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了幻法師:學佛的婚姻誤區—出家與在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節、出家與在家

一、追求無性婚姻的誤區

學佛居士,特別是中青年居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出家情結。有的居士想出家,但因有家庭、親友等種種障礙,竟不約而同地發明了追求無性婚姻。

追求無性婚姻的人,一般容易發生在具有較強的宗教熱忱的未婚青年身上;他們以為,如果擺脫了性的誘惑,建立了無性的婚姻家庭,便可按自己的意願修行,乃至可按自己的意願隨時出家,學佛便可自然成功。

在佛門中,不時會發現一些學佛青年有此想法,後來留意此事,便上網查尋,在某一佛教論壇上,找到有五、六則征求無性婚姻的貼子,發貼於2003年10月至12月。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三則征婚廣告,內容如下:

(1)、征婚之一:

A男:《給真心修行的善女子的一封信》:“我是一個一心想要出家修行的男子,由於家庭環境影響,而不得出家,現有一想法。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幫助。

(征婚)你我結婚不需要任何形式,待到父母去世時,仍要出家。我79年生人,相貌一般,自由職業人。收入足夠生存。(我不希望別人因為我的財產才與我聯系)。婚後不發生性關系,不生子,如果你也是真心有如此想法,可以與我聯系。你可到我家住。我也可到你家住(希望女方最好有一定的禅定修為或專修淨土也行)。聯系方式:手機:……”

(2)、征婚之二:

B男《特殊征婚》:“征婚--男未婚:1974年生,174厘米,佛弟子,上班族,有房,無車,哦,有自行車,月收1750元左右,因我原來不打算結婚,父母對佛法有看法,我本人只想找一位情況類似,先過父母這一關,將來還是想出家,所以嘛,結婚只是名義上的,不生子,不過夫妻生活,分床睡。有意可發郵件………”

(3)、征婚之三:

C男:“大家好:本人81年出生,99年學佛,欲出家,家人止,無奈。現誠覓一佛子伴侶以過父母關,外是夫妻,實是兄妹,同修同行,共生極樂。

期盼有緣人早與聯絡。QQ:……”

以上3位佛教青年,其宗教熱忱可嘉,但所言所為不符合世間規則,因為婚姻與性,從來息息相關;無性的婚姻不符合世俗婚姻生活,屬於非正常婚姻。不值得提倡。雖然征婚者之一筆名為“真現實”,但從實踐上看,此做法真不現實;既然想出家,就應努力去實踐,如果放不下父母等,則應按一般世俗規則生活,用不著追求這種非正常婚姻。

在他們的天真想法中,至少忽略了三個制約婚姻的因素:

第一, 忽略了未來妻子人性中對“情色”的需求。

即使女方現在同意過無性的婚姻生活,但並不代表今後絕不反悔;而一旦領取了結婚證,要求有夫妻生活便是對方的合法權益。另外,當事人追求的無性婚姻,也有自私的嫌疑,因為他沒有站在另一方的立場來考慮,因而缺乏起碼的慈悲心;婚姻雙方是平等的,任何一方皆不是道具,或僅僅作為裝飾品。

第二, 當事人大概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因為飲食、男女是欲界眾生的基本需求,如果要在婚姻中斷性欲的話,其中一方至少是登地菩薩或小乘離欲聖者(三果)。依佛法而言,小乘證初果才可斷邪YIN,但仍有夫妻正YIN;證三果方可徹底斷絕性欲。如達不到這個層次,那麼,這種名義婚姻,最終還是會轉化為世俗婚姻。

有的居士看了《高僧傳》等書籍,對過去高僧大德的非常行欽佩不已,也想效仿學習。如中國當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出生於官宦家庭,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打算要出家。父母為了安住他的心,給他娶了兩房太太,可是他結婚三年,同居而不染,實在讓人欽佩。父母無法打消他出家之念,在他十九歲的時候,不僅自己毅然出家,兩位太太也隨後出家為尼。但這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事,是登地菩薩再來,非一般人能行之,故一般人不可勉強效仿,以免演變為“玩火”之舉。

第三, 當事人忽略了雙方家族可能介入、干涉的變量因素。

在中國,婚姻不僅涉及男女雙方,還涉及兩個家族等世俗關系。如果僅是為過父母這一關而結婚,那麼,結婚後要想拋開家庭,過“妻子關”,其難度至少是“父母關”的數倍。為了過父母關,而制造出更大難度的“夫妻關”,這可能是諸位未曾想到的吧?

