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行善——堪比念佛難
小院的六部曲,個人感受較深的主要是吃素、放生、誦經這幾部,本想只談談這幾部的感受,但六部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好硬著頭皮一塊兒都談了。行善這一部,本來想放在念佛之前談,因為在六部曲中行善的順序在念佛之前,可到了行善這一部,感覺很難談,只好跳過,先談念佛方面的感受。這樣,行善就放在了最後。不知道是不是菩薩在提醒我們,行善堪比念佛難,或者說念佛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念佛。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訪鳥窠道林禅師求佛法大意,禅師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如此平常的話感到很失望,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呀!”禅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行善之難,可想而知。
為什麼山西小院把行善積德列為六部曲之一?我們無始劫來輪回生死,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執著一個“我”字,因為有“我”字而造作罪業,行善就是盡可能考慮別人,逐漸把“我”化解,化解了“我”才有可能跳出生死輪回。善行在修行中必不可少。道家方面,無余善三百,不能求地仙;無余善一千三百,不得求天仙;功不滿三千,不得座初關;功不滿三千八百,不得證天仙。王重陽四十三歲,立善三百六十始聞道,五年後道心堅定,善滿一千三百始聞口訣細微,又三十九年,立功四千,始了返還之事。佛教方面,極樂淨土是諸上善之人匯聚之處,也少不了善行的積累。有個案例很能說明行善的重要性。有位修地藏法門的法師,修得很清淨,真正自在了,卻下山還俗了。原來他知道自己這輩子沒有功德,要想成就要很久很久。這時候他很煩惱,用占察輪問地藏菩薩,占了一年都是同一個卦像,讓他還俗。還俗後他對物質要求特低,有錢就拿去放生、印經、做功德。
善是人類社會普世性的價值。佛陀在《業報差別經》、《十善業道經》等諸多經典裡對善做了很多的開示。《了凡四訓》裡,對行善有很細致的區分,告訴我們善有偏正、半滿、陰陽等差別。袁了凡通過自己的經歷證明了行善改命的道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孔子、范仲淹、丘處機、王鳳儀歷代先賢聖哲,都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人很多事情上很是幸運,或者位居高位或者家資甚豐等等,往往以為是偶然,從因果法則來看,都有其必然性,或是祖上積有一些陰德,或者個人在某些善行上獨具其長。新東方的俞敏洪,以前只知道他有名有錢,後來看他的演講才知道,他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主動打掃教室衛生,到北大後每天義務為宿捨打掃衛生,一打掃就是四年,每天都拎著水壺給同學打水,把它當做一種體育鍛煉。北大的一些同學中,我發現有不少要麼特別孝順父母,要麼對妻子特別忠貞,要麼對朋友很夠義氣,一般都會有某方面特別的品質。能進入小院的同修,各有自己的因緣,一般都會與某類善行有關,像有不少師兄是通過放生而得知進入的。
因為專業、經歷等緣故,有時候會把一些問題進行跨國、跨地區的比較。比較之下發覺,貧窮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貧窮,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和行為等方面的落後。當下的中國社會雖然有不少感人的慈善機構和慈善行為,與國外的環保組織、素食組織、動物保護組織等相比,在組織方式、規模影響、策劃宣傳等很多方面,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打七日記中看到有一些師兄發心做素食館、敬老院等,很是感動,希望借助行善這一部,各位同修在積累往生資糧的同時,更好地推動中國慈善福利事業的發展,借此契機,也更好地把山西小院發揚光大。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與行善相對的是作惡。能行大善而不行,即是大惡,能行大惡而不行,即是大善。現實生活中很多事不是善就是惡,無記的較少。現代社會,分工繁復,資訊發達,社會問題多,遠比袁了凡先生所在的農業社會環境復雜,雖然行善的方式多一些,也更為困難復雜,同時作惡的機會也更多。一不小心,我們就在惡行裡頓足。《現代人的報應為什麼來得快》一文分析比較後指出,“嚴格比起來,現代人中的好人,其惡念惡業惡語比起一個古代的壞人來,都恐怕要多得多。因為現代人的妄想煩惱更多更重,心念轉變更快。累積起來,一個現代的好人都極有可能還比不上一個古代的壞人。”比如使用盜版光盤、買盜版圖書、傳播黃色資訊、用公家紙張、打公家電話、大量殺生、婚前同居、一夜情等,這些在古代幾乎是很難的,現在做這些很便利,也幾乎習以為常了。
