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供養,除了香之外,其次就屬花了,兩者全稱“香花供養”。現代漢語中,“香花”成為一個名詞,有人誤以為“香花供養”就是拿“香的花”來供養佛菩薩。其實,在佛經中,“香”是“香”,“花”是“花”,“香花供養”是指兩種供養形式。
曼陀羅與蓮花
佛家認為,花是各種善行積累而形成的莊嚴佛果的象征,花即“精華”之意。佛典《大日經疏》有一段相當美妙的敘述:“花是從慈悲中生出來的,是淨心的種子在大悲的胎藏中,經過萬種善行開敷出莊嚴的佛菩提樹,因此叫做花。”還有佛典說,在佛家六波羅蜜中,花對應於忍辱波羅蜜,因為花有柔軟的品德,可以使人心緩和平靜。《華嚴經探玄記》一書更詳細闡明了花有十種意義:
1.微妙義,代表佛陀行德離於粗惡之相。
2.開敷義,表德行開敷榮茂,自性開覺之故。
3.端正義,表行持圓滿,德相具足之故。
4.芬馥義,表妙德之香普熏,利益自他之故。
5.適悅義,表殊勝妙德,喜樂歡喜無厭足故。
6.巧成義,表所修眾德之相善巧成就之故。
7.光淨義,表斷除諸障極清淨之故。
8.莊飾義,表了悟因地莊嚴本性之故。
9.引果義,表出生之因,生起佛果之故。
10.不染義,表處世隨順眾生,而不染如蓮華故。
花所具有的這些美好品德,使其在佛教修持中有了重要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佛家典籍中,“花”字常常寫做“華”,二字通假。
佛家經典中,常常描寫到佛國世界散花如雨的祥瑞景象。比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到處充滿五顏六色的蓮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從這些蓮花中生出來的,而且是“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美妙的曼陀羅花晝夜不停地從天而降。正因為如此,極樂世界才成為信眾衷心向往的地方,願意來世生到那裡。佛說法時,也常常有“天雨寶華”的祥瑞,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大眾各持無數香華、寶幢、幡蓋供養”。
曼陀羅花和蓮花被佛家視為最珍貴的兩種花。曼陀羅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上,高四五尺,花葉為卵形。夏天開花,紫白相間,有漏斗形的合瓣花冠,邊緣四裂。《本草》記載:曼陀羅花,一名風茄兒,一名山茄子。曼陀羅花有微毒,醫學上可用來止咳。按世俗眼光看,這種花並不名貴,但佛家卻格外重視它,稱此花為“適意”。曼陀羅花在印度被當做天界的花。所謂“天華名也,中國亦有之,其色似赤而黃,如青而紫,如綠而紅”,“天華中妙者,名曼陀羅”。
比較起來,蓮花更為人們所熟悉,人們都知道它出污泥而不染,在一種高潔的品格,同時,美麗卻不嬌艷。或許正是這種品性,與佛家的宗旨相合,因而受到信眾的格外青睐。宋代周敦頤作的《愛蓮說》是人們熟悉的。其中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是表明蓮花在宋代以後成為中華民族喜愛的一種花,這與佛教影響很有關系。
據《陀羅尼集經》載,所供養之花木有柳枝、柏葉、竹枝、雜花、果枝等。另於《蘇悉地羯啰經》卷上供養花品舉出“榓”與“常盤木”兩種供養物。其中,榓因極似青蓮花,而常盤木常年青綠,故兩者常被當做供花使用。但是,臭花、刺樹所生之花,苦辛味花、木槿花或無名之花等,則不得做花供。佛家還有“散花”的禮儀,指法會儀式中在佛前散花。置榓花與紙制的蓮瓣於花籠中,一邊詠誦經咒,一邊行走(或繞佛),一邊散花。如唐代高僧善導的《法事贊》及法照的《五會法事贊》等皆載有此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