一相情願的追求無性婚姻,到頭來弄不好事與願違。同時,也為將來的婚姻家庭埋下了重大隱患。

未婚而又想過斷欲生活的居士,一定要理性、謹慎、冷靜地面對此事。因為實踐證明:勉強斷欲,便要承擔種種風險與過患,希諸位青年朋友三思。

二、出家的誤區

1、出家的大體情況

一個人要捨俗出家,過另一種生活,也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容易事。佛教是講“因緣”的,出家人各人都有各人的因緣,決不相同,但大體分析歸納起來,卻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為破解生死真谛,追求人生真理,聞道則喜,不惜身命者。這樣的出家人很少,但卻是楷模和榜樣。他們的事跡往往給後人以極大的激勵和鼓舞。如現代高僧虛雲、倓虛、太虛、印順法師等。

二是出於對佛教的真心向往和喜好,並對世俗生活發生厭倦者。這樣的出家人數量較多。

三是在世俗生活中遭遇挫折,遁入佛門,尋求解脫者。這樣的出家人在僧團中占有一定比例。

四是將出家作為生存之道或一種社會職業的,個別的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圖者。

2、未婚者出家的誤區

身處於滾滾紅塵的學佛青年,究竟要選擇婚姻、家庭做為修行的道場呢?或是出家生活為道場?這是一部分居士十分困惑的問題。

一般而言,對絕大多數學佛青年,選擇婚姻、家庭做為修行的道場較為合適。

學佛青年若宿根深厚,人欲淡薄,無情愛因緣,道心堅固,具備出家的各種條件,可以嘗試選擇出家修道;但不宜馬上出家,最好用一段時期來了解與實踐,看自己是否適應寺廟生活。

一些到寺廟出家的居士,由於對寺廟過於理想化,開頭十分積極,幾個月下來,則煩惱叢生,最後還是回了家,這部分人以城市青年居多。

還有一些青年居士,他們大學畢業,為出家而入寺廟,但最後卻選擇了即不出家,又不回家的方式,幫寺廟做事謀生;或從甲廟到乙廟,不斷更換,幾年下來,幾乎走遍大江南北。其學有所長的專業,則早已荒廢……。

剛走上社會的青年,最好先工作幾年,以報國家、家庭培育之恩,並熟悉世間法,然後再出家也不遲。這期間,也可觀察審視世俗生活,究竟對自己有多大的誘惑,若心不貪戀,則出家較為可靠。切不可一時沖動,剃度出家,最後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個別的甚則演變成“佛油子。”

如果有情愛因緣,或愛欲心較重,這種情況宜於戀愛結婚。男女雙方都學佛,當然最好;因為常見一些家庭,婚後因信仰不同,而生出種種矛盾,甚至很長時間雙方都無法溝通。如果一方不信仰佛教,應以方便漸漸引導,使其接受佛法,雙雙修學。

雙方若已決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雙方相互照顧互相鼓勵,在此生結善緣,使雙方感情生活和諧,建設佛化家庭。。

3、已婚者出家的誤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已婚者也心存出家念頭,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1)、未婚前已入佛門,中年之後滋生出家之念;

(2)、婚後學佛,頗感人生苦短,萌發出家之想;

(3)、家庭存在諸多矛盾,故希望走出家之路,以解脫(擺脫)煩惱。

近十余年來,在佛教中出家為僧、尼的人數持續增長,每年僅漢傳佛教受戒人數,平均為3000人以上;其中已婚者占相當比例,他(她)來自城鄉各地,不乏干部、職工、知識分子。以四川色達五明佛學院為例,全學院僧尼最多時達八千余人,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佛學院,其中漢族僧人就達500余人,分別來自除西藏外的二十多個省、自治區。

已婚者的出家,有的很順利,特別是全家皆學佛的,還會得到相互妥善的幫助,包括精神、資金的支持;甚至還有夫妻雙雙出家的。

但有的則不那麼幸運,除了遭至反對,還遺留下一些現實問題:如工作移交、經濟財產、老人贍養、子女問題。總之,已婚者出家,會程度不同的給家庭帶來一些影響,故應處理好善後工作。

當事人應冷靜、理性,確保自己行為非一時沖動之舉。必須將有關家庭事宜處理妥當,方可出家為僧(尼)。

如果因緣、條件不具備,則不要勉強出家,以免增添諸多煩惱。

我認識的兩位W姓中年居士,兩人是姐弟,各自都有一個不錯的家庭,但兩人自入佛門十余年來,皆有出家的願望,並便盼望自己的孩子,早點畢業、工作,以便出家。待孩子都參加了工作,與家人商議此事,不料均遭強烈反對,W(弟)居士欲強行出家,不料其妻以死要挾,爆發了一場家庭大戰,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作罷。

其姐也不只一次向我咨詢:“老頭子(丈夫)堅決不准我出家,怎麼辦?”