王鳳儀善人說過,盜賊不算在內,世上有三大惡人,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吃點虧心裡就難過,占點便宜心裡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此外,有人誇獎,心裡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裡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按照這一標准,我們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大惡人。佛教裡提供了許多行善的方式,有些我們也都做了,但因為智慧、習性等原因,很多都不夠圓滿。像《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面講的,俞淨意公放生惜字多年,不但沒有行許多善,反而造了不少惡。和俞淨意公相比,恐怕遇灶神之前的他我們都遠遠比不上。這可能是我們學佛多年沒有成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說,我們學起佛來,本職工作忘了,得過且過;應盡的本份沒了,什麼老婆孩子,都沒有念佛重要;印經有功德,拼命去印經,很少考慮社會上還有很多失學的孩子更需要書本;這個寺靈驗,那個法師名氣大,多多供養,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哪怕他們更需要幫助也視而不見。放生有功德,拼命去放,缺乏必備的專業科學知識,隨意放生,反而造成間接的殺生後果;買生時缺乏經驗又斤斤計較,甚至和賣主鬧得面紅耳赤,給人增加誹法的機會;很少去考慮社會上還有不少病人需要哪怕是微薄的一點資助,影響了佛教團體在社會的形象。喜歡上了某一法門,有了高下之分,看不上另外的法門,無形中犯下了謗法的罪。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行善這一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需要更多的經驗和智慧。有時候感慨,學佛比做官還更高風險,沒有學佛的時候,只是世間的是非人我,學佛以後,世間的是非人我不但沒有少,反而多了佛門裡的是非人我,造罪的機會更多,墮落地獄的風險反而更高了。
上面分別談了六部曲各部的殊勝之處,如果把單個的六部曲當成六種藥的話,整體的六部曲就是一個方劑。懂中醫的朋友都知道,方劑的威力不是方中藥力的簡單相加,有可能是單個藥力之和的若干倍甚至無數倍。小院的殊勝威力大家自可體會。從1995年接觸佛法到2008年進入山西小院道場了解六部曲,整整用了13年的時間。13年中,慢慢地從吃素摸索到誦經、放生、拜忏等,其中的艱辛曲折,遠非上述的文字所能表達。和六部曲相比,我摸索的所謂六部曲只是各個獨立意義上的放生、誦經等,從來沒有考慮把他們有機地整合起來,和小院的六部曲天差地別。能夠接觸到小院並參加打七,感謝佛菩薩慈悲,讓我最終能有緣認識小院並入門打七,每每想到歷經了那麼多的曲折艱辛之後,在小院打七之後的一年多時間才有緣進入,不禁悲從中來,感歎自己的業重福薄。看到一些同修一開始學佛就輕易地進入小院打七,羨慕他們的幸運的同時,也擔心他們因為六部曲來之太易不容易珍惜。不經過風霜的侵襲,難以體會春天的珍貴;不經過嚴冬的酷寒,難以珍惜陽光的溫暖。冒昧將對六部曲的艱辛摸索過程與體會整理出來,敬獻給各位同修,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六部曲,珍惜自己的暇滿人身,人生之路和修行之路上少走一些彎路,不負諸佛菩薩本懷,不愧六部曲意旨,早日覺行圓滿。
談過六部曲之後,下面談一下對於整體六部曲山西小院的體會。我想用“殊勝”二字總括,殊勝之處,有內容到形式等好幾個方面。
小院的殊勝,首先在於重實效、加持大、收效快。小院不講空談注重實效,提出的標准很實在:身體健康、家庭和睦、事業順利。通過打七,很多人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治病方面,當代社會很普遍的疑難雜症像高血壓、糖尿病、抑郁症等,很多在小院輕松治愈;還有被現代醫學宣判的不治之症,如癌症、白血病等,在小院也大都神奇地消失。小院沒有廣告,這麼多活生生的案例就是小院最好的廣告,如果沒有地藏王菩薩及諸佛菩薩的大威神力,如果沒有神奇的效果,不可能有這麼多人自發地奔向小院,尋求最後的依祜與希望。
