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佛要具有正知正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要具有正知正見[摘編]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我們學佛為的什麼?先把目標定正,然後再計劃怎樣下手,學些什麼,怎麼來修行,庶幾能證得個預期的結果。古德說:“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是學佛初步的因——“為什麼來學佛”先要搞清楚,不清楚,將來結果就不得圓滿,非但修行時要走彎路,還有誤入歧途的危險。所以知見正是學佛的第一要事。

眾生在生死中,不能自由、自在、安樂,是受業力安排,無可奈何。由過去無量造業,現在世又造業,今生死亡後,轉入另一新生命,新環境,就這樣生而死,死而又生輪回不已。在六道中升沉,這幕演不完的六道輪回戲劇,雖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畢竟是苦多樂少,如何遠離得解脫,當然要有下面要說明的正見。

學佛弟子最好多聽聞正法,才能看破世情,放下萬緣,往生前才不受六塵境相影響,也才不受金錢、財產、感情、族親因緣牽纏,掛礙放不下所影響。到時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回老家,想念自己的淨土佛國,才是正念、清淨念。

有的修道人,不明正法、正理,依個人愚知淺見,參雜神道,曲解經義,斷章取義,誹謗佛法,以迷引迷,誤導眾生。也因此,造成俗家弟子事事盲從,越學越迷信,越修越離道。其實一切眾生學佛、學法,是為了完成人間善行、善德,成就一位完完整整的完人。佛陀教法、教義,就是教眾生修學至未來與他同一心懷,與他同一境界。

學佛法的人,本身先要具備正知正見,你有了正知正見,然後才知道如何修行。有了正確的法門,才能得到正確的法脈。所以首先要懂得七菩提分的法門。“覺支分”:覺支即是明白道如何去修行。

一、擇法覺支:

要知道哪個是正,哪個是邪,哪個是好,哪個是壞。要有擇法眼,才不致誤入歧途。如果沒有擇法眼,便很容易掉進深澗山溝裡,出不來了,所以擇法覺支是很重要的。選擇佛法的正確性,首先要有智慧。否則選來選去,仍是選錯了。為何會選錯?就因為沒有智慧,缺乏擇法智慧的能力。若是如此,便容易誤入歧途。

二、精進覺支:

你如果明白佛法,但卻把它放到一邊,不用功修行,就好像整天只會說食數寶,而沒有真正嘗食法味。你若能擇正確的法要,且向前精進修行,身心晝夜六時勤精進,從不懈怠。身精進,即是念佛、拜佛、誦經、禮忏等等;心精進,是時常念茲在茲,不起妄想。

你知道選擇正法,才不會盲從、盲修瞎煉。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本來要往成佛的路上走,結果卻下地獄。本來想行菩薩道,結果掉入魔道。

為何這麼嚴重?都是知見不正當,錯了因果,與自己所希望的目的相差得太遠了。這即所謂的“失之毫厘,謬之千裡。”或所謂的“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三、歡喜覺支:

有了擇法眼,則要有歡喜心去精進。不要一會兒精進,一會兒又自己發脾氣;不要整天煩惱,皺起眉頭,苦口苦臉;應該不懶惰、不懈怠,很歡喜的去精進用功。

四、除覺支:

但歡喜心還不是一個究竟心,要把它平靜下來,除去自己的煩惱無明,把一切不良的習氣除去。除掉之後,則法喜充滿。

五、捨覺支:

平靜下來之後,還要捨離一切平靜,一切都不執著。應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達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

六、正定覺支:

捨了之後,才能生出定力。有正定才有正受。“正定”不是糊裡糊塗的定,不要修無心定,入到無想天之定,那是不究竟的。

七、正念覺支:

正定之後,則生出很正確的念,有了正念,才不會墮落,才不會一天到晚打妄想。才證得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

學佛的人先學法,學佛陀開示的法義,循此法義修學,才能步上正法修行學佛,也才有人格道德的升華。目前,佛教界有很多怪現象,身為三寶弟子,應該做什麼完全不了解,如何學佛、學法完全不清楚,就是人格、道德、戒律不尊重,受外道、神道影響,大大變質。自己修什麼行,學什麼道,未必清楚。對於“原始佛法”教義也不想研讀,自歸依以後,或是被剃度以後,與凡夫俗子並沒二樣,迷惘一生,甚至有些人做敗壞佛法之事,一點也不怕個人未來果報苦迫。

凡是歸依三寶——佛、法、僧,就是佛弟子。佛弟子當然要學佛、學法,學佛。學法從何處入手,當然要理解佛陀啟示之法,成就個人正知見(凡是人道的眾生,人人要有作人作事正知正見、倫理道德,才不會制造惡因惡業,害人害己,造就個人及子女,未來受無量困境苦果報應)。

故事:“含環結草”記載在漢書,漢書作者,班固與班昭,就是出使西域班超的兄長與胞妹。“含環”所記,小孩楊寶生,心仁慈,有一次到華山游覽,見一只黃鳥被老鷹追逐,小鳥驚惶逃到寶生衣內,寶生掩護它而免死,但是小鳥腳受傷,楊寶生便帶回療傷,百日後腳傷療愈,楊寶生把它放生了。不久夢見一位黃衣童子送來四個玉環,又對楊寶生說:寶生心仁慈,上天祝福,你未來子孫四世為三公,後來楊寶生四代子孫為卿相。

續世報:就是一世報不完,三世五世,或百世千世才得報完。佛陀住世時,只園精捨邊,一群金翅螞蟻,生死死生,已經過七佛那麼長時間。佛陀弟子“阿那律”,九十劫前,因為旱災,五谷失收,當時阿那律端一碗稗仔飯要吃時,忽然外來一位辟支佛僧托缽,他即時將這稗仔飯供養,因此而得到九十劫如意報。

從造業到受報,有的當世不見報應,就斷言沒有因果報應,就拼命爭取造業,這種想法、做法,絕對偏差。經中說:“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所謂:“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我們再從宇宙因果律來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這種定律推斷,“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是非常非常合理,合於大自然的因果律。真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

總而言之,業有種種不同,但是有一點絕對相同,惡業未受報以前,如不徹底忏悔、修正,絕對不能消失。造業必定有業報,今生不報,來世必報。來世不報,異世必報。未報,業力照常存“藏識”中,只要因緣會合,還是要受報。業造就了,若要業亡,只要徹底忏悔,諸業自滅,為什麼?因為罪性空性,忏可除滅。

隨願去。願是願心,願力,必有信願行具足。有菩提願,淨土願。菩提願就是菩薩願心,廣度無量眾生解脫生死,至未來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大菩提。淨土願就是求生淨土世界修學智慧,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但是求生淨土,要有強烈意志和作為,也要了解所要去的淨土修行條件,不然,眾生很難如願達成願心。

阿彌陀佛 !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

請求;師兄給傳播一下;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書內容: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就在生活與工作中:多數博文帶有《佛教小故事》,讓更多的師兄們能夠看到此書.功德無量.阿彌陀佛!!。下載:網址: http://shouningsi.fjsy.net

 

上一篇:明一法師:《與祖師同行》文摘41
下一篇:信佛不修行能成就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