無有過於此法者。

又本經能惠真實之利者,緣由經中開化皆是真實之際。極樂妙土正是彌陀住真實慧之所流現。如《往生論》曰:三種(指佛土,佛,菩薩)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之際者,無為法身也。極樂依正者,真實智慧之流現,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無為法身即實相,故《要解》雲:“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也。

  “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值者,遇也。《會疏》曰:“佛法難聞,故雲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優昙花,一譯靈瑞化。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昙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又《文殊現法藏經》曰:“無佛世有實無華。”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據上諸經可知此花,希有難逢,於有佛世,方始出現。故以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普利群生。故贊阿難曰:“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如《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故,《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實即法身(本地身)如來。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故“其智難量”。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幷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故曰“無有障礙”。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上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今經雲能於一念,住無量劫,此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如《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釋尊即是毗盧。我土應身教主,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毗盧、彌陀不一不異。下雲:“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定者,禅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故經義為,佛之禅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最勝”二字,自《唐譯》)。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㈠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㈡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游戲神通,而無障礙也。㈢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㈣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也。㈤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㈥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㈦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㈧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㈨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㈩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今雲“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雲“最勝”。

此下世尊許說,幷敕令阿難谛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雲:“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以上別序竟。

  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贊歎此問之功德難思。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雲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昙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贊阿難以證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本經小本之宗,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乃“真實之際”,故可信。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何謂“真實之利”?《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欤!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我等幸聞,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第一卷終) 

 

上一篇:聖嚴法師: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