小院的殊勝,在於《地藏經》的大根大本,在於六部曲的大根大本。以前誦《經藏經》時,簡單地認為《地藏經》主要是用來超度冤親債主的。經過打七學習後,方才明白《地藏經》是三藏十二部的濃縮,從最基本的因果孝道一直到最究竟的念佛成佛應有盡有,是一乘圓滿教法;地藏菩薩是佛陀反復托付的末法眾生的依祜所在。佛陀說法49年,華嚴方等、般若涅槃,法法殊勝,可為什麼我們誦讀楞嚴、法華難以如願而要轉求《地藏經》和地藏菩薩?原理在此。學佛多年成效不大業障重重又回到了小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往眼高手低,空談誤事,失去了根本。在別的經綸法門上折騰了很久依然收效有限,不是別的法門不好,而是自己壓根就不是那個根性,宛如一個蹒跚學步的嬰孩去開汽車駕飛機。我們不知自己幾斤幾兩,不明如來本義,妄自尊大師心自用,自然與道日遠。小院自己定位得很低,老師常常說六部曲類似於幼兒園的ABC,恰好應對了我們的根基。小院讓我們抓到根本,自然效果殊勝。
小院的殊勝,在於契理契機、行解並重。契理方面,小院的六部曲,從日常生活中的吃素行善到念佛成佛,包含了最基本的生活准則和最終的成佛法門。誦經、拜忏、念佛等,濃縮了佛法修煉的精華。六部曲像層層的階梯,為我們從痛苦的此岸走向光明的彼岸設計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契機方面,我們末法眾生業障深重,六部曲依賴地藏菩薩及諸佛菩薩的大威神力幫我們消除業障;針對我們的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六部曲從最基礎的起點出發一步一步給我們對治,指導我們從明因果、辨善惡、忏悔行善、發心等一點一點做起。對於我們這些塵世中的凡夫俗子,學佛時還有一個頗為頭疼的入世與出世的問題。小院在這一點上處理得非常圓融:彼岸就在此岸,佛法不離世法,從當下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從基礎的做人做事起步,把世間法和出世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小院的殊勝,還在於定位的准確。小院沒有門檻,到小院打七不問皈依與否,不問學佛與否,三教九流皆可參加。小院沒有門派之見,不管是學佛學道,不管是顯密禅淨,甚至是對佛教不相信的,都可以參加打七。小院不考慮師承關系,只要對打七有興趣即可參加,來去自由。小院不注重形式,沒有太多的清規戒律,不用穿海青布鞋,不用正襟危坐,不用三緘其口。六部曲就是課程,上好上不好是自己的事,沒有強制只有自覺。小院的殊勝,在於其可操作性,六部曲沒有過高的佛學上要求硬件,能夠粗通文字即可(不識字者用聖號代替誦經也可),六部曲沒有復雜的儀式,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小院是受益者受益後的自發善行回報,沒有經濟利益的驅動。到小院打七沒有規定的費用,不論豪商巨賈、達官貴人還是普通民眾,小院一律平等對待。小院沒有預定的目標,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老師說如果社會需要小院,小院就存在,社會不需要,小院就自行消失。
小院殊勝,並不表示我們參加打七者的殊勝,可能是恰恰相反,因為我們業障太重了,沒有辦法才不得不最後依祜地藏王菩薩。就像日常中的看病一樣,我們不是簡單的發熱頭疼,隨便找個醫生看看就行了,而是病入膏肓甚至生命垂危,需要轉入急救病房找最高明的醫生專家會診才有可能解決。小院殊勝,同樣並不表明別的法門不殊勝。八萬四千法門,法法殊勝。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的不平等是因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而產生。假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平等,佛法與所有宗教、學說,與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不平等的。
以前讀金庸小說時,自以為懂了不少,後來再看劉國重等人的評論,方知道裡面意趣重重,玄機深深,先前所謂的“懂了不少”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接觸小院前讀了幾年的《地藏經》,相關的解釋也看了一些,自以為對《地藏經》還有所感受理解,為之沾沾自喜貢高我慢,到小院打七以後,發覺先前所謂的感受理解淺薄可笑,實則誤解甚多。打七後主要精力用來誦經拜忏,前兩個七一直沒有寫打七感受,本來第三次打七後也想偷懶,主七老師有命,叮囑交上一篇,勉強為之。開始寫該文的時候,竟然把題目寫成了“願解如來真實意”,後來忽然感覺有些不妥,再查方知是“真實義”而非“真實意”,連“意”和“義”都不甚明了,這裡只能是以自己的妄想、分別來妄談六部曲,與大家探討交流,“願解如來真實義”,算是對小院的一種感恩,與同修們共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北京 忏悔業障 (男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