我答言:那就在家修行啰!

其姐:那怎麼行?在家修不成功,只有出家才修得成。

……

出家的情結,有時會演變成強烈地執著,並影響到我們的人生觀及婚姻家庭生活。

想要出家的居士,一定要真誠、認真、冷靜地面對此事,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如果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以及具足的因緣福報,一般人是走不到頭的。實踐證明:不是每個人都能出家,出得了家的。

三、避免因出家引發的家庭矛盾

經常有學佛人詢問說,不清楚自己是否該出家,內心很矛盾、很痛苦,問有無圓融的方法,現答復如下,供參考。

佛教本不限於出家。大乘佛法中,在家菩薩無疑占有重要的席位。無論從正信、修學、證悟等哪一點去看,出家與在家,可以說是完全平等。

無論出家在家,都是為了淨化自己的心靈。當然,身在家的居士,需要主動淨化的多些;身已出家的僧人,則通過戒律、禅定、慧觀,去掉對名、利、情等的執著。如果不知道這一點,無論身出家、還是身在家,都不能算作真正修行。不清楚這些,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會盲從,很容易走入神秘的宗教形式中,而經歷多年卻不自知。

所謂久困樊籠,不得解脫,也是自己的心未解脫,並不一定是周圍的環境造成的。明了這些,就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自己,是否應該身體出家修行。

真正的出家,是心超天地萬物外;真正的出家,是對存在的本質有洞察的能力;真正的出家,是指對人類有無私的悲心。

如果沒有出離心,不能淡泊、刻苦修行,所謂出家,只是從一個家搬到鄉下另一個“家”而已,何曾出家?

一個人必須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夠出家呢?

首先,就是說他應該負起的責任都已經做到了,沒有虧欠別人,也沒有未了的責任;

第二,就是他要有悲心,出家要干什麼?出家不是逃避,不僅是為了自己修學佛法,還希望能夠幫助別人解脫煩惱,要有此種菩薩心腸。如有這樣悲心的話,那麼他具備出家的第二個因緣。

第三,必須要具備基本成熟的人格。因為出家是為了自覺和覺人,在自覺過程中圓滿的自己的人格。而圓滿的人格的學習,必須建立在五戒十善的基礎上;如果在家做人做事就不守道德規矩,出家也會有辱僧團聲譽的言行。

絕大部分的現代人,其實就在原本的工作崗位裡,就在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裡面好好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非得捨棄家庭不可。

依佛法而言:心離三界才是出家。

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婚姻生活裡面體會的;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上班當中體會的;也可以在炒菜、走路、投入社會、關愛社會裡面體會的。人只要能夠無私的關愛別人,能夠認識自己、體諒別人,這個人不管有沒有出家,都是真正的修行。

涅槃是遍一切處的,因為遍一切處,所以修行不需捨近求遠。“安禅何必須山林,滅卻心頭火亦涼!”

一個會修行的人,現在就以修;如果不會修行,出家換一件衣服也不一定能使你的心性改變。不往身、口、意去淨化,出家也等於只是搬家而已。

對出家修行,我們尊重它,也樂觀其成,真正能夠出家,是值得贊歎的,

但是要明白,時代不同了,無論就修行的立場,或是整個時代的背景。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發揚大乘佛教精神;特別是菩薩為了度眾生,要“萬事與人同”,要“同事”──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要盡量和別人一樣,這樣一來自己可以好好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算修行不是很成功,但起碼善盡了做人的責任,撇開學佛不談,至少在做人上是及格的。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而度之”,為什麼不能夠就在工農商學兵的當中,指導人們去體驗佛法呢?

現代人修行雖然大都各自在家,但在心境上卻要按佛陀的教誨:“住非家想”──即身未出家,心出家,不受紅塵煩惱的牽引與困擾!

 

上一篇:了幻法師:學佛的婚姻誤區—節欲與禁欲
下一篇:了幻法師:學佛的婚姻誤區—消極